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幸福地帶2
-
2 # 麥克瘋說電影
如果只是用“好看”一詞來定義從前港片和現在港片的區別,並不太客觀。因為每個人心中衡量評判一部電影“好看”的標準並不統一,譬如有的人覺得好看的港片一定要具有港味,有的人在意娛樂性,有的人又注重電影的思想性和深刻性,如果是後者論,那麼香港電影足以傳世的作品其實並不如歐美多,這主要因為香港不大,可供拍攝的題材有限,再加上片方和導演們向來對政治,對社會,對戰爭沒什麼太大興趣(這些也是從電影票房以及觀眾的反饋而得來),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大多數港片想要表達的主題只停留在“淺層”,或會透過一些型別片手法加以修飾和掩飾,於是香港電影人們把更多的精力,都放在了對電影語言的探索上。
那為什麼仍有很多朋友覺得香港那個時候的電影作品更“好看”呢?筆者認為有幾個方面的原因:第一在於港片給內地觀眾提供了更多的想象空間——在好萊塢進口電影還屈指可數的距年代,欣賞香港電影是很多人的娛樂首選,而在今天被人視作“毒瘤”的盜版碟,當年卻成為了內地觀眾瞭解港片的一扇重要的門窗。港片裡繁華城市的光影,黑幫片裡的兄弟情義和江湖道義以及繽紛綺麗的武俠世界,是人們在內地電影裡看不到的,它們刺激著每一個內地觀眾的神經,成為港片裡最具有吸引力的元素。
第二,那個時代的香港電影競爭環境十分激烈,競爭市場也更加開放(臺灣和東南亞地區是除了香港地區之外的第二大市場),還有創作自由度高,以致投身此領域的電影人越來越多,成長速度也非常快。年產電影數最多的時候一年有好幾百部,為了搶佔票房先機,片方和導演們不僅想著法子的推陳出新,與競爭對手“搶檔”的事情常有發生。其實還是“鈔票”刺激了很多電影人亢奮的創作狀態與旺盛的創作精力,當然“快工”便出不了藝術品,永遠只能把討好和取悅觀眾放在第一位,這方面站在兩個極端的代表人物便是王晶和王家衛。
第三,隨著港片市場收縮,香港大導演們紛紛跟著隨公司,或帶著自己的工作室北上,以及電影資金來源的轉向,如今已沒有什麼香港導演和內地導演之分,也沒有香港電影和內地電影之分,已經統稱為“大華語電影”。“大華語電影”主要面向的是十幾億人的內地市場,就必須從本土取材,要麼塑造人物和故事的視野格局都必須超出原本老港片的範疇,這也是很多人覺得港片“港味”漸漸失去的原因。
當然還有最重要的一點,香港導演創作精力的衰退,新一代香港年輕導演成長速度的緩慢,以及對港片突出元素的反覆使用,甚至是濫用,已讓觀眾心中當年的那份新鮮感喪失殆盡,不再具有很強的吸引力。而隨著內地城市化程序的推進以及內地遊客赴香港旅遊頻率的增加,人們對於香港的嚮往再也不如以往。也許再過十幾二十年,“香港導演”的概念會徹底消失。其實如今的內地電影創作環境可以給予這些導演們更充分的創作空間和時間去打磨出一部部精品。說到“好看”,北上的香港導演也拍過“好看”的作品——像徐克執導的《智取威虎山》,林超賢執導的《湄公河行動》和《紅海行動》,陳可辛的《親愛的》,還有今年由麥兆輝打造的《無雙》,可以說完全合格,唯一的不同在於它們消除了所謂的“地域限制”。
-
3 # 彤彤紅128433811
以前的演員敬業程度都不用講,演技更不用提各種親自上陣很多鏡頭都親力親為,可以為了更加貼切角色放棄自己的形象。反觀現在演員有流量就行,替身三五個幾個組換著來。質量當然有所區別。
-
4 # 躍幕
“港片已死”。一句口號已經喊了無數次,但每每奔赴在票房救市前線的,從來不缺香港電影的身影。
編輯/龐宏波
《掃毒2》票房破9億了。
在經歷了一系列改名、撤檔、調檔期之後,一地雞毛的暑期檔終於迎來了一部救市華語片。《掃毒2》上線不久,就已砍下9億票房,成為黑馬。貓眼地為其定下11.77億的總票房,《掃毒2》基本上承擔下了2019年暑期檔華語電影首個10億票房電影的重任。
今年的“保護月”似乎顯得格外叛逆,由於不可控的因素,讓2019年的“中國產電影保護月”快變成了“進口片保護月”。雖然有些危言聳聽,但如果再沒有像樣的中國產電影帶熱影市,那麼行業喪失的可能遠不止觀眾的信心。
此時此刻《掃毒2》在票房上得利,以及馬上就要進入市場的《使徒行者2》、《小Q》、《沉默的證人》等港片,竟讓香港電影成為了當下市場重拾信心的重要支撐。
1
片荒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東方好萊塢”的沒落大概要追溯到二十一世紀初,彼時數量和質量都有所下降。如今,華語電影經歷野蠻生長之後卻開始出現問題,面臨嚴峻考驗,此時的香港電影反而在整個影市表現出穩定的發揮。
接連幾檔備受關注的中國產電影上不了岸,不僅讓觀眾們怨聲載道,更讓影院開始憂心忡忡。現留存下來的中國產片呈現出整體成色不足的樣貌,一方面大部分內容都是前兩年的積壓專案,本身實力較弱,另一方面在主要幾個主要電影型別中,也缺乏能扛起票房大任的實力作品,於是“小成本、多積壓、少IP”形成了暑期檔大部分電影的整體樣貌。
然而存貨質量的整體不足,更映射出當前華語電影市場更深層次的矛盾:產業鏈上層內容審查者與中間內容產出者始終沒有達成內容標準的一致,使得爆款片總是在“難產”的路上。如果說2018年暑期檔還有《我不是藥神》、《西虹市首富》等內容創造爆款為華語電影挽尊,那麼2019年就成為了問題集中爆發的一年。
從目前來看,經歷了幾次密集調檔,7月份的中國產片基本能夠滿足市場的剛需。但8月份,往年七夕檔算是一個小的高峰。
但2018年七夕檔雖收穫4.69億票房,然而該檔期中的中國產片已經顯出疲態,其票房成績多由幾檔進口片支撐,打頭陣的《歐洲攻略》也因口碑問題出現票房斷崖,完全沒有2017年《戰狼2》一家獨霸的實力。
今年的七夕檔明顯前置,由於靠近8月初,所以承擔著承接暑期檔走勢的重任。
上半年《反貪風暴4》在4月冷市之中獲得7.95億票房,蟬聯13天票房冠軍,成為一匹黑馬。港片獲得充分信心下,《掃毒2》也在7月取得了令人欣喜的票房表現,而對於中國產片實力偏弱的七夕檔,也有《使徒行者2》助陣,可見影市整體雖低迷,港片卻沒有“遇弱則弱”。
實際上,近幾年香港電影從未離開過我們的視線。2017年《追龍》、《殺破狼·貪狼》、《拆彈專家》等優質港片集體亮相,2018年《無雙》又成為彼時最現象級的電影,香港一系列新老IP電影如願重回主流觀眾視線。
2
港片
欲戴CROWN,必承其重。
香港電影如今的優勢並非憑空而來,而是縱向IP積澱形成的型別優勢,與橫向製作工藝形成的專業優勢相結合,最終呈現在票房上的階段性勝利。
香港電影也曾失利過。在受到衝擊的最初幾年,香港電影人雖擁有成熟的影視製作能力和對電影的情懷,但也難免遇到市場紅利漸退以及內地影視崛起所帶來的衝擊。那時港片常常會因為盲目追求接內地地氣出現品質問題,或檔期對手不湊巧而出現種種變數。可以說,幾位香港知名導演都是在嘗試與內陸接洽時,出現“滑鐵盧”的。
然而香港電影人在早年香港電影工業的錘鍊下,本身技巧方面嫻熟,經過這些年的反覆磨練之後,他們也慢慢明白與其不討巧的追求“接地氣”,不如放大港片本身的型別優勢。
港片慣於放大IP優勢,在一定程度上,系列化電影已經成為香港電影極大的特點,也使其在電影工業化上最為接近好萊塢模式。今年進入影市的幾部香港電影均為系列作品,《反貪風暴4》和《掃毒2》在票房表現上均大幅度領先前作。在此前提下,即將上映的《使徒行者2》的入局也在一定程度上,獲得了觀眾對系列港片的信賴,併成為影市的焦點。
誠然,巧婦難做無米之炊,要將系列電影的IP優勢最大化,仍然需要相當高的製作水準做支撐。
已經上映的《反貪風暴4》、《掃毒2》都表現出香港電影在細節追求和對人物塑造的把握,延續了香港犯罪題材影片對情、景、人等多方面的獨特標準。《使徒行者2》中導演文偉鴻還帶領劇組親赴西班牙潘普洛納市,實景拍攝,重塑了當地奔牛節的盛況。目前貓眼上《使徒行者2》已經收穫了18.3萬想看觀眾,位居前列,男女比例也呈現出6:4的趨勢,這種男性觀眾比列佔優,也在某種程度上表現出與香港電影追求視效高質感的貼合。
實際上,港片一直都保持著對製作水準的追求, 在警匪、犯罪等特有型別片的影響下,香港電影的工業化也有較大的進步,諸如《掃毒2》、《使徒行者2》等商業化電影已經形成規模化,這些港片在追求“真實性”表達和電影質感的過程中,也慢慢形成了港片在當下華語電影中的優勢。
而當這種優勢出現在電影“逆市”中時,就顯得尤為珍貴。
3
流量
“雙低”市場?
橫亙在電影行業中的一座大山,是每年的票房總目標。
6月23日,300億的內地總票房姍姍來遲,比去年晚了7天,之前200億票房更是晚了兩週,在此票房漲勢下,暑期檔表現出的差強人意,確實讓人很難相信2019年的內地總票房能突破700億大關。
年初,“票價回升”隨著春節檔電影一同進入觀眾的視野,票補的取消在現在來看,確實影響深遠。票補時代,誕生了一大群來自三四線城市甚至更遠地區的觀眾,他們齊刷刷湧入影院,成為內地總票房攀升的一個重要增長點,而當票補結束,電影市場的“存量使用者”究竟有多大規模,是一個值得考量的事情。
公開資料顯示,2019年市場面臨顯著的觀影人次下降情況,截至目前觀影人次7.75億,比2018年同期資料下降了12.4%。終端市場的人口紅利喪失,最終形成了觀影人次低、觀影情緒低的“雙低”市場。
上半年由於缺乏足夠有質量的影片吸引觀眾入場,導致觀眾大量流失到綜藝、劇集、遊戲等其他領域,在這種情況下,電影市場中爆款內容的缺乏顯得尤為致命。
作為大部人群的電影啟蒙者,香港電影在過去多年繁榮的積澱下,任然保持著對下沉市場足夠的吸引力。不僅型別多為商業大片,單從演員陣容上看,老一派香港演員在大量流量明星的輝映下也已成為經典,如古天樂、張家輝、吳鎮宇都是在港片中打拼多年,積累了大量各層受眾粉絲,如今再回歸市場,也足以引發四五線受眾的觀影潮。事實上去年《無雙》、今年上半年多部港片的票房表現,已經印證了香港中生代對市場的影響力。
另一方面香港電影在經過多年的內容積澱之後,已經形成較為穩定的受眾群體,再用香港電影標籤撬動內地觀眾,顯得更加容易。《使徒行者2》在誕生之前,就已經有TVB港劇《使徒行者》成為觀眾心中的經典之作,此次IP電影的在此迴歸,也滿足了觀眾對香港電影特有的情懷元素。
2019年電影行業遭遇的“逆市”,是一個坎,但對於香港電影來說卻打開了一個機遇之門,上半年幾部港片的好成績,和目前貓眼提供的《使徒行者2》的“想看人數”成績已經證明,即便觀眾形成了“雙低”市場,但口碑依然能重燃受眾的觀影熱情,當真正完成所謂的“北上”之後,香港電影或許將與內地市場結合的更加順暢。
-
5 # 空間電影
這麼說吧,你連爆炸效果都是電腦特技而且是很廉價的那種,你覺得在如今各種電影頂尖技術稱道的時代,連與時俱進都做不到,談何發展?
香港電影缺少創新性,過去香港電影題材多,黑社會,賭片,鬼片,無厘頭,功夫武俠,甚至三級,現在有的被禁,有的好像他們自己就不知道怎麼拍了,現在真的是江郎才盡,連演員都是那幾個演員,題材也都是差不多的題材,投資方估計就是想穩賺,反正每年就那麼多,反正類似的影片總是有市場,不敢冒險,也不捧新生代演員,題材單一,沒有特色。看不到任何標誌性的成長。
其實國外都是看導演,導演能撐起一個電影世界,香港按理說也不例外,關鍵是香港好的導演還有誰在拍高質量的香港電影?香港電影連標籤都快沒有了。警匪片??
還有再說演員,之前香港電影都是老戲骨撐起來的,哪一個影帝影后比不上現在的大陸,不只是時代濾鏡讓人覺得他們演技好,如今的演員還真的難做到。再對比看看好萊塢演員,主演還是配角,年齡大還是年齡小,演技都沒下線。
-
6 # 小偉愛電影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一下,為什麼現在的香港電影沒有以前好看了。
首先說明只是個人看法,不針對任何藝人,不針對任何娛樂公司,只是個人見解。
香港電影沒有以前好看大致分為一下幾種情況。
(一)傳承
(1)文化傳承,香港再被清政府割讓時是有很多的傳統華人,他們受過正中的中國傳統文化,有著對傳統文化的底蘊,拍的片子大多有情有義,在那個年代是很受喜歡比如《射鵰英雄傳》等等,再後來隨著時間的發展對文化滿滿缺少拍的片子也開始暴力化,比如《古惑仔》系列等等,其實在《古惑仔》後就沒有被大家所熟知的純港式電影了,當然還有警匪片還能看下,《警察故事》《寒戰》等等,其實小編覺得電影也代表著一個時代的展現。
(2)藝人的傳承其實我們認真看電影近一個時期香港電影很少有新人出現,除了那些老一輩演員外,很難找出新人來,老一輩光芒太過耀眼沒有培養新一代年輕人,有還都退出了比如謝霆鋒,陳冠希等等,其實他們在有段時間的堅持也絕對是能扛起港式電影。
(二)拍攝技術
(1)香港電影可以說是在中國最早把影視做的最成熟的市場早期港式電影電視劇可以說是能霸佔收視率的絕對王者,可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並沒有跟上時代的步伐,沒有做到引領技術的潮流,比如拍攝手法,特效,和3D拍攝,其實後期香港拍過一部電影特效做的還是很不錯的《蜀山傳》這部電影的特效不比現在內地做的差,那還是2001年的電影,如果一直精益求精的話肯定在科幻電影有一席之地。
-
7 # 鄉土風境
隨著周潤發、成龍、周星馳漸漸的老去。香港能單挑大樑的明星越來越少。香港電影多以警匪、鬼片、賭片、黑社會為題材。拍來拍去就是這種老套路。觀眾不用想就知道結尾。所以難於得到好票房,加上香港的市場也小。現在年輕一點明星數來數去就古天樂。張家輝、余文樂幾個。拍出來的電影也不是很合適大陸年輕人的口味。所以就慢慢的沒落了
-
8 # 王者榮耀一鯨落
(1)時代的變革,人心的浮躁!曾經的經典是依靠一批努力有天賦的人支撐起來的;例如:星爺、劉德華、周潤發等。
(2)伴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越來越在乎流量,對顏值也是有很高的要求的;導致一些小鮮肉僅僅憑藉一張臉就能得到很高的流量和機會,根本就沒有想著鍛鍊自己的演技,在千萬看臉粉絲的擁護下覺得自己已經足夠優秀。
(3)多想再回到依靠實力的電影時代!一部一部的經典再現,一次又一次的提供驚喜,可是我怎麼感覺這樣的時代不會再回來了。
-
9 # 活著d知覺
拯救香港電影需要社會道德層面與社會風氣大環境的改變,要著重選擇反映現實題材、具有正面意義的劇本,而不是長期陷入低俗作品、反覆炒作不能自拔。
此外,要發現和培育一批高水準的劇本寫手,否則無米之炊,只能在低端層面徘徊。
香港電影出現像李安那樣思想深刻的電影大家可能需要一個漫長時期。
-
10 # 金澤傳媒電影
因為現在觀眾的觀影品味在改變, 電影好不好在一定程度上是要拿票房說話的, 商業片就是為了票房所拍的影片,我個人猜想大概是因為香港那邊迴歸後,隨著現在大陸電影市場的開啟,香港電影為了迎合大陸而改變他獨特的風格,而失去了原有的特色。還有香港電影製作人已經江郎才盡,也想不出什麼好點子,像一些非常好的演員,年紀也大,就拿周潤發來說,以前拍了那麼多部經典的電影,你看現在為了能適應大陸電影市場,拍的那些電影質量真的沒法和以前比,還有就是現在的新人演技確實不怎麼樣,而且現在的電影許多片段的情節都是參照以前的老片,所以我們會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失去了新鮮感,覺得沒什麼新意。我們才會覺得現在的香港電影沒有以前拍的好。個人觀點,喜歡就給個贊,不喜歡就當我是空氣。千萬別噴,我小心臟受不了的。
-
11 # 速讀體育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大家看過一本科幻小說《三體》;面對將要到來的三體文明攻擊,我們地球文明也進入新紀元。迎來技術大爆發,時代開始變革~那段時期人類科技水平到了一個高階層次。
而以前香港能拍出經典電影也是那個"大爆發"或的時代。一批優秀天賦演員和優秀影視團隊,加上最好電影大環境。成就了香港黃金電影時代~
伴隨時代發展,現在人們關注點都變了。快節奏的生活,浮躁的人心。人們往往關注不是內涵,而是表在。演技差沒關係,只要你流量高,顏值高。然後加上自己公關團隊炒作,買各種熱搜。你就是"好演員"!
我個人認為香港自從回國祖國懷抱,為了迎合大陸口味或者為了更多利益失去了原有的那個特點。他們似乎已經沒有能力創作出好點劇本;周潤發最近拍電影就可以看出了,香港影視的落寞。
而現在香港拍不出經典影片除了人才凋零,沒人能夠頂上。還有一個原因是大陸崛起,以前香港電影發達,不管人才和資本都聚集在一起,現在大陸經濟崛起後,太多香港電影人北上撈金。不知道你現在是否知道香港新一代電影人叫什麼?
自從《寒戰》《無間道》以後,我是再也沒有關注香港影片了。惋惜同時,希望整體中國影片都能在質量上下功夫~我們不缺資金,不缺好演員。
最缺是心態~
-
12 # lsh96121
首先說說為什麼我們會覺得以前的香港電影質量高?首要原因,我覺得跟時代背景有關。我們早期接觸香港電影電視劇,大概是在80年代末錄影廳大量興起於城鄉之後,然後是90年代中後期VCD/DVD的興起,再然後是進入21世紀後網路下載成了主力。在當時文化飢渴、娛樂休閒方式極度匱乏的年代,香港電影是“資產階級”的,是非主流的,是進不了電影院的,只能在錄影廳看,或者租碟片看,或者網上下載來看。這種觀影體驗反而會讓當時的我們對看香港電影有一種莫名的嚮往。所以我們對那時候的香港電影的所有記憶幾乎是一邊倒的讚譽和懷念。而現在,我們想看什麼電影就能看到什麼電影,美國的歐洲的印度的日韓的香港的臺灣的內地的,哪裡的好電影好電視劇我們都能看得到,畫面巨大清晰到演員的毛孔都能看得一清二楚,色彩豔麗,音響效果如身臨其境。這就像朱元璋“珍珠翡翠白玉湯”的傳說一樣,當年的美好,是現如今再也找不回來的。我曾經專門重看過一些記憶中的經典電影和電視劇,從現在的眼光來看,也會發現許多劇情上的漏洞、對白上的雷人、演員表演上的不足等等。而我們也可以想像一下:如果把現在拍的我們認為的爛片拿到80-90年代去放映,是不是也能成為經典?如果以這種標準來看,我們可以說,香港電影的水準其實一直在進步,只不過相比起我們電影觀眾觀影水準和口味的迅猛提高來說,她的進步顯得太慢了。
其次,香港電影的質量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讓人覺得沒以前好了?應該是90年代中期開始,香港電影的年產量、票房和質量就一直在持續下挫。原因呢,一是好萊塢大片的衝擊,二是盜版VCD/DVD和網路下載方式的衝擊,三是人才外流,優秀導演/演員及其他電影從業人員紛紛轉戰好萊塢或北上內地發展。隨著香港政府對電影行業發展的重視和加大對盜版侵權的打擊力度,以及行業內外版權意識的提高,加上內地電影市場的開放和迅猛發展,與內地電影行業的全面交流和合作,只要香港電影屆能耐得住寂寞、多沉澱、多積累,不要跟風趕潮流,要靜下心來拍真正好的電影,多嘗試、多探索,相信香港電影還能回覆當年榮耀。
第三,我想說,“香港電影”這個概念,應該再擴充套件些了。現在的香港電影,很大程度上是靠內地在支撐:拿著內地的投資、賺著內地的票房、在內地取景、用著內地的主創人員,越來越多的香港電影人和內地電影人相互參與到對方的電影創作中……現在“香港電影”的概念,只能擴充套件為:由香港電影人主導創作的電影。完全香港本土化的電影,應該說,已經比較小眾了。在這個擴充套件的概念下,香港電影金像獎,這個曾經笑傲江湖、引領華語電影風潮的專業獎項,在入圍標準上,仍然設定了區域性障礙,使得一些口碑和票房很好的華語片都沒有資格參與競選,未免會讓人覺得香港電影金像獎過於本土化和區域保護化,會失去其公允性及影響力。近幾年,華語電影另一重要獎項––臺灣電影金馬獎,在影響力上逐漸趕上和超越了香港電影金像獎,前者不設地域限制、評選物件面向所有華語電影和華語電影人的評選標準,無疑比後者自己跟自己玩的評選標準要更有利於電影行業的發展。
-
13 # 陌路天堂49315896
這麼跟你講吧,小時候窮,上學的時候一個星期能吃一包袋裝的泡麵就覺得是人間美味,因為沒錢吃別的東西,現在你可以天天吃泡麵,但你會覺得是人間美味嗎?
回覆列表
確實說香港的電影已經沒有過去的那麼好看了,香港的電影在國際上以及在中國內地的影響力也在逐步的減小,由此可以看出香港電影確實正在逐步的衰落,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吧,很難說它衰落的具體原因是什麼,但是有一點可以看得出香港推出來的電影在大陸的賣場轟動性效應的減少,讓許多人覺得香港的電影和大陸的電影,目前已經分不出誰是或者誰負了。
許多香港藝人都到大陸來發展,許多香港的大導演也到大陸來發展,香港的優勢已經不再存在了。所以,香港人的電影也出現了滑坡現象,雖然說並不明顯,如果說不仔細的去品味,是很難以知道這些的。但是,如果說你仔細去觀察,那麼你就會發現確實是在滑落。
就其原因可能是在於香港的電影沒有一個主流性的元素,以前香港的電影功夫武打片為主,中國大陸已經在全世界大賣,而現在這種騙子已經越來越少,而更多的片子都和大陸的片子是一樣的,所以是分不清楚香港的片子還是大陸的片子了。於是,我們看到了無論是香港,還是大陸的片子,都在進行出售,都在進行著競爭。而且,有許多大陸的片子,甚至超過了香港的片子,在大陸,在國際上進行大賣,而香港的片子能夠在大陸獲得巨大成功的,卻沒有以前那麼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