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在教學實踐中,很多老師總想把與本課知識點相關的內容儘可能地講出來,並儘可能地細講。這樣到底好不好呢?
5
回覆列表
  • 1 # 風輕雲淡137837366

    不好,老師在課堂上要把知識的根講清楚,至於枝葉類的,留給學生,誘導學生思考,提出問題,然後討論,透過討論的形式,讓枝葉豐富起來,這樣比較生動,容易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如果根講不清,學生很難舉一反三,這個知識的根就是這個知識點是如何從無到有誕生的,最初的提出者是誰?為什麼會提出這個、提出來為了解決什麼問題的?這在自然科學學科裡最根本最重要!在人文社科類學科裡也一樣。任何一門學科都象一棵知識樹,有根有幹有枝有葉,到中高階知識層面,各學科還有相互的交叉與融合,這就是人類目前的知識結構模型。

  • 2 # 天冷了還起風

    教育應該因材施教,對不同的學生應該運用不同的方法。我們應該承認學生智力是有差異的,對於智力水平中等以上的學生應該給予學生自主探究的空間,重點難點當然應該幫助學生搞清楚,更多的知識可以指導學生透過自主探究的方式獲得,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對於智力中等以下的學生就需要老師做的更多,講的更細,因為這部分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自覺性都不足,老師不講清楚,學生可能就不能掌握。

  • 3 # 平淡是真oymlq

    老師在課堂上講的內容越多越細就越好是錯誤的。研究中表明:7~10歲兒童連續注意時間約為20分鐘,10~12歲兒童連續注意時間約25分鐘。小學每課時僅40分鐘。講得越多,學生和老師之間互動少,學生容易分心、疲倦,效果並不好。老師講一部分,學生回答問題,學生自讀等等缺一不可。

    一節課內容越多越好是錯誤的。每一節課都只能有一定的內容,如果內容過多,學生吸收不好、消化不好,就掌握不了內容。舉個例子吧,一個人一頓飯量為一碗,你讓他吃三碗怎樣呢?

    一節課可以講40分鐘這樣分,一是學生自學5分鐘,二是學生討論10分鐘,三是老師講15分鐘,四是作業10分鐘。不同的課型有不同的方法,時間分配也有不同。填鴨式、灌輸式的教學方法顯然已經不適應現代教學的發展。教師處於主導地位,學生處於主體地位。

    教與學是一個師生互動的過程,是一門高超的藝術,應該不斷總結,才用行之有效的教法,教學質量才會提高。

  • 4 # 機器人包老師Robao

    工科男趣談教育

    可能很多人都會覺得老師上課講得多講的細才好

    但是事實效果反而不佳

    我一直反對老師將上課內容準備得很詳細

    老師上課就好比給孩子餵飯一樣

    將上課內容講得很細

    就是喂孩子的飯提前給孩子嚼得很細碎

    然後再讓孩子吃下去

    這樣雖然很利於孩子的消化吸收

    但是長久下去孩子就變得不會吃飯了

    而我們又總不能一直給孩子這樣細碎地餵飯

    關鍵還是得讓孩子自己學會吃飯

    如果老師一味地將上課內容做得很詳細

    那麼長久下去學生們就不再自我思考

    也培養不出孩子的自學能力

    所以老師講課還是要留有空白

    不能完全地給學生將內容全都準備好餵養

    要學會正確引導孩子去主動思考主動學習

    這才是最重要的

    從事教育多年我也發現了

    現在國內大都比較偏愛那些備案充分的優秀教師

    其實很多所謂勞模教師都是講課很細緻的

    他們平時花更多時間準備更加細緻教案

    短時間也很容易令培養的得出更好的成績

    長而久之學生再也不能進行自主學習

    培養出來了更多的所謂書呆子

    這樣學員只會"讀書"

    卻事實是不會學習

    國內學生大多缺乏一種自主學習與思考能力

    這往往限制了學生未來成長之路

    做教育多年也積累很多經驗

    對於培養孩子也取得一定成績

    一直以來我教出的孩子自己都有著很強的能力

    因為我從來就是教他怎麼學習怎麼思考

    而不是交給他所謂的知識

    我常說知識是學不完的

    現在這個資訊時代

    我們身邊有著太多大量地資訊

    隨處可見隨手可觸

    授之以魚不如授以以漁

    作為老師如果只是交給孩子"魚"

    那隻能算是一個一般的老師

    這樣一般地老師只是在做著一份老師工作

    而真正能夠交給孩子以"漁"

    那才能算得上真正的老師

    真正老師是在做著培養孩子的情懷

    工科男趣談教育

    育人為先 心理大於內容

    這一直是我們的方向

    我們不注重於對於內容的深挖

    而是以育人為先去培養孩子

    以培養孩子的學習心理心態為主

    讓孩子能夠擁有一個良好心態

    讓孩子能夠掌握自主學習與思考

    讓孩子去決定自己人生並感受成長的煩惱與快樂

    這才是孩子最最需要的東西

    知識只是為了豐富孩子認知

    而品質與心態才是決定孩子成長絕對核心競爭力

    希望老師們不再從內容上精耕細作

    而是更多從教育角度去看待孩子

    真正地去培養孩子

    而不是在教孩子

    我不喜歡用"教"

    而更偏愛於"培"

    孩子都是需要"培"的

    育人為先 心理大於內容

  • 5 # 小拱子

    這好比學開車:老師給你講一個小時好,還是隻講十分鐘然後你去試開好?

    我認為學生自己悟出的東西是最好的。

  • 6 # 月嬌使者

    你認為老師在課堂中講授的內容多且細才越好嗎?為什麼?下面我來談一談自己的觀點與看法。

    老師在課堂中講授的內容不一定要多。但是一定要把主要的知識點全部講解出來,講解要詳細透徹,要讓同學們全部都能夠聽懂聽會,好的例題要把它分析透。講解到位。

    老師在課堂上講解的內容不一定要多,只要你把知識點講講到位,學生聽懂了現在的學生都非常聰明,都會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

    如果講解得過多,不管難的、容易的都講這樣只會浪費同學們的寶貴時間,沒有給學生留下思考的餘地,沒有很好的引導學生,舉一反三。

    要讓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這樣才能達到學習的目的和效果。我們要教導學生不要死學,不能搞題海戰術。

  • 7 # 夏燦幫

    作為講授內容多,細好與不好不能一概而論,因人因內容而異。對部分基礎差,接受能力弱,思維遲緩,相對的差生來說,講細講多確實有一定好處。但對於思維敏捷靈話,接,受能力強,愛讀書,自覺性高的學生,講授內容越多越細越起反作用,效果越差。所以說教師的工作是一個複雜而又靈活多變的工作,有些學生只要教給方法,引上問題思路,提頭就知尾。我個人覺得讀課本知識的思維與與學習其它社會知識,生話知識及一些技術性操作知識不是一個。因此同一個班級有的考八九十分或滿分,而有些只考三五十分,甚至只考個位數。這些都是正常的,故教書育人不能千篇一律,更不能死板硬套,教人不是做產品,哪裡的經驗,模式都不好使。一概的聽專家,名師指點都不是全對的。亂扯一通,各有各的看法,別人的經不一定適合自己念。

  • 8 # 物理老師老李

    老李認為這個問題沒有確定的答案,教師教學要因材施教。

    在多數情況下,老師並不需要將知識處理得特別細也不需要將所有內容講給學生。教育的最主要作用是:啟迪,透過老師的授課啟迪學生思考。知識只是教育的載體,教師透過教授知識鍛鍊學生思維,啟迪學生智慧,這是教育的本質及最終目的。從這一點講,教師不宜將知識講得太細太全,要留給學生思考的空間。學生只有透過獨立思考才能消化吸收知識,也才會將知識進行靈活應用。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發現有些學生在課上聽的很清楚,課下做題時卻沒什麼思路,根本原因就是沒有培養出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給學生留一定的口子,讓學生去思考、分析、討論。

    當然教學本來就是要因人而異、因材施教。有些學生已經喪失了獨立思考能力,而且也很難再培養這種能力了。這種情況下老師也沒有太好的辦法了,只能將知識掰開了揉碎了餵給學生,學生能接受多少算多少。這是沒有辦法的辦法,這是不符合教育規律的教學,但是沒有辦法。

  • 9 # 笨笨潮爺1

    關於老師上課講課文,是不是內容是講的越多越細越好?這個問題不能一概而定,而是必須針對具體情況來採取講的多而細,還是講的少而精。

    一般情況下,老師上課講課文,是要抓住重點,難點的。對難點要剖析,有時課文的重點並不是難點。即便同樣的課文難點,因為物件不同,面對不同的班級,難點也不盡同。

    一節課也就40分鐘,(以前是45分鐘),如何科學安排這40分鐘,不同的課文,安排也不相同。一般情況下,前幾分鐘,檢查預習匯入新課。新課大約20分鐘。後15分鐘,圍繞課文內容重難點,引導學生互動,複習。老師視情況有機地插入講解。

  • 10 # 清風教與育

    老師在課堂講得越多越細才好?為什麼?

    【教育有法而無定法,最主要是得法】。一堂課,不能千篇一律。【少而精】或【多而細】需靈活釆用。【課堂教學是一個綜合過程。

    教師是一堂課的組織者+引導者+輸出者。

    學生是參予者+獲得者。

    所以決定了一課的形式和內容需要因學生因內容因大綱要求而異。】

    對於一堂課,人們想到最多的是兩種:少而精+多少細。但千萬不能千篇一律一刀切,得視學生情況+大綱要求+重難點+教材特點等等不同的情況,而採用靈活有效的形式和方法。

    我教過幾年初中數學和物理。我在教理科時,特別注重一個【悟】字。根據學生特點和教材要求,積極培養學生去“悟”。悟什麼?悟知識,悟體系,悟邏輯。也就是儘量讓更多的人“開竅”。所以每一堂課都不一樣。有的課講得多有的講得少;有的講得粗有的講得細。

    最近幾年又教了初中的歷史。我特別注重【規律】。任何學科任何知識都有其規律,歷史也一樣。所以我每接一屆新後,前二十天上課的進度非常慢。因為我在重點教他們找規律,教給他們用“記敘文六要素”+“歷史意義”這“七大要素學歷史”的方法。所以這二十天我講得慢更講得細。而有效的方法一旦掌握,我又講得比較少講得比較快,所以後期多數課文我是講求少而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對於教師統一著裝有什麼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