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陳哥8888
-
2 # 年輕人沒有錯
中國普及教育已經完成彎道超車。
靜下心,問問自己,心理是不是不健康了?
教育是讓人積極進取促進社會進步。讓人們尋找活著的意義。教育培養是為了讓未來人看到未來。跨越宇宙,尋找終極答案。讓本該我們能看到的,或看不到的。讓未來人看到。讓未來人看到終極答案,再去尋找他們的生活方向。
拼教育的時代,如何削弱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才是關鍵?家長本來就稀裡糊塗的,還摸石頭過河教育孩子?普通家庭就更玩不起,差距只會越拉越大。教育重視家校合作和家庭教育,單親,孤兒和留守兒童怎麼辦?
特色社會主義要的是特色社會主義教育。教育要的是全部,不是區域性。
重視心智教育。育人為主,知識灌輸為輔。
尋找一條讓孩子開竅的路。孩子懂事開竅學什麼不快?我們成年人懂事,只要花點時間大多數都能很快掌握的。
讓家庭教育改個方向,補充學校心智教育,引導孩子自我思考。讓家庭教育拼做人,拼互動,拼正能量。
孩子懂事開竅有利於家庭溝通,扼殺輕生,早戀,叛逆和霸凌等扭曲心理。
說修仙,都知道境界(心智開竅)到了,法力(知識灌輸)都好提升。
說武俠,提升內力(心智開竅)不比招式(灌輸知識)來的更厲害?
不管好與壞,總是要提出來的,讓大家評判,讓時間去檢驗。
我堅持為情景模擬,增加虛擬閱歷提升心智思維培養的教育模式呼籲,找一條讓孩子早日懂事開竅的道路,讓孩子自主思考,促進家庭和孩子溝通有利於和諧幸福,對誰都好。
教育是為了培養社會人才,積極進取促進社會進步。讓人們尋找活著的意義。教育培養是為了讓未來人看到未來。跨越宇宙,尋找終極答案。讓本該我們能看到的,或看不到的。讓未來人看到。讓未來人看到終極答案,再去尋找他們的生活方向。
沒有人幫我,心態是會變的,我的聲音會越來越弱,直到被自己打敗。
-
3 # 琴簧汗舞
小雪喜歡暖風來!
教育的目的是教書育人,做事先做人。“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老話雖然不完對,但從中國文化傳統上論證,自然有其合理成份,既德才兼備,重視德育。
-
4 # 老奎數學
是的,教育要以育德為主,育才是其次。
俗話說無才無德是廢品, 有德無才是次品, 有才無德是危險品, 有才有德是精品。司馬光在《資治通鑑》裡分析智伯無德而亡時,寫道:“才德全盡謂之聖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
案例:在印度和泰國,到處可以看到一種奇怪的現象:一根小小的柱子和一截細細的鏈子,居然拴住了一頭重達千斤的大象。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馴象人在大象很小的時候就用一條鐵鏈將它拴在柱子上,無論它怎麼掙扎都無法掙脫。漸漸地,小象習慣了不掙扎,直到長成大象,可以輕而易舉地掙脫鐵鏈時,也不掙扎。
分析:如果說小象是被鐵鏈拴住的,那麼拴住大象的則是習慣。當掙脫一條鏈子需要的不是力氣,而是其他什麼的時候,難度加大了。但不管怎樣,從某種習慣中走出來,就像金蟬脫殼,是獲取新生的一種方式。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說“我們的行為受到品味、情感、偏見、慾望、愛、恐懼、環境和習慣的影響,其中最厲害的就是習慣。”亦如同溫水煮青蛙。無論成才與成人都要養良好的習慣。
教育學家告訴我們成才必須先要成人。現代的企業寧願啟用“有德無才”也不願用“有才無德“之人,什麼叫一粒老鼠屎壞了一鍋湯,講得就是這類人。這說明成人更重要。
教師的中心工作是教書育人,教育的中心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良好的習慣會引領學生們一步一步走向成功。作為一名高中學生,究竟需要養成那些良好的習慣呢?
(1)養成良好學習習慣,成就美好未來。
A.早讀晚讀的習慣。高聲朗讀 , 理解記憶, 手腦結合。
B.課前預習的習慣。 緊扣教材 ,查詢資料, 圈劃重點。
C.專注課堂的習慣。 高效學習 ,合作交流, 做好筆記。
D.認真作業的習慣。 獨立思考, 按時完成, 及時訂正。
E.反思糾錯的習慣。 迴歸基礎 ,分析錯因, 思考反饋。
F.廣泛閱讀的習慣 。博觀約取, 摘錄鑑賞, 積累運用。
(2)作為一名高中生要養成良好的品德習慣。熱愛班集體,愛護公物;同學之間友好相處,互相幫助;講文明,有禮貌;遵守公共秩序,遵守交通法規等。
(3)作為一名高中生要養成良好的健康習慣:按時作息,生活有規律,精力充沛;講究衛生,衣著整潔;堅持鍛鍊身體,上好體育課;愛護環境衛生,不亂扔垃圾,不隨地吐痰等。
(4)作為一名高中生要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在家裡能夠承擔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在學校裡能認真完成集體交給的任務;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各項勞動;喜歡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等。
看看我們周圍,看看芸芸眾生,好習慣造就了多少輝煌,而壞習慣又毀掉了多少人。
-
5 # 老九微聊
“教育要以育德為主,其次才是育才, 有才無德視為虎狼”這種說法肯定沒錯,但不確切。我認為教育應是德才兼育,而無主次、先後之分,培養出德才兼備的人才是教育的終極目標。
如果把有德有才之人看作優品,那麼有德無才之人只能算次品,無德無才之人也就是個廢品,可有才無德之人就是危險品,次品至少可用,廢品即使用途不大,還可回收但無危害,危險品對社會危害極大。所以這種有才無德之人最可怕,就如問題所說的可視為虎狼。
至於德與才究竟哪個重要,我認為無論從育人方面還是從用人角度來說,都是同等重要的。北宋時期的司馬光曾對德與才的關係論述過,他說:“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意指:才是德的資本,德要靠才來表現、發揮和支撐;德是才的統帥,才要依德來統領、指引和校正。二者可以相互轉化、相互滲透、相互促進。
作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至關重要。每當課程進行到《酸鹼鹽》部分時,我都會給學生講一個案例:2002年清華大學機電系學生劉海洋,在北京動物園先後用硫酸、氫氧化鈉溶液嚴重潑傷了五隻熊事件,事件爆光後,在社會上引起了極大反響。
我在擔任班主任期間,給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時,都會以“雲南大學生化學院生物技術專業2000級學生馬加爵殺人案”為例。
以上所述及所用的兩個案例都充分說明:1.育德和育才同等重要,無主次之分。2.有才無德才可怕。
-
6 # 院子三尺三
教育要以育德為主,其次才是育才,有才無德視為虎狼,這樣對嗎?
這句話本身沒有問題,但是對教育的外延內涵及教育的主體並沒有明確闡述。我還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表達我的觀點:
1、什麼是教育,什麼是道德,教育與道德之間的關係
2、影響道德的因素
3、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分對德育作用及區別
4、目前道德教育的現狀
1、什麼是教育,什麼是道德,教育與道德之間的關係狹義上的教育:目前往往指專門組織的學校教育。
廣義上的教育:指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的社會實踐活動。
顯然德育應該是廣義的教育的任務,因為一個人的品德的形成與其身心的發展密切相關。
道德包括道德認知,道德情緒,以及道德行為。
孩子兩三歲的時候家長就告訴孩子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跟別的小朋友要分享,不能損壞東西,這就是在培養孩子的道德認知,教給他們是非判斷的方法。
有學生打了其他同學,老師批評打人的孩子,家長告訴孩子這種行為哪裡不對。那麼在以後出現同樣的情況是,孩子對打人者會產生負面情緒,負面評價。對幫助他人,善良的人和事會產生積極樂觀的情緒。
道德行為包括親社會行為如幫助、合作、分享、安慰等,還包括避免傷害,欺騙,說真話還是說假話,選擇對自己有益卻損害他人或集體的言行。
不管是道德認知還是道德情緒自己道德行為,背後都有教育的影子。教育告訴孩子什麼行為是道德的,什麼行為應該鼓勵。但是最終道德行為的產生的最終決定權不在教育,在這一切基礎上行為主體權衡利益之後做出的選擇。個人只有在其利益受到影響的情況下才會做出道德判斷。
2、影響道德的因素
(1)個體因素
內疚、羞愧的自我意識情緒的對道德的發展有一定影響。
一個孩子在做錯了事之後沒有愧疚感,那麼其道德發育水平較低。這也與教育方式有關,如果一個孩子經常犯錯之後沒有相應的懲罰或者規勸,比如3歲的孩子在家裡砸東西,家長不管或者只是口頭上說說,孩子根本聽不進去,那麼孩子去學校打人也沒有得到相應的懲罰,長此以往,孩子對這種行為沒有愧疚感,其道德水平便會降低。
人格因素與道德發展也有關係。
(2)環境因素
同伴關係、父子關係、社群及社會文化都會對孩子的道德發展產生影響。
很多不道德行為都是同伴之間相互誘惑產生的,所以教什麼樣的朋友,很有可能成為什麼樣的人。目前很多新聞報道十幾歲的青少年輟學後被同學或者社會青年帶去參與犯罪行為的示例很常見,青少年最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而且對後果預知不足,一失足長千古恨。
父親對孩子教養的參與程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孩子的道德發展。父子關係調節著孩子與社會的關係,社會不良行為在孩子身上放大還是得到抑制與父子關係是否良性有很大的關係。如果父母對孩子的教養風格是粗狂式的打罵,那麼很有孩子在外邊也有暴力行為。如果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柔和,那麼孩子在外的表現也會偏親社會。
3、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分對德育作用及區別
(1)家庭教育對德育的作用
育德的主體是家庭,育才的主體是學校,學校對學生的道德教育起次要作用。
家庭是人的第一個社會生活環境,家庭教育是品德教育的開始。人生的基本規則道理都是在家裡學到的,父母對孩子起著榜樣示範的作用。家庭的教育氛圍及長期薰陶往往是形成品德的重要條件。家庭教育一旦缺失或者偏離,對孩子的道德形成增加很大的障礙。
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就打砸,發脾氣,那麼去學校搶其他同學東西,打別的孩子,那麼學校教育就力不從心了。
即使將來孩子受到社會不良習氣的影響,家庭仍能作為最後一道防線,一個避風灣讓孩子有重回正軌的可能,如果最後一道防線失守,那麼道德教育就會失敗。
家庭教育是良好道德素質形成的“第一加速度”。
(2)學校教育對道德育的作用
學校德育起著紐帶作用,對不良的行為有“過濾”作用。
理想的德育工作是孩子們的道德素質得到提高,昇華。使孩子能夠自律,遵守紀律,學會和別人友好相處,對不良行為有“清除”的作用。
但目前學校的德育所能做的貢獻微乎其微。學生的很多不良行為源自於家庭社會環境,當然也有可能是同學之間相互傳染導致。但學校對孩子的管教方式有限,有問題的孩子背後往往有個有問題的家庭,所以現在才會出現那麼多老師不敢管,學校和稀泥,教育監管部門息事寧人的奇葩新聞。
4、目前道德教育的現狀1.家庭教育市場化,個人化
家庭本來是道德教育的第一站,第一站起點越高,那麼道德水平就越高。現在家庭教育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父母本身的意志,父母的興趣愛好,判斷標準來培養孩子。以前或許大家對教育,對老師還有一絲敬畏感,對老師學校的教育方式能認同。現在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立思想觀點,家庭氛圍,教育方式對孩子的德育影響很大,而且很多情況下已經不容許學校插手。老師批評孩子了,覺得孩子受委屈了,心理留下陰影了。老師打孩子了(當然這不對),那麼家長帶著人打回去。
德育已經成了一個閉環,學校教育本來是其糾正作用的,這個功能在慢慢淡化。
2.學校德育混沌
很大程度上,學校的德育成為一個空架子,除了思想品德之外什麼是德育?
德育就是教給孩子做人的道理,但是現在你給別人講道理,別人覺得你講笑話。
家庭、社會、網路哪一個對孩子道德的作用不比學校。網上學個段子,看個影片都能影響孩子,跟著模仿。
學校德育的作用已經漸漸淡化,沒有起到過濾的作用,有點無奈也有點悲哀。
-
7 # 教育反思者
我認為是十足的錯誤。是在為教育與管理無能找藉口!
在教育中,這種理念只會把人洗腦成“聽話的孩子”,但卻絕對是庸才!
就算是“有才無德似虎狼”,虎狼還可以用制度和法制加以約束、限制乃至馴化。我想告訴你的是:有德無才是廢物。對於廢物,只能烤著吃了,或者丟棄。
才能是剛性的,人品是彈性的。
在一個可以使壞且風險很小的環境中,好人也會變壞;
在強勢的制度和法制環境中,使壞的代價很高,壞人也不敢使壞。
-
8 # 思辯虛理
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德才兼備的人才。
但是,
德的標準是變動的,當標準變了,有德也可認為無德,無德也被看作有德,全由“什麼是德”來判斷。
才的標準是相對不變的,才是有智慧有知識的表現。
有了才,可以向有德的方面引導。而有德而無才,就可能培養出庸才。可能成為扶不起來的劉阿斗。但是單純注意培養“有才”,有可能培養出有才無德的豺狼。害人害己害國。
不必太在意答案的絕對正確。瞭解到同一個問題,竟然有這麼多不同答案,也是對人們思維的廣度有啟發。
-
9 # 河洛劍客
教育以育才為主,德育說的再多,都沒有父母老師社會領導政府的以身作則來的重要,說的再好,一到社群德就沒了,教之何用?
-
10 # 靜雅思聽958
教育分多種型別:有快樂教育,有灌輸教育,有仇恨教育。
最可怕的是仇恨型教育,教育孩子們仇恨仇視一切對自己不利的事情!
回覆列表
你的觀點沒有錯。德,肯定排在才之前,關於德的培養,學校和老師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它主要的培養地卻不是在學校,而是家庭和社會環境。一個人的德行,與遺傳因素,家庭成員的言傳身教,周圍社會的大環境,有著最密切的聯絡。
而學校,由於教師是一對多,畢竟不是神仙,不可能時時刻刻關注到每一位學生,還承擔了育才的任務,所以,不能把育德的任務,全寄託在老師身上。
這樣就能很好地解釋一個社會現象:凡是家庭教育失敗的學生,在學校,多半會成為“學渣”。他們被老師改變成“人中之龍”的機會,幾乎為零。能夠在老師的影響之下,順利畢業,到了社會能夠適應下來,沒有走上反社會的路,成為“人中之籠”,就已經很幸運了。
這也給家長們一個警示:家長才是孩子的第一位德育老師,家長對孩子的言傳身教,影響孩子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