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陽光舊事錄

    之前寫了一系列韓信相關的文章,其中一篇和這個問題太契合了,貼在下面和大家交流:

    韓信如果擁兵自重,有能力和劉邦項羽三分天下嗎? 韓信是漢朝開國功臣,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軍事家之一,被公認為是古代戰爭謀戰派的巔峰人物。韓信在楚漢之初就被蕭何讚譽為“國士無雙”,一人兼任王侯將相,在後世更是被譽為“兵仙”。可惜的是,這樣不世出的英豪最終死於婦人之手,讓人唏噓不已。後人不免推想如果韓信擁兵自立是否能結局完滿。下面Sunny君就從三個方面評點韓信擁兵自立能否三分天下?圖.齊王韓信第一,韓信依附漢軍成功,缺乏根基

    韓信最初貧困交加,在家鄉備受欺侮,甚至遭受屠夫的胯下之辱。韓信沒能透過家族和鄉鄰發展自己的力量,導致自己只能依賴他人的賞識建功立業。

    項梁起兵後,韓信先後跟隨項梁和項羽,都是默默無名,如果不是碰上劉邦,怕是一生難有成就,真是“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韓信最終獲得了劉邦的賞識,在漢軍如魚得水,打著漢軍旗號征伐天下,才成就了兵仙的威名。

    歸根結底,韓信是依附漢軍才獲得成功,就像狗身上的跳蚤,離開了狗多半隻能等死。比如,太平天國時,翼王石達開戰功赫赫,但脫離本部不久便身首異處。

    第二,劉邦後手眾多,韓信難成氣候

    首先,劉邦對韓信軍隊具有充分的控制能力。漢軍陣營裡,韓信雖然獨當一面,但在自己的部隊裡也做不到大權獨攬,因為韓信之下,劉邦的親信曹參掌步兵、灌嬰掌騎兵、還有傅寬等中高層制約,更不要說底層士兵都是衝著漢軍大旗去的。這也是劉邦在成皋之戰大敗後,以及垓下之戰大勝後都可以輕易的奪走韓信軍隊指揮權的原因。

    其次,韓信如果僥倖躲過劉邦親信的扼殺造反成功,隊伍也會四分五裂,然後就要馬上面對張耳從北方、彭越從西方、甚至英布從南方的打擊,基本會被扼殺在搖籃裡,最終只不過火中取粟,給項羽贏得時間。

    第三,說客誇大其詞,以小博大

    春秋戰國以來,縱橫家們閃亮登場、搖擺口舌,大多誇大其詞,以便爭取上位者的賞識,謀求一官半職、功成名就,張儀、蘇秦、武涉、蒯通都是這類人。

    武涉和蒯通勸說韓信自立的話盡情的誇大韓信自立的收益,而有意的忽視自立的難度和可行性。蒯通說韓信自立就足以左右局勢,憑神勇就能降服天下,真是最不著調的誇誇其談,比諸葛亮的隆中對還缺乏可操作性。

    這些說客純粹是為了個人私利,不顧天下大勢和人民死活,希望以小博大,渴望憑著三寸之舌成為開國元勳。

    圖.縱橫家張儀蘇秦

    最後,韓信思忖良久還是拒絕了蒯通的蠱惑。除了感恩劉邦賞識,又何嘗不是因為無力自立。跟著劉邦足夠建功立業、萬世留名,而背叛卻只會身敗名裂、前功盡棄。總而言之,韓信如果擁兵自重,也做不到和劉邦項羽三分天下,如果滅齊後不脅迫劉邦封王,說不定能像曹參、灌嬰一樣得以善終。

    原文連結:https://www.toutiao.com/i6537112896957055502/

  • 2 # 雙樵

    韓信是一個悲劇式的英雄,留給後人太多的讚歎,不平,遺憾與惋惜。這個提問也是我青年時代對韓信這個悲劇英雄發出的強烈不平之鳴。記得讀《史記》淮陰候列傳時,數次舍書長嘆,以至於看不下去。我認為世上無完人,每個人都有自已的優勢強項,也存在茫然不覺甚或,覺而不察,察而不明的弱項,乃至死穴。韓信就是這樣的典型人物。在軍事方面,名聲之大可說是中華第一也不為過。但在逐鹿群雄天下一統方卻是茫區,甚至不聽人言,愚昧自信。我們可以透過蒯通遊說韓信自立為王的故事做為證明。蒯通說: 功高蓋主,危機深重,歸漢,漢人驚恐,歸楚楚人不信,唯自立可成大業。韓信始終不聽不信,一心一意追隨劉邦,垓下一戰,項羽敗亡,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終被呂后肖何設計以謀反罪所殺,且夷三族。臨死時韓信才明白過來,說悔不聽蒯通言,死於小婦人之手!一代將星就此隕落,卻給後人留下無盡的遐想,韓信為何不自立為王與項羽結盟?

    答案是: 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由天下大亂到天下大治,誰也阻擋不住。二,劉邦是雄才,韓信是將才,二人不是一個層面的擋次。三,以項羽的性情與作為看,韓,項二人沒有結盟的基礎。用一句唐詩作結尾: 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 3 # 長城說歷史

    韓信不自立為王,也不和項羽結盟。

    其原因有三點:情商較低,對劉邦的感激之情,綜合實力依附漢軍。

    韓信雖然是軍事天才,手握軍權,兵力充沛。為什麼不自立為王,和項羽結盟?

    一:情商較低

    韓信在平定三齊之後,自己趁著劉邦被建軍圍困在滎陽的時候,上書請求,說自己要做代理齊王。可是,劉邦沒有同意的上書請求。韓信就此藉機不發兵,導致劉邦在圍陵吃了敗仗。當時事情緊急,沒有和韓信計較,便答應他的上書請求。

    透過此事,可以看出韓信的情商較低。但凡聰明一點的人都知道,在這種情況下,不能上書請求做代理齊王。

    二:對劉邦的感激之情

    韓信經過漂母舍飯,胯下之辱,有時靠釣魚維持生計。他的生活窘迫到如此情況,最後韓信透過夏侯嬰推薦,也透過蕭何推薦,劉邦給他封為大將軍。他認為劉邦對他有再造之恩,所以,他最終只能做一個王。

    由於,感激之情,讓他自己沒有了自立為王的念頭。

    三:綜合實力依附漢軍

    韓信最早被封為大將軍的時候,劉邦兄弟們都不同意。經過蕭何再三的勸說才認同。再說劉邦兄弟們心都在劉邦這邊,韓信只不過是指揮軍隊,執行權在劉邦兄弟們手裡。再加上情商低。如果韓信自立為王,和項羽結盟,劉邦下面計程車兵,也不一定買韓信的帳。

    這一點韓信心裡自然清楚,顯然他不會自立為王,和項羽結盟。

    綜上幾點,韓信不會自立為王,和項羽結盟。

  • 4 # 蘇蘇的每日分享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劉邦是一定要殺韓信的,可是他又不想違背自己的承諾。

    故楚漢戰神韓信死於呂后之手。

    何其悲哀!!!

    韓信拜將

    韓信本是項羽的部下,早在項梁時代就參加了楚軍,但卻只是個小小的站崗侍衛。所謂“不想當將軍計程車兵不是一個好士兵”,韓信也曾多次向項羽進言、獻計,但是項羽是什麼身份,豈會理睬一個小小的侍衛?

    沒辦法,一心想幹一番大事業的韓信投奔了漢軍。

    關鍵是到了漢營的韓信依舊是沒有受到絲毫重視,直到他遇到了蕭何。即“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便是說那蕭何是韓信的伯樂,但是設計殺害韓信的亦是蕭何。

    遇到蕭何的韓信便像那魚遇到了水,一路平步青雲直拜大將軍。

    一戰成名

    楚漢之爭時,韓信受劉邦之命攻打趙國,戰之井陘。然而趙國的軍隊足有二十萬之餘,韓信之兵不過一萬餘人,此仗何其艱難可想而知。為了迎戰趙軍,韓信將一萬駐紮人在河邊圍成一個背水形,另幾千人暗中潛藏。當趙軍二十萬大軍殺來時,衝入韓信的包圍圈,幾千潛伏的軍隊趁機攻入趙營。然而背水的漢軍退無可退,只能拼死向前。趙軍受到前後夾擊,很快潰敗。

    戰後有人問:“背水列陣乃兵家大忌,將軍為何明知故犯?”韓信笑著說:“置之死地而後生,這也是兵書上有記載的。”

    此戰即是那著名以少勝多的背水一戰,奠定了韓信的楚漢戰神的地位。

    一戰成名的韓信此時正盤踞在齊國,安安靜靜的做一個美男子。

    然而此時的劉邦被困在滎(音同興)陽(如圖),死死的與項羽對峙。

    韓信的機會來了

    謀士和說客也來了。項羽派來的說客叫武涉,韓信的謀士叫蒯通。武涉希望韓信幫助項羽,蒯通則不然。

    但是他們卻都一致的認為齊王韓信已成為劉、項之外的第三大勢力,韓信偏向誰,誰則贏。甚至韓信自立為王,“三國鼎立”亦不是什麼難事。

    那麼韓信怎麼想?

    韓信選擇了劉邦

    韓信說,漢王對我恩重如山。他脫下自己的衣服給我穿,分出自己的飯菜給我吃,讓出自己的車子給我坐。我聽說,坐了人家的車子,就要承擔人家的禍患;穿了人家的衣服,就要分擔人家的憂慮;吃了人家的飯菜,就得拼出命來。我怎麼能見利忘義呢?

    真的是這樣嗎?

    在我看來,韓信亦沒有十足的把握做那第三股勢力,為什麼呢?因為韓信身邊的部將大多都是劉邦的親信,韓信跟著劉邦,劉邦的兵就是他的兵,韓信選擇項羽或者獨立,極易可能立馬遭受反噬。

    不如趁著話語權重,索性多要些籌碼。也就是劉邦建國後的“三齊王”“五不死”。竊以為,這恐怕就是劉邦一定要殺韓信所埋下的伏筆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們家是一樓,四樓住戶在我們陽臺外面私自安充電樁,合情合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