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李二的視界
-
2 # 言隱榮華
荀子是戰國末期趙華人,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曾經擔任過三次稷下學宮的“祭酒”。
稷下學宮是世界上最早由官方舉辦的高等學府,相當於現在的中國社會科學院、政府智庫等,位於齊國,春秋戰國時期學術思想史上蔚為壯觀的“百家爭鳴”,就是以稷下學宮為中心。亞聖孟子兩次遊齊都沒有收到重視,至始至終沒能在這裡混出個名堂,而荀子在稷下學宮最為興盛時期來到這裡,三出三進,成為稷下學宮的名符其實的number one,相當於現在的社會科學院院長。
《勸學》是《荀子》的開篇之作,也是荀子的名篇,文章以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論述學習的重要意義,勸導人們如何以正確的目的、態度和方法去學習。荀子的哲學思想,在《勸學》篇中得到了充分展現。
人們歷來習慣於把《勸學》指向勵志這一目標,至於學什麼和為什麼學,在高中課文的節選中,並沒有給出明確答案。但是縱覽整篇文章裡,就可以從中折射出荀子的哲學思想。
一是從 “性惡論”這一哲學命題,倡導人們學 “禮”荀子提出“禮”這一核心思想,是源自於他提出的“性惡論”這一哲學主張。
荀子認為人與生倶來就想滿足慾望,若慾望得不到滿足便會發生爭執,因此他主張人性本惡,需要由聖王及禮法的教化,使人格提高。
而養成教育的內容——禮,貫穿於國家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關係到國家治亂興衰,也是人修身養性的根本準則,是人之為人的標準。要成為一個真正的人,必須把“隆禮”放在核心位置。
荀子在《議兵》中說,
“禮者,治辯之極也,強國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總也。
《勸學》篇第十段也寫道:
學惡乎始?惡乎終?曰:其數則始乎誦經,終乎讀禮;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聖人, 真積力久則入,學至乎沒而後止也。故學數有終,若其義則不可須臾舍也。為之,人也;舍 之,禽獸也。故書者,政事之紀也;詩者,中聲之所止也;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 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
意思是說:學習究竟應從何入手又從哪裡結束呢?按其途徑而言,應該從誦讀《詩》、《書》等經典入手,一直到《禮經》結束;就其意義而言,則從做書生入手到成為聖人結束。真誠力行,這樣長期積累,必能體會到其中的樂趣,學到死方能後已……《尚書》是政事的記錄;《詩經》是心聲之歸結;《禮經》是法制的前提、各種條例的總綱,所以要學到《禮經》才算結束,才算達到了道德之頂峰。
在這裡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荀子把學習《詩經》、《尚書》等經典,看成了學習的開始,而從禮法入手才是窮究聖人智慧、尋求仁義的根本,融會貫通的捷徑,由此看來,荀子對學習禮法的重視遠遠超過了學習經典之書。
二,荀子從樸素的經驗論出發,重視人們後天的努力荀子《勸學》首句提出:“學不可以已”,也就是說學習“禮”是一個長期努力的過程,必須持之以恆,不能有一刻地停止、廢棄。他比喻說: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荀子強調學習過程中要專心致志,不要學螃蟹,而要學“用心專一”的蚯蚓。這顯示出堅持不懈對於學習的重大意義,在文中他特別引用“蚓”與“蟹”作對比,前者“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卻能“上食埃土,下飲黃泉”。而蟹雖然有“六跪而二螯”,但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原因何在,就在於前者“用心一也”,後者“用心躁也”。透過旁徵博引,並運用了大量比喻,讓自己的論點通俗易懂,容易接受。
三、從認識論的角度,提出了量變與質變的關係;《勸學》篇中,荀子不僅提出學習要持之不斷,而且也提出了事物從量變到質量的轉換過程,而這個過程,或許是漫長的,但早晚會來到。文中說: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
如果說積土成山,是一個量變的過程,那麼興風起雨就是一個質變的結果;如果說積水成淵是量的疊加,那麼總有一天,會蛟龍騰出,吞雲致雨;同樣道理,君子堅持量的積善成德,也必然會有一個質的“聖心備焉。”
所以從積跬步到至千里,從積小流,到成江海,字面看強調的是不捨之力,而實際上正是透過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才使人們認清了努力的終極目標,增強了不捨的動力。
四、從實踐論出發,闡述了知與行的關係荀子強調“聞之”、“見之”、“知之”,但更強調“行之”,認為只有透過自己的行動,才能將認識用於規範和指導自己的實踐,這是學習的根本目的。
文中說: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在這裡,先提出了思與學的關係。這是對孔子“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引申,把“學”這一行動高於思也就是“和”之上;接著,又提出“知”與“行”的關係,如果說“跂而望”是為了知,那麼“登高”就是行動,所謂坐而論道,不如知而行之。這也正是明朝思想家王陽明所提出的 “知行合一”;如果說“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識和思想意念。那麼“行”就是人的道德踐履和實際行動。因此,知行關係,也就是思想意念和實際行動的關係。
《勸學》論題鮮明,結構嚴謹,說理透徹,有很強的邏輯性。語言豐富多彩,善於比喻,清新易明。
比如象文章開篇就寫道: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在這裡,作者用了四個例子:青藍之色、冰水之感、木輪之曲、金利之變,從各個角度來闡述開篇之語,彷彿信手拈來,要言不煩,在滔滔不絕之中,給人啟迪發人深思,不愧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傳統名篇。
回覆列表
主要論述的是:人的後天學習對改造人的品性具有決定性意義。
觀點:學習是不能夠停止的
第1段:論述學習的意義在於能夠提高自己,改變自己。
第2段:論述學習能夠彌補不足的作用。
第3段:論述學習要逐步積累,要堅持不懈,要專心致志。……
他強調學習的作用,提倡虛心求教、學無止境、循序漸進、堅持不懈、專心致志等等,都是學習經驗的總結,值得後人借鑑。我目前只知道這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