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辛是北宋的蘇軾與南宋辛棄疾的並稱,二人同為豪放詞派的代表,高佑釲《陳其年湖海樓詞序》引顧鹹三語曰:“宋各家詞最盛,體非一格,蘇、辛之雄放豪宕,秦、柳之嫵媚風流,判然分途,各極其妙。” 自晚唐“花間派”以來,詞以婉約為正宗,詩莊詞媚,幾成定格。到了蘇軾,才以豪健縱放之筆,創豪放一派,擴大了詞的題材範圍,開拓了詞的表現領域,打破了詞為豔科的藩籬,使詞體獲得瞭解放。 清 賙濟《宋四家詞選·目錄序論》:“蘇辛並稱:東坡天趣獨到處,殆成絕詣…… 稼軒 則沉著痛快,有轍可循。” 清 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一:“ 蘇辛並稱,然兩人絕不相似:魄力之大, 蘇不如辛 ;氣體之高, 辛不逮蘇遠矣。”蘇軾(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諡號“文忠”,世人稱其為“蘇東坡”。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父親蘇洵的長子,是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散文家和詩人。豪放派代表人物。他與他的父親蘇洵(1009~1066)、弟弟蘇轍(1039~1112) 皆以文學名世,世稱“三蘇”;與漢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齊名。他還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時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稱,即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樂府》等。在政治上屬舊黨。辛棄疾(公元1140—1207年),字幼安,自號稼軒,山東歷城人。他出生時,金已亡北宋13年了,第二年,宋金“紹興和議”成,宋向金稱臣。辛氏祖上沒有做大官或成大文人的,但“忠肝義膽,千載家譜”。畢竟時勢造英雄,稼軒是在淪陷區百姓飢啼呼號的民族義憤的情緒中長大的,他的獨立意志與民族自尊與日俱增。當1161年金主完顏亮舉兵南侵時,年僅21歲的辛棄疾便在山東率兩千餘眾起義抗金,而後加入農民領袖耿京部,任其“掌書記”。義軍迅速發展到十餘萬人。辛為耿京謀策:只有與朝廷聯合抗戰,方可一舉收復失地。耿從其謀,並令他奉表南歸。在他完成使命北返途中,得知耿京被部下張安國暗殺而降金,他氣憤填膺,飛身上馬,率五十餘騎直搗萬馬金營,在其慶功宴上,生縛叛賊張安國,金兵追之不及,他又發動張所部數萬人“飛馬渡江”,一路不眠不休,直趨皇帝行宮,獻上戰俘,斬張安國於市。這一壯舉,轟動南宋朝野,打擊了金兵氣焰。其“壯聲英概,懦士為之興起,聖天子一見三嘆息”(洪邁:《稼軒記》)。這一壯舉,說明青年的辛棄疾就智勇雙全,膽識過人,有不凡的軍事才幹。後來的實踐說明,稼軒還是個“有幹才、有作為的地方官”。如他任滁州知州時,使地處前線的滁州蕭條的經濟迅速得到恢復。他任潭州知府和湖南安撫使時,建立了威震金兵的“飛虎軍”。他還針對南宋朝廷內部一些對金屈膝言和而得勢的人,連續進《美芹十論》、《九議》等,縱橫分析了敵我雙方形勢,系統地批判了抗戰必敗的謬論,而且預見金國內必亂、不久必亡。稼軒堅決抗金復國的行為與意志,得到南宋有識之士的擁戴。劉克莊贊他的《十論》、《九議》“筆勢浩蕩,智略輻奏,有權書衡論之風”;陸游詩稱辛有管仲、蕭何之才;鎮江學者陳宰稱辛有張良、諸葛亮之謀,寄之以抗金恢復的厚望。
蘇辛是北宋的蘇軾與南宋辛棄疾的並稱,二人同為豪放詞派的代表,高佑釲《陳其年湖海樓詞序》引顧鹹三語曰:“宋各家詞最盛,體非一格,蘇、辛之雄放豪宕,秦、柳之嫵媚風流,判然分途,各極其妙。” 自晚唐“花間派”以來,詞以婉約為正宗,詩莊詞媚,幾成定格。到了蘇軾,才以豪健縱放之筆,創豪放一派,擴大了詞的題材範圍,開拓了詞的表現領域,打破了詞為豔科的藩籬,使詞體獲得瞭解放。 清 賙濟《宋四家詞選·目錄序論》:“蘇辛並稱:東坡天趣獨到處,殆成絕詣…… 稼軒 則沉著痛快,有轍可循。” 清 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一:“ 蘇辛並稱,然兩人絕不相似:魄力之大, 蘇不如辛 ;氣體之高, 辛不逮蘇遠矣。”蘇軾(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諡號“文忠”,世人稱其為“蘇東坡”。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父親蘇洵的長子,是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散文家和詩人。豪放派代表人物。他與他的父親蘇洵(1009~1066)、弟弟蘇轍(1039~1112) 皆以文學名世,世稱“三蘇”;與漢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齊名。他還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時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稱,即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樂府》等。在政治上屬舊黨。辛棄疾(公元1140—1207年),字幼安,自號稼軒,山東歷城人。他出生時,金已亡北宋13年了,第二年,宋金“紹興和議”成,宋向金稱臣。辛氏祖上沒有做大官或成大文人的,但“忠肝義膽,千載家譜”。畢竟時勢造英雄,稼軒是在淪陷區百姓飢啼呼號的民族義憤的情緒中長大的,他的獨立意志與民族自尊與日俱增。當1161年金主完顏亮舉兵南侵時,年僅21歲的辛棄疾便在山東率兩千餘眾起義抗金,而後加入農民領袖耿京部,任其“掌書記”。義軍迅速發展到十餘萬人。辛為耿京謀策:只有與朝廷聯合抗戰,方可一舉收復失地。耿從其謀,並令他奉表南歸。在他完成使命北返途中,得知耿京被部下張安國暗殺而降金,他氣憤填膺,飛身上馬,率五十餘騎直搗萬馬金營,在其慶功宴上,生縛叛賊張安國,金兵追之不及,他又發動張所部數萬人“飛馬渡江”,一路不眠不休,直趨皇帝行宮,獻上戰俘,斬張安國於市。這一壯舉,轟動南宋朝野,打擊了金兵氣焰。其“壯聲英概,懦士為之興起,聖天子一見三嘆息”(洪邁:《稼軒記》)。這一壯舉,說明青年的辛棄疾就智勇雙全,膽識過人,有不凡的軍事才幹。後來的實踐說明,稼軒還是個“有幹才、有作為的地方官”。如他任滁州知州時,使地處前線的滁州蕭條的經濟迅速得到恢復。他任潭州知府和湖南安撫使時,建立了威震金兵的“飛虎軍”。他還針對南宋朝廷內部一些對金屈膝言和而得勢的人,連續進《美芹十論》、《九議》等,縱橫分析了敵我雙方形勢,系統地批判了抗戰必敗的謬論,而且預見金國內必亂、不久必亡。稼軒堅決抗金復國的行為與意志,得到南宋有識之士的擁戴。劉克莊贊他的《十論》、《九議》“筆勢浩蕩,智略輻奏,有權書衡論之風”;陸游詩稱辛有管仲、蕭何之才;鎮江學者陳宰稱辛有張良、諸葛亮之謀,寄之以抗金恢復的厚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