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書五經是四書和五經的合稱,是中國儒家的經典書籍。四書又稱為四子書,是指《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五經是《詩經》、《尚書》、《禮記》、《周易》和《春秋》。
在戰國時原有“六經”的說法,為《詩》《書》《禮》《樂》《易》《春秋》,排列順序為《莊子》的《天下》《天運》兩篇的文內順序,被出土郭店楚簡所記“六經”名與順序印證。秦始皇焚書,除《周易》作為術數之書得以倖免,其餘四種皆毀。
漢初,漢儒憑記憶與民間倖存之書恢復內容,漢武帝接續文景時已定官學的三種,將其全部定為官學,設立“五經博士”,五經之名正式確定。
漢代整理的“五經”,如果按《漢書·藝文志》“六藝略”排列,六種為《易》、《書》、《詩》、《禮》、《樂》、《春秋》,以及《論語》、《孝經》、《小學》(漢代習稱“五”,一般不包含“《樂》”)。
六經中的《樂經》很早就亡佚了,《樂經》在漢代是否存在至今有爭議,《漢書·藝文志》中無此書的記載。
擴充套件資料:
一、“四書五經”的由來
五經
在戰國時已經以《詩》《書》《禮》《樂》《易》《春秋》為“六經”的說法。《莊子·天運》:“孔子對老聃說:‘我研究《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自以為時間很長了。’”
當時稱為“經”的不僅是儒家著作。《莊子·天下》說墨家弟子都讀《墨經》,《荀子》中引有《道經》。經也未必都是孔子所著。
後來“經”字神秘化,各宗教經典都稱為“經”了。《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中的《樂經》很早就亡佚了,《漢書·藝文志》中已無此書的記載。其他五種著作就稱為“五經”。
唐朝時因唐太宗令顏師古考訂《五經定本》,令孔穎達等撰《五經正義》,其孔撰官修的《禮記正義》的頒行,突出了《三禮》中《禮記》的地位(參與《禮記正義》編撰的賈公彥,還主持完成了《儀禮正義》的撰作)。
唐朝“明經”科考試內容變為“九經”,即《周易》《尚書》《詩經》《左傳》《禮記》《周禮》《孝經》《論語》《孟子》。南宋以後又逐步拓展為十三部儒家經典。
四書
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取《禮記》中的《中庸》《大學》兩篇文章單獨成書,與紀錄孔子言行的《論語》、紀錄孟軻言行的《孟子》合為“四書”,依照其想法,《中庸》出自子思、《大學》源於曾子。
因稱它們分別出於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曾參、子思、孔子、孟子,所以稱為《四子書》(也稱《四子》),簡稱為《四書》。南宋光宗紹熙遠年(1190年),朱熹在福建漳州將四書彙集到一起,作為一套經書刊刻問世。
朱熹認為“先讀《大學》,以定其規模;次讀《論語》,以定其根本;次讀《孟子》,以觀其發越;次讀《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處”。並曾說“《四子》,《六經》之階梯”。同時《孟子》也成為經書的一部分,合稱十三經。
四書五經是四書和五經的合稱,是中國儒家的經典書籍。四書又稱為四子書,是指《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五經是《詩經》、《尚書》、《禮記》、《周易》和《春秋》。
在戰國時原有“六經”的說法,為《詩》《書》《禮》《樂》《易》《春秋》,排列順序為《莊子》的《天下》《天運》兩篇的文內順序,被出土郭店楚簡所記“六經”名與順序印證。秦始皇焚書,除《周易》作為術數之書得以倖免,其餘四種皆毀。
漢初,漢儒憑記憶與民間倖存之書恢復內容,漢武帝接續文景時已定官學的三種,將其全部定為官學,設立“五經博士”,五經之名正式確定。
漢代整理的“五經”,如果按《漢書·藝文志》“六藝略”排列,六種為《易》、《書》、《詩》、《禮》、《樂》、《春秋》,以及《論語》、《孝經》、《小學》(漢代習稱“五”,一般不包含“《樂》”)。
六經中的《樂經》很早就亡佚了,《樂經》在漢代是否存在至今有爭議,《漢書·藝文志》中無此書的記載。
擴充套件資料:
一、“四書五經”的由來
五經
在戰國時已經以《詩》《書》《禮》《樂》《易》《春秋》為“六經”的說法。《莊子·天運》:“孔子對老聃說:‘我研究《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自以為時間很長了。’”
當時稱為“經”的不僅是儒家著作。《莊子·天下》說墨家弟子都讀《墨經》,《荀子》中引有《道經》。經也未必都是孔子所著。
後來“經”字神秘化,各宗教經典都稱為“經”了。《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中的《樂經》很早就亡佚了,《漢書·藝文志》中已無此書的記載。其他五種著作就稱為“五經”。
唐朝時因唐太宗令顏師古考訂《五經定本》,令孔穎達等撰《五經正義》,其孔撰官修的《禮記正義》的頒行,突出了《三禮》中《禮記》的地位(參與《禮記正義》編撰的賈公彥,還主持完成了《儀禮正義》的撰作)。
唐朝“明經”科考試內容變為“九經”,即《周易》《尚書》《詩經》《左傳》《禮記》《周禮》《孝經》《論語》《孟子》。南宋以後又逐步拓展為十三部儒家經典。
四書
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取《禮記》中的《中庸》《大學》兩篇文章單獨成書,與紀錄孔子言行的《論語》、紀錄孟軻言行的《孟子》合為“四書”,依照其想法,《中庸》出自子思、《大學》源於曾子。
因稱它們分別出於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曾參、子思、孔子、孟子,所以稱為《四子書》(也稱《四子》),簡稱為《四書》。南宋光宗紹熙遠年(1190年),朱熹在福建漳州將四書彙集到一起,作為一套經書刊刻問世。
朱熹認為“先讀《大學》,以定其規模;次讀《論語》,以定其根本;次讀《孟子》,以觀其發越;次讀《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處”。並曾說“《四子》,《六經》之階梯”。同時《孟子》也成為經書的一部分,合稱十三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