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道與悟

    答案就是儀式感啊儀式感!

    看過英劇唐家屯嗎?見識到了真正的英國老貴族的生活方式了嗎,為什麼那些比他們好幾倍有錢的人活不出那種貴族的味道呢?

    為什麼那些戰爭中的秘密黨員有條件了,還想補一次入黨儀式呢,他們不早已經是黨員了嗎?

    為什麼最新一集《生活大爆炸》中一起過感恩節的時候,小霍的岳父喜歡謝耳朵呢?

    為什麼萊納德嚮往謝耳朵家過聖誕節的方式呢?

    為什麼納粹的舉手禮這樣一個簡單的動作,會吸引眾多人現在仍痴迷呢?

    按說現在的人,是真心向往自由的。無拘無束的感覺是最好的。制定這樣那樣的規矩不是給自己找彆扭嘛,通通去掉!然後大家才發現一切都不對味了,好像什麼都不是什麼了。不照著這些規矩做,就沒有那種氛圍了。貴族穿衣服有他的一套體系。而不是什麼貴穿什麼,貴族買衣服有一套流程,而不是“全部買下來!”拿破崙稱帝后迅速腐化,變得和那些老貴族一樣,甚至比他們還講究,不是因為他貧窮的出生,是因為他發現這樣的制度確實體現出來帝王的威嚴。不僅是華人,美華人也覺得自己的節日也沒有味道了。家庭聚餐時小孩子低頭玩手機,嫌火雞難吃家庭主婦不再做,吃完飯孩子愛出去逛而不願意陪父親看聖誕遊行和超級碗。。。

    如果每個節日變成了放假、吃飯。那麼這些節日的名稱還有什麼意義?中秋節和端午節你過得有什麼不同?

    按說選擇正月初一為春節,其實是一個很偶然的事,仔細一想,無論哪一天都可以是春節。這一天和別的日子沒什麼不同,它沒有25個小時,它也不會發生祥瑞,那麼我們如何區分春節和其他的時間呢?古人是非常聰明的,他們用一種儀式把它深入人心了,這一天才變得和其他時間不一樣。

    春節不只是大年三十那一晚,大年初一那一天。她是一個複雜的系統。

    還記得那個順口溜嗎

    二十三,糖瓜兒粘;

    二十四,寫對子;

    二十五,磨豆腐;

    二十六,燉豬肉;

    二十七,宰公雞;

    二十八,把面兒發;

    二十九,蒸饅頭;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如果你和自己的家人一項一項照著做,絕對會感受到一個不一樣的年

    如果過年你抱怨跟吃吃喝喝沒意思,抱怨給每一個長輩磕頭太麻煩而不去做,你三姑六婆問你戀愛學習工作情況你躲避的不去見,你不去幫著包餃子,不去跟著貼春聯,不跟著祭祖,害怕去點鞭炮不去跟小孩子一起瘋,不主動跟大人聊天,抱著你的手機刷微博微信空間臉書:“過年好無聊啊”。你這樣的人能感受到年味還有天理嘛

    有人說是生活水平提高了,才開始沒有年味的。這個我承認有這個方面的原因,但是生活水平提高必然會導致沒有任何節日都沒有味道嗎?顯然不是,那麼為什麼大家單單對少了年味有這麼深的體驗呢?其實還是那句話,少了儀式感!!

    我上面稍微說了下,當時就是隨口說的,不嚴謹也不太正確,我現在可以好好的說一下了,之所以大家感受不到年味了,就是春節不是最特別的那一個了,失去了特殊性。你們家原來有啥好吃的,都留著過年吃,家人也會選擇在那天團聚,鞭炮也在那天放盡興,紅包也在那天拿,給長輩拜年也是在那天,這不就顯得這一天最特殊嗎?你現在過年一般也就吃平時吃的,哪天放假就回家來了,親戚朋友也有手機微信,都能及時聯絡上,鞭炮也沒得放,你十一貌似也這麼過的!這一天有什麼特殊的,我反正每個週末回家都是這麼過的!在這種情況下,心裡怎麼認同這一天的特殊性?可不就沒有年味嘛!

    這樣看,儀式感有點自欺欺人的意思,沒錯,還真就是這樣!但是我們就是信這一套,這一套搞起來,還真就不一樣。我們這麼多年來也一直都是這麼過的。不僅僅是節日裡,日常生活也是啊,你,你朋友過生日,你們買禮物,買蛋糕,你們一起去吃飯唱歌玩耍,你們會感覺那一天是特殊的,雖然你們知道那天過也是生日,不過也是生日,你的身體也是長了一天而不是長了一歲,但是你們會體驗到那一天是不同的,是不一樣的,並不是那一天本來就不一樣,是你們讓他不一樣的,你們做了許多特殊的事情,最後你自己也感覺不一樣了,這個就是我所說的儀式感!

    傳統社會因為比較窮,大家就預設為那天的特殊就是吃的不同,大家也都記住了這個吃。所以當生活水平好了,往往過年吃的東西,平時也能吃的上,所以就無從體現過年那一天的特殊性了。下面好多回復我生活水平問題的大約也是這麼想的。但是我要是問你,有錢了過年就會沒氣氛了嗎,你們又肯定不會給我一個確切的答案,因為富人過年有氣氛的多的是啊,比如紅樓夢裡介紹賈府過年,這是頂級有錢人家,你能說沒氣氛?金瓶梅里面介紹西門慶家過年,那也是一個縣的大戶,也沒氣氛?相反,人家是很有氣氛的!那怎麼能言之鑿鑿的說生活水平提高導致過年沒有年味呢?可見,跟生活水平沒有太多關係,只與現在人有沒有意識到儀式感的重要性有關係。

    我一直也在思考,照這個過法,再等幾年討論的就不是春晚的去留問題了,而是春節的去留問題了,因為春節越來越雞肋了。今年也是。我初一去給長輩拜年,家裡有個上五六年級的小孩一直在那裡悶悶不樂,我趁大人們聊天去找他玩,問他咋啦,他跟我還挺熟悉的,咱倆就聊起來了,他說在爺爺家好沒意思啊,大人都坐著聊些我聽不懂的,到底什麼時候能回家啊,在家玩玩手機玩玩電腦多好啊。我真的覺得挺後怕的,我的長輩們給了我們小時候一個有意思的春節,讓我們現在失去了還會懷念,可是我們沒有把這個東西傳下來,我們就給我們的後代,是一個不怎麼快樂的春節,那他們長大了還怎麼懷念呢?

  • 2 # 親親小娘子871

    春節時中華民族傳統的節日,並不是人們感覺年味淡,而是社會把他變得功利化了一些。比如說在外奔波一年,春節了可以回家了,和家裡人團聚子一起,嘮嘮家常,親戚朋友互相問候一番,多見不見的老同學可以喝上兩杯。這都是很溫馨的。同時呢,回家之後,大家也都互相問著在哪裡工作,收入多少,有沒有物件等等。尤其是互相攀比之心更重。再就是過節回家紅包的問題,有朋友結婚,親戚有孩子等等,這無形中都是壓力。所以人們越來越不喜歡過年。僅是個人見解。

  • 3 # 樊樸歸真

    說明你已經長大,現在的智慧商業城鎮化發展,更要多多圍繞自己的周邊去與時俱進的過年,而不是孤單的刷短影片直播閒談,加油!

  • 4 # 筆尖上的旅行

    一晃又近年關,再一個的多月時間就是春節了。不過,個人也覺得,比起從前,過年的氛圍確實是越來越淡。這裡頭當然有很多原因,比如:

    社會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這就使得以往過年才有的濃濃的等待感在消失。在從前的日子裡,小孩子一般都是在過年前後,才會添置一兩套新衣物和鞋襪。也只有等到臨過年,家裡的大人才會忙碌於準備各種美味的年貨,而這種待遇平常是不大能享受得到的。

    但如今,大家可以隨時添置新衣物,也可以隨時到飯店吃大餐,而且各種美味食物在超市裡應有盡有,不必再等到年關,才由大人們忙忙碌碌地準備起來。以往一旦出門在外,只能用斷斷續續的家書聯絡,如今手機在身邊,隨時可以影片。況且飛機或高鐵發達,再遠的路,回家一趟也比從前快捷容易多了。

    時代由農耕文明到工業文明的轉變,也使得人們的生活節奏都變了。雖然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但大家的工作越來越忙,壓力越來越大,即使是孩子,一旦進入到幼兒園以後,也就開始了進入各種培訓班的學習模式。今天的社會,競爭從孩子的幼兒園時代就已開始。因此,哪裡還有從前的那份簡單和寧靜,閒散和淡泊?這自然也就使得人們簡化了過年的儀式,淡化了感受春節的心境。

  • 5 # 長大了一點也不好

    不是年味淡了,是你長大了。

    從小我們盼著過年,那是因為過年了我們可以換上新衣服,吃上好吃的,還有壓歲錢拿,也可以和小夥伴放鞭炮。

    記得我小時候最喜歡吃火腿腸,各種炸丸子,可是平時這些都很少吃到,春節前四五天就開始炸各種丸子採買好多好吃的。

    每到春節前,我們都會從上到下買一身衣服,然後年前偶爾穿一次給小夥伴炫耀下,看誰的衣服漂亮。正兒八經的是在大年初一早上穿上,然後去給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等長輩磕頭,磕一次趕緊站起來拍拍膝蓋上的灰。此刻最擔心的就是把褲子弄髒,最高興的就是等著長輩給壓歲錢,雖然歷年經驗告訴我們壓歲錢的下場就是媽媽暫時替自己保管著,但是我們知道錢已經進入另一個長輩的手裡。但是我們還會去給小朋友炫耀自己賺了多少壓歲錢。

    當然不得不否認年味是淡了, 歸根結底,傳統文化的迷失,是導致傳統節日被淡漠的重要因素。沒有文化繼承就沒有文明傳承,公眾甚至搞不懂每個傳統節日的本來意義,眾多優秀的傳統文化被現代文明衝擊,加上商業對西方節日的大肆炒作,越來越多的西方節日開始出現在年輕人的觀念裡。在短暫倉促的新年假期裡,當公眾還沒有從繁重的工作狀態中恢復之餘,新年已一逝而過。諸多因素之下,物質與精神文明的極度匱乏是令人蒼白的,沒有民俗文化的傳承,民族的優良傳統漸行漸遠。

  • 6 # 鐵牛牧童1

    如果覺得不放幾個鞭炮就沒年味,不妨試試去敘利亞看看,那裡的炮仗更震撼!俄國造,美國造,也有我們中國造的聽聽吧!都很響亮。那個年味濃啊一定是度日如年!

  • 7 # 貧樂公民

    我有同感,以前小時候過,第一喜歡紅包,第二喜歡鞭炮,綵球!走親串巷,好不熱鬧,現在手機網路多了,宅在家裡的人多了,熱鬧就少了

  • 8 # 666事事隨緣

    富人可以隨時過節,沒有新鮮感很正常。就像現在的小孩沒有得到的滿足感一樣。窮人相反不願過節因為這要一筆很大的開銷!

  • 9 # 單問者

    這兩天,最熱鬧的一個問題就是洋節日要不要過的問題。這個問題已經在網上上升到文化自信不自信的問題,贊同的也有,反對的也有,各有各的道理。但是,很多人都忽略掉了一個問題,就是傳統節日好像變得沒有像以前那麼吸引人了。很多人覺得,過年年味越來越淡了。之所以會有這種感受,有三方面原因:

    首先,家庭圈子變小了。今天社會的主力軍是70後、80後甚至90後,這些人的少年兒童時代,還是大家族時代。因為父輩都有好些兄弟姐妹,家裡長輩還在,那過年是必須要去長輩家裡討紅包的。於是,一家子三世同堂、四世同堂甚至五世同堂的都有,十幾二十幾人聚在一起吃飯、小孩一起打鬧是常事。大家多數住的是平方,鄰居家也是歡聲笑語。人多,熱鬧!而現在,長輩走了,剩下的都是獨生子女小家庭了。倒金字塔結構的大家庭也就7號人,大家都圍著家裡的“小皇帝”,沒有表哥堂哥,沒有表姐堂姐,小孩子連個打架的人都沒有。至於高樓裡鄰居住著誰,也不是很認識!

    其次,吃的東西變豐富了。以前過年就是一家人坐一起,拜年嘮嗑,左手一隻雞,右手一隻鴨,那種回家過年的感覺,現在估計是感受不到了,想要帶點東西都可以快遞。除夕那一天,大家圍坐一起大吃大喝,小時候好吃的東西不多,過年可以放開吃,吃的撐撐的。現在都奔3奔4奔5的,平時好吃的也多,過年也就吃那些東西,於是美食帶來的快感已經沒那麼強烈了,反而吃多難受,所以越到節假日越是要管住自己的口。

    再次,過節形式多樣化了。以前除夕年夜飯前,固定專案放煙花爆竹,現在很多地方都不準放了。小時候白天光撿沒爆的鞭炮玩,便可以樂一陣子的時候早已過去了。很多80後可能已經10多年沒碰過鞭炮了。春晚也沒那麼好看了,一場晚會下來有那麼兩三個相聲小品讓人眼睛一亮,都得謝天謝地了,還不如看看網路段子來的爽快。而抓住春節難得放假的機會,外出旅遊,變得越來越流行。很多孝順的80、90後還帶著雙方父母和小孩一同外出,回來後,大都表示比較後悔,因為雙方父母不好弄。

    但不管怎麼樣,過年全家團聚、開開心心在一起還是主流,雖然一家子人可能圍坐著玩手機搶紅包。所以,現在不是年味越來越淡了,而是你年紀大了,生活方式變化了!小孩子們照樣還是玩得很開心的,沒有煙花爆竹,他們有手機可以打遊戲;沒有紙的紅包收,但有電子紅包搶;春晚不好看了,但是網路直播可選擇的多了去了!只是,今年的年終獎,夠發紅包嗎?!

  • 10 # 不懂球只看球

    雖然吃的比以前好了,但是卻沒有以前的感覺了

    以前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每到過年時那種期待的感覺是不言而喻的。年夜飯一家人圍坐在一起,不管做的飯菜味道到底如何,可是吃的很香。一家人在一起團圓,一起喝酒吃菜,完了一家人一起看春晚。一起和央視春晚一起做新年倒計時,那是心底最純真的儀式感。

    物質條件好了之後,反而沒有以前快樂

    說到底還是通貨膨脹了。最小的時候總在說村裡誰是萬元戶,誰家今年放的鞭炮多,這是一種敬仰和羨慕。可是現在比誰家有錢已經成了一種惡俗,真的聽說過誰幾家為了較勁比著花錢的,本來和和睦睦的新年,因為這些小事變了味。

    同樣的菜吃著也沒有以前香了,當然這也代表人民確實手裡有錢了,以前基本家裡來客人或者過節才能大魚大肉,現在只要想基本上都能隨時負擔的起,這在20年前的三線城市是不可想象的。

    現在比以前忙了

    現在的工作似乎比著誰比誰更忙,過節加班是正常的事,少了那份儀式感。對於過節的感覺更像是週末一類的節假日,心裡不當回事了,做再多表面工作也沒有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獸用補中益氣散可以喂懷孕母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