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張博倫

    我看其他答主都從歷史角度,聯絡的角度回答了。那我從生理學角度看這個問題吧。

    “不生兒子,就是不孝順”也就是說,你不傳宗接代,你就是逆子。請問孟子考慮過那些有著生理缺陷的男人沒?

    還有人類跟動物有很多一致性,比如說交配。他們的行為完全是自我需要。(生理需要)。孟子那個年代應該人口基數不大吧(14億)想必他老人家是想通過他自己的影響力為社會做點貢獻[摳鼻]。

    感覺西方現在得思想家完全可以學習孟夫子麼。滿足社會環境需求。

    中國傳統文化猶如滄海橫流,撈取遺珠還得大家共同努力,抱薪取暖。取其枝幹,去其敗葉。

  • 2 # 飛碟Shp

    我對“無後為大”的理解是:

    1、人類要發展,首先就要繁衍後代,即傳宗接代。

    2、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只有這個“細胞”健康繁殖,社會才能有序進步,民族、國家才能強盛。

    3、在中國當前老齡化日趨嚴重的情況下,“無後為大”更具教育的現實意義。

  • 3 # MR柯先生

    生物的生存是以dna的延續為基本紐帶繼續的,它從基因層面就已經驅使生物往遺傳物質的延續方向發展。所以古代人最開始都是生殖崇拜的。到最後這種行為發展為一種文化,滲入到人類的思想裡,認為繁殖後代是最大的事情。

  • 4 # 淨信

    孟子此言在現在看不合適宜。中國在舊社會特別講究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意思是講傳宗接代,女人不生孩子,特別不生男孩不行,是不孝行為。現在新社會生男生女都一樣,不生也沒關係,政府有養老休系,老有所養,不用怕。不要把舊思想帶到新社會。

  • 5 # 小呂要快樂哦

    小到個人,在古代一個家庭男子為主要勞動力,是家裡的頂樑柱,也有為祖宗延後的責任。大到國家,總得有龍的傳人吧,不然我泱泱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如何傳承下去。

  • 6 # 愛生活的方舟

    許多人都已經從孟子典藉中充分暢述了“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見解!隨著時代的發展演變,從過去的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再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直到今天,人們的思想受傳統文化影響幾千年,從當時的社會生產力來看,絕大多數人沒有社會生產資本,長期是被壓迫被奴役的那一類人,過著非常悲微的生活,難有抬頭之日,所以家族延續一直被寄予期望,希望後人能夠改變,過上豐衣足食的日子,如果沒有這種期望就不會有父母親對兒子的依賴!正是由於古代缺乏足夠的生存條件,所以人們才需要找到延續的條件。以滿足生存的期望,富足的期望!從世界歷史的發展來看,為什麼單單我們中國有這樣一說呢?而歐洲國家就沒有這樣一說呢?難道歐洲國家無後了就不活了嗎?事實正好相反。

  • 7 # 董元奔古典情懷

    這句話是談舜與堯的關係的,所以理解這句話應放在君臣這個超級父子關係上,而不能放在簡單的血緣的父子關係上。所謂“不孝有三”在血緣層面上是指不尊父母、不養父母、不能為父母生孫子輩,那麼放到堯舜君臣關係上就是不尊君主、不關心君主的晚年、不按照君主的意願為天下培養好此後的新的接班人。當然,第三條是最重要的,它涵蓋了對君主的尊重和奉養,所以“為大”。

  • 8 # 我給你說個事哦

    任何一個種族傳承都是最重要的,孩子是父母的傳承,你就有責任把父母的傳承延續下去,如果因你而斷,就對不起父母給予你的生命,和對你從小含辛茹苦的照顧。因為你和父母的關係本質上就是血緣傳承的關係,在時間的維度上,一代一代的人就像一個不停的接力比賽,血緣的傳送棒是不能丟掉的。哪個父母不希望自己多幾個孫子孫女?

    就像一個人一樣最重要的是什麼?生命,沒有生命一切都是空的。對一個種族來說傳承就是她的生命,沒有傳承種族就滅亡了,什麼財產,文化都沒有了意義。如果整過宇宙都沒有生命,對我們來說有意義嗎?

    孟子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是有很深的道理的。

  • 9 # 顧繼鵬1972

    人生有三個基本角色,就是為人子女、為人夫妻、為人父母,這三個角色如果失去了任何一個,人生都是缺失的。任何一個角色沒有扮演好,人生都是失敗的。從孝的角度講,如果沒有後代,第一增加父母之憂,第二減少父母之樂。讓父母擔心自己的子女,老無所養,老無所愛。別人承歡膝下,其樂融融。而老父母卻沒有。其情景不堪設想。

  • 10 # 小光說天地

    "後"應該譯為"盡後代的責任"。

    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弈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鬥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如果做上面這五種不孝的事情,是沒有盡到做後代的責任。無後為大並不是說沒有後代。

  • 11 # 融合安心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無後”究竟是什麼意思?真的是常人所認為的沒有後代的含義嗎?原來,這句話最早出自亞聖孟子之口,用來評價“三皇五帝”中舜沒有把娶妻告訴父母這件事情,孟子的原話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仔細品味孟子的這句話,舜娶老婆沒有告訴父母,被定義為“無後”,如果理解為沒有後代,邏輯上顯然說不通。舜的父親名叫瞽叟,生母去世很早,瞽叟又娶了一個小老婆,即舜的後媽。世人都說“虎毒不食子”,瞽叟卻心腸狠毒,在小老婆的蠱惑下,多次想把親兒子舜置於死地,幸好舜吉人自有天相,躲過父親和後媽的一次又一次陷害。

    儘管如此,舜仍然對父親和後媽非常孝順,對同父異母的弟弟也照顧有加,街坊鄰居無不稱讚他踐行孝道的品行。當時堯正在尋找接班人,許多人都推薦舜,堯決定對舜進行考驗,還把兩個女人都嫁給舜。不知為何,舜竟然沒將娶妻之事告訴父母,所以孟子覺得舜在這件事情上,不符合君子之作風。

    再分析“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不難發現,“無後”並非沒有後代的意思,“無”可理解為“沒有”,“後”可理解為“而後”、“之後”,古人說話言簡意賅,有時會省略一些字,通篇分析可大膽猜測,“無後”中間應該省略了“告”字,原本意思是:沒有告訴父母之後再去做。

    孟子去世幾百年後,東漢經學家趙岐,讀完孟子的著作後腦洞大開,發揮巨大想象力,以自己的理解,對“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進行詳細闡述,從而有了“三不孝”的解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

    孟子的確說過“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除了“無後”之外,對另外兩種不孝從未提及,而且筆者在前文已經解釋,孟子所說的“無後”,並不只是指沒有後代。趙岐的觀點看似很完美,其實是沒有確鑿根據的,甚至是對孟子原話的曲解,趙岐把“無後”直接定義為沒有後代,逐漸成為封建社會中“三不孝”的權威觀點,筆者認為值得商榷。

    你對“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中的“無後”,是如何理解的呢?

  • 12 # 春暖125778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此語出自《孟子·離婁上》。

    意思是:不孝的表現有很多種,但以不盡到做後輩的本分為最大不孝。

    同時,這句話註解:“雖說舜在取妻的時候沒有稟告健在的父母,是沒有盡做後輩的本分”。君子認為:“舜雖然沒有稟告,但與稟告了是沒有多大的區別,舜娶妻是在堯考察了舜的德行後,決定把女兒嫁給他的”。而此時,舜的父母對舜有偏見,稟告他們並沒有什麼好處。

    另外,“三” 在古漢語中表示“多”的意思,並不是表示數詞“三”。整句更不應屈解:“認為不孝順的行為有三種,沒有子孫後代為大不孝”。

    中華數幹年曆史,悠久的儒家文化。在我們的歷史傳承中,佔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對後世影響亦甚深遠。儒家文化規範我們的行為準則,讓我們成為一個擁有著五千年文化的禮儀之邦。

    儒家思想精髓是“仁”、“義”、“禮”、“智”、“信”,反對“過”與“不及”,崇尚“中庸”,崇尚和諧,傳教忠孝。儒家思想認為,所謂孝道,就是要做到言行一致,即使父母去世,也應遵循父母的教導行事,如果一個人長期堅守,就可以說是盡孝道了。“孝”不僅僅是中國優良傳統的傳承,更是發揚光大的基本。“孝道”對中國的影響非常深遠。在古代,不能違背父母的話,否則就會被認為不孝。直至現今孝敬父母長輩,仍然還是一個做人的基本。

  • 13 # 我是李小哲

    你好,看到很多人說無後是沒有盡到後輩的責任,這是不對的,關於這一點,我之前做過影片專門講解,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到我主頁檢視,一起交流!

    闢謠

    孟子說這話也有兩千多年了,一直沒人對“無後”的解釋有什麼異議。

    最近總能看到有人說這句話被曲解了多少年,那我們就來分析一下!

    這句話出自《孟子·離婁上》,是孟子在評價舜結婚的事情時說的話

    不孝有三即不能事親,不能事君,不能立身行道。

    現在按常規來講,很多人硬是要翻譯為,不孝行為有三種,沒有盡到後輩的責任是最大的不孝舜沒有告知父母就娶妻子,沒有盡到後輩的的職責

    然而,這是不對的!!

    迴歸原文找證據

    其實呢,另一篇《孟子,萬章上》裡說:

    帝之妻舜而不告,何也?”曰:“帝亦知告焉則不得妻也。”

    堯帝也知道告訴了就娶不成了,所以孟子說君子以為猶告也。

    是說君子認為舜做到了稟告的本分。

    堯帝的出發點也是讓舜娶妻生子,而且是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嫁給了他,舜在家裡並不受待見,他父親瞽叟兩次想要殺他,因為喜歡小兒子。

    一次讓他挖井,堵上洞口。

    一次讓他修房子,上到房頂後撤走梯子。

    所以說啊,這裡無後翻譯成盡到後輩的職責並不通順,因為這是堯帝贊同了的做法,難道說堯舜都不孝嗎,這樣翻譯是要推翻中國幾千年來的道德楷模嗎?

    “無後”由來已久

    無後的用法春秋時期就由來已久,就是沒有後代的意思。孟子就是用舜的例子來說明沒有後代是最大的不孝,寧願不告而取也不能無後。

    所以,大家不要再人云亦云啦!

    珍惜擁有,感恩關注,一起進步!

  • 14 # 麥客MAIKE

    一直以來,人們總是把不結婚、不生子、尤其是不生個兒子,作為後代的最大不孝,都會用孟子的這句話“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來給自己佐證。其實,我們被這句話“欺騙”了兩千多年,孟子的意思並不是這樣,我們僅僅只是從字面上誤解了它的意思。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出自《孟子▪離婁上》,全文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翻譯成我們現在的白話文就是:不孝的行為有很多種,但以不盡後輩的本分為最大。舜在娶妻的時候沒有告訴父母,是沒有盡後輩的本分。君子還是應該事先通知父母才對。

    可見,孟子這段話的主要意思是說,舜在結婚的時候沒有通知自己的父母,是沒有盡到做後輩的本分,並沒有說舜不生孩子,也就是說“不孝”與生不生孩子沒有關係。

    之所以人們會把“無後為大”的“後”理解為後代,一是字面的意思,二是封建思想在作祟。

    實際上,這種思想在如今的社會已經淡化,很多人選擇不結婚、不生孩子,更多的獨生女家庭在現實中大量存在,沒有人認為他們不孝。即使孟子真的說不生孩子就是最大的不孝,那也只是他的觀點和想法,並不能代表整個社會。

  • 15 # 顛強時代

    首先孟子云“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的意思是不孝的人有三種行為,其中沒有給家族留下子嗣是一種大不孝的行為。從古到今向來家族中男孩有繼承家族香火得任務,為了家族的發展,以後能夠流傳百世,所以在家族中男孩結婚以後必須要孩子,這樣這一家族的香火才能得以傳承,後面的子孫才能興旺。所以在古代男孩在家族中佔據著重要的地位,也許男尊女卑的封建傳統思想與這種家族的傳承有一定關係吧。

    男孩有傳承家族香火的任務:

    一個家族之中,如果男孩子到了結婚的年齡,家裡的老人就特別的著急,幫忙張羅著聯絡左鄰右舍,鄉里鄉親給自己的孩子說媒,就怕自己的孩子娶不到媳婦,家裡的老人就特別的希望在該成婚談嫁的年齡,家裡的孩子能早一點成家,做為長輩的能早點抱上孫子,看到自己的孩子成家了也算了卻他們的一樁心事,如果在本該成家的年齡還沒有娶妻生子,就會被鄉里笑話,說這個人比較笨,找不上媳婦來,家裡的老人在外面也沒有臉面。中國傳統的生育觀念就是這樣,結婚生子也算是對家中老人的一種孝順。也是對家族長輩的一種尊敬,如果不娶妻生子,家族就會絕後,斷絕後代對於家族來說就是家族中的一位罪人。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有三指的是什麼:

    據《十三經注疏·孟子註疏》“三不孝”指的是“阿意曲從,陷親不義。”“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不娶無子,絕先祖祀。”白話解釋就是:一味的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家境貧窮,自己卻不去當官吃俸祿侍奉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不娶妻生子,斷絕後代,這是第三種不孝。

    可見第三個不孝是指的是不結婚生子的5人,因此結婚生子不僅僅是個人行為,在中國孝的禮念中,還是一種孝的行為。是一種對家族的負責,是對延續家族香火的一種責任,因為男孩重要的人物就是結婚生子,傳承香火。

    最後總結:

    在現代的社會中,由於社會的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壓力越來越大,並且在現如今男女不平衡的狀態下,很多的年輕人都面臨著晚婚晚育的窘迫狀態,在如今文明社會中,人們思想的開放,結婚也出現很多不要孩子的丁克家庭。不管怎麼樣,我們對“孝”的行為也理解正確,把“孝”更加的文明化。

  • 16 # 詠斐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出自《孟子·離婁上》。原文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十三經注疏》中在“無後為大”下面有注云:“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 翻譯成白話文意思是:不管對錯完全聽從父母的話,不給父母解釋清楚並且讓父母改過。讓父母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生活過的貧困,父母年邁,自己卻不出去賺錢來贍養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到了成年卻不能夠娶到妻並且生下兒子,讓父母絕了後代,這是第三種不孝 。

    其中“絕先祖祀”這句話闡述了為什麼不娶妻、生不下兒子是最大的不孝。據文獻記載,早在西周時期,中國勞動人民就確立了以崇尚天道,祭祀祖先為核心的孝道文化,也即所謂“敬天法祖”。

    傳統漢族人認為,人的生命是在子孫身上得到延續的,家族的血統是由男子來傳繼的,通過後代對祖先的祭祀,祖先的靈魂可以得到安息,血脈相連,傳承永續。在傳統漢族文化傳統習俗中認為,人死後如果沒有人供奉祭祀會成為孤魂野鬼,在地下無處安生,處境是非常悲慘的。因此,不娶妻無子是最大的不孝。

    對於中國傳統文化,我們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弘揚孝道文化的同時摒棄那些延續香火,傳宗接代的封建思想。

  • 17 # 太公之門

    中國傳統文化是宗法制。孝文化是宗法文化的核心。秦律就開始有不孝、不敬等罪名。後來歸結為十類罪行是謀反、謀大逆、謀叛、惡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義和內亂。這些罪行被封建統治者認為是最重的罪,故稱十惡。以後歷代封建王朝都規定了“不孝”為十惡之一,不孝的罪莫大焉。《孔雀東南飛》裡“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雞雞入機織,夜夜不得息。”的劉蘭芝,因“三日斷五匹,大人故嫌遲。”非為織作遲,君家婦難為!妾不堪驅使,徒留無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時相遣歸。” 雖然夫君焦仲卿稱:結髮同枕蓆,黃泉共為友。然而阿母執意:“舉動自專由,吾意久懷忿,汝豈得自由,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 焦仲卿也只能休了愛妻,以致後來“自掛東南枝”。

    類似情況歷史上多有發生。陸游母嫌棄唐婉,逼迫陸游休妻。陸游和唐婉離婚數年後,數年後在紹興沈園偶遇。兩人身子近在咫尺,而心卻無法再如過去一樣聯結在一起了。此情此景,兩人傷心欲碎,分別在沈園的牆上填了兩首《釵頭鳳》,這兩首詞也是古代愛情唱和詞的傑出代表作,感動了一代又一代人。

     

    “紅酥手。黃滕酒。滿城春色宮牆柳。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 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桃花落。閒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託。莫!莫!莫!”(陸游)

    “世情薄,人情惡,雨送黃昏花易落。曉風乾,淚痕殘,欲箋心事,獨倚斜欄。難!難!難!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鞦韆索。角聲寒,夜闌珊,怕人尋問,咽淚裝歡。瞞!瞞!瞞!”(唐婉)

    封建律例,長輩可以直接到縣府控告兒女不孝,並可以要求判處極刑,而且不需要舉證。只說兒子不孝即可。即使官府查明兒子無不孝的事實,也不得改變控告人要求的刑罰。

    封建制度王權與孝道發生衝突,也只能以孝道為先。曹丕取得皇位後,一次大宴群臣,曹丕問:“君父各有篤疾,有藥一丸,可救一人,當救君邪,父邪?”邴原便毫不遲疑地答道:“父邪。”曹丕很是無語。(《三國志卷十一》)。?

        大臣長輩去世,必須丁憂。如果是國家緊急情況,無法離職。皇帝才可以下詔書“多情”。

     

     

    說了這麼多,無非想說明傳統社會,孝制很重要。“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最早出自《孟子·離婁上》。但是,孟子說的“無後”,並不是現在理解意義上的無男性傳承人。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儒家的孝道還未與子女的傳承聯絡起來。所以也沒有“父母在,不遠遊”的規範。

    原本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

    意思就說:舜不告訴父母,就自己結婚了,這樣做是沒有盡到作為後代的責任。從解釋可以看出“無”的意思是:“沒有盡到……的責任”。所以,沒有盡到作為後代的責任,這叫無後。

     

    漢朝建立後,經過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文化革命,儒家成為主導社會的倫家價值。也是以儒家的孝道為主體的社會規範逐漸完善。

    於是,漢人趙岐《十三經注疏》對孟子這段話的進行了新的定義:

    “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窮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不過孟子云“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並被社會接受,傳承至今。

     

  • 18 # 同喜同貴

    孟子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大家都耳熟能詳,理解其意的。為什麼要把“無後為大”單提出來呢?下面來和大家共同探討這個問題。

    這句話出自於孟子的《離婁上》,其原文是:於禮有不孝者三,可謂阿意曲從。陷親不孝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

    這些話不透過譯文,大家都能明白其意。那麼孟子為什麼要把三種不孝,不娶妻生子絕先祖祀,列為之首,是有他老人家的道理的。

    縱觀人類五千年的文明史,人類要想繁衍生息,一定要透過結婚來延續香火,代代相傳。

    尤其是現在八零、九零後,他們中間絕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這些人中由於他們獨特的身份,讓家長和爺爺奶奶們,都溺愛成自私自利、唯我獨尊的人。有部分人大學畢業後,怕吃苦,找不到好的工作,回到家繼續啃老,晝夜顛倒。就這種狀況,那個女孩會嫁給他?

    久而久之,他們也習慣了這種生活方式,父母也不再逼婚,他們才不管斷不斷家裡的香火,只要自己舒服就好。父母也只能無可奈何地“讓他去……”

  • 19 # 今古雜壇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出自孟子《孟子離婁上》中,全文是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譯文

    不孝的行為有很多種,沒有做到盡後代的責任最為不孝。舜沒有告訴父母就娶妻,是沒有做到盡後代的責任。君子認為還是告訴父母比較好。

    誤解

    有的錯誤翻譯是:“不孝的情況有三種,其中以沒有後代的罪過為最大.舜沒有稟告父母就娶妻,為的就是怕沒有後代。所以,君子認為他雖然沒有稟告,但實際上和稟告了一樣。”

    為什麼說這個翻譯是不正確的?

    1.這裡的“三”明顯是代指“多”,可以參考孟子的《離婁章句下》所說:

    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養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鬥很,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不孝者五”,可知“不孝有三”,並不僅僅是三種。

    2.原文中的“為無後也”不能翻譯成“為的就是怕沒有後代”。理由一,如果“不孝無後為大”,那麼孟子後文所說的五不孝中肯定有一條是“無後”,但是五不孝沒有一條提及“沒有後代”。理由二,“為無後也”,如果“為”翻譯成“為了”表目的的話,原文就成了“為的就是沒有後代”,明顯不符合語意。

    3.許多人以為東漢的趙岐在《十三經注疏[4]》的批註是對孟子這段話的解釋,而是不合理的。趙岐在《十三經注疏》所言:

    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窮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

    他把“不孝有三”定義為了三種,可見他並沒有理解孟子的五不孝,就斷章取義把“無後為大”解釋為“沒有後代”。他這樣做的目的,很有可能是結合了當時的政治環境,故意曲解了孟子的含義。

    詳解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裡的“三不孝”其實應當參照孟子的《離婁章句下》所說:

    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養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鬥很,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通常認為不孝的情況有五種:四肢懶惰,不管贍養父母,這是第一種;酗酒聚賭,不管贍養父母,這是第二種;貪吝錢財,只顧老婆孩子,不管贍養父母,這是第三種;放縱情色享樂,使父母感到羞辱,這是第四種;逞勇好鬥,連累父母,這是第五種。

    將“無後”翻譯成“沒有盡後代的責任”也是有根據的。“後”應當是一個動詞而非名詞,更具體地說是名詞的“以動”用法。意思是“以符合後代禮數那樣(按照禮法)的方式行事”。就像孟子在《孟子·離婁上》說過“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第一個“親”和“長”就是以動用法。

    三綱五常中的“父子綱”源自周禮中“親親父為首”,經過先秦孔子時期,孟子進而提出“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倫”道德規範。孟子尤為強調要遵守父子綱常,要注重敬重長輩,例如:

    《孟子離婁上》第十一章:

    孟子曰:“道在邇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諸難。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

    第十二章:信於友有道:事親弗悅,弗信於友矣。悅親有道:反身不誠,不悅於親矣。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其身矣。是故,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

    拓展: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軻,字子輿(待考,一說字子車或子居)。戰國時期魯華人,魯國慶父後裔。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書。孟子繼承併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孟子的文章說理暢達,氣勢充沛並長於論辯,邏輯嚴密、尖銳機智,代表著傳統散文寫作最高峰。孟子在人性問題上提出性善論,即“人之初,性本善。”

  • 20 # 半支蓮6

    不孝的表現很多,但以不盡後輩的本分為最。舜在取妻的時候沒有稟告健在的父母,是沒有盡後輩的本分。但君子認為舜做到了稟告的本分。

    還找出來了是東漢趙岐栽贓孟子,趙岐在《十三經注》對孟子章句中解釋為:

    “於禮有不孝者三,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

    《禮記·昏義》曰:“昏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下以繼後世。故君子重之。”以嫡長子繼承為特徵的封建宗法制婚姻有兩個基本特徵,那就是以廣繼嗣、息妒忌、防淫慝、塞禍亂為目的,以媵嫁為形式的一夫多妻制和以維護家族利益為目的、以裙帶聯姻為形式的“同姓不婚制”。所以,“廣繼嗣”是婚姻的最大目標。這對於作為生育機器的封建女子來說面臨著很大考驗。

    《禮記·大戴禮》雲:“婦有七去。不順父母,去;無子,去;淫,去;妒,去;有惡疾,去;多言,去;盜竊,去。”是為“七出”。顯然“無子”面臨著被休的命運。

    由此,趙岐的觀點就是對封建禮教的解讀,說明了“無後”確實是大不孝

    歷史綿延兩千多年來,這種觀念會不會消失了呢?前些時候還看到十姐妹上電視的綜藝,媽媽為什麼要生這麼多?因為沒有兒子“抬不起頭來”,沒有兒子叫“斷了根”“斷了香火”。我一同事說她弟媳婦生完孩子“哇”地一聲大哭起來,因為她生的是女孩,她們家“斷根”了。

    前面替趙岐做了辯解,再來看看孟子的問題。

    舜的生母死後,其父瞽叟娶了後母,生了個兒子叫象。象“日以殺舜為事”。瞽叟也想殺舜討好後妻。但舜人品好,堯就看中了舜,想把女兒嫁給舜。舜知道,跟父母說,天子有倆女兒要嫁給我,父母肯定不同意。所以“舜不告而娶”。

    對這件事情孟子是怎麼看的呢?

    孟子以為,不結婚“無後”是很大的罪過,“不告而娶也是”很大的罪過,哪個罪過大?

    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把本來排在第三位的“無後”,放在了第一位。這樣舜不告而娶是為了(避免)無後。君子以為,(天子旨婚)像告訴了(父母)一樣。舜依然品德不虧。

    孟子這是為了維護舜的名聲呢!

    這使我想起了孔子“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也被翻案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披頭士的最經典熱門歌曲都出自Paul之手,為什麼靈魂卻是lenn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