首頁>Club>

回覆列表
  • 1 # 娛樂新說

    王羲之是中國書法史上最傳奇的人物之一,有“書聖”之稱。其代表作《蘭亭序》更是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賦》中:“ 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鬆。彷彿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飄兮若流風之迴雪。”一句來讚美王羲之的書法之美。

    然而非常遺憾的是王羲之竟然沒有一件真跡傳世。目前存世的均為後人刻本或摹本。經過千年歲月,許多古物早已難尋於世,再加上紙製品不易儲存,許多書法大家的真跡不存於世也可以理解。

    但是,像王羲之這樣的傳奇書法家,他的書法作品在當時就價值千金。按道理說世人會加倍珍惜,好好儲存啊。但事實恰恰相反,正因為王羲之書法非常珍貴,才更難流傳至今。

    歷史上王羲之書法多次被集中銷燬。

    桓玄的一投

    歷史上第一次集中銷燬王字,是在東晉末年。當時桓溫之子桓玄操縱朝政,此人極其猥瑣,篡權做了幾天皇帝,即狼狽下臺,倉皇逃命之際,為不讓政敵得到書聖墨寶,便把攜帶的諸多二王書法都投進長江。

    梁元帝的一燒

    梁武帝蒐集王字相當有收穫,得到二王書跡七十八帙七百六十卷。這批真跡幸運地躲過了“侯景之亂”,但在544年,西魏軍圍住江陵,梁元帝見大勢已去,出門投降前,放了-把火,把樑朝積攢了五十年代的王字,連同圖書十四萬卷全都燒燬了。

    唐太宗的一句遺囑

    唐朝時能蒐集到的王字已經不如樑朝了。唐太宗生前喜歡王羲之,死後也沒放過他。據說李世民死前再三叮囑高宗,要將《蘭亭序》陪葬。

    可是五代的溫韜盜開昭陵後,列出的盜寶名單上根本沒有《蘭亭序》。到底是《蘭亭序》藏得太隱蔽,溫韜沒發現,還是高宗根本沒有按照太宗的意思做,我們已不得而知,《蘭亭序》 的失蹤之謎也成了書法史上最大的懸案。

    靖康之恥

    北宋初年,宋太宗敕刻《淳化閣帖》,所收王字,連真帶假一塊統計也不過一百六十餘帖。北宋末期的宣和二年,皇宮所藏王字被記錄在《宣和書譜》中,有二百四十三帖。

    靖康之難,北宋亡國,徽宗、欽宗被金兵擄走,皇宮中所藏的王羲之真跡也下落不明,從此以後,王字真跡再也找不到了......

    真跡沒了,所以元明以來唐朝的摹本就被當成珍品看待。清朝,即使將公私收藏的王羲之墨跡都統計在內,數量也不過幾十紙。在王羲之離開人世一千六百年後,連唐人的摹本也成了鳳毛麟角。

  • 2 # i米和平

    可以確定的講是當然無存了,就是唐太宗入墓說,也無據可查,。

    從歷朝大名家的仿作中,應在造意上不差其左右,某此單字都有超越,當然所有收藏都講究個補真,這也是收藏的境界。

  • 3 # 五木聽濤

    王羲之書法冠絕古今被尊稱為“書聖”,在他所生活的東晉時期就非常有名,其作品被當時的世家人物所真愛和收藏,已成了緊俏品,有一部分就在這種收藏傳代的過程中逐漸的消失了,或被擁有者帶入陵墓(傳說中的帝王),或因家道變化造劫。其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紙張問題,東晉的造紙技術還處於初期,紙張的質量不佳,所以儲存期限比較短,別說古代了,就現代科技來說儲存紙質作品都是難題。所以大部分作品隨著紙張的腐敗消失了,還有一些被王侯將相收藏的相對保護的好一點,但也僅限於三四百年了,所以現在存世的模本有唐代的,一是文化興榮,愛書法善書法的大家層出,而也從側面證實了已無法儲存展示的擔憂了。這是我們的遺憾!

  • 4 # 遊心太玄

    紙是有壽命的!

    王羲之距現在已有1700年,已經超過了紙張的儲存年限。

    就是能在古墓裡面找到真跡,開啟一看,立即就會變成黑灰!

  • 5 # 天真無邪愛奔跑

    根據多年的電視電影小說經驗!真跡肯定是有的,在哪個隱世家族的族長手裡吧……或者像小說裡寫的一樣,在某個特殊的歷史時期,某些大佬為了保護真跡不被破壞,用了障眼法,把真跡隱藏在臨摹畫裡!

  • 6 # 我愛隨車吊

    一個是在近王羲之那個年代真跡多,沒有好好儲存,損壞一大部分;二是即使真跡受到很好保護都被歷代愛好者收藏,或陪葬或遺失;三是遇到戰亂年代,黃金白銀才是硬通貨,古玩字畫大多或毀於戰火、或流失海外。

  • 7 # 歐瓷尋蹤

    第一,俗話說“紙壽千年”,王羲之時代到我們現在都已經快1700年了,有些物理儲存條件不好的再就毀壞了。

    第二,王羲之的字畫本來就收到達官貴族的追捧,而這些字畫往往在他們死後被帶入地下,比如蘭亭序就是傳說被唐太宗帶入陵墓了,而墓中儲存不了紙品。

    第三,一千多年經歷了多少的朝代,戰火紛飛,每次的改朝換代都要毀壞大量的書畫,比如,梁武帝的珍藏幾百副王羲之的話被燒,北宋破滅的那次名人書畫毀壞,對唐朝以及唐以前的書畫簡直是一直毀滅性的打擊。近代圓明園這樣的毀滅。幾乎很難儲存。

  • 8 # 李老先生有塊地

    王羲之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書法大家,感覺他絕對可以算的上這個稱呼了。後人瘋狂的追捧他的真跡。但是到了現在,卻很遺憾的發現,一幅真跡都沒有。似乎就存在與傳說中那般,和存在於眾多贗品的傳說中。那麼他的真跡到底在哪裡呢?

    這就得從他成名開始說起。那個時候他的字就是極貴的,在東晉的時候,還沒有人趕出來公開的販賣他的字。到了後來,皇帝們也開始喜愛他的字跡。據說梁武帝時,公眾就收集了很多他的字跡,有贗品也有真跡。一旦辨明真跡就會複製送到皇家弟子那裡去供他們學習。

    唐太宗時期,是更加的喜愛王的字。所以據說是為了收集王的字,他是用盡一切辦法。有一種說法就是他已經把全天下的王的字全部收集其齊了。可見他的喜歡。其實帝王喜歡才是造成一幅真跡都沒有的重點原因。因為帝王嘛,不管是哪一個朝代,都少不了改朝換代的局面。一旦改朝換代,一些東西就要被損壞。雖然不是有意的,但是還是儲存不妥。

    東晉末年,桓玄篡位不成逃跑的時候把王的字跡全部投到江中,梁元帝的時候,大勢已去的梁元帝選擇把王的字一把火全部焚燒等等等等。擺明了一副誰都別想得到的嘴臉!實在可惡!

    所以到了今天也就沒什麼了。

  • 9 # 飛刀映雪9

    王羲之書法作品尚無一件真跡存世,我們現在所知的王羲之作品均為摹本 。

    王羲之的真跡已無存世,據說唐太宗李世民極愛王羲之書法,把天下民間所藏都收到宮中,死後帶入墳墓陪葬。現存都是摹本,是由高手雙鉤描摹出來的。元明以來唐朝的摹本就被當成珍品看待。清朝,即使將公私收藏的王羲之墨跡都統計在內,數量也不過幾十紙。在王羲之離開人世一千六百年後,唐人的摹本也成了鳳毛麟角。

    據史書記載,《蘭亭序》在唐太宗李世民遺詔裡說是要枕在他腦袋下邊。那就是說,這件寶貝應該在昭陵,而不在乾陵。但在五代時期的耀州刺史溫韜將昭陵盜了,然而在他寫的出土寶物清單上,卻並沒有《蘭亭序》,因此專家推斷,《蘭亭序》在乾陵裡面。

    拓展資料: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漢族,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有“書聖”之稱。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後遷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歷任祕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採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

    風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李志敏評價:“王羲之的書法既表現以老莊哲學為基礎的簡淡玄遠,又表現以儒家的中庸之道為基礎的沖和。”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在書法史上,他與其子王獻之合稱為“二王”。

  • 10 # 蘇工美石

    據說都放乾陵和昭陵了。

    貞觀二十二年672年唐太宗病危,仍念念不忘《蘭亭序》,臨終時召見太子李治,曰:“吾欲從汝求一物,汝誠孝也,豈能違吾心願。”高宗曰:何物?太宗曰:“吾所欲得蘭亭,可與我將去及弓箭不遺。”李治遵父皇命,用玉匣裝《蘭亭序》,把這絕代墨寶作為陪葬品埋入唐太宗墳墓昭陵。

    《蘭亭集序》創作後,王羲之將其視為傳家寶,並代代相傳,一直到王家的七世孫智永手中。由於智永出家當了和尚,臨終時將它傳給弟子辯才,珍藏在樑間暗檻之中。

    大唐貞觀盛世,文韜武略的李世民對書法情有獨鍾,尤其喜愛“書聖”王羲之的墨寶,他利用帝王之便,在天下廣為蒐羅王羲之作品。

    唐太宗得知辯才和尚有蘭亭集序真跡後,想方設法謀取,唐太宗御史蕭翼專程趕到越州設計騙取真跡,被騙後辯才驚悸痛惜而死。

    李世民得到蘭亭序真跡後,曾令虞世南、褚遂良、馮承素、歐陽詢等當時名家臨摹蘭亭序真跡,分賜皇子、近臣,這就是傳於後世的唐人摹本的由來。

  • 11 # 老泉文史

    你好,很榮幸回答您的問題。

    王羲之的書法真跡之所以傳世稀少,主要與歷史上的兩個皇帝有關。

    第一個皇帝,是南朝梁元帝蕭繹

    蕭繹是梁武帝蕭衍的第七子,在侯景之亂爆發後,蕭衍去世,樑朝政權陷入動盪。蕭繹趁機割據江陵,並且登基稱帝,史稱梁元帝。

    蕭繹酷愛收藏書法作品,尤其喜愛王羲之和王獻之的書法。據說,他和他的父親蕭衍,一共收集了一萬五千多件“二王”的書法真跡。

    然而,在公元544,西魏大將楊忠(隋文帝楊堅的父親)率大軍攻打江陵。梁元帝蕭繹見大勢已去,竟然放了一把火,把樑朝積五十年之力搜蓄起來的一萬多件“二王”法書,連同“古今圖書十四萬卷”,全部焚於烈焰之中。

    王羲之的大部分真跡,就此成為灰燼。

    第二個皇帝,是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個非常愛好書法的皇帝,他尤其喜好王羲之的書法,並把王羲之推向了“書聖”的高度。為了得到王羲之的真跡,他不惜採取了一些坑蒙拐騙的方式,和他千古聖君的形象多少有些格格不入。

    據記載,唐太宗一生共收集王羲之書法兩千二百多件,並且安排書法大家對王羲之的作品進行臨摹。我們今天看到的許多王羲之書法,其實都是唐代的摹本。

    不過,由於唐太宗太喜歡王羲之的字,在臨死前竟然要求將《蘭亭序》真跡陪葬在他的昭陵之中。史上第一行書《蘭亭序》就此被深埋在陵墓之中,再也不見天日。

    由於這兩位皇帝的緣故,王羲之的真跡就已經少之又少了,再加上唐末戰火的摧殘,到了北宋,王羲之的真跡只有數件存世了。而到了今天,博物館中的王羲之書法均為摹本,他的書法真跡已經絕於世間。

  • 12 # 賈寶玉先生

    不論你有沒有練過書法,王羲之這個名字你都應該知道,他是書法史上的“書聖”。王羲之兼善隸、草、楷、行各體書法,他博採眾長,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晚年書法更是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代表作是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序》。

    但大家可能不知道,我們市面上常見的《蘭亭序》並不是王羲之的書法真跡,而是唐代書法家馮承素的臨摹本。據瞭解,《蘭亭序》的真跡被唐太宗李世民殉葬昭陵,至今沒有重見天日。

    其實不僅是《蘭亭序》真跡沒有傳世,包括我們常見的王羲之的碑帖也都是臨摹本,因為王羲之的真跡一件都沒有流傳下來。

    很多朋友就疑惑了,為什麼影響中國書法千年的書法大家,竟然沒有真跡傳世,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其實王羲之書法不僅受到我們平常人的喜愛,就連古代的帝王都對他的書法愛不釋手,這也是王羲之書法沒有流傳下來的一個主要原因。皇帝喜歡的東西一定會大力蒐羅,但是一旦經歷改朝換代,生靈塗炭,誰還能顧及到這些書法作品。所以說,皇帝蒐羅的越多,最後被銷燬的也就越多。

    王羲之的書法真跡第一次被大規模的銷燬是在東晉末年,當時桓溫之子桓玄操縱朝政,可惜只做了幾天皇帝就狼狽下臺,最可恨的是他在倉皇逃跑之際,竟把王羲之的真跡全都扔進了長江。

    而王羲之的書法真跡第二次被大規模銷燬是在南樑時期,梁武帝非常喜愛王羲之書法,所以收藏了很多王羲之書法真跡。承聖三年,梁元帝遭到西魏柱國大將軍於謹、大將軍楊忠猛烈進攻,戰敗投降。投降之前一把大火把樑朝積攢所有關於王羲之的書法真跡都燒光。

    到了唐朝,李世民對王羲之的書法更是愛到發狂,於是大力蒐羅王羲之的書法真跡,其中真跡《蘭亭序》也在其中。後來,李世民去世,他在死前囑託要讓《蘭亭序》的真跡陪葬,就這樣《蘭亭序》陪葬昭陵。

    到了五代時期,溫韜盜開昭陵之後,他卻沒有發現《蘭亭序》的真跡,這就讓人疑惑了,難道《蘭亭序》並沒有殉葬昭陵,還是說藏得太深,沒有被溫韜找到。反正從此《蘭亭序》真跡再也沒有重見天日。

    王羲之真跡最後一次遭受大規模銷燬是在北宋時期,宋太祖收集了許多王羲之的書法真跡,皇宮收藏記錄在冊的有243件。後來靖康之難爆發,北宋亡國,徽宗欽宗被金兵擄走,皇宮中收藏的王羲之真跡也下落不明。

    從東晉到北宋,王羲之的書法真跡幾乎被銷燬殆盡,已經找不出真跡。由於真跡沒了,元明以來,唐朝的一些王羲之書法的臨摹本就被當作真品看待。到了清朝以後,就算是臨摹本也已經寥寥無幾。

    就這樣,被稱為“書聖”的王羲之到現在一幅書法真跡都沒有流傳下來,對我們來說何嘗不是一種遺憾吶!

  • 13 # 張言好書畫

    王羲之奠定了正書的發展基礎,自王羲之把正書包括楷書,行書,草書定型之後,歷代書法家都對漢字書法沒有根本性的改革與創新,王羲之的楷書,行書,草書都有傑出的經典作品,楷書《黃庭經》是最佳之一,《蘭亭序》則是天下第一行書,《十七帖》則是草書之龍!所以被稱為書聖!

    因此王羲之在世時他的書法就名揚天下,備受人們喜愛與推崇!到了唐代,唐太宗李世民酷愛書法,尤其喜歡王羲之的作品,因此將天下能收到的王羲之作品全部得到,甚至還用了一些欺騙的手段從王羲之後人手中得到王羲之真跡!然後他讓初唐的幾位書法家如虞世南,褚遂良,薛稷等人臨摹,讓馮承素把《蘭亭序》用雙勾法複製下來!他自己則研習王羲之的書法到三更半夜!

    由此可見李世民對王羲之書法的喜愛程度,很不幸的是李世民去世時要求把所有王羲之真跡陪葬昭陵,古代帝王的權力至高無上,臣民只能照辦!自此以後,民間再也沒有王羲之真跡了,即使偶爾有散落民間的王羲之作品,由於戰亂,時間的久遠紙張壽命有限等原因再也看不到王羲之書法真跡了!

  • 14 # 偉人的故事

    中國書法史上大神級的人物,被後人無比崇敬的、中國書法古典傳統的開創者,書聖王羲之竟然沒有一件真跡傳世。真是悲哀啊。

    那麼,王羲之的真跡都去哪兒了?

    話說還得從王羲之出名那天說起。

    王羲之坐上書壇盟主後,他的書法就已經很值錢了。據說他在老嫗賣的扇子上隨手寫五個字,扇子就能由原來的二十錢賣到百錢。寫一篇經文,換白鵝一群,絕對的點紙成金。

    唐太宗比梁武帝還喜歡王字,據說將天下王字收羅殆盡,還從智永弟子辨才那裡騙來《蘭亭序》真跡,然後讓褚遂良主持鑑定。唐太宗在這件事上,唯褚遂良的意見是瞻,所以,我們今天看到的被認為是真跡的王字,都是褚遂良認定的,而那些挑出來的贗品到底啥樣,我們不得而知,因為都被銷燬了。初唐最傑出的的書法家,歐、虞、褚能有所成就,很大原因就是他們這一時期任職宮中,能接觸大量珍貴的書法真跡。

    文徵明《蘭亭雅集》

    唐太宗推廣王羲之,還是用臨摹響拓的方法。當時宮廷中知名的拓書人有湯普徹、馮承素、諸葛貞、趙模、韓道政。這些與底本相差無幾的複製品,後來逐漸擴散到民間,所以王字的臨摹品大盛於唐。我們今天看到的王字有兩類,一類是拓書人的向拓本,如神龍本《蘭亭序》;另一類是虞世南、褚遂良等名家的臨本。

    不過後來,後來就沒了。

    原因很簡單:正是因為一千多年來人們對王字的喜愛崇拜,才導致書聖真跡的毀滅殆盡。

    1.桓玄的一投

    歷史上第一次集中銷燬王字,是在東晉末年。當時桓溫之子桓玄操縱朝政,此人極其猥瑣,篡權做了幾天皇帝,即狼狽下臺,倉皇逃命之際,把自己收集來的所有王羲之作品都帶上了,但最讓人大跌眼鏡的是這麼個超級粉絲居然在逃到長江邊的時候,突發陰暗的報復心理,乾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把王羲之的真跡全都扔進了長江!而且你知道他一共扔了多少?大概有15000幅!

    這麼多真跡,就這麼沒了,想想就痛心啊!因為桓玄跟王羲之是同一朝代的人,所以他手裡的真跡數量也是最多的,沒想到他給自己偶像的作品帶來的竟然是滅頂之災。

    2.梁元帝的一燒

    正常來說,如果事情到此結束後,人們還是能夠看到一些真跡的,畢竟王羲之的作品存世數量還是挺多的,再加上大部分已經損毀了,剩下的真跡放誰手裡,估計都會更加細心的儲存。

    看看梁武帝的舉動,不但收集字畫,還做了“珊瑚卷軸、金筆提拔、用玉裝飾”等等一系列粉絲行為,而且那時的王羲之書法真跡已經不多了,市面上也開始出現假貨了,所以當時的梁武帝還常與陶弘景切磋王羲之書法的真假問題,還讓人把王羲之的字編成《千字文》等等,可見也是個真愛粉啊!

    梁武帝在位後期,“侯景之亂”爆發,梁武帝因此也拜拜了……不過萬幸的是王羲之的這批書法竟然躲過了此次浩劫,可是沒想到,躲得過初一卻沒躲過十五!

    公元544年,西魏圍城,南樑徹底完蛋,梁武帝的兒子梁元帝,在出城門投降之前,腦子突然短路,竟然跟幾百年前的桓玄想到一塊去了,唯一的區別是這次沒扔水裡,他把包括二王的書法在內,樑朝幾十年來的圖書珍藏,一把火給全燒了!就因為他的這次智障行為,南樑損失了圖書共計14萬卷,其中自然也包括王羲之的那些真跡。此後隋煬帝楊廣也曾經得到不多的一點真跡,但也隨著隋朝的滅亡更迭而遺失了。

    真是做惡啊。

    唐朝時能蒐集到的王字已經不如樑朝了,應該說幾近滅絕。但依然出現了一位王羲之的超級迷弟,就是唐太宗,在至上的權勢和錢勢雙重誘惑下,有一個人竟然還收集到了王羲之真跡。不僅僅如此,他還收集到了王羲之書法真跡一共2290卷!

    也是因為這樣,在唐代歷史上,關於王羲之的一些作品,比如《蘭亭序》、《快雪時晴帖》等等,摹本也變多了。但沒想到,唐太宗也有腦抽的時候,他在駕崩之前竟然吩咐自己的兒子唐高宗,要把《蘭亭序》墊在他自己的腦袋下陪著一起下葬!

    可是五代的溫韜盜開昭陵後,列出的盜寶名單上根本沒有《蘭亭序》。到底是《蘭亭序》藏得太隱蔽,溫韜沒發現,還是高宗根本沒有按照太宗的意思做,我們已不得而知,《蘭亭序》的失蹤之謎也成了書法史上最大的懸案。

    靖康之難,北宋亡國,徽宗、欽宗被金兵擄走,皇宮中所藏的王羲之真跡也下落不明,從此以後,王字真跡再也找不到了……

    遙想當年,王羲之一手開創了中國書法的新方向,坐上書壇盟主之位,引得眾人紛紛效法。可是盛名之下,帝王貪婪的聚斂等於聚毀,使得千古書聖竟沒有隻字片紙留下,正所謂“名”存“實”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70後,真心聽不慣周杰倫的歌,想請教專業人士評價一下為啥80後的人喜歡他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