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一生浪蕩喜自由

    詩曰:

    文壇瀟灑生妙筆,韻致通靈等風騷。勢若游龍珠恣戲,意如江海滾波濤。虛實變幻出奇秀,跌宕多姿上碧霄。若為浮雲遮望眼,枯腸搜尋枉心焦。

    一個才華橫溢而又有充滿著豪情大志的詩人,因為現實社會的環境和遭遇,終其一生也不能施展自己的才能去實現自己的抱負,以一生而積極進取,卻往往收穫在鬱鬱不平的季節。儘管詩人的熾熱情懷和窮且益堅的執著令人欽敬,但也不難看出詩人要表現的,也更為強烈的卻是他的才華施展。可惜是人生無常、命運多舛,或許正是由於詩人常概嘆於自己的才華超群而懷才不遇,才使得他屢次遭受打擊,唯以滕王閣序的怨艾嗟嘆,藉以“壯而不虛,剛而能潤,雕而不碎,按而彌堅”的言志寄託。

    詩人借景抒懷,以駢體文之精彩,抒詞彩之絢爛,對仗工整且嚴謹,意境蒼壯於錦繡之峻雄,氣勢奔放於詞章之綺麗,開篇於滕王閣四周景色和宴會盛況之開闊悠遠,結尾感慨於人生離合的自抒身世之感慨羈旅,讀來無不令人為之而傾倒?全賦始志存高遠至結尾意氣消沉,可以說是詩人短短人生的真實掃描,但消沉而不甘心萎痱,雖有避世之感卻又心存希望,或許這才是詩人當時的真實心態吧。詩人分明是在借滕王閣盛會的作序之機,欲扭轉齊梁餘風並抒發他那久積於胸的塊壘!“望長安於日下,指吳會於雲間”,嗟嘆“時運不濟,命途多舛”。無奈“舍簪笏於百齡,奉晨昏於萬里”。風勁一時休,折殺少年才!可憐一介少年才子,從此被棄之於川野江湖,就在詩人離開藤王閣後,前往南海之外的交趾看望老父親的途中,渡海溺水,驚悸遇難,帶著一腔愁憤離開了人世,時年才僅僅二十七歲。

    文由心生,讀賦如讀人。古詩文一般都是借物抒懷之作,其中大多為懷才不遇而借詩言志,或是無力迴天而憤世嫉俗,或避世自保而作文抒臆。箇中情結,雖因詩人心態各異而呈文各之不同,但都離不開借物抒懷的脈承傳統。透過詩人華麗凝重的文采可以看到,其實華詞背後隱藏著的是一顆不甘寂寞的靈魂。詩人的賦詞之所以能傳之於後世,就是因為其的思想在文采的表像下閃爍著晶瑩的光芒,更因為詩人的文字表達功能賦以了歷久彌新的實質靈魂。

    然讀此賦如不知詩人之心路,當為遜色也。別欲驚羨詩賦中的文詞絢麗和自然奔放的氣勢,其實更應感觸於詩人在寫此賦時的心態靈魂,在其精美的表像下尋找那一顆孤獨的靈魂,及其靈魂深處發出的無望吶喊。賦中的激情雖不能撫平詩人心頭之失落,卻表現出了一種不甘沉落的言志壯懷。

    試看“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真真是 青天碧水渾然一色,彩霞孤鶩相映增輝,好一卷壯闊空前的胭紅畫面,寫盡了一枝翰墨把孤鶩送天穹的秋水蒼涼,好一曲清寂斷腸的歸舟唱晚,把斷雁嘯月的浩瀚海志,唱斷了川江的號子賦流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有人跳河自殺,你會游泳,你會跳河救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