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蒼水(1620-1664年),名煌言,號蒼水,浙江鄞縣人,抗清民族英雄。曾官至南明兵部尚書。為人剛正不阿,能文能武,立志報國濟民。順治二年(1659年)清兵大舉入關,連破揚州、南京、嘉定、杭州等城,寧波城中風聲鶴唳。張蒼水與刑部員外錢肅樂、浙東志士董志寧等組成數千人的隊伍在城隍廟集會,擁立魯王朱以海北上監國。
張蒼水與錢肅樂率義軍,輾戰寧紹浙東一帶,抗擊清兵,不久,與鄭成功軍配合,馳騁在蘇、浙、皖、閩一帶,破瓜州、鎮江,包圍了南京;克徽州、寧國、太平、池州等四府三州、二十四縣,收復大批失地。後遭清軍伏擊慘敗。不久重招舊部繼續征戰,1644年閩戰一役遭受重傷,遂散兵隱居象山縣南田懸岙島,後因叛徒出賣被俘。就義於杭州官巷口,遺體葬於南屏山下。
在抗擊清兵十九年戰鬥生涯中,張蒼水出生入死,輾戰千里,三渡閩江,四入長江。戰功顯赫。他被俘後,不為官祿引誘,誓不招降,並寫下了壯志凌雲、慷慨激昂的愛國詩《入武村》和浩氣長存的《放歌》以明志。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賜諡號“忠烈”。寧波家鄉百姓為紀念這位民族英雄,在縣學街建起了“錢(肅樂)張(蒼水)兩公祠”。1936年改建貢院橋一帶馬路時,命名張蒼水故居所臨、與中山東路並行的一條街為“蒼水街”。
張蒼水(1620-1664年),名煌言,號蒼水,浙江鄞縣人,抗清民族英雄。曾官至南明兵部尚書。為人剛正不阿,能文能武,立志報國濟民。順治二年(1659年)清兵大舉入關,連破揚州、南京、嘉定、杭州等城,寧波城中風聲鶴唳。張蒼水與刑部員外錢肅樂、浙東志士董志寧等組成數千人的隊伍在城隍廟集會,擁立魯王朱以海北上監國。
張蒼水與錢肅樂率義軍,輾戰寧紹浙東一帶,抗擊清兵,不久,與鄭成功軍配合,馳騁在蘇、浙、皖、閩一帶,破瓜州、鎮江,包圍了南京;克徽州、寧國、太平、池州等四府三州、二十四縣,收復大批失地。後遭清軍伏擊慘敗。不久重招舊部繼續征戰,1644年閩戰一役遭受重傷,遂散兵隱居象山縣南田懸岙島,後因叛徒出賣被俘。就義於杭州官巷口,遺體葬於南屏山下。
在抗擊清兵十九年戰鬥生涯中,張蒼水出生入死,輾戰千里,三渡閩江,四入長江。戰功顯赫。他被俘後,不為官祿引誘,誓不招降,並寫下了壯志凌雲、慷慨激昂的愛國詩《入武村》和浩氣長存的《放歌》以明志。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賜諡號“忠烈”。寧波家鄉百姓為紀念這位民族英雄,在縣學街建起了“錢(肅樂)張(蒼水)兩公祠”。1936年改建貢院橋一帶馬路時,命名張蒼水故居所臨、與中山東路並行的一條街為“蒼水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