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046858351233

    當然是有意為之,兩個“巴山夜雨”的虛實不同。

    而虛實不同的背後隱藏著這首詩三次時態變化。

    時態變化的背後,隱藏著詩人無邊的悲慟。

    首先是看時態。

    “君問歸期”是過去時,“未有期”是現在時。第一句七個字構成一個由過去到現在的時態變化,暗示分別之久,以及相聚之無期。

    “巴山夜雨漲秋池”是現在時。詩人一邊回憶“君”,一邊看著眼前的巴山夜雨,心中的思念與愁緒正如這池水一般從心頭滿溢位來。

    “何當共剪西窗燭”是想象將來與“君”團聚後的畫面。這一句構成了時態的第二次變化,由現在轉入未來。

    “卻話巴山夜雨時”是想象將來與“君”團聚後一起回憶現在詩人所見之景。這一句構成了時態的第三次變化,由未來回到現在。

    詩人為何要在短短28個字內把時態變動那麼多次?這要結合詩中的“君”到底是誰來分析。

    大多數人都把“君”理解為妻子。例如清代馮浩注:“語淺情深, 是寄內也, 然集中寄內詩皆不明標題, 當仍做‘寄北’。”少數人認為可能是友人,或者情人。

    李商隱的妻子是唐朝將領王茂元的女兒。開成三年王茂元愛其才而妻之以女。婚後夫妻二人相濡以沫,互為知己。

    那麼在李商隱的人生履歷中,有沒有婚後滯留蜀中的經歷呢?

    通常認為李商隱一生兩次入蜀。

    第一次在大中二年,試圖投靠劍南東川節度使杜悰,那一時期妻子王氏留在長安。長安在四川的北方,似乎很符合詩題中的“寄北”二字。

    第二次在大中五年,試圖投靠梓州刺史柳仲郢。在這一年春夏間王氏卒,李商隱未及見妻子最後一面。

    根據陳寅恪的考證,李商隱大中二年的“巴蜀遊蹤,實無其事”,故而此詩當作於大中五年,當時李商隱的妻子王氏已逝。詩中的“君”具體所指應是“亡妻”。

    如此看來,詩人在這個巴山夜雨的晚上,並不是在期盼未來的某一天能與妻子團聚,一起西窗剪燭,因為他清楚地知道,這個未來永遠不可能到來。他越是幻想,就越加深現實的痛苦。

    這最後一句中的“巴山夜雨”,恐怕就不是思念那麼簡單,而是永遠失去的痛苦。

    劉震雲曾盛讚這首詩:“我覺得在中國文學史上,包括放到世界範圍內都是絕頂的。……從文學結構上講,這二十八個字是非常偉大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孩子叫淏博好不好呢有什麼寓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