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摶砂問道

    關於題主的問題,我的看法是這樣:

    1.紫砂壺是生活用器沒錯,但其不僅僅是生活用器。

    日用品宜藝術化,其技藝造型更是提現了手工匠心,除了喝茶的實用性,更可以成為造型精美有趣的文房擺件,因此廣受文人喜愛。

    2.紫砂自明代至今,文人的參與可以說是直接推動了紫砂的發展,汪文佰 周高熙 陳曼生 郭頻迦 瞿子冶 朱石楳 梅調鼎 任伯年 胡公壽…等等等等

    因為紫砂裸胎無華的素面素心,契合了文人的喜好,其次詩書畫印皆可以在紫砂壺上表現,文人可以直接參與。

    這也直接導致了紫砂文人壺一脈的盛行,在清代達到一個高峰。

    紫砂壺是日用品,也是文人雅玩,所以文人喜愛也就不奇怪了。

  • 2 # 元青花說

    紫砂壺的創始人是明代正德——嘉靖時的(供春)。“餘從祖拳石公讀書南山,攜一童子名供春,見土人以泥為缸,即澄其泥以為壺,極古秀可愛,所謂供春壺也。”

    紫砂壺是用於泡茶煮茶的。對於紫砂壺的效能“色香味皆蘊”過去早有定論。而且,科學機構也對砂 壺的“暑月越宿不餿”一事,較砂壺與陶瓷做了詳細測試,的確證實了砂壺較陶瓷優越了許多,這一結論是基於紫砂原料的獨特性。紫砂壺實用性強,乃在於它具有比較高的氣孔率,使其具有透氣性好的優點

    據有關專家研究,一般陶瓷茶具,器壁光滑,滲透性差,其凝聚的水珠滴落後,使茶水頻繁攪動,容易促使黴菌繁殖,造成茶水發酵。而紫砂壺的陶質壺蓋有孔,能吸收水蒸汽,不至在蓋上形成水珠,滴在茶水中攪動茶水,加速茶水的發酵。

    自古很多官員也在定製(譬如端方,所以流傳了“一方勝十圓”)

  • 3 # 圍城9055

    紫砂質樸內斂的特質有關。紫砂器的構造擁有自由和靈性,可以暖手溫心,可以成全一種委託生命想象的大美,於是品呷香茗、把玩砂壺漸漸成為古時文人的風氣,人生感懷寄寓其中,枕石醉陶已經足夠,仕途宦海已經忘卻。如果既能詩書立世,又能遊戲人生,在一把紫砂壺上尋找入世與出世的平衡點,豈不妙哉!紫砂壺不用上釉,樸拙自然,合於文人的本性。一個小小的壺坯上,既可以題寫壺銘,抒發自己的人生感懷,又可以篆刻花鳥草蟲,以寄託行雲流水般的性情。天下哪一種陶瓷器皿能與之比肩呢?想那才高氣傲的徐文長,為了尋覓一把紫砂壺,專門從紹興跑到宜興,還寫下了“青箬舊對題穀雨,紫砂新罐買宜興”的詩句。宜興多溪山,一壺盛風流;茶陶歡欣處,恍惚是仙洲。許多傳世的詩文與畫卷,就這樣不經意地從文人們的胸臆中流瀉出來。

  • 4 # 紫砂郡主工作室

    水是茶之母,器是茶之父,好茶配好壺。就有明代李漁評壺“茶壺以砂者為上,蓋既不奪香又無熟湯氣,固用以泡茶不失原味,色香味皆蘊”。李漁,明末清初文學家,戲曲家,美學家,喜愛紫砂壺而讚頌和收藏。

    一個事物的誕生有歷史必然性和偶然性,看看紫砂壺起源和發展。北宋現實主義詩人梅曉臣在《依韻和杜相公謝蔡君謨寄茶》有“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華”,紫砂器已經與茶與文人有些千絲萬縷的關係,這就為紫砂壺誕生提供沃土。又明代正德年間書童龔春創制樹櫻壺,為紫砂壺鼻祖,龔春為陽羨進仕吳頤山的書童,耳濡目染和文學薰陶,想必也品茗。供春壺仿金沙寺旁銀杏樹樹櫻製作而成,賦予壺美感和文化氣息,供春壺的誕生就與文化文人學士分不開。

    再到清代陳曼生更是把紫砂壺與文學書法篆刻繪畫緊緊聯絡起來。陳曼生,酷愛紫砂壺,擅長古文辭,精於雕琢,以書法篆刻成名,其文學、書畫、篆刻樣樣精通,才氣過人,是第一位在紫砂壺上銘刻作詩。後來者清代瞿應紹,字子冶,書畫家,他在楊鵬年所制石瓢壺上刻竹,後人稱子冶石瓢,在當時已是千金難求。楊鵬年制漢瓦壺上洋洋灑灑刻著“放下屠刀否,心蓮傾刻開,三千今世界,開眼見如來”,紫砂壺自身帶有文化氣息,佛緣,豈有不受文人雅士佛教人士喜愛呢?

    悠悠幾千載,文人自古多風流,描繪世態萬千,展抒勵志情懷,託寄閒情逸致,多離不開文學與書畫,或字字珠玉,或精描細琢,得以綿綿無絕於博大的中華民族文化之林,紫砂壺就是很好的載體。

    雖現今紫砂壺走入千家萬戶百姓家庭,泡茶利器之紫砂壺,又集文化佛禮於身,喝茶喝“味道和心境”,無論經商會友獨飲,一壺清茶聊人生,又有多少文人雅士能拒絕呢!

  • 5 # 東南亞音樂收藏圈

    為什麼文人喜歡紫砂壺。可能這跟紫砂質樸內斂的特質有關。

    紫砂器的構造擁有自由和靈性,可以暖手溫心,可以成全一種委託生命想象的大美,於是品呷香茗、把玩砂壺漸漸成為古時文人的風氣,人生感懷寄寓其中,枕石醉陶已經足夠,仕途宦海已經忘卻。如果既能詩書立世,又能遊戲人生,在一把紫砂壺上尋找入世與出世的平衡點,豈不妙哉!紫砂壺不用上釉,樸拙自然,合於文人的本性。

    一個小小的壺坯上,既可以題寫壺銘,抒發自己的人生感懷,又可以篆刻花鳥草蟲,以寄託行雲流水般的性情。天下哪一種陶瓷器皿能與之比肩呢?想那才高氣傲的徐文長,為了尋覓一把紫砂壺,專門從紹興跑到宜興,還寫下了“青箬舊對題穀雨,紫砂新罐買宜興”的詩句。宜興多溪山,一壺盛風流;茶陶歡欣處,恍惚是仙洲。許多傳世的詩文與畫卷,就這樣不經意地從文人們的胸臆中流瀉出來。

  • 6 # 老陳愛胡謅

    接觸過不短時間的紫砂壺,對於文人為什麼喜歡紫砂壺說一下自己的看法。

    1、首先在泡茶方面,紫砂壺有著明顯的泡茶優勢,我自己的感覺是泡的茶更香一些;文人相聚總要溫酒泡茶之類,紫砂壺相對其他器皿外型上確實更優雅一些

    2、紫砂壺經好手製作之後,有時會在壺上刻上山水字畫,這就更使得紫砂壺有了文化氣息,文人自是喜愛。

    3、一件心愛物品使用久了,撫摸多了,在外表會形成包漿,而紫砂壺包漿之後非常的好看,如醇玉一般。

    4、可能還有名人效應在其中吧,做壺好手交往的可能就是文化底蘊非常深厚的知識分子,一人用了,別的才子就也會去用。

  • 7 # 中觀自在

    因為其文化獨特性,其器物的藝術美感,其器的功能獨特性。最大的文化承載力。一把紫砂壺就可以窺探中國文化的高度。

  • 8 # 古昔紫砂百科

    我們都知道茶文化在中國那可謂是源遠流長的,上至帝王將相、文人墨客、諸子百家;下至挑夫商販、平民百姓無不以茶為好。民間有句話叫“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可見茶對華人的重要性。

    我們再聊聊古代的茶具,自秦漢以來飲茶就蔚然成風,成為一種時尚。而那個時候的茶具不管什麼造型基本都是金屬材質的,什麼金、銀、銅、鐵、錫等之類,這些金屬茶具不僅笨重,而且對提升茶的品質是沒什麼用的,甚至會影響口感。

    到了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就很喜歡喝茶,但他是農民出生,嫌文人品茶玩的那一套太繁瑣,最方便的方法就是一泡就喝。再加上茶餅製作過程太複雜,茶農們意見非常大,於是,下了一紙詔書,下令“罷造龍團,惟採茶芽以進”,從此翻開了中國華文化新篇章。

    明太祖這一舉動也直接推動了陶瓷茶具的興起,特別是紫砂壺其獨特的氣孔結構,不僅保溫透氣性還好,還能提升茶味,自然備受追捧,是名副其實的茶器之首。而且啊紫砂壺素心素面,裡外不施釉這就更方便了文人墨客在上面大展才華。從泥料、壺型、茶道、提銘、繪畫、書法、雕刻等藝術於一身。一柄在握,撫弄摩挲,二三知己,品茶說壺,真可謂是其樂融融,讓喝茶提升到精神層面的享受。

    於是有越來越多的文人用詩詞傳達這種感情,自宋朝就有詩人梅堯臣千古佳句“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華”、還有後來者“人間珠玉安足取,豈如陽羨溪頭一丸土”等等之類詩句無不體現人文對紫砂壺的喜愛。

    總的來說就是,紫砂壺不僅在實用性上遠超其他茶具,它更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承載的是作者的匠心,也體現了文人的品味和心境,所以自古以來備受文人墨客所喜愛!

  • 9 # 汲老

    第二、由於紫砂壺的透氣性,在使用過程中能與主人心靈合一,形成一種溫潤的包漿,所以文人雅士在閒暇時間可以喝茶交友,養壺養心。

    第三、紫砂壺不僅在料子上有稀有性,很多文人墨客更喜歡把書法以及繪畫作品表現在紫砂壺上,所以一把紫砂不僅僅承載了料子的稀缺性,更有文人墨客的才情。

    所以紫砂壺經過作者之手給大家傳遞的不僅僅是實用價值,更有一定的人文韻味在裡面,在使用過程中,透過茶、水、人三者相互交融使得泡一壺好茶,養一把好壺。

  • 10 # 茗珍閣謝先生

    因為紫砂的形態,以及壺身的創作,添加了文人情懷,另外不同的泥料,不同紫砂壺型可以針對性的各種茶品,讓茶口感更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過了25歲,心態上會有哪些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