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歐大陸:亞、歐大陸是最大的大陸。山地土壤佔1/3,灰化土和荒漠土分別佔16%和15%,黑鈣土和慄鈣土佔13%。地帶性土壤沿緯度水平分佈由北至南依次為:冰沼土、灰化土、灰色森林土、黑鈣土、慄鈣土、棕鈣土、荒漠土、高寒土、紅壤、磚紅壤。但在東、西兩岸略有差異:大陸西岸從北而南依次為:冰沼土、灰化土、棕壤、褐土、荒漠土;大陸東岸自北而南依次為:冰沼土、灰化土、棕壤、紅黃壤、磚紅壤。在灰化土和棕壤帶中分佈有沼澤土。半荒漠和荒漠土壤中分佈著鹽漬土。在印度德干高原上分佈著變性土。
美洲:北美洲灰化土較多,約佔23%。由於西部科迪勒拉山系呈南北走向伸延,從而加深了水熱條件的東西差異,因此,北美洲西半部土壤表現明顯的經度地帶性分佈。北美大陸西半部(灰化土帶以南,西經95°以西,不包括太平洋沿岸地帶)由東而西的土壤型別依次為溼草原土、黑鈣土、慄鈣土、荒漠土;而在東部因南北走向的山體不高,土壤又表現出緯度地帶性分佈,由北至南依次為冰沼土、灰化土、棕壤、紅黃壤。北美灰化土帶中有沼澤土,慄鈣土帶中有鹼土,荒漠土帶中有鹽土。南美洲磚紅壤、磚紅壤性土的分佈面積最大,幾乎佔全洲面積的一半,主要分佈於南迴歸線以北地區,呈東西延伸。在南迴歸線以南地區,土壤型別逐漸轉為南北延伸,自東而西依次大致為:紅黃壤、變性土、灰褐土與灰鈣土,再往南則為棕色荒漠土。安第斯山以西地區土壤型別是南北向排列和延伸的,自北向南依次為:磚紅壤、紅褐土、荒漠土、褐土、棕壤。
非洲:非洲土壤以荒漠土和磚紅壤、紅壤為最多,前者佔37%,後兩者佔29%。由於赤道橫貫中部,土壤由中部低緯度地區向南北兩側成對稱緯度地帶性分佈,其順序是磚紅壤、紅壤、紅棕壤與紅褐土、荒漠土,至大陸南北兩端為褐土和棕壤。但在東非高原因受地形的影響而稍有改變。在磚紅壤帶中分佈有沼澤土,在沙漠化的熱帶草原、半荒漠和荒漠帶中分佈有鹽漬土。
澳洲:土壤以荒漠土面積最大,佔44%,次為磚紅壤和紅壤,佔25%。土壤分佈呈半環形,自北、東、南三方面向內陸和西部依次分佈熱帶灰化土、紅壤與磚紅壤、變性土與紅棕壤、紅褐土與灰鈣土、荒漠土。
亞、歐大陸:亞、歐大陸是最大的大陸。山地土壤佔1/3,灰化土和荒漠土分別佔16%和15%,黑鈣土和慄鈣土佔13%。地帶性土壤沿緯度水平分佈由北至南依次為:冰沼土、灰化土、灰色森林土、黑鈣土、慄鈣土、棕鈣土、荒漠土、高寒土、紅壤、磚紅壤。但在東、西兩岸略有差異:大陸西岸從北而南依次為:冰沼土、灰化土、棕壤、褐土、荒漠土;大陸東岸自北而南依次為:冰沼土、灰化土、棕壤、紅黃壤、磚紅壤。在灰化土和棕壤帶中分佈有沼澤土。半荒漠和荒漠土壤中分佈著鹽漬土。在印度德干高原上分佈著變性土。
美洲:北美洲灰化土較多,約佔23%。由於西部科迪勒拉山系呈南北走向伸延,從而加深了水熱條件的東西差異,因此,北美洲西半部土壤表現明顯的經度地帶性分佈。北美大陸西半部(灰化土帶以南,西經95°以西,不包括太平洋沿岸地帶)由東而西的土壤型別依次為溼草原土、黑鈣土、慄鈣土、荒漠土;而在東部因南北走向的山體不高,土壤又表現出緯度地帶性分佈,由北至南依次為冰沼土、灰化土、棕壤、紅黃壤。北美灰化土帶中有沼澤土,慄鈣土帶中有鹼土,荒漠土帶中有鹽土。南美洲磚紅壤、磚紅壤性土的分佈面積最大,幾乎佔全洲面積的一半,主要分佈於南迴歸線以北地區,呈東西延伸。在南迴歸線以南地區,土壤型別逐漸轉為南北延伸,自東而西依次大致為:紅黃壤、變性土、灰褐土與灰鈣土,再往南則為棕色荒漠土。安第斯山以西地區土壤型別是南北向排列和延伸的,自北向南依次為:磚紅壤、紅褐土、荒漠土、褐土、棕壤。
非洲:非洲土壤以荒漠土和磚紅壤、紅壤為最多,前者佔37%,後兩者佔29%。由於赤道橫貫中部,土壤由中部低緯度地區向南北兩側成對稱緯度地帶性分佈,其順序是磚紅壤、紅壤、紅棕壤與紅褐土、荒漠土,至大陸南北兩端為褐土和棕壤。但在東非高原因受地形的影響而稍有改變。在磚紅壤帶中分佈有沼澤土,在沙漠化的熱帶草原、半荒漠和荒漠帶中分佈有鹽漬土。
澳洲:土壤以荒漠土面積最大,佔44%,次為磚紅壤和紅壤,佔25%。土壤分佈呈半環形,自北、東、南三方面向內陸和西部依次分佈熱帶灰化土、紅壤與磚紅壤、變性土與紅棕壤、紅褐土與灰鈣土、荒漠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