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阿楠說娛樂
-
2 # 娛樂楊少
書裡的主人公林尚沃與樸鍾一很好地代表了“商道”與“商術”。遵循商道才可能獲得大財富,但只懂商道還不夠,更應懂權謀應變、競爭智慧等商術。書中的 “小生意旨在得利,大生意旨在得人。”這句話很有道理。沒有什麼生意比獲得人才利潤更高了,沒有什麼資產比信用更寶貴。小說中石崇大師對林尚沃所贈之有關“戒盈杯”的瀝血真言,也在向我們昭示一個謙受益、滿招損的亙古真理。它告誡我們,不能放縱自己的慾望,知足、自足才是人間正道。小說中所出現的其他主要人物,如洪景來、金正喜等也都是著名的歷史人物,小說家崔仁浩通過對這些歷史人物的描寫,向我們展示了應該以什麼樣的生活方式去面對生活才是正確的選擇。
1.機遇
前腦門上長頭髮後腦門上光禿禿的,是機遇。所謂機遇,就是做各種事情的最佳時機。機遇不是常有的。人們常說,人生一世,機遇不會超過三次。機遇到來時應該抓住它的頭髮不放。機遇這東西,只有前腦門上長著頭髮,一定要在向你走來時把它抓住。機遇稍縱即逝,等它眨眼間溜走的時候,它的後腦門已變成光禿禿的,就算你想抓,也抓不住了。
2.脣亡齒寒
“無論做什麼樣的生意,都需要權勢的力量。小生意需要小權勢,大生意則需要大權勢。所謂生意,不就是一種追求利潤的事情麼?所以,追求利潤的生意和追求力量的權力能夠結合在一起,就會產生利益和權勢。過分倚重權勢會招致滅頂之災,可如果離權勢太遠就不會有興旺的日子。所以生意與權勢的關係,就如同嘴脣與牙齒的關係。嘴脣與牙齒雖在一起,卻是各行其是的,它們之間的關係可以用一句話‘不可近不可遠’來形容。”
“有句老話叫‘脣亡齒寒’,就是說如果沒有了嘴脣,牙齒也會感到寒冷。這是一種比喻,是說彼此間關係很近,互為倚重,如果一方完蛋了另一邊也難以求全。權力和商業的關係猶如嘴脣與牙齒的關係:遠不得,近不得。既不更遠,也不更近。權力有力量而沒有金錢,商業有金錢卻沒有力量。”
3.兩個人的謎底
“這段時間以來,我一直擔任著詌戎使之職,負責漢陽的治安,保護皇宮的安全。我最想知道的是每天究竟有多少人出入崇禮門。但我不知道。於是我納悶,便吩咐守門的軍卒數一數究竟有多少。誰承想,有的傢伙說是一天大約有3000人,有的傢伙則說一天有7000人。那些給我回話的傢伙,每個人說出的數字都不盡相同,叫我捉摸不定。所以,在座的各位如果有誰知道那準確的數目,明天來說說看吧。”
“就……就兩個人。”
“那麼你知道那兩個人姓什麼嗎?”
是一個姓‘利’,而另一個姓‘害’
“有利的人有三種,有害的人也有三種。”“有利的人有三種,第一種是正直的人,第二種是誠實的人,第三種是博學多識的人。”
“有害的人同樣也有三種,第一種是阿諛奉承不夠正直的人,第二種是狡詐無信的人,第三種是沒有真知灼見只會油嘴滑舌的人。”
孔子在《論語》季氏篇中說:“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4.置之死地而後生
百尺竿頭。長達百尺的竹竿的盡頭,意指非常凶險、窘迫的處境
“縱然是百尺竿頭,也不是沒有求生的辦法。”
“百尺竿頭坐底人,雖然得入未為真。”
“百尺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現全身。”
“必死即生,必生即死。”
“能夠擊退死亡的只有‘必死’一途。同樣,擺脫百尺竿頭的辦法,也只有更進一步。”
5.鼎
古人常借鼎的三隻足來比喻人的三種慾望。人呢,都有三種慾望,一個是名譽,一個是地 位,也就是對權力的追求,第三個是財富。這三種慾望人皆有之,誰也不例外,所以也稱作 人的‘三欲’。與老子、莊子並稱的列子也曾對此做過論述,只不過他在三欲之 外又加了渴求長壽這一慾望。他說人的繁榮興敗都是由於這無形的慾望所致,人們因為有這 些慾望而敬畏鬼神,畏懼他人,懼怕權貴,懾於刑罰,一心想滿足慾望逃避災禍,連生老病 死 這些自然規律也置之不顧的人便被稱為‘遁人’。但也有人不被這些慾望所驅使,生也罷, 死也罷,完全把自己的命運交給上蒼安排,這些順從於自然規律的人則被稱為‘順民’。照 順民的想法,不願違抗天命又怎麼會妄求長命百歲,不羨慕顯貴又怎麼會貪圖名譽 ,不追求權勢又怎會貪圖地位,不追求富貴又怎會貪圖財富呢?人只有在超越了慾望之後才 能夠享受真正屬於自己的、有意義的人生。在道家看來,人的三種慾望就好比鼎有三足,人 欲追求長壽、享受名譽與地位、聚斂錢財乃是人之常情,但如果一個人慾壑難填過分追求這 些身外之物,譬如富有之人垂涎於名譽與權勢,而有權有勢的人又想得到名譽與財富,這些 都是違背天命的事情,想滿足這三種慾望,恨不得全天下都屬於自己一個人,這與渴求僅有 一隻足的鼎不要翻倒一樣都是不可能的。”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不尚賢,使民不爭。不 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 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因此,就像鼎擁 有三隻足一樣,人無論是誰都有想擁有地位、名譽和財富的三種慾望,而只有聖人才能夠做 到無知、無慾、無為。”
楚莊王是如何成為‘春秋五霸’中首屈 一指的名王賢君?楚莊王不再在乎鼎的大小輕重,而發現了鼎要有三隻足保持平衡才能 支撐,由此明白了人都有追求名譽、地位與財富的三種慾望,他欲奪天子之位也正是要最大 限度地滿足自己的這三種慾望,就好比指望用一隻足來撐起一隻鼎,顯然是不可能實現的。 因此,他在征服了具有悠久歷史與傳統的鄭國和晉國後,並沒有把它們消滅。正是由於他所 表現出的高尚德操,才使他終成一代霸主。”
6.戒盈杯
“生我者父母,成我者一杯”
“戒盈祈願,與爾同死。”
“貪得無厭卻反而一場空"
越想倒滿它卻反而什麼也不剩,變得一無所有;反之,倒得七成滿就會把酒留住。這種自我滿足之心才是人生自然之理啊!
“一切悉得之日,正是退讓之時”
7.“財上平如水,人中直似衡”
“老子曾這樣說過:‘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我現在明白了,財物跟水是一樣的。水只是隨著地勢的高低而流淌,流水不腐,如果想擁有它而把它固定,水就失去了生命力,就成了死水一潭。所以,水只是那樣地流著,而不能擁有,財物也是這樣的。財物原本沒有屬於你、屬於我之別,就如水沒有歸屬一樣。我所擁有的財物只不過是暫時停留在這裡,但人卻總想把原本沒有歸屬的財物據為己有。如果想把流水用手握住,也只能暫時將水握在手中,水終究會從手中流失,覆成空拳。人也一樣,人生來並無貴賤、貧富、美醜和高低之分。一個人無論如何高貴,也只不過是在短暫的人世間藉助於高貴的名譽,穿著綢緞衣服罷了,脫去了綢緞衣服,即與平凡的人沒什麼兩樣。所以,人,無論是誰都應像秤一樣正直。無論對多麼高貴的人,秤都會不多不少地正確地稱出他的重量。”
8.小富大富
古語云“勤快的人雖然餓不死,但也成不了富人”
擅長觀察時機,但做生意僅看到眼前的時機還是遠遠不夠的,這樣很可能有一天陷入被動一蹶不振,也就是說只看到眼前的機會的商人可能會一時成功,也可能會一敗塗地,所以他們之中確實有一些人成了富人,但不可能成為鉅富,因為他們在做生意時只講究商術。事實上,經商絕不是投機取巧,也絕非僅僅是一種技術,而是一門學問。”
不要成為那種為錢所累的人,為了錢而去拼命掙錢的人根本掙不到大錢,一個人只有把掙錢作為一項事業,順其自然而為之才是掙錢的最高境界。如果過分追逐錢財,他的事業肯定要失敗,所以俗語講‘錢就像女人一樣’,女人越漂亮,你越要經常訓斥她,衝她發火。”
9.“誠信為本”的商業哲學
“惟不欺二字,可終身行之。”“這句話是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和文學家范仲淹說的。人們很容易將經商理解為這樣一種職業,即為了賺錢可以不擇手段,缺斤少兩或是漫天要價都屬家常便飯。因此,很久以來,人們都把經商之人稱作‘奸商’。但實際上,經商的天道就蘊藏在范仲淹的這句話裡。這就是不欺,欺騙別人可能會一時獲利,心理上有一時的滿足。但靠欺騙經商的人絕對做不了大生意,為什麼呢?原因很簡單,欺騙別人就失去了信譽,而信譽卻是為商之人最大的資本,也是最大的財富。”
“此外,商業還有一個特點,這就是變化,無窮無盡的變化,這就需要一個商人能夠洞察未來可能發生的千變萬化,以此來決定自己的進退。第一次拿著一兩銀子做了五雙草鞋的那個人雖然也掙了五分銀子。但是,他還算不上是個商人,更像是個農民。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用一兩銀子去掙一分絕不是商人所為,商人的經營哲學不應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農民哲學,商人應當能夠做到‘種瓜得豆,種豆得瓜’。從這一點來看,農民一年收成的好壞很大程度上決定於‘天運’,而對於商人來講,更重要成敗的因素是‘人運’。相比之下,那個做紙風箏拿到廟會上去賣的人確實有眼光,懂得觀察時機,能夠照自己的預想從海邊販鹽到內陸出售,然後又在內陸收購農產品到海邊去賣,從而獲得豐厚的利潤,照他自己的話說已經開了五家鋪子,做生意也算是相當成功。但這個人的財運也就到此為止,此後不會再有大的發展了。”林尚沃的評論戛然而止,他的口氣是那樣的不容置疑。
“一個做大買賣的人是那種不管下不下雨雨傘照賣木屐照做的人,這是因為,無論颳風還是下雨都只不過是一種自然現象,只熱衷於追逐這種表面現象的商人挖空心思地去追趕市場潮流,常常在這種追趕流行的過程中遇到挫折,所謂‘聰明反被聰明誤’,所以說,如果要做大買賣,至少要能夠根據五年之後的情況來確定自己的經營策略。
從前有句老話,‘最賢明的人是那些看起來最愚笨的人’。《史記·貨殖列傳》中也說:‘淵深而魚生之,山深而獸往之,人富而仁義附焉。’也就是說凡是想掙大錢的人首先要使自己心胸、視野變得比山高比海深,只有這樣才會有更多的野獸和魚,人的修養達到這種程度,富貴就不難求了。”
10.商業之道
“《史記》太史公雲:‘淵深而魚生之,山深而獸往之,人富而仁義附焉。’此言有理,然非僅富而仁義附焉也,與其曰人富,莫若言循人道方使仁義附之,蓋可謂商業之道。稼圃平生積富,終富甲北韓八道。所謂稼圃經商,如孔子云‘非逐利而求義也’,故其乃平生重道之君。經識‘財上平如水,人中直似衡’之利理,故優於人而非優於財。雖終生積財,而不拘一物;竭生平勞作,實無為之人;盡終身蓄金,仍侍蔬不綴,可謂一老菜農也,故稱其商佛,於此何樂而不為,乃幸事。”
《商道》中的主人公——19世紀李氏北韓末期“天下第一商”林尚沃——成功的經歷又一次證明了這一點。 讀了《商道》感悟到,人必須時刻警戒自己的慾望,並應學會重義輕利。我期待像林尚沃那樣能永存於後人記憶中的“商佛”能不斷湧現。
-
3 # 娜侃娛樂
我曾看過這本書,可以說在眾多的商業勵志類書中還是不錯的,當時看完真是讓我挺感慨的,不過現在又忘了,關鍵我還沒有經商.如果你是一名商人可以看看,還是不錯的.
回覆列表
用了將近一個月的時間拜讀了《商道》,看到林尚沃從小懷著成為北韓第一譯官的夢想在努力著,當其父受誣陷致死後,他改變了自己堅持的夢想,棄文從商,從雜貨店的雜工開始做起,最後做到北韓第一商團,且得到朝廷的賞識,賞賜官爵,《商道》讀後感。拜讀後感悟到一下內容: 一、商道既是人道天道,任何偏離人道天道的行為,都是歪門邪道,最終的結局就是家破人亡。所以做什麼事情要上順天意,下順民心。如劇中的鄭治壽、樸周命。 二、做生意賺的不是金錢,重要的是賺取人心;任何以做生意為藉口,以獲得利益為藉口,而違背做人的道理,著就不是一個真正的生意人。劇中,灣商大房洪得柱經商的理念, 三、人不能把金錢帶進墳墓,但是金錢卻能把人帶進墳墓。劇中林尚沃第一次和皇帝的舅舅樸大人接觸用一種空白匯票,講述了這個道理。 四、自古到金,成功的商人最終要回歸社會,為天下的百姓著想,為國家的安定昌盛著想,做慈善事業。一個成功的商人,當你向外施捨的時候,就是你向內解放的開始。劇中林尚沃發放免費食鹽、大米、發放無償借款等。 五、自古至今官商一家,一個商人要想成功,必須和掌權者建立良好的關係,但是關係要把握好不近不遠,太近就是合作共贏最終東窗事發兩人都會身敗名裂太遠很難建立信任很難用心關照生意,所以能把握好這樣的關係,才能功成名就,讀後感《《商道》讀後感》。 六、如果不能達成心願,任何意願都沒有意義,最終不過是愚蠢的執著。人要根據不同的年齡階段,不斷的調整和改變自己的意願或追求。劇中林峰赫一生堅持考取譯官,到老的時候也沒有達成心願,選擇從商最終受誣陷致死。 七、一個成功的商人要及時掌握各種資訊,錯過時機就是錯過的生意;要有格局大點的魄力和膽識,關鍵的時候賠賺在一霎那間;要有一定的機遇,抓住機遇等於抓住了商機。 八、一個國家出現一些叛逆分子(如強盜、反皇帝組織),並不是這些人天生就流淌著叛逆的血液,而是這個社會不能國富民強,很多人吃不飽穿不暖而逼出來的行為,是社會造就了這些人。如劇中的洪景來。 九、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思想有多遠才能走多遠。劇中林尚沃受高僧指點,從內心拋棄了不共戴天殺父之仇的殺人劍,選擇了從地上撿起千把拯救世人的劍,從而走向了功成名就之路。 十、一個人心智模式要是不好的話,知識和能力越多越強就越反動。劇中鄭治壽是個很有商業天才的人,知識淵博能力出眾,但是由於畸形的心態,違背商業道德底線,擾亂的商界。而最終走向自己給自己挖掘的墳墓。 總之,我們做什麼事情,不能違背道德底線,更要有顆利他之心,共同建設和諧社會,達到崇尚開心的工作倖福的生活理念! 〔《商道》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