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6
回覆列表
  • 1 # 中年思覺醒

    善行無跡的跡是指“心跡”,也就是善行不留在心裡,做過了,也就忘了!不要為善而善,更不能寫什麼《善行日記》!

    這是聖人的要求,但普通人做了善事,都會美滋滋的回憶好久,這個要求太變態了!

  • 2 # 一真講堂

    “善行無跡”一語,出自《道德經》第二十七章,善行無跡才是真善。真善真行的人,他行善於天下,心裡沒有虛偽的做作,也不想有讓別人知道的念頭,更沒有希望得到善報的想法,因此他的心中,絲毫不留下行善的痕跡。真善真行的人,他的心境,物我兩忘,純粹自然無為,不去執著身外之物,所以無跡可留。

    而且真善真行的人,他的心就是佛,佛就是他的心,所以他所做的事,不用什麼計劃,一行一動,都是仙佛的顯現。不像有的凡人,想做一件好事,用盡心機,結果無論怎麼籌算,怎麼計劃,所做的事,還是離不了因果輪迴,難以“善行無跡”。唯有“善行無跡”才能長存、才能不朽、才能永遠。

  • 3 # LjDao

    這個是道德經的二十七章裡的內容,就得拿著我們的道德經來給你解釋,第二十一章裡有孔德之容,惟道是從。第五十一章裡道生之,德畜之。這就是說有了道我們才能有德,德是從道而來的。我們常說積德行善,那我們沒有道就沒辦法積德行善,也就行不了善,既然行不了善,那又從何談起善的痕跡呀。我們要想行善就得先有道,先明白道是什麼,按著道去行,才能夠做到行善積德,厚德載物。

  • 4 # 千年蟲1672

    俗話常說,‘’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這是站在受施者的立場來說,要求人們對他人給予自己的幫助要感恩。而從佈施者的立場來看,需要牢記另一句俗語,‘’施恩莫圖報‘’。這就是善行的最高境界,‘’善行無跡‘’。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慈善家做善事,有時連受恩物件都不知道是誰,他們是不需要別人感恩的。這就是‘’善行無跡‘’的體現。《漁夫和金魚的故事》中,老頭兒放走金魚的行為是真正的善行,而老太婆一而再,再而三地索取報酬,卻褻瀆了這美好的善行。由此可知,知恩圖報其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善行,是一種更厲害的道德綁加式的索取。是對我們自身人格的侮辱,也是一種對自身的心靈折磨。這其實不是真正的幫助,不是真正的善行。做到真正的‘’善行無跡‘’,就是我們常說的,‘’做好事不留名‘’。 ‘’ 施恩不圖報‘’。

  • 5 # 宇宙時空聯盟

    善行無跡=此人的所做所為皆有利於社會文明巨大進化又讓眾生並不會知道是其善舉才會帶來的果報=做了大好事大利於眾生之事卻不留下自己善舉的痕跡=人們雖不知其大善但卻被永久記載入宇宙十維空間的宇宙資訊中心相關的區塊鏈儲存器裡了=正常人類不可能獲取得到的人物對文明進化貢獻卓著的重要資訊資料!

    所以要想得知這人間歷史上或當今誰是"善行無跡"之人也只能去宇宙十維空間的宇宙資訊中心相關的區塊鏈儲存器查詢才靠譜,否則就是在妄猜瞎想而找錯物件了!

    .

    .

  • 6 # 微語默話

    做善事之前,先想想自己為啥要做善事,是為了心裡舒服,還是為了別人的讚許或感激?真正做善事的人在做之前是沒感覺的,他只是正常做事罷了。善都是後來人給予的評價。對於他本人是沒有這個概念的。

  • 7 # 貓撲

    絕對是雷鋒!

    做好事從不留名!

    在那個純真,思想統一的年代,這樣的典型是大愛的表現。

    雖然有著時代的侷限性,但不妨礙人們去做正義和溫暖的事情。

    現代版的雷鋒:郭明義,鍾老,雨衣妹妹不正是大愛的表現嗎?

    人與人之間需要愛,需要溫暖。

    用愛去溫暖他人,照亮他人。

  • 8 # 龍學創始人劉樹成

    《道德經》中的“善行無轍跡”的真諦:

    善行為若水一樣,損有餘而補不足,以達到平為目的,當然不會像車輪、法紀規矩的行動那樣,留下不平整的車轍等痕跡。就這麼簡單。

    例如:修補路為善行好事,就是鏟高墊低,去車轍,修補痕跡,達到平整無轍跡的目的。

    中華文化造字原則詳見《破譯<論語>的龍學密碼》《解密紅樓夢真味道》前面的“說明”。

  • 9 # 燕子歸巢作家

    孟子有云:“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做一個坦蕩的人,做一個真誠的人,做一個善良的人,做一個有尺度的人。人活著,一份自然再加一份真,不屬於自己的不要去搶奪,因為本就不屬於你。

  • 10 # 老頑童雲海

    古人有云:"顯善善小,隱惡惡大。"

    行了善而四處張揚,一是說明行善者動機不純;二是有可能將受助人陷入尷尬或不利的境地。

    做了惡而不承認,或者不告之被加予人,就不能及時止惡,從而造成嚴重惡果。

    國家之間,團體之間的行善受助,有利於國家利益和彰顯大愛,所謂揚善佈道,這個沒有問題。古人主張善行無跡,主要是觀察作為個人行善的真實動機與目的。

    不過我倒認為,有的人借行善來揚自己的名,"曲線救國”式的牟取另外的名或利,也沒有毛病。受助人得到了確實需要的幫助,行善人確實付出了真金白銀,以換取合法的名利,沒啥不好。需要注意的是打著行善旗號,而做出違反社會公德、損害國家利益的行為。

  • 11 # 杜彩萍

    “善行無跡”指的是善於行走的人,從不留下任何足跡,讓別人被發現。這句話,也通常用來形容具有高尚品德行為的人,做了善事,不願意人們對他的善行有所覺察。

    “善行無際”是老子《道德經》中所說的一句話。這句話是:“善行無轍跡 ,善言無瑕謫,善計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這其中的善行無轍跡,說善於行走的人,從來不會留下太多的腳印。就是說,“善行道者,求之於身,不下堂,不出門,故無轍跡。

    從中我們可以知道,常善於做善事,並付諸行動的人,往往都是不求彰顯、不求揚名、不求立功的,他們不需要,也不在乎是不是能夠留名,更不會通過做什麼事情給別人留下任何蛛絲馬跡可循。

    這“善行無跡”本義,是一種順應自然的結果。好心做善事,卻自然而然不露痕跡,讓人不易發覺。這是高人不露痕跡的高明做法。

  • 12 # 音形世界

    “善行無跡”出自《道德經》第二十七章。原話為"善行無轍跡⋯"意思是說善良的行為就像行車不留印痕一樣。通常用來比喻做好事不留名聲,默默無聞,無私奉獻,就像Sunny雨露一樣滋潤萬物而不求回報。這句話同"上善若水"(上等的善就象水一樣滋生、養育萬物而不求回報)、"以百姓心為心"(以天下為己任 ,一心為民)一樣都是講人類社會應當俱有的"一心為民,大公無私,默默奉獻"的美德。《道德經》除了講"道法自然"的叢林法則以外,更重要的是強調人類社會的道德體系建設也就是老孑反覆強調的"非常道"(人文之道)和"非常名"(社會公德)即精神文明建設。其中"以百姓心為心"、"上善若水"和"善行無跡"就是人類社會"一心為民,大公無私,默默奉獻"美好道德標準的寫照!這是《道德經》區別於西方叢林法則的關鍵所在。

  • 13 # 漢唐之音

    讀了呂洞賓的一首詩,人生豁然開朗

    仙人呂洞賓,在歷史上確有其人。他姓呂名巖,出生於唐代,傳說他四十六歲時去長安應考,在酒肆中遇見了仙人鍾離權。經過了南柯一夢,呂岩看破了人生,後隨鍾離權去終南山學道,終於得道成仙,成了著名的八仙之一。

    傳說呂洞賓為人瀟灑飄逸,寫出來的詩也是文采飛揚,清麗絕塵。在他流傳下來的詩集裡面,除了一些丹道修煉的詩之外,還有許多寫景和說理的詩篇。他的許多詩篇不僅有很高的藝術性,而且有的還非常具有哲理性。即使在當今社會,一些詩篇也能對我們有很好的指導意義。

    便是仙人呂洞賓寫給我們芸芸眾生的一首詩。這首詩選自於《呂祖全書》,詩的名字叫做《訓人》。

    你沒有看錯,就是訓人。身為仙人的他,逍遙世外,遊戲人間,對我們這些芸芸眾生,又是如何訓示的呢?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吧!

    訓人

    “何事勞勞死不休,為名為利在心頭。

    要知造化皆前定,莫逞機心啟後憂。

    大地有緣能自遇,憑天付與莫他求。

    廣行方便存陰德,何事區區作馬牛。”

    整首詩只有四句話分別闡述這幾句話的含義。

    我們這些凡人整天把金錢,地位等等放在心上,為了這些累死累活操勞一生,甚至到死都不肯休息。殊不知,人生中的貧富貴賤,生老病死,得失成敗,這些往往並不是人力所能掌控的,而是由天地因果自然造化所決定。換句話說,一切得失都是有定數的。他告訴我們,不要為了得到名和利,苦苦鑽營,費盡心機,甚至不擇手段。假如以不正當的手段得到了名和利,恐怕會給自己留下日後的憂患。與你有緣的事和物,你會自然而然的遇到,就像是上天賜給你的一樣,不需要向誰去祈求。換句話說,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就不是你的,不要去求,求也沒用。修心修德修行可以改變命運,我們做人只需要廣行方便,樂於助人,多做善事,積功累德。那些福報自然而然的出現在我們的身邊。哪裡需要把地位和財富整天放在心上,一輩子為了這些做牛做馬呢?

  • 14 # 今古雜壇

    善良,是一種秉性,也是一種習慣,是一個人一輩子修養的課題。

    1.世界上沒有另一種美麗可與善良之美相提並論。一個人只要擁有善良的心地,總是以善良的目光撫摸我們這個世界,就給自己永遠戴上美麗的光環。

    什麼是善良?善良就是要常懷惻隱之心,就是助人為樂,就是面對貧窮和危難不袖手旁觀。

    無論一個人還是一個社會,什麼都可以缺少,惟獨不能夠缺少善良。一個缺少善良的人,會面目可憎,一個缺少善良的社會,邪惡就盛行。

    2.朋友是一個交警,他的善行讓你滿心滿身溫暖如春,他常常支助他的窮朋友。那一天,飯桌上,朋友給我進了一個有關他的故事,天下著濛濛細雨,他開車走在街上,眼簾裡出現了一個智障女人,下身流了很多血,衣不蔽體蜷縮在路邊的大樹旁,這個情景讓他鼻子一酸,他連忙掉頭回家取來了衣服,放在女人身邊,給了一些錢,晚上,他不放心,又一次來到這棵樹下,那女人不見了。

    是的,在這個世界上,再也沒有比善良更光輝的舉止,把心靈的指標調整到善的方向,你去的地方自然金輝四溢。

    過了些日子,孩子快畢業了,她去天義給孩子買了一件漂亮的羽絨服。她是這樣想的:若干年後,老師教了她六年,教了什麼,也許她會不記得了,但這件羽絨服也許在多年後也會溫暖她的心,讓她冰冷的心靈上感覺佈滿金輝,消融了心裡的堅冰,流淌著暖暖的感動。

    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也沒有老師資助學生那樣的情況,故事樸素得像白開水一樣簡潔,但卻令人從心底感動莫名,這就是善的力量。

    善良,會使一個人閃現著明媚的光輝,善良使一個社會充滿友愛和諧。

    4.一位農村老人,他自己都沒有經濟來源,但是,他的鄰居媳婦跑了,留下一個孩子,老人看著孩子可憐,每天出去的時候,總要帶點零錢給孩子。這個小故事,讓人聽了,彷彿剎那間春暖花開,心中湧動著感動,還有希望生生不息。

    由此我想,在我們生命的過程中,一定有一盞或多盞燈為我們照亮,可在我們匆忙的行走中何曾停下腳步認真地思考這些呢?我們時常嘆息世風日下,人心浮躁,可曾想過自己的責任,想過把受惠於他人的光亮在傳遞給其他需要幫助的人呢?

  • 15 # 琅琅學觀

    善行無跡,很多人看到個“善”字,立刻就與善惡聯絡起來了。這個善和善惡完全沒有關係的。從善惡上去理解,就錯了。

    “善行無跡”,的意思是:善於行走的人不會留下痕跡。是形容道行很高,利用道的力量行路,無蹤無跡,非常高明。

    《道德經》是講道的書。講道是什麼,心是什麼,陰陽是什麼,萬物是什麼,在治國養生等各個方面,人如何利用道來達成自己的目的。

    道德經裡面,善惡不是重點,善惡只是相互比較的一個相對的,人自以為的概念而已。和儒家把善惡捧到至高無上的地位不同,道家強調的是道的力量,和運用道的能力。

    不要把道家理論和儒家的混為一談。善行無跡與善小善大沒有關係。

    不要把道德經神祕化,更不要不懂裝懂把道德經糊塗化,這樣做是有害的,害人害己。很多人讀不懂“道”是什麼,接著還要去硬解道德經裡面的內容,只能是錯上加錯,南轅北轍。

    道是客觀存在的力量,滂湃無比,浩渺無邊。它潛藏在萬物之中,我們腳裡面有道,自行車裡有道,汽車裡有道,火車裡有道,飛機裡有道,火箭裡有道,宇宙飛船裡也有道。

    道有自己的執行規律和方向,永遠在執行。人車飛機火箭都有規律可以抓住,因為裡面有道。

    道沒有人格意識,不會區分善惡長短高下等等人為的概念,它只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執行。所以我們可以利用我們的腳,也可以利用車,可以利用飛機火箭宇宙飛船。因為裡面有道,你只要瞭解了規律,就能利用它,不論你胖瘦高矮善惡。

    但是有善於利用和不善於利用的區別。比如印度人掛在火車上的這種利用火車裡面道的方式,你可以評價一下是不是很善於利用火車。

    善於利用,就會動腦筋,怎麼利用起來最省力最有效最舒適。

    你咚咚咚地在地上跑,到地方了,後面留下腳印,有痕跡,而且很累。

    坐車呢,不那麼累,有車轍印。

    利用得越高階,就越省力越有效越舒適,別人都看不出你利用了,那才是有本事。這叫“陰符”。

    比如莊子所說,御風而行。乘著風到地方了,什麼痕跡都沒有留下,這才是最高境界。才是叫做“善行無跡”。

  • 16 # 人生智慧

    儒釋道文化

    我們的中華文化是由儒釋道三家的文化命脈和精神基因組成的,這三家體系也是互融互補的文化。在“善”這方面是每一家都一致推崇的,同時他們對“善”的理解又有著自己獨特的詮釋。

    儒家的善

    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這五常五德中的“良”:是善良的意思,這也是儒家思想重要的文化理論之一,也是待人接物的標準。孟子云:可欲之謂善,也就是說一個人表現出了人們喜歡的品質,這就叫善。善行無跡。善是君子本就該有的品德之一。

    佛家的善

    諸惡莫做,眾善奉行。佛家講善的東西有很多,最基礎的五戒十善:還有《善生經》、《十善業道經》等,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因果報應是佛教最核心理論,種下去一顆善的種子,經過Sunny、雨露、時間的澆灌,必然會結出善的果子。有善因自然會有善果,但是不應該執著於這個“果”,因為一切都是暫時的,這裡又有佛的“空性”,用因果空性來解釋“善行無跡”:做了善事好事時機成熟了自然會有好的結果,但是這個結果不是永恆的,它會隨著人的行為由壞變好或者由好變壞,當下的境遇境遇如果是好的,要繼續付出才會有收穫,如果當下的境遇是壞的,它是暫時的,努力的付出時間到了自然會有好的收穫。但行好事,莫問前程。善行無跡,自有因果。

  • 17 # 木左木左木左

    莊周說:“我的意思並不是說真正的大仁就是不孝。真正的大仁是十分高尚的品德,不能僅僅用孝來代替。而且您所說的仁也並不是什麼孝,那種仁連孝都沒有達到。有一個人從北方到南方去,來到楚國的首都郢,當他回頭尋找以前北方的冥山時,連冥山的影子也不見了。因為他離冥山太遠了。整天講著父子相親而追求仁的人也是這樣,他們離真正的大仁差得太遠了。以恭敬的面色孝順父母是容易的,但是,用真正的愛心孝順父母就難了;用真正的愛心孝順父母是容易的,但孝順父母而忘記他們是自己的生身父母,就更難了;忘記他們是自己的生身父母而能夠孝順他們是容易的,但能夠做到不圖稱賞、不求名譽而孝順,同時使父母也忘記自己的功勞就更難了;能夠使父母忘記自己的功勞是容易的,但能夠將天下的功名利祿統統忘掉就更難了;能夠忘掉天下的功名利祿是容易的,但同時使天下之人也忘掉我的這種兼天下的品德就更難了。真正的大仁是我忘天下,天下忘我。我雖然具備超過堯舜的品德,卻不炫耀,雖然做了澤及萬世的好事,天下之人卻不知道。這種高尚的品德難道是你們所謂的仁與孝能趕上的嗎?你們所謂的孝、悌、仁、義、忠、信、貞、廉等等,都是讓天下之人壓抑自己的本性而勉強為之的東西,根本不值得稱道。”——摘取自《莊子傳》

  • 18 # 香柏堂

    善行無跡,掬水留香,讓我們一起回味感悟那些沁人心脾的往事吧!

    許多年前的一個夏天,在一列南下的火車上,一位滿臉稚氣的男青年倚窗而坐。他是個農村娃,一件嶄新的白色半袖衫遮蓋不住黝黑的面板。在此之前,他連火車都沒坐過,他要到南方去上夢寐以求的大學。男青年對面的座位上,坐著一對母子。

    車廂內悶熱異常,男青年感到口渴難耐。“方便麵、健力寶、礦泉水!”列車售貨員大聲叫賣著。

    健力寶?男青年知道,這是一種極奢侈的飲料。讀高中時,班裡有錢的同學才喝得起,爸媽從來沒給自己買過。如今,他要到外地上學了,衣兜裡有了些許可以自己支配的零花錢。猶豫再三,他終於從衣兜裡摸出一張皺巴巴的5元錢,遞給售貨員。

    男青年不知如何開啟這罐飲料。他把健力寶罐拿在手裡,顛來倒去看了看。最後,他把目光定在拉環的位置。遲疑了一會兒,他從腰間摸出了一把水果刀,企圖在拉環的位置把健力寶撬開,撬了兩下,發覺易拉罐的殼很堅硬,便停下了手中的水果刀,又把目光盯在了拉環處。這時,卻聽見對面的婦女對兒子說:“童童,快把健力寶罐給媽媽拿來。”小男孩說:“媽媽,你剛喝過,怎麼又渴了?”“快!聽話!”小男孩便站在車座上,把手伸進了車窗旁邊掛著的塑料兜。

    婦女把健力寶罐拿在手中,眼睛盯在拉環上,餘光注視著男青年,只聽“砰”的一聲,健力寶打開了。隨之,車廂裡又傳出“砰”的一聲響,男青年的易拉罐也打開了。婦女微微笑了一下,喝了一口,就把健力寶罐放在了茶几上,顯然,她並不渴。

    許多年後,男青年參加了工作,卻仍對這件事記憶猶新。他感激那位善良的中年婦女。她為了不使他難堪,沒有直接教他易拉罐的開啟方法,而是間接地完成了這一過程。婦女的舉動是一種小小的善,男青年把這種感激化作了更多小小的善,帶到了社會的角角落落。

    我吃過晚飯後,習慣性地拿起當天的地鐵報,看完後,隨手把報紙撕成碎片丟進垃圾筒。妻問我為什麼要撕碎啊,我說這樣可以少佔地方。可妻卻說,把一張整的報紙,留給撿拾垃圾的人不是更好嗎?

    我聽後內心為之一振。雖然妻只是淡淡的一說,可卻讓我心生無限感動。這不由得讓我想起了那則公益廣告——《善行無跡,留一盞燈,溫暖他人》:說的是一天晚上,一男子回家後偶然發現陽臺上的燈亮著,他以為是妻子忘記關了,就進去想把燈關掉,但被妻子攔住了。他很好奇,妻子指著窗外讓他看。他看到窗外的路邊,有一輛裝滿垃圾的三輪車,車上坐著撿垃圾的夫婦,他們正沐浴在自家陽臺投射出的溫潤的燈光中,邊說笑邊開心地吃著東西。窗外那對夫婦可能永遠也不會知道,在這城市的夜晚,有一盞燈是特意為他們點亮的!

    在浮華、喧囂、快節奏的城市中,“善”就是這樣不事張揚地在城市的一角流淌。老子說,善行無轍跡。老子還說過:“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最上乘的“善”就像水一樣啊!清澈透明,至柔無形,然總能無聲無息地滲透到生活的所有縫隙,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

    在省城有個高尚社群,居民都是體面尊榮人士。

    社群門口,常年有個乞丐蹲點,穿得破破爛爛,晃動著一隻嘩嘩亂響的破茶缸。

    進進出出的居民,每天往乞丐的破茶缸裡丟枚硬幣,感覺自己好善良。

    可忽然有天,社群物業加強管理,把乞丐趕走了。起初居民們還不覺得有什麼不妥。

    但過了段時間,漸漸感覺不對了。心裡總是七上八下,六神無主,似乎生活中少了些什麼。

    少了什麼呢?大家去問牧師。牧師說:你們的內心,少了安寧。

    此前,你們每天丟給乞丐一枚銅板,給出的雖少,但內心滿足感爆棚,似乎做了天大的善事。

    你們以為善行是在幫助別人,實際是在幫助自己,幫助你們獲得一種心理上的安然感。

    可一旦你們開始吝嗇自己的善行,內心就會陷入不安,良知就悄悄的提醒你們。

    原來如此。居民們恍然大悟。看來我們還是要幫助別人。

    這也是善行無跡的真諦:善行不只是幫助別人,更多的是幫助我們自己。

    有個窮人在哭訴,說妻子孩子病重。路過的慈善家聽到,忍不住流下同情的淚,慷慨解囊。

    窮人走後,有人告訴慈善家:你上當了,剛才那個人是騙子,他的妻子孩子,根本就沒病。

    慈善家聽了大喜:真的嗎?這真是太好了。

    咦,你被人騙了,怎麼還高興成這模樣?

    慈善人士回答:我寧願再損失點錢,也不希望聽到一位母親和孩子,正處於飢寒之中。

    這也是善行無跡的真諦: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有個朋友去小賣鋪,見一流浪漢,正在街頭翻掏垃圾桶,尋找食物果腹。

    他正想給流浪漢掏點錢,忽見小賣鋪的老闆娘,悄悄躲在流浪漢身後,將十元錢扔在地下,轉身迅速走開。

    流浪漢突然見到地上的錢,頓時滿臉幸運符,抓起錢衝向小賣鋪。

    目睹此事的朋友大受震撼,才明白什麼叫善行無跡,什麼叫顧及對方的自尊。從此他成為這家小賣鋪的忠實顧客。

    這也是善行無跡的真諦:相比於錢,困境中人更需要是關愛與自尊。

    一個老人上了公交車,摸摸兜,發現老年卡忘帶了。就對司機說:我公交卡沒帶,讓我上車好咯?

    司機:抱歉,按規定,您不出示老年卡,就必須投幣。

    幾名乘客聽到,頓時怒了:喂,你這人怎麼這麼不通情理?人家都說了忘帶老年卡了,你怎麼還刁難人家?

    司機:公交公司的規定,又不是我制定的。我不能違背,只能執行。你們既然這麼好心腸,要不然替這位老人家把車錢付了吧。

    正義乘客急忙後退:憑什麼讓我們替他付錢?

    司機無語,自己默默掏出錢來,替老人投幣。

    聖母,就是身體力行,幫助別人的人。聖母婊,就是口惠而實不至,慷他人之慨、對他人有無限道德要求的人。

    這也是善行無跡的真諦:做聖母,別做聖母婊。

    第一層:贈人以金錢;

    第二層:贈人以離苦;

    第三層:贈人以幸福;

    第四層:贈人以尊嚴;

    上面這些故事就是善行的四個要義,相比於金錢,困境中的人更需要關愛與自尊!

    這幾個故事,都告訴我們什麼是善行無跡的真諦:大愛無聲,善行無言。

  • 19 # 命理師陳一巨集

    從《道德經》原文來解讀吧,原文:“善行無轍跡 ,善言無瑕謫,善計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老子說話,其實很直白的,也不用去解釋到多玄奧多高大上。善行,就是非常完美的行動行走,是沒有跡象的,不會給人知道的。比如說我這倆車很會走,但不會有人知道我經過。

    很會說話的人,他的話是沒有缺點的,沒有什麼不是之處。

    很會計謀手段的人,他能做到成事了,也沒有什麼計謀手段,就已經成功了。

    人們建了房子,總會做有門窗,而門窗都會做上門插之類,就是用來鎖住的,用以預防外人隨便進入,這是為了安全。但是很懂安全之道的人,不用做這些預防手段而已經很安全了。

    繩子可以打結的,但是真正會打結的人,他打的結,你是怎麼也解不開的。

    老子說這些話,有什麼意義呢?

    原來老子是在講無為之治。因為我們做什麼事情,都有所思所想,就是有所圖,但是結果呢,總是得不到保全。老子反其道而說之,告訴人們,如果你懂得這個道理了,並且懂得去做,那麼,你的保全之道,完全可以非常完美,不需要挖空心思人力物力,就可以做到。

    很多人會很奇怪,老子說這些話,怎麼可能實現呢?其實不難,也非常簡單。因為你很會走動行動,不管你如何走動行動,肯定都會留下痕跡,但是不走不動,就是沒痕跡了。你很能說會道,就一定有為人詬病的地方,但是呢,不說,就什麼毛病都沒有了。計謀手段是很好,可是不用計謀不用手段,是最大的計謀最大的手段。關於不用做關楗而門窗不可開,其實言外之意就是沒有門窗,就是最好,關楗本就是多餘的。繩子有結,只要有結,就一定有人會結,如果沒有結的話,那麼,何解之有?

  • 20 # 言者青青

    “善行無跡”是《道德經》第27章中的一段話:

    對於“善行無跡”這段話中的“善行,無轍跡”即“善行無跡”,應該如何理解呢?下面咱們一起來分析,認識,悟出“善行無跡”深刻的含義吧。

    一、“善行無跡”是做善事不留名。

    “善行無跡”從字面上理解:做善事的行為,給別人社會沒有留下痕跡。這四個字的關鍵字,就是對“善”字的理解。

    “善”就是善良。一般人這樣理解:是指善良的人所做善事好事的人,例如,助人為樂,做好事不圖名,不留名等等。這就叫“善行無跡”?現在我們周邊這樣善良的人真不少。我們見過富人幫窮人的事,有的是以集體的名義幫助別人,例如企業或慈善機構;有的人,在路邊見到窮苦的農村老大爺或老大娘在賣菜或水果,他們會主動掏錢,或再給他們買新衣服和好吃好用的東西;有的人看到親朋好友遇到什麼困難了,會主動幫助等等,在這方面大多數人在幫助別人時,並沒考慮要留什麼名。雷鋒就是一位很鮮活的榜樣。

    二、“善行無跡” 是做善事不留跡。

    “善行無跡”從時代背景理解是做善事不留下痕跡。這怎麼講?與不留名還不是一樣嗎?不一樣。講這番話是有時代背景的。

    這四個字是春秋時期《道德經》中老師面對學生講的。這與助人為樂做好事有關係嗎?嚴格說沒有,沒什麼關係。因此,有人分析認為:“善行無跡”是針對老師本人講的。這四個字是在強調善良的人是不善良人的老師,不善良的人是善良人的資歷,言外之意,是善良的老師,教育好了不善良的人,並且以後還成了社會棟樑之才,這不是善良老師的資歷又是什麼呢?因此,沒高貴品質的老師,不會拿著教育好不善良的人這個資歷來炫耀自己的,似乎善良的老師在犯迷糊,缺心眼,沒智慧。其實,這正是不留一點痕跡,妙在其中的道理。

    三、“善行無跡” 是善於做善事的道理。

    “善行無跡”是教育人的一個課題。難道是在教育學生或提醒他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去做善事嗎?例如樂於助人,解救缺德的人等等。仔細琢磨也沒道理吧?總感覺有點兒膚淺。那麼,這四個字的真諦又在哪裡呢?

    其實,“善行無跡”是講了一個大道理。是在宣傳了老子“無為而治”學說這個大道理。提示人們:有了“無為而治”的思想,會很自然地做善事好事,而且能“善行無跡”,不會給他人和社會留下任何痕跡。強調的是:人人都要善於循道而行,主動地去探索事物的內在聯絡與規律;善於用人之長,見賢思齊,見不賢自省;善於平等待人,才能不恃才傲物而沾沾自喜,似一盞溫暖他人心的之路明燈。

    “善行無跡”的道理是大道理。不但包含了樂於助人,解救缺德的人等等善事好事,而且,還把人的思想境界推向了高階:人活著要善於走正道;善於探索;善於用人;善於待人等等,把善心善良都包融進善於之中了。這樣理解是何等的大氣啊!這才是“善行無跡”的真諦!

    總之,“善行無跡”使我們悟出一個“與世無爭”的大道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魏忠賢為什麼不篡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