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022269877114

    討好別人不一定就能得到你想要的,所以,害怕看起來並無任何實質性的意義。

    01

    在人際交往中,我們經常會有一種心理就是給別人一個好印象:讓別人認為自己很好。

    這是很正常的,因為這樣對我們來說大多數時候是有益的。

    只是,凡事都有一個度,不管怎樣的想法都應該是適度的,既不過分在意,也不過分忽略。

    如果過於在乎別人看法,雖然是希望得到認可,但在人際交往中會很被動,而且這種信念的潛在隱患卻是:害怕發生衝突,一旦發生衝突就會影響自己的形象。

    即使自己是對的,要求是合理的,但只要和別人的意願不一致,就可能會主動退縮。

    放棄自己的原則,去迎合別人的意願。

    這時候,就會形成一個不好的習慣——順從。

    一般來說,順從這種性格和一個人的成長經歷密切相關。

    比如有的原生家庭,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主要是訓斥和說教,拒絕孩子的合理要求,挑剔冷嘲熱諷,而孩子因為自身力量的弱小,就會不得不採取妥協和順從來保護自己,避免受到懲罰。

    繼而導致孩子上學期間,因為不知道如何和長輩以及比自己大的同輩交流,只有討好老師和同學,也是為了避免犯錯,就會養成忍讓的行為方式。

    這種順從的行為習慣一旦養成,就會過度追求和諧的待人處事的方式。

    每當出現類似情境,比如跟親朋好友、師長同輩、工作同事相處的時候,就會習慣性地隱藏自己的真實想法,不敢自如地交流和表達自己不同的觀點和看法。

    02

    上面從發展心理學角度分析了一個人的成長經歷中,害怕衝突的深層原因,下面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分析一下,不敢和別人發生衝突,又是哪些內在心理在驅使我們呢?

    1. 永遠不要辜負別人的心理

    有很大一部分人對規則和概念的理解是僵化的,或者說絕對化的。

    比如說,我們提倡助人為樂,尊老愛幼,但是絕對化思想的理解,是所有需要幫助的請求,不管合理與否,都應該被滿足,否則就違背了自己的原則。

    在這種想法或者說信念的支配下,他們會不加區別的完全滿足別人,而不考慮其他客觀的情況。

    比如,自己的現實情況是否允許?

    尤其是當自己也同樣面臨困難時,往往沒有能力幫助別人,如果勉強自己,不僅會令自己為難受委屈,那個委屈的自己長期壓抑,時間久了就會爆發,比如產生抑鬱,焦慮等心理問題。

    2. 滿足自我價值感的需要

    自我價值感是心理學上自尊這個概念的一部分。

    一個人的自我價值感的高低取決於兩個方面:一是你對自己的評價,另一個是別人對你的評價。

    透過不計代價的滿足別人的需要,是希望透過他人的認可自己來提升自我價值感的表現。

    這樣的人往往沒有存在感,而且不太認同自己,所以才格外看重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容易受到別人評價的影響,一旦別人說自己不好,他們真的會很介意。

    所以,有的時候,他們會盡可能地討好、順從別人,試圖讓別人認為是個好人。

    其實在人際關係中,關於別人會如何評價我們是一件很複雜的事情,它取決於很多因素,而且隨著時間的變化,這種評價也會發生改變。

    假如你總是替一個人著想,儘可能的幫助ta, 對方對你的好感和認可肯定會高。但是這並不代表,你幫了別人,他就會念你的好,人性是複雜的,評價永遠都是具體到對方是一個什麼人,而在他眼裡你未必就是在做好事。

    人在心理上都有一種適應機制,也就是說不管遭遇挫折和痛苦,還是獲得滿足和感到快樂,時間長了,我們都會適應這樣一種狀況。

    也就說,當你對一個人好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即使你做的再多,對方對你的評價也不會再提高多少。並且,過度的好也使對方感到一種壓力,在某些程度上侵犯對方的獨立性和心理空間,在某些情況下甚至會引起對方的不滿和排斥。

    所以,順從的出發點雖然是為了討好別人,但實際上,很多時候你討來的可能不是好,反而是輕視,甚至是厭煩。

    03

    那麼怎麼才能擺脫這種心理呢?

    1. 正確看待衝突。

    很多時候,衝突並不是一個問題,反倒是一件好事,可以增進彼此關係的進展,因為有衝突,才會產生實質的改變。每個獨立個體因為性情不同,都存在很大的差異。

    迴避衝突,其實就像是拒絕承認彼此的不同,不僅僅處理不好問題,反而可能將問題複雜化。

    結果就是,表面上兩個人關係很好,但是在內心深處,承受了太多的不滿和委屈。

    這樣的一種關係,其實是一種低質量的關係。它的外殼是完美的,但是核心很脆弱,遇到一點問題就可能崩潰。

    2. 向別人學習

    能夠正確看待衝突之後,再想如何處理好衝突。

    其實在我們身邊,有很多既能夠表達自己,又能夠很好化解彼此衝突的人,我們要做的就是多留意,看看他們怎麼說話的,他們是怎麼處理和別人的矛盾的。

    此外,透過影視、看書,也是可以提升自我的一種很好的途徑。

    3. 建立積極的內部語言

    所謂的內部語言,無非就是心理暗示,當你與人衝突時,自己內心的想法是什麼?

    “我最好不要說出自己的想法,萬一他們不高興怎麼辦?”於是,你選擇了順從。

    這往往是由我們不當的內心語言促成的,這個時候我們可以嘗試著把這種消極內部語言改換成積極的內部語言的:“不管怎樣,都要說出來,萬一對方答應了呢?”

    “也許結果沒有我想的那麼糟,我可以去試一試。”

    一旦你改變了自己的內在語言,再去驗證自己的行為,也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只是重新建立一種行為模式,需要你積累經驗,透過一段時間的調整,你會發現自己不再是原來的樣子,變的更坦然和自信了。

    --------------------------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狗狗被大狗咬破皮出血了,打了消炎針還需要打狂犬疫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