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悠久的文明起源
蘇丹歷史上的古老王國之中,努比亞王國是延續時間最久的,其控制的地域版圖也非常廣闊,它跨越埃及南部到蘇丹中部,存在了三個千紀之久。
努比亞人在幾千年中一直牢牢掉衛著自己的非洲領土,其語言和宗教得以廣泛傳承。雖然存在了幾個千紀,但是因為努比亞人因為沒有記載文獻的習俗,很難論述這個王國的完整歷史。
自1962年以來,考古學家不斷地對庫施走廊進行挖掘研究,庫施王國的歷史背景漸漸清晰起來。很多學者認為努比亞王國是由幾個小的酋邦組成,庫施王國應該出現在青銅器時代中期。最近的研宄表明,努比亞地區大型王國的形成時間或許比我們一般認為的還要早。
努比亞作為地域概念,主要指從尼羅河的第一瀑布以南延伸至白尼羅河與青尼羅河交匯處之間的廣大地區,但是古埃及人將其稱為“庫施”。
公元前3100年左右,努比亞王國在尼羅河的三角洲地帶建立,統治時間大約為3400年。努比亞奴隸王朝,即庫施王國,最初建都於納帕塔(Napata),位於第四瀑布略微北方的位置,即蘇丹北部棟古拉城市的周圍,此地是商販的重要聚集地,由此產生的經濟繁榮是庫施王國強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大約在公元前2200年,埃及為尋找更多的商業機遇開始深入努比亞,他們運載著貨物沿尼羅河向南行駛,與相鄰地區進行貨物交換。在接下來的許多年內,努比亞成為非洲、近東和中東的著名糧倉。考古學家在1973年發現,努比亞王國在這一時期獲得擴充套件,向南到達尼羅特人如希盧克、努爾和丁卡人的地域,努比亞王國因此成為連線非洲、中東和近東的貿易中轉站。
二、努比亞與埃及的衝突
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埃及開始與努比亞簽訂友好條約。公元前1650年至公元前1580年之間的20多年裡,兩國多次簽訂了促進貿易的商業條約。埃及為獲取財富,跨越種族障礙與非洲黑人走得更近。經濟的長期繁榮對勞動力的需求越來越大,於是獲取奴隸成為解決這一問題的唯一方法。努比亞人透過多種方式獲得奴隸:
第一,利用重稅。強徵當地人從事勞役來償還所欠稅款,但是這一方式因為城民數量有限而作用不大。
第二,利用囚犯、戰俘和俘虜的外華人充當奴隸。當一場戰爭取得勝利之時,往往失敗一方全部成為奴隸。與這個時期其它大帝國一樣,奴隸制度成為努比亞王國生產力急速發展時的必然選擇。很快奴隸貿易便躍出國界,朝國外奴隸市場發展。埃及和亞洲帝國招募奴隸組成軍隊,努比亞同樣建立奴隸軍隊來實現防禦功能。除了軍事需求,奴隸還要為王朝提供無償勞役,如種植莊稼和開墾土地。自由城民也可擁有奴隸,往往用作農工和家奴。由於奴隸的供不應求,奴隸貿易充斥於非洲、中東和近東。埃及和努比亞王國的權力階層往往以奴隸的數量顯示自身的權力和財富,同時預示著努比亞奴隸帝國的形成。
隨著對奴隸需求不斷上漲,為了壯大軍事力量和獲取財富,埃及法老開始進攻努比亞以解決奴隸短缺問題。公元前3000年,埃及進行了有組織的入侵,挑起多次衝突。
埃及成功地入侵了努比亞地區,並統治了將近1000年。公元前703年,努比亞人進行了反攻,並統治埃及將近一個世紀。埃及最初只為了掠奪資源,他們大量購買皮貨、香料、鐵具和瑪瑙。在經濟刺激下,埃及人開始尋求在努比亞建立永久據點,在中王國(前2100—前1720年)時期沿尼羅河貿易路線建立堡皇,努比亞人的反抗和埃及帝國的駐紮導致了強烈衝突。
正當埃及專心與蘇丹人的戰鬥之時遭到了亞洲遊牧民族的進攻,公元前1720年,一支強大的亞洲軍隊襲擊了埃及北部,他們是來自亞洲的遊牧民族喜克索斯人。在與埃及的爭鬥中,努比亞人選擇與喜克索斯人建立了聯盟,最終打敗了埃及軍隊,埃及人建設的堡壘盡數被毀,喜克索人與努比亞建立了貿易聯絡,之後便退出了非洲地域。
然而埃及與努比亞之間的戰鬥並未停止,公元前730年,努比亞人最後一次進攻併成功征服了埃及。公元前590年,形勢發生轉折,埃及反攻成功,逼迫努比亞人遷都於麥羅埃。
總而言之,除了經濟聯絡之外,埃及從未與努比亞形成長久聯盟,努比亞也沒有遭到埃及文明的完全同化,遷都的結果還使努比亞人文明出現了當地化趨勢,一定程度上擺脫埃及文明的影響,努比亞人的非洲風俗和宗教傳統得以儲存。
努比亞王國於公元320年滅亡,今天的蘇丹北部棟古拉地區一直存在某些努比亞部落。在公元400年,努比亞地區出現了其它一些王國,儘管王國的統治時間和名稱都不一樣,但是統治者依然是居住在蘇丹北部的棟古拉人,其文明的因素和血統的延續得以傳承。
三、外來文明的影響
基督教的出現是努比亞歷史上的一個轉折,最初它透過衣索比亞地區的宦官傳至努比亞地區,因遭到當地以萬物有靈論為基礎的傳統宗教的抵制,傳播範圍相對較小。
努比亞地區的基督教化大概發生在6世紀,努比亞部落的三個族群成為麥羅埃王國的文化繼承者,分別是阿爾瓦(Aiwa)、馬庫里亞(Makuria)、努巴提阿(Nobtia)。這三個小王國分別在蘇巴(Sawba)、棟古拉、法拉斯(Faras)建立了行政機構,他們之間是互相獨立的關係,有著不同的政治利益,但當遭遇外部入侵時會形成聯盟。
此後,基督教的傳播在努比亞地區漸漸產生了效果,大批改宗發生於540年左右。這一時期,現今的利比亞也就是古代的迦太基地區,因受到拜占庭帝國領土擴張的威脅而長期陷入戰爭,拜占庭帝國派遣多批傳教士進入非洲進行傳教。8世紀之前,努巴提阿和馬庫里亞王國併入棟古拉王國。努比亞及其周圍地區,包括埃及在內都不可避免地基督教化了。
另一個重要轉折期發生於7世紀。公元640年,埃及經歷一次宗教信仰的巨大轉變,隨著阿拉伯人對埃及的征服以及伊斯蘭社團的作用,埃及人多數改宗伊斯蘭教。與埃及相連的努比亞地區成為伊斯蘭教的下一個目標,隨著伊斯蘭教的傳播和影響,原本只是用於貿易交換的阿拉伯語漸漸成為努比亞的官方語言,並一直延續至今。
儘管遭到異質文明的入侵,努比亞人一直在努力保持自己的非洲身份特性。努比亞王國的文化遺存直至8世紀時才完全消失,但並不意味著其所創造的非洲文明和有著相同血緣的努比亞人消失。
古代努比亞文明的影響非常深刻,尼羅特人和努比亞人雖然居住在不同的地區,卻有很多相似之處,在外表上都是黑人,其主要經濟方式都是混合型農業模式——種植糧食和飼養牲畜。考古學家自始至終都認為丁卡人、努爾人和古代努比亞人存在一定的聯絡。努比亞王國消失後,另外兩個王國的興起則是其文明的延續,即16世紀的豐吉素丹國和富爾素丹國。
一、悠久的文明起源
蘇丹歷史上的古老王國之中,努比亞王國是延續時間最久的,其控制的地域版圖也非常廣闊,它跨越埃及南部到蘇丹中部,存在了三個千紀之久。
努比亞人在幾千年中一直牢牢掉衛著自己的非洲領土,其語言和宗教得以廣泛傳承。雖然存在了幾個千紀,但是因為努比亞人因為沒有記載文獻的習俗,很難論述這個王國的完整歷史。
自1962年以來,考古學家不斷地對庫施走廊進行挖掘研究,庫施王國的歷史背景漸漸清晰起來。很多學者認為努比亞王國是由幾個小的酋邦組成,庫施王國應該出現在青銅器時代中期。最近的研宄表明,努比亞地區大型王國的形成時間或許比我們一般認為的還要早。
努比亞作為地域概念,主要指從尼羅河的第一瀑布以南延伸至白尼羅河與青尼羅河交匯處之間的廣大地區,但是古埃及人將其稱為“庫施”。
公元前3100年左右,努比亞王國在尼羅河的三角洲地帶建立,統治時間大約為3400年。努比亞奴隸王朝,即庫施王國,最初建都於納帕塔(Napata),位於第四瀑布略微北方的位置,即蘇丹北部棟古拉城市的周圍,此地是商販的重要聚集地,由此產生的經濟繁榮是庫施王國強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大約在公元前2200年,埃及為尋找更多的商業機遇開始深入努比亞,他們運載著貨物沿尼羅河向南行駛,與相鄰地區進行貨物交換。在接下來的許多年內,努比亞成為非洲、近東和中東的著名糧倉。考古學家在1973年發現,努比亞王國在這一時期獲得擴充套件,向南到達尼羅特人如希盧克、努爾和丁卡人的地域,努比亞王國因此成為連線非洲、中東和近東的貿易中轉站。
二、努比亞與埃及的衝突
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埃及開始與努比亞簽訂友好條約。公元前1650年至公元前1580年之間的20多年裡,兩國多次簽訂了促進貿易的商業條約。埃及為獲取財富,跨越種族障礙與非洲黑人走得更近。經濟的長期繁榮對勞動力的需求越來越大,於是獲取奴隸成為解決這一問題的唯一方法。努比亞人透過多種方式獲得奴隸:
第一,利用重稅。強徵當地人從事勞役來償還所欠稅款,但是這一方式因為城民數量有限而作用不大。
第二,利用囚犯、戰俘和俘虜的外華人充當奴隸。當一場戰爭取得勝利之時,往往失敗一方全部成為奴隸。與這個時期其它大帝國一樣,奴隸制度成為努比亞王國生產力急速發展時的必然選擇。很快奴隸貿易便躍出國界,朝國外奴隸市場發展。埃及和亞洲帝國招募奴隸組成軍隊,努比亞同樣建立奴隸軍隊來實現防禦功能。除了軍事需求,奴隸還要為王朝提供無償勞役,如種植莊稼和開墾土地。自由城民也可擁有奴隸,往往用作農工和家奴。由於奴隸的供不應求,奴隸貿易充斥於非洲、中東和近東。埃及和努比亞王國的權力階層往往以奴隸的數量顯示自身的權力和財富,同時預示著努比亞奴隸帝國的形成。
隨著對奴隸需求不斷上漲,為了壯大軍事力量和獲取財富,埃及法老開始進攻努比亞以解決奴隸短缺問題。公元前3000年,埃及進行了有組織的入侵,挑起多次衝突。
埃及成功地入侵了努比亞地區,並統治了將近1000年。公元前703年,努比亞人進行了反攻,並統治埃及將近一個世紀。埃及最初只為了掠奪資源,他們大量購買皮貨、香料、鐵具和瑪瑙。在經濟刺激下,埃及人開始尋求在努比亞建立永久據點,在中王國(前2100—前1720年)時期沿尼羅河貿易路線建立堡皇,努比亞人的反抗和埃及帝國的駐紮導致了強烈衝突。
正當埃及專心與蘇丹人的戰鬥之時遭到了亞洲遊牧民族的進攻,公元前1720年,一支強大的亞洲軍隊襲擊了埃及北部,他們是來自亞洲的遊牧民族喜克索斯人。在與埃及的爭鬥中,努比亞人選擇與喜克索斯人建立了聯盟,最終打敗了埃及軍隊,埃及人建設的堡壘盡數被毀,喜克索人與努比亞建立了貿易聯絡,之後便退出了非洲地域。
然而埃及與努比亞之間的戰鬥並未停止,公元前730年,努比亞人最後一次進攻併成功征服了埃及。公元前590年,形勢發生轉折,埃及反攻成功,逼迫努比亞人遷都於麥羅埃。
總而言之,除了經濟聯絡之外,埃及從未與努比亞形成長久聯盟,努比亞也沒有遭到埃及文明的完全同化,遷都的結果還使努比亞人文明出現了當地化趨勢,一定程度上擺脫埃及文明的影響,努比亞人的非洲風俗和宗教傳統得以儲存。
努比亞王國於公元320年滅亡,今天的蘇丹北部棟古拉地區一直存在某些努比亞部落。在公元400年,努比亞地區出現了其它一些王國,儘管王國的統治時間和名稱都不一樣,但是統治者依然是居住在蘇丹北部的棟古拉人,其文明的因素和血統的延續得以傳承。
三、外來文明的影響
基督教的出現是努比亞歷史上的一個轉折,最初它透過衣索比亞地區的宦官傳至努比亞地區,因遭到當地以萬物有靈論為基礎的傳統宗教的抵制,傳播範圍相對較小。
努比亞地區的基督教化大概發生在6世紀,努比亞部落的三個族群成為麥羅埃王國的文化繼承者,分別是阿爾瓦(Aiwa)、馬庫里亞(Makuria)、努巴提阿(Nobtia)。這三個小王國分別在蘇巴(Sawba)、棟古拉、法拉斯(Faras)建立了行政機構,他們之間是互相獨立的關係,有著不同的政治利益,但當遭遇外部入侵時會形成聯盟。
此後,基督教的傳播在努比亞地區漸漸產生了效果,大批改宗發生於540年左右。這一時期,現今的利比亞也就是古代的迦太基地區,因受到拜占庭帝國領土擴張的威脅而長期陷入戰爭,拜占庭帝國派遣多批傳教士進入非洲進行傳教。8世紀之前,努巴提阿和馬庫里亞王國併入棟古拉王國。努比亞及其周圍地區,包括埃及在內都不可避免地基督教化了。
另一個重要轉折期發生於7世紀。公元640年,埃及經歷一次宗教信仰的巨大轉變,隨著阿拉伯人對埃及的征服以及伊斯蘭社團的作用,埃及人多數改宗伊斯蘭教。與埃及相連的努比亞地區成為伊斯蘭教的下一個目標,隨著伊斯蘭教的傳播和影響,原本只是用於貿易交換的阿拉伯語漸漸成為努比亞的官方語言,並一直延續至今。
儘管遭到異質文明的入侵,努比亞人一直在努力保持自己的非洲身份特性。努比亞王國的文化遺存直至8世紀時才完全消失,但並不意味著其所創造的非洲文明和有著相同血緣的努比亞人消失。
古代努比亞文明的影響非常深刻,尼羅特人和努比亞人雖然居住在不同的地區,卻有很多相似之處,在外表上都是黑人,其主要經濟方式都是混合型農業模式——種植糧食和飼養牲畜。考古學家自始至終都認為丁卡人、努爾人和古代努比亞人存在一定的聯絡。努比亞王國消失後,另外兩個王國的興起則是其文明的延續,即16世紀的豐吉素丹國和富爾素丹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