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三少yun
-
2 # Tony的讀書分享
這個問題奇葩了,魏忠賢是太監,太監在歷史上鬧得歡的倒是有廢立皇帝的、弄死皇帝的(東漢末期和唐晚期,當然明朝太監也夠受的)。自己做皇帝?你問問士大夫階層能不能讓?天下百姓能不能接受?估計得比袁世凱倒臺得還快。再說了,太監皇帝的接班人怎麼辦?再找一個太監?要不就讓自己的姘頭客氏阿姨再生一個?麻煩多多啊。我的判斷,天啟皇帝一死,魏公公自己很清楚自己的命運了,他權傾朝野雖說不識字,但一定心裡明鏡一樣。這好有一比,您說乾隆皇帝駕崩後和珅啥心理活動?和魏公公一定很相似,所以說他們倆實事求是地講都是很安心的走向自己命運的終點的歷史人物。
再說篡位,篡位是一種比較難聽的講法,好聽的叫做“禪讓”,那您查檢視這個優良傳統在中國古代可是史不絕書的。當然了,如果是血腥方式奪取政權的,而且奪取政權的這個人還得是名義上屬於他打到的這個王朝的,那就得叫篡位了。還是舉例說明,燕王朱棣打敗侄子朱允炆成為了明朝的第三任皇帝,這就是篡位。
您說像北周的殿前都點檢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這樣的建立起來一個新的王朝,但是他趙匡胤是吃北周公家飯的,這人大大的壞,行,那麼,趙匡胤這樣的也算是篡位的。但是北宋建立,烈度很小,也沒有太過於驚擾百姓,算和平過度,還是不錯的。還有後周被楊堅的隋朝取代;曹魏被晉取代;武則天上臺、下臺;辛亥革命都算是比較和平地篡來篡去。
五代十國時期,武將殺前任皇帝自己做新皇帝,然後又被殺,這是血腥篡位,這個要批判。
-
3 # 德勝之聲
魏忠賢是太監,用東林黨的話,屬於閹黨,太監是不可能做皇帝的,太監基本上在那些文人士大夫眼裡不屬於正常人類,而太監之所以權傾天下,是因為皇帝用他們平衡官僚集團,魏忠賢是九千歲,皇上才一萬歲,相差不過一千歲,不過對於天啟皇帝來說,完全不用擔心,因為在他眼裡,魏忠賢是自家人,是家人,事實也的確如此,對於皇帝來說,真的是孤家寡人一個,可以信的人大概只有身邊的太監了。
大家不要相信二十四史,尤其明史,都是隻可以看不可以信,史書誰寫的,文官寫的,誰有話語權誰有筆桿子,自然就明瞭,所以好像宦官一個個都是壞蛋,其實有比壞蛋還壞蛋的,那就是官僚集團,官僚集團要的是錢和女人,給誰打工都一樣,秦淮河上歌照唱,舞照跳,看看洪承疇,看看錢謙益,水太涼,不能下!
宦官的權力屬於皇權的延伸,是皇帝用來平衡官僚集團的工具,所以崇禎皇帝解決魏忠賢只需要一紙詔書,但是魏忠賢扳倒了,用來平衡官僚集團的工具沒有了,崇禎皇帝也只有任由官僚集團擺佈了,這時候崇禎的日子也算是走到頭了。
歸根結底,魏忠賢沒有心 ,沒有膽,也沒有實力,更沒有可能去篡位。
-
4 # 最愛周慧敏
魏忠賢,作為天啟皇帝身邊的太監。篡位的話,首先魏忠賢要架空皇上,其次讓文武百官折服,最後讓天下百姓歸順。以上三點,相信魏忠賢根本辦不到。
1,架空皇上,天啟皇帝身邊東林黨,手握重權,後期直接被東林黨人楊漣彈劾魏忠賢二十四條大罪。所以魏忠賢只有擁護皇帝的多,解決皇帝身邊的權臣,才能做的安穩。並且東林黨人所訴二十四條大罪,多乃魏忠賢排除東林黨內部官員,以及魏忠賢宦官干政有關。對於底層賦稅繁多,民不聊生,饑荒遍地是一概沒有。所以魏忠賢所辦之事,只有擁護皇帝,加強皇帝集權。相當於明太祖的錦衣衛,明成祖的東廠之流。如果架空皇帝相信魏忠賢活不到崇禎朝。
2,文武百官折服,這就更不可能了,魏忠賢是靠著天啟皇帝奶媽客氏上位,大字不識,窮苦出生。文武百官皆乃大明進士及第。根本看不起這個沒文化,而且是太監的魏忠賢。他如果篡位成功相信也很快會被其他人代替,很難坐得穩江山。
3,天下百姓的歸順,這就是無稽之談了,從秦皇漢武,到唐宗宋祖。哪怕元朝,也沒有太監當皇帝的。魏忠賢如果篡位,換來的只有天下百姓的起兵響應。
綜上所述,魏忠賢只有擁護皇帝,他才能生存滋潤,發展的更好。所以這也是天啟皇帝放任東林黨彈劾魏忠賢而不顧的原因,更是最後忠告崇禎皇帝,不能削弱魏忠賢的勢力,而且權利還是繼續給魏忠賢掌管有關吧。畢竟皇帝權弱,那魏忠賢只有被動的份,文武百官稍微一彈劾他就腦袋搬家了,所以給魏忠賢權利,就是讓皇帝集權,不僅僅平衡官員權利過大,還能更好的剷除異己,背鍋也有人了。
況且魏忠賢執政只有外患沒有內憂,這不表明天啟皇帝選人成功表現嗎?因為只有貧苦人家才能知道貧苦人家需要什麼。
再看崇禎當皇帝后,殺了魏忠賢。那麼文管集團權利增大,各個進士及第的文官集團,誰都想大魚大肉,剝削普通老百姓,各種賦稅就向著老百姓身上加。這也導致崇禎時期,內有李自成起義,外有皇太極滿清壓境。最後大明王朝覆滅,崇禎煤山上吊。可悲可嘆。
所以個人認為魏忠賢不死明朝不滅。
-
5 # 鴨梨士兵
身於貧寒家庭中的魏忠賢,自幼就沒有得到太多的家庭約束,少年時代基本上就是小混混一般的存在,成天就在接頭上賭博搶劫,完全看不到未來還有什麼希望。後來被選入到宮中擔任一名太監,魏忠賢本人十分懂得看人臉色,進入宮中之後,巴結魏朝,此後一直都沉迷於晉升,在權力的反轉中游走。
明神宗時期,魏忠賢迎來了權力的轉機。他抓住了明神宗懈怠的機會,積極發展自己東林黨派的勢力。當時朝廷中的眾多大臣都意識到了東林黨的壯大,勢必會對國家的穩定,造成不同程度的威脅。魏忠賢麾下的一眾能人,都立志要將東林黨趕盡殺絕,在一段時間之內,以魏忠賢為代表的勢力團隊,氣焰囂張不斷高漲。
說到這,既然魏忠賢已經擁有了如此大的權力,而且他個人的私慾也不是很低,照理來說應該會心生造反篡位的念頭。為什麼會紋絲不動呢?其實原因也很簡單,我們將其概況為兩個方面的原因。首先我們必須要正視的問題就是,魏忠賢哪怕是有多大的能力,最終還是逃脫不了自己是太監的事實。
眾人也不會同意讓一個沒有生育能力的人來掌管江山的,畢竟後代的延續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另外我們還要提到的一個問題是,當時皇帝有意識地緩解專權的現象發生。開始逐漸分散權力,授予文官權力。
忠賢作為赫赫有名的專權宦官,雖然擅長玩弄權力。但是關於權力的爭奪,不可能是不需要耗費時間和精力的。朝廷間的派系眾多,並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統籌完成的,當魏忠賢將一撥人給解決掉時,可能會有發現另一撥人又冒了出來,這種尷尬的境地讓魏忠賢感到著實無奈。
對於魏忠賢來說,雖然自己擁有很多的權力。但是造反登上帝位的成本實在是太高了。他是個聰明人,知道對於自己而言,最好的結局是什麼。他應該選擇一個合適的人選,來供自己去依靠。魏忠賢帶著自己的權力去幫助另一個團隊不斷壯大,最終的意圖還是為了保全自己,為自己獲得最大的存活可能性。
-
6 # 老王雜評
魏忠賢不篡位,首先是他是一個太監。
我們知道,歷史上有權勢的太監有很多,篡位成功的確沒有。主要是太監這個身份,使得他不可能有子女,也就是即使篡位成功了,接班人問題不好解決。沒有人繼承他的政治遺產也就沒有人負責的的政治承諾,這樣也就沒人願意真的跟著他篡位了。
其次他是一個明朝太監,
明朝是明太祖朱元璋建立的王朝,朱元璋是從底層一步一步爬上來的,對於權利架構進行了周密安排,使得實權不能從皇帝手中失去。他的權利都來自皇帝,皇帝可以隨時給他,也可以隨時拿回去!
所以魏忠賢不篡位,主要是他沒有成功的可能。
-
7 # 車蹤迷影
入宮當太監更是進入了沒有知識分子的工作圈子,更加沒有學習文化動力,所以他自始至終都是一個文盲。
在重文抑武的時代,魏公公連文憑都沒有,對皇帝寶座那肯定是想都不敢想。
二、身體殘缺,他也很苦惱這個沒有辦法,這是他參加工作的硬性條件,只能通過一些犧牲,才能換取進宮做太監的“Offer”。
在封建時期皇帝是最高統治者,端莊威儀是人們骨子裡對皇帝的印象。三國時期,東吳小霸王孫策,正是因為打仗時臉上留了一道疤,影響了自己端莊威儀的形象,他認為形象受損後當不了皇帝了,硬是活生生的給氣死了。
身殘志堅的魏公公,肯定是對自己的形象沒有信心,不敢去挑戰潛意識中那個神聖的天子形象。
三、手狠手辣,臭名已遠揚魏忠賢為了能夠上位,在擁擠的奪權道路上壞事做盡,陷害忠良、剷除異已、恩將仇報。。。。。。無惡不做。
可能是因為真沒有文化,他在做壞事時完全沒有顧忌,並不知道“出來混都是要還的”這個道理,做事太狠太絕,仗著天啟皇帝的偏袒橫行無忌,得罪了無數朝臣和天下百姓。
東廠特務去蘇州抓人,老百姓聽是魏忠賢的指令,立馬開展了大規模的人民暴動。
臭名昭著的魏公公根本就沒有信心以天子身份率領蒼生。
四、棄卒保車,寒了大夥心由於魏忠賢過於隻手遮天,讓崇禎皇帝心存顧忌,不得不開始清算魏忠賢及其黨派。在這個過程中,魏忠賢為了保住自己,主動犧牲自己黨派中的要員以求自保,這讓他很快就失去了團隊的支撐。
上沒有皇帝照顧,下沒有干將支援,魏公公更沒有資本去謀朝篡位。
五、麻痺大意,被溫水煮了崇禎皇帝上臺後,一邊不動聲色利用反對魏忠賢的朝臣打擊閹黨,一邊安撫和麻痺魏忠賢,多次表示會繼續重用和倚靠他。這樣讓魏忠賢錯誤判斷了形勢,天真地認為自己還可以繼續位極人臣,隻手遮天,並沒有冒死再進一步的必要。
當勢力被一點點瓦解後,魏忠賢即便反應過來皇帝要清算他,但已經失去了造反的時機和能力,只能任人魚肉。
長期權傾天下的魏公公失去了危機意識,放鬆了警惕,最終失去了篡位的機會。
-
8 # 翻開歷史書
魏忠賢是明朝明熹宗時期的著名宦官,出任司禮監秉筆太監(太監中的最高職位),極受寵信,被稱為“九千九百歲”,後期排除異己、培養親信形成了龐大的閹黨集團。最後被崇禎皇帝逮捕法辦,自縊身亡,其閹黨集團也被肅清。
為什麼魏忠賢勢力這麼大,而沒有取皇帝而代之,自己稱帝呢?我準備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謀權篡位需要什麼條件明朝就有謀權篡位成功的案例,那就是燕王朱棣。我們對比一下朱棣來看看,篡位需要哪些條件:
一、實力是硬性條件
既然是篡位,一定就是要奪取別人的皇位,實力就是最重要的指標了。
朱棣就有這個實力,他有兵、有謀士,還有根據地(北平),所以最後朱棣奪了他侄子朱允炆的皇位。
二、師出要有名
古代人幹什麼事都講究個名分,何況是篡奪皇帝大位。
朱棣的旗號就是“清君側”,這個旗號被人反覆使用,不過效果一直不錯。
三、慾望要強烈
篡位這個事,不成功就是死。篡位的人一定要有決心和毅力,堅持到底。
朱棣就有決心,因為他性格果斷、處事絕不拖泥帶水,從攻打元朝時就可以看出來。朱棣內心還有很深的不滿,覺得自己比侄子強,所以有強烈慾望得到皇位。
四、名正言順很重要
古代中國是個等級社會,長幼尊卑很重要。篡位之人名不正、言不順,很難成功。
朱棣好歹是朱元璋親兒子,可是朱棣成功以後還是說他是馬皇后的兒子、是嫡子。從這點可以看出來,篡位之時名正言順很重要。
五、機遇也很重要
篡位的時機一般是皇位不穩、天災人禍、外敵入侵的時候,要不然太平盛世誰願意跟你去冒這個風險。
朱棣篡位的時候就是帝位不穩。朱允炆剛繼位不久勢力還沒有形成,他的削番政策導致了其他王爺也蠢蠢欲動。
小結:篡位是需要條件的,不是隨隨便便就能夠成功的,需要多種因素加在一起才能完成。
一、實力不允許
魏忠賢之所以勢力那麼大,主要是天啟皇帝不管事造成的,他的權力還是出自於皇權,自己沒有多少獨立的勢力。閹黨裡面大部分都是善於吹捧的文官,真正掌握軍權的人沒有幾個是鐵桿的閹黨。
崇禎皇帝在打擊閹黨時也印證了這一點。崇禎很快就剷平了閹黨集團,幾乎沒有遇到多少抵抗。
二、師出無名
魏忠賢由於其身份特殊,如果想篡位實在沒有什麼理由。古代社會是絕對不允許太監做皇帝的,幾千年也只才出了一個武則天這樣的女皇帝,何況是太監當皇帝,天方夜譚了。
三、本身慾望也沒有那麼強
由於身體問題,魏忠賢是不可能有後代的。當時年紀也比較大了,日子也還不錯。我覺得他在內心深處,沒有強烈當皇帝的慾望。
四、名不正,言不順
魏忠賢是因為在外面混不下去了,才進宮當的太監,爬上高位的。他和皇家血統沒有半毛錢關係,這就導致其名不正言不順了。
即使魏忠賢把皇帝廢了,估計也會找個老朱家的人到前臺來當皇帝,自己躲在幕後操縱。
五、當時時機不成熟
當時天下也沒有大亂,外敵也沒有全面入侵,老百姓全面起來反抗。天啟皇帝雖然愛好做木匠,不理朝政。但也不是暴君,群眾基礎也不是太差。
如果像崇禎那時候,外敵入侵、流民四起,估計還有點機會。
-
9 # 雲跡樂談
我覺得魏忠賢之所以不篡位,是因為既沒有篡位的實力,也沒有篡位的野心。
一是魏忠賢沒有篡位的各種有利條件和實力。1.明朝的統治基礎沒有被嚴重破壞。雖然在魏忠賢得勢階段,黨爭問題、官員貪腐問題、後金邊患問題、災荒引起的民生問題等越來越嚴重,但大明依然沒有被掏空,雖衰而不敗,天下還是以明為正統。這個時候並不是篡位的有利時機,貿然篡位,就是與天下為敵,自取滅亡。舉個例子,東漢末年群雄割據,曹操為什麼要“挾天子以令諸侯”,就是因為漢依然為正統,而貿然稱帝的袁術則被諸侯圍攻而亡。曹操也是經過多年努力才破壞了漢朝的統治基礎,所以曹丕才能輕鬆稱帝。
2.魏忠賢不得臣民之心。嘉興貢生錢嘉徵上書給崇禎皇帝朱由檢彈劾魏忠賢的十大罪狀:一與皇帝並列,二蔑視皇后,三搬弄兵權,四無二祖列宗,五克削藩王封爵,六目無聖人,七濫加爵賞,八掩蓋邊功,九剝削百姓,十交通關節。這樣的魏忠賢,自是惹得天怒人怨,臣民相恨。而其黨羽,大多不過是趨炎附勢之徒,為活命、為利益等罷了。若魏忠賢逆勢篡位,引得天下討伐時,很易樹倒猢猻散。
3.明朝宦官沒有兵權。五代十國政權更替頻繁的原因有兩個,政權統治根基淺薄和大將手握軍權。而此時明朝已統治兩百多年,根基深厚。明朝皇帝通過一系列制度拆分了調兵權和統兵權,將兵權掌控在自己手裡。明朝宦官的權利來源於批紅和蓋印之權,無法擁兵自重。這就和唐朝中後期掌握兵權的宦官有了本質區別。唐朝中後期的宦官牛掰到肆意欺辱皇帝,甚至逼宮弒帝的地步,卻也不敢自立為帝。
4.明朝宦官的權力只是皇權的衍生品,皇帝隨時可予可收。所以魏忠賢每次覺得皇帝有可能殺他時都感到非常害怕,而不是對抗。例如:天啟四年(1624),左副都御史楊漣列舉魏忠賢二十四條罪狀,甚至有“擅天子之權”的控告。魏忠賢聽了驚恐異常,立刻跑到天啟皇帝面前哭訴。聽聞崇禎皇帝要殺他,魏忠賢也只是馬上四處重金賄賂求情。
二是魏忠賢根本就沒有篡位之心。1天啟皇帝和魏忠賢的關係,天啟皇帝是魏忠賢最大的保護傘,魏忠賢對天啟皇帝則是種老僕人對主人的忠誠溫情。萬曆皇帝一直都不喜歡太子朱常洛,而喜歡福王,所以身為朱常洛長子的天啟皇帝,自出生時就有很多人輕視他。但魏忠賢從未怠慢,細心照料著天啟的衣食起居。從小培養的感情,有多深厚可想而知。天啟皇帝是魏忠賢看大的,有種長輩對後輩的溺愛,又是自己權力的來源。所以魏忠賢巴不得天啟皇帝能萬歲,自己也能榮華富貴萬年,怎會反他。這就是天啟朝時東林黨人慘敗於魏忠賢的一個重要原因,輸在了感情。
2.魏忠賢對信王時的朱由檢禮貌客氣,對崇禎帝時朱由檢巴結討好。天啟朝時,雖然魏忠賢權勢滔天,但對朱由檢還算客氣,時不時送些小禮物。崇禎皇帝登基後,魏忠賢只能巴結討好,一為保命,二想延續掌權“輝煌”,哪敢反抗。
綜上所述,魏忠賢不篡位,是因為既沒有篡位的實力,也沒有篡位的野心。
-
10 # 旋律香菸
題主的問題很有意思,讓我來談談自己的看法。
魏忠賢是明朝有名的大太監,把持朝政,矇騙皇帝,迫害諸大臣。但要說篡位,那就太過了。我們先來簡單說說魏忠賢的生平:
魏忠賢本來是街頭一個混混兒,不務正業,整天沉迷於酒色等,特別是深陷於賭博。大夥都知道,沉迷酒色也就弄得身體不好,沉迷賭博卻會傾家蕩產。果然,有一次他輸慘了,可能是為了戒賭,也可能是生自己的氣,還可能是想好了太監的職業規劃,他竟然一怒之下斬斷了自己的“命根子”。(揮刀自宮)後經人介紹,進入皇宮
魏忠賢好吃懶做,但腦瓜特別靈光,嘴巴也甜。很快就和當時很有權的太監魏朝搭上了關係,又認識了魏朝的“對食”客氏。(對食就是太監和宮女臨時的戀愛關係)然後魏忠賢憑藉自己的魅力,和客氏成了“對食”,拋棄了魏朝。客氏是皇帝的乳母,這關係不得了,魏忠賢開始飛黃騰達,到了皇帝身邊成為“秉筆太監”(權力很大)。當時的天啟皇帝是個“木匠迷”, 整天擺弄木匠活不上朝理事,魏忠賢專門挑皇帝忙碌時候去報告大事兒,很快皇帝就煩了,跟他說:你以後自己看著辦吧,別總來煩我。得咧,這句話看著隨意,但賦予的權力極大,魏忠賢可以按自己心意處理朝政了,還不能算是欺君。
此後,魏忠賢大權獨攬,打擊異己;將正直忠臣熊廷弼、楊漣、左光斗、魏大中、周朝瑞、袁化中、顧大章迫害至死。很多官員開始獻媚巴結,其黨羽遍佈全國。後來竟被稱為“九千九百歲”,滿朝不知道有皇帝,只知道“九千歲”。全國各地給魏公公建造的生祠多大數百座,很多官員爭先恐後的給魏公公送禮,甚至求做乾兒子、幹孫子(臉呢?)。但當時文官集團組成的“東林黨”因魏忠賢殺害忠良,和他是死對頭,勢力僅次於魏忠賢集團,而天啟皇帝也短命,在位七年,一命嗚呼。新上位的崇禎帝先是隱忍不發,讓魏忠賢放鬆警惕,後聯合東林黨,東林黨人彈劾魏忠賢,特別是嘉興貢生錢嘉徵彈劾其十大罪,內容讓魏忠賢心中極為惶恐不安。崇禎藉機讓他去鳳陽守陵,聽聞他一路上隊伍聲勢浩大,財寶的押運車輛絡繹不絕。其實魏忠賢是故意的這樣,想表達沒有野心,只想做富翁。但崇禎不想給他機會,派錦衣衛前往捉拿,魏忠賢知道大勢已去,在途中的客棧中上吊自盡。
說完了這個大太監的平生,我們可以好好談談篡位問題,結論顯而易見,魏忠賢不篡位,是因為他不可能完成篡位,所以他應該連想都沒想過,具體原因如下:
中國封建社會的傳統問題, 魏忠賢既然是太監,就是個身體殘缺的人,這種身份難以服眾;再有,古代信奉“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太監不會有繼承人,這也是個嚴重問題,所以,以太監身份當上皇帝,絕不可能。明朝體制問題,明太祖朱元璋在設計朝廷政治體制時,廢除了丞相,皇帝直接管六部,後來的內閣也是數人一起擔任,相當於皇帝的祕書,而且權力有限,所以明朝時期,皇帝集權很厲害,皇帝幹掉太監一句話就夠了。魏忠賢能操控朝政是因為天啟皇帝的信任,而不是被架空。兵權問題,魏忠賢權力極大,但沒有兵權,他的黨羽掌控的軍隊也很少;這點和唐朝的太監大不一樣,唐朝太監有監軍太監,所以有兵權,明朝自大太監“劉瑾”事件後,就廢除了太監監軍制度,所以沒有兵權。這可是最重要的,你沒有兵權,怎麼篡位?難道要好言相勸,把皇帝說退位了?東林黨的問題,東林黨原本是一群“在野憤青”,經常抨擊朝政時勢,自然和魏忠賢勢不兩立。這個組織勢力龐大,朝廷很多重臣都是東林黨人,你魏忠賢想當皇帝?可是你雖然是九千歲,但並沒有搞定所有朝臣,可以說很多重要人物都還沒有搞定,甚至是不死不休的關係。所以崇禎上臺後聯合東林黨一起把魏忠賢趕下了臺。(東林黨也不是什麼好貨色,造的孽也不小,和主題無關,今天就不多說了)基於以上幾點,魏忠賢無法篡位,所以他不會進行這個不可能的任務,而是專心於擅權、斂財。他主政期間大興黨獄、建造三殿、殺害忠良、瘋狂建祠,實際上天啟皇帝也都是默許了的,因為皇帝再不管事兒,很多大事魏忠賢不可能不告知皇帝,所以整個魏忠賢造成的禍患,眀熹宗是脫不開責任的。
-
11 # 飛揚145131626
在封建社會,出身低微的草民如果沒有相當強大的實力,不要說篡位做皇帝,就是做一個地方豪強也是不可能的!
魏忠賢正是一個出身寒微的草民,為了改變窮困處境,自殘入宮,從此,他把自己的命運寄託在皇帝身上,為了取得皇帝的歡心,傾盡心血侍奉皇上,終於取得了皇帝信任,一朝權傾天下!
但是無論他地位多高,權力多大,他的一切都源於皇帝對他的信任,依靠皇帝的信任,他才能結黨營私,殘害忠良,而一旦失去了皇帝支援,他的勢力立即土崩瓦解。
明代是政治結構非常穩定的朝代,各種政治勢力盡管鬥爭異常殘酷激烈,但大體上維持了平衡,魏忠賢儘管一度權傾朝野,但仍然無法做到徹底毀滅異己,所以當新皇帝登基,他的死期也就到了。
-
12 # 新銳歷史
魏忠賢出生於河間府肅寧的一個市井之家,長大後便像其他許多正常的男人一樣娶了妻並生有一子,由於他生性好賭,但是每次賭錢必輸,他妻子規勸幾次無效之後,便拋棄魏忠賢帶著年幼的兒子遠走他鄉,這更為魏忠賢沉迷於賭博創造了條件。
最終,魏忠賢欠下了一屁股債而又無力償還,於是遭到債主的百般羞辱。一氣之下,他自己動手割去了生殖器,投奔京城,希望在宮中能出人頭地。
公元1620年,太子朱由校繼位,史稱為熹宗。朱由校的繼位,意味著魏忠賢掌權時代的來臨。早在朱由校還不是太子之時,魏忠賢便專門伺候過他們母子。
魏忠賢為什麼不能篡位?主要是因為他的權利來自於皇帝,當他代表皇帝的時候,大臣們不敢反對,但是當他要篡位的時候,就沒人跟著他一起玩了,這就是最根本的原因。
-
13 # 唯戀無名
眾所周知,魏忠賢是個狡猾之人,讓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在軍事上仰賴袁崇煥作偽刷戰功,官至公侯,政治上無休止的迫害擴大化,逢迎天啟皇帝。可是為何這樣狡猾的魏忠賢不篡位呢?
他不敢篡位,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魏忠賢是個太監,在古代,他就是個身體殘缺的人,這種身份難以服眾,因為在古代,尤其是秦漢之後,想要當太監的大多都是窮的揭不開鍋了,家裡人想拿這個孩子換點錢,才送進宮中淨身的,而且太監在宮中身份低微,沒有人會瞧得起他們,所以,以太監身份當上皇帝,絕不可能。
-
14 # 海賊說歷史
魏忠賢是明朝末年權傾朝野的太監“九千歲”,他的權力距離頂峰只有一步之遙,那他為什麼堅持不篡位呢?原因其實很簡單。
至少有以下三點原因:
1、太監的身份魏忠賢權力再大,地位再高,總規是個太監,縱觀歷史,能掌權的太監有很多,但是能奪位的太監一個都沒有。這就使得魏忠賢不敢輕易邁出那一步。
另外,魏忠賢是個太監,一生都不會有子嗣,這就意味著沒有繼承人,那就算千辛萬苦當上了皇帝,不久還是要拱手讓於他人。
太監的身份使得他註定不可能登上皇位。眾所周知,明朝的官員是非常忠心於明朝的。魏忠賢之所以能作威作福,只是因為他表面上在替皇帝執行命令,如果他一旦有了篡位之心,明朝忠臣良將一定會抗爭到底,形成一股非常大的阻力。
2、有更好的選擇魏忠賢當太監就已經是權傾朝野,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九千歲了,而那個在他之上的一個人還是個痴迷木工的天啟皇帝,這樣的情況下,魏忠賢與皇帝無異。
要說魏忠賢有沒有想過奪權稱帝的事,我認為肯定是有的,只是他只有賊心,沒有賊膽。一旦魏忠賢謀反稱帝,那麼天底下茫茫多的朱元璋的後代一定會藉機造反奪權,而且名正言順地清君側,順便把天啟皇帝的死甩單魏忠賢頭上。與天下所有的朱姓子孫作對,魏忠賢還沒有那麼蠢。
魏忠賢只要牢牢把控住皇帝,效仿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就行了,哪怕天啟皇帝死了,拉著下一個皇帝繼續坑也可以啊。
只是千算萬算,魏忠賢沒有算到崇禎帝朱由檢是個狠人,把自己幹掉了。
3、實力撐不起野心魏忠賢不過就是一個把持朝政的宦官,他對於陰謀爭鬥,爾虞我詐的手段很瞭解,但是對於文韜武略、文治武功卻是一竅不通。這當皇帝容易,管天下難,既然能享受著接近皇帝的待遇,何必讓自己承擔皇帝那份壓力呢?
當時正處於內憂外患的時節,一旦魏忠賢造反,只會讓國家內亂更嚴重,滅亡只會更快,魏忠賢這一點形勢還是能看清楚的。一旦大明覆滅了,自己又去哪裡當九千歲呢?
綜上所述,魏忠賢不篡位是合情合理,篡位才是作死,你覺得呢?
-
15 # 束髮
魏忠賢,原名魏進忠,明朝天啟年間最著名的太監,放在5000年曆史長河中,也能把排名放到top 3。
就這麼個貨,兩次名字都還有個“忠”字。
令人肝膽俱裂。
後世罵這個醃貨的簡直不要太多,很多人都認為沒這貨,正義的東林黨一定會把大明王朝重新扶上軌道,中國最後一個漢族天下也一定不會那麼快壽終正寢。
弄清楚他做的事,就自然會明白他的想法,為什麼不篡位也就呼之欲出了。
明朝邊軍糧餉一直有拖欠的問題,有的拖欠的時間長達三四年,甚至五六年。魏忠賢在位的時候,採取的是以前歷史拖欠的糧餉先不去管它,從現在開始先保障現在的糧餉不拖欠。雖然說這按時發放的糧餉仍不足餉,有時候也會有所拖欠,但即使出現拖欠,也都在一兩個月內就補發下來了,這比以前一拖都是按年算的,可是強的太多了。從經濟方面來看,東林黨反對向士紳納稅,反對向商人手工業者和礦主納稅,代表了大地主和城市資產階級,礦業主的利益。但這實際上變相使帝國財政匱乏。而魏忠賢執政幾年,堅定地延續了萬曆的礦監政策,極力向中上層徵稅,使帝國不至於被財政拖垮,崇禎上臺重用東林黨,撤銷了這一政策和加徵三餉反而從側面肯定了這一政策的可行性。明熹宗朱由校臨死前曾專門叮囑崇禎說,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
不要以為朱由校就只!會!做!木!工!活!
而是他徹底整明白了。
把朝政還給正義的直男東林黨?打壓九千歲的閹黨?皇帝要做的從來都不是一道選擇題,而是平衡和妥協。
直男幫飽讀聖賢書,認為做事一定要循規蹈矩,朝廷不能出現一個小人(異己),到了後期,簡直是為了反對而反對,只要是閹黨的人,說的話做的事一定是要全年反對的。
閹黨雖然是魏忠賢的人,但是,他們也是官啊,他們有自己的分工,不起每一件事都是壞的,舉個例子:
東林黨反對閹黨提出的向士紳納稅,反對向商人手工業者和礦主納稅,代表了大地主和城市資產階級,礦業主的利益。但這實際上變相使帝國財政匱乏。
而魏忠賢執政幾年,堅定地延續了萬曆的礦監政策,極力向中上層徵稅,使帝國不至於被財政拖垮。
原來,東林黨代表的到頭來還是自己的利益。
所以,朱木匠搞清楚了,誰是實幹派,誰是平衡實幹派而存在的。
這麼看來,魏忠賢,起碼還對的起名字中的那個賢字。
他想不想造反,應該不想。
朱木匠心裡面很明白,這個醃貨是個流氓加混蛋,但是他的存在對王朝還是有幫助的,更重要的是,魏忠賢很害怕朱木匠,無論他怎麼結黨營私,怎麼拉攏勢力,怎麼殘害忠良,但是,朱老大知道,他不想也不敢翻天。
所以,有了那句“恪謹忠貞,可計大事”。
可惜崇禎朱由檢不知道,他是宮外長大的,宮外滿世界都在給魏忠賢修生祠,滿世界都知道這個人把持朝政,滿天滿地都是罵魏忠賢的話,朱由檢就是在這個環境下長大的。
他那裡聽得進去朱木匠的話呢?
因為在他眼裡,朱木匠,就是個木匠。。。
-
16 # 愛吃的阿貓君
這問題有意思,一個無根的閹人辛辛苦苦篡位有什麼好處尼?下面且聽我的分析。
這麼多人想當皇帝,究竟當皇帝有什麼好處尼?第一、滔天權勢用之
自嬴政任職後便修改條令,變分封制為中央集權制,將全國大大小小的權力全部掌握在自己手中,自此,這個崗位上的人便擁有的空前集中的權勢,在職之人便是皇帝,他的話就是聖旨。帝王之尊神聖不可侵犯,帝王之語必須聽之從之,反抗則是欺君,就要受到嚴酷的責罰。簡單點說,皇帝可以為所欲為。
第二、潑天富貴享之
無論是史料還是影視,我們都能看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就是全國從上到下都認可,這全天下都是皇帝一個人的。天下最奢華的服飾,最饞人的美食,最漂亮的姑娘都要先供皇帝享用。一句話總結,最好的都是皇帝的。
第三、高貴血脈傳之
古代的封建社會就是男權社會,每個姓氏就是一條血脈,而血脈有高低貴賤之分,位高者血脈高貴,家族榮耀,位低者血脈低賤,家族蒙羞。最高貴的血脈便是皇帝一支的皇室血脈,不僅血脈高貴,家族還能千古留姓。
魏忠賢是明朝的“九千歲”,司禮秉筆太監,極受皇帝寵信,連名字都是皇帝賜的。傳說有四個人在密室飲酒,其中一個人喝醉了,大罵魏忠賢,另外三個人嚇得不敢出聲。那個人還未罵完,東廠番子已闖入密室逮捕四人,並將四人押到魏忠賢的住所,立即將罵的人處寸磔,而慰勞另外三個人金子,三個都被嚇得魂飛魄散不敢動,無人敢反抗。魏忠賢權勢之大可見一斑。
第二、潑天富貴不缺
魏忠賢記憶力極好,又好阿諛奉承,深受皇帝喜愛,經常受到皇帝賞賜。皇帝還蔭封魏氏男丁,應允魏忠賢的所有推薦;魏忠賢還與皇長孫的乳母客氏相互溝通,打擊異己,大肆斂財,一時貪官汙吏都向魏忠賢行賄以求得他在皇帝面前美言幾句。所有,魏忠賢不缺尊貴體面。
第三、無子
魏忠賢從小就是個地痞無賴,為躲賭債自閹入宮當了太監,所以沒有兒子。既沒有兒子繼承衣缽,自然不會冒死去搶皇帝的寶座。
總結:當皇帝的好處魏忠賢大多在享受著,並且推翻明朝統治需要天時地利人和,很明顯魏忠賢不具備這些條件,所以魏忠賢不想也沒有可能篡位。
-
17 # 世界教育
首先我們要了解一下古代的最高權力架構。
古代王朝的最高權力代言人只有一個:皇帝
宦官
中國古代被閹割後失去效能力而專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員。又稱閹狗、閹(奄)人、閹官、宦者、中官、內官、內臣、內侍、內監等。
外戚
亦稱“外家”、“戚畹”。指帝王的母族、妻族。歷史上,帝王年幼時,外戚往往干政擅權,甚至有改朝篡位者,如西漢末的王莽與建立隋朝的楊堅等。
士大夫
士大夫是對古代官僚人文知識分子的統稱。
熟讀歷史的人可能都知道,明朝雖然前期皇權高度集中(勤奮的豬八八同學那是沒的說),到中後期以後士大夫基本上已經佔據了朝廷的主要話語權了。
而宦官和外戚實際上是朝廷用來制衡朝廷的重要工具,外戚在明朝主要體現為兵權(在明朝並不特別介入權力鬥爭),宦官主要體現為披紅權。
到明朝中期以後,初步形成了皇帝,內閣和宦官相互制衡的政治局面。在景泰皇帝時期,皇權與內閣共同壓制宦權,嘉靖時期,內閣和宦權共同對付皇權,萬曆時期,內閣和宦權共同對付皇權,天啟時期,皇權和宦權一起壓制內閣。
明代特殊的政治體制導致的皇帝、宦官、閣臣,他們就像一個三角一樣相互制約和影響。當任何兩方聯合的時候,另一方就處於劣勢。皇帝信任宦來官的時候,大臣就處於劣勢,比較典型自然就是題主說的魏忠賢。皇帝信任大臣的時候,宦官就處於劣勢,比較典型的是嘉靖朝,嘉靖朝可謂是名臣輩出,但卻難覓名監的身影。大臣和宦官聯合的時候,皇帝有也會受氣(也是由於萬曆當時年幼),比較典型的是萬曆朝的張居正和馮寶的聯合。如果皇帝誰都不太信任,則皇帝就大權獨攬了,像崇禎就是大權獨攬。
以魏忠賢為例,他發跡是藉著客氏的東風,取得天啟皇帝的信任,加之他拉攏被東林黨擊潰的齊楚浙三黨,在朝野之中建立自己的勢力網,他基本完成了自己的初步掌權。後宮之中,他有客氏為其撐腰,在朝廷上,有忠心耿耿的狗腿子幫忙做事,而文盲朱由校痴迷於成為魯班傳人,沒有任何心思處理朝政,所以給了他可趁之機。
再說到明朝的政治體制:明朝的機構設定極為嚴謹,在中央有外廷內廷一一對應,作為機構的延伸,外廷還有外派的地方總督、巡撫,而內廷也有派駐地方的鎮守太監、守備太監等。這樣一來,內廷外廷之間就能從朝廷到地方實現層層的相互制衡,單憑一人的話,任憑你權力多大都難以將觸角伸及朝廷內外的。
魏忠賢作為太監,他能實際掌控的也就是整個內廷,對於制約於他的內閣和三法司,他就算賄賂也不可能收買到全部人。他如果要絕對地獲得朝廷權力架空皇帝,除非他能完全控制了內閣和三法司,以及直屬內閣的地方封疆大吏,但是封建的正統思想決定了他是痴心妄想。
魏忠賢的興起是因為皇帝的信任,但滅亡也同樣是因為皇帝的不信任:1627年崇禎帝(思宗朱由檢)登位以後,魏忠賢遭到彈劾,被流放鳳陽,在途中畏罪自殺。
-
18 # 閒談三國
魏忠賢不篡位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我覺得最主要的原因是,魏忠賢的權利全部都是皇帝給予的,沒有皇權的支援,他什麼都是不是,所以他根本不可能篡位。所以歷史上把明朝後期政治腐敗的責任全部歸結於魏忠賢的說法是不準確的。
魏忠賢--皇權的附屬品很多影視作品中都將魏忠賢描寫成一個權勢傾天,是可以左右一切的大反派。但是其實他只是一個反派,並不能左右一切。他的權利都是皇帝給予的,一旦沒有了皇帝的支援,他什麼都不是。就像歷史上一樣,崇禎即位一年就能把他殺了。這也證明了其實魏忠賢只是皇權的附屬品。
那麼為什麼明熹宗朱由校會將權利交給魏忠賢?
而以上觀點的事實證明就在魏忠賢死後。
魏忠賢死後,東林黨一家獨大,他們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各種反對崇禎增收商業稅,最後國家的稅收全部壓在百姓身上,才有了闖王的起義。而在闖王攻入北京之前,崇禎懇求過朝臣捐款,可惜沒人響應。最後崇禎在無奈中死去。闖王在攻入北京後,在明朝大臣身上收繳到了約七千萬兩銀子,而此時國庫中只有幾十萬兩銀子。
由此可以證明以下事實:
1)魏忠賢的權利就是皇權的延申,沒了皇權的支援他什麼都不是。
2)魏忠賢是皇帝用來壓制士族階層的重要工具,他構不成對皇權的危險。
3)正是由於離開了皇權,魏忠賢無法自立,所以相對於以東林黨為代表的士大夫階層,魏忠賢更加維護皇權。
魏忠賢無法篡位的其他原因a)魏忠賢是太監,歷史上沒有太監當皇帝的先例,一旦他篡位,會引來四面八方的攻擊,因為無論是士大夫階層,還是普通民眾都不會接收這個事實。
b)魏忠賢人品不好,在魏忠賢當權期間,確實幹了很多喪盡天良的事情。所以國內反對他的聲音很大。其實也應這一點才讓朱由校更加的放心把權利交給他。君不見初漢三傑中的蕭何還要靠自汙來保命。
c)太監無後,帝位的傳承是每個朝代永恆的話題。所以魏忠賢篡位也只能為他人做嫁衣,所以他也不會這種蠢事。
d)魏忠賢實際的權利並不大,這點可以從崇禎殺他時,他並沒有半點反抗力就可以看出來
結語魏忠賢篡位無論從內因還是外因看都是不可能的。當崇禎的屠刀向他砍去時,他也只能默默接收。至於篡位我估計他從來都沒想過
-
19 # 葭明通半瓶歷史
不要說一個太監魏忠賢篡不了位了。
有明一朝,文臣武將,無有一人造反;藩王之中除了朱棣之外,只有寧王鬧過一回,還旋即被撲滅了。因為寧王實在無兵可用,用的就是些地痞流氓。
囂張如嚴嵩,也抵不過嘉靖的一張紙條。
官大如魏忠賢,也抵不過17歲小兒崇禎的一紙聖旨。
為什麼呢?
這都要感謝朱元璋的制度設計妙。
在大明朝,除了皇帝的命令可以通行全國之外,其他任何權力都被圈養在了各行政機關之內。
比如魏忠賢的“潑天權力”吧!其實魏忠賢的權力根本出不了皇宮的, 他的任何命令也就在皇宮中起點作用,可以直接命令手下的太監宮女去幹這幹那。
只要出宮,必須要帶著皇帝的命令才管用。
我們在文藝作品中經常看到有人罵魏忠賢“矯詔殺人”,也就是罵魏忠賢假傳聖旨殺人。
重點就在這裡,哪怕造一張“假聖旨”呢!
魏忠賢殺人也還是需要一張聖旨的,並不能他自己寫一張條子就可以殺人了。
他是狐假虎威!
如果有人拿出了真聖旨,馬上可以反殺魏忠賢。
篡位?
我們要相信九千歲不知道心中起過多少次的“老子反了”的念頭。
可是,他反不了,沒有皇命在身,他啥也不是,就是一個太監。
-
20 # 品茗讀歷史
魏忠賢之所以沒有篡位,是因為他沒有把根留住,沒有根的大樹豈能枝繁葉茂?他只能慢慢枯萎而死,沒有後人繼承。
魏忠賢在天啟時候權利巨大,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皇上稱萬歲,他稱九千歲。在當時,只知道魏忠賢的存在,不知道皇上的存在,皇上只知道悶頭做木工活,其餘什麼朝政大事啊,一律交給魏忠賢辦理。這皇上的木工活做的都很精湛,像藝術品,而且樂此不疲,看來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句話相當正確。魯班要是知道世上還有一個象自己的能工巧匠,一定會翻身起來,與他切磋一下技藝。
話歸正傳,魏忠賢的權利是天啟皇帝給的,他躲在皇帝這棵大樹底下是乘著很大蔭涼的。他是皇上的喉舌,是皇上的代言人,他說話的分量很重,文武大臣哪個敢不拿這個豆包當乾糧?
即使這樣,魏忠賢也不敢簒位,他控制皇帝號令百官,大臣們可以俯首聽命,但若是他篡位了,沒有幾個人會跟他跑的,他很有可能活不過當天。因為他手裡沒有軍隊,魏忠賢雖然權傾朝野,但駐外的軍隊可不是一個閹人控制住的,隨時可以進京勤王。
在中國傳統的理念中,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魏忠賢做為一個閹人,如果有一男半女,那就奇了怪了,他即使篡位成功,他死了以後把皇位留給誰?還不是要還給別人。魏忠賢不傻,他很明白這些道理,與其冒著殺頭的危險去篡位,不如牢牢控制住皇帝,自己一手遮天,保全自己的榮華富貴。
面對崇禎的即位,魏忠賢也動了篡逆的歪心思,但沒有人支援他,他就想改立皇帝,也沒取得成功,他就想牢牢控制住崇禎,哪料到崇禎是一個有為之君,一舉扳倒了閹黨。
綜上所述,魏忠賢沒有篡位,沒有實現從九千歲到萬歲的跨越,最根本的原因,他是一個閹人,他可以在皇帝的蔭庇下獲得巨大的權利,但若想成為統治者,那是萬萬辦不到的。
回覆列表
魏忠賢,又稱為 “九千歲”,離萬歲只差一步了。他為什麼沒有篡位?
是不想篡位?還是不敢篡位?
我是三少,我來回答
但是,魏忠賢一直不甘於過這麼沒有出息的日子。他靠自己的悟性,學會了騎馬與射箭。他更喜歡賭博,渴望一夜暴富!
一夜暴富沒有實現,在一次與一群惡少豪賭大輸之後,他又苦惱又狠自己,一狠心自宮了!
萬曆年間,魏忠賢被選入宮。
在宮中,魏忠賢發揮了自己阿諛奉承的本事,先後巴結太監孫暹,三朝太監魏朝,司禮秉筆太監王安等人。
繼而,又依靠和皇帝乳母客氏的特殊關係,魏忠賢一步一步得到了皇上明熹宗的信任與寵愛。
因此,魏忠賢平步青雲,權傾朝野,九千歲的名字響噹噹。甚至,有人說:
“世人只知有忠賢,而不知有帝王”!
你說,一個自宮的奴才,靠討好巴結別人,最後艱辛地奮鬥到如此高的地位,他難道就不想往前走一步?
我反正是不信的!
再說,想一想又不會被滅九族!
在明朝,兵權是屬於兵部的。
明朝兵部自從胡惟庸案發生後,都直屬於皇帝,有調兵權,無統兵權。所以,兵權盡歸於皇帝之手;
如果有戰爭的需要,軍隊需要調動出征,程式十分嚴格,最後需要皇帝才可以定奪!
但是,這並不能說明魏公公手上就沒有兵權呀,聰明的魏公公早就有了自己的魏氏集團!
除了東林黨,魏公公的勢力早就滲透到了朝廷內外。
所以說,雖然大明的兵權真正在皇帝的手上,魏氏集團的勢力卻並不可小瞧。
因為皇帝朱由校並不熱衷於自己手上的權利,這才給了魏氏集團蓬勃發展的機會。
那既然,魏公公有這個篡位的野心,手上又有兵權,他為什麼沒有發動政變,真正自己當皇帝呢?
魏公公的身份決定了他篡位的勝算不大的確,魏公公的身份很特殊,他是個宦官,宦官在宮裡就是皇帝的奴才!
對,他是皇帝的奴才。
不管他的魏氏集團發展的有多大,他魏公公始終是皇帝的奴才。
說的直白一點,他之所以掌控東廠,掌控錦衣衛,甚至於掌控兵部,不是因為魏公公本人有多大的豐功偉績,也不是因為他魏公公自己才華橫溢,而是因為他是皇帝最寵信的奴才!
一個奴才而已,誰會聽他的話呢?
你看,到了崇禎皇帝的時候,皇上給他的一萬內操軍放個小假,一下子就解散了他好不容易建起來的部隊!
當然是流氓出生!
魏公公到了宮裡,他走的是抱奶媽大腿的線路。但是,他就是個忘恩負義的傢伙!
當他在皇宮站穩腳後,即刻發揮了他殘忍陰毒的一面。對於初進皇宮時給於自己提拔和照顧的魏朝和王安,這兩個人,一個趕出了皇宮,一個直接殺了。
像魏公公這樣的人,即使權傾朝廷,真正在心裡和他是一條心的人,除了和他一樣沒有人品的人之外,還會有誰呢?
再說,魏公公討好主子的伎倆也上不了檯面。
當崇禎皇帝即位之後,魏公公又三番五次地使上了他的大招。他的大招被崇禎皇帝識破後,崇禎皇帝對此大發感嘆:
“皇考、皇兄皆為此誤矣!”
說穿了,魏公公不過是貪財貪色貪利貪權的流氓罷了,他離竊國大盜還差得遠呢!
魏公公是奴才,你見過歷史上哪個奴才稱帝了?
奴才是個沒有根的人,即使這個奴才費勁心思稱帝成功了,他的帝位又傳給誰呢?
所以,關於篡位的事,魏公公只能想想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