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793111232343

    個人觀點:

    喝茶就是為了它的香,但對於苦味,我們是本能的討厭的。所以製茶無非就是降低苦澀增加香味,泡茶也無非少出苦澀多出香味。

    綠茶和青茶是對付苦澀思路完全不同的兩種茶。烏龍茶功夫泡和綠茶杯泡也是適應各自的特性的,相互之間不用比較。

    青茶類用發酵來降低苦澀同時轉換香氣,所以就要求茶青不能太嫩芽,且一年四季可以產好多批。

    茶的苦味物質在高溫時浸出迅速,而香味物質則相對浸出較慢。所以青茶、普洱一類的茶都是大量投茶、高溫水,快進快出。這樣可以得到香味足、不苦澀的茶湯,且耐泡(即香味慢慢降低)。實際上我覺得這種耐泡是個假象,如果按照綠茶的泡法,大概就算普洱茶也是三泡無味。

    因為苦味物質高溫時浸出多,溫度降低後浸出少,而香氣物質在低溫中也可以浸出,所以採用冷泡法的茶喝得出香味幾乎喝不出苦味。

    綠茶和發酵茶類思路完全不同,綠茶降低苦澀的辦法是“嫩”,取嫩芽就不會太苦,但嫩芽香氣會弱些啊,那就用初春的第一茬新芽,憋了一個冬天,剛出的新芽香氣物質會相對足一些。綠茶是越早越值錢,清明前叫各類高階綠茶,清明後就統一叫炒青,那就賣不上價了,因為茶青一長大就苦。一斤高階綠茶芽頭都是幾萬個的,成本很高,不可能像青茶那樣一個100多ml的壺還放5-8g茶葉的。所以綠茶採用少量茶葉長時間浸泡的方法。這是因為,泡的時間長不必放大量幹茶,第二同樣是因為苦味高溫時出的快,香味出的慢些,泡綠茶水的起始溫度就比青茶類要低10℃左右,玻璃杯和瓷杯又散熱快、杯子開口也能起到散熱快的作用,所以茶湯溫度迅速冷卻,使苦味浸出時間少,顯得不怎麼苦澀,同時香味物質的浸出則受溫度影響相對較小可持續浸出,第一杯喝到剩1/3的時候其實是香味最濃的時候,此時續入新的熱水,第二泡茶湯苦味少而香味最足。第三泡的時候,精華已盡,苦味香味都已經減少很多了。小時候聽過一句話:"洗澡洗頭湯,喝茶喝二道”,就是指綠茶是第二泡味道最好。

    想我大江南地區,有宜興紫砂、有景德鎮瓷器,要用功夫茶的形式泡茶也是有條件的,但最終沒有采用,事實上全國幾乎喝茶都是一壺或者一杯在哪裡泡著的,只福建廣東地區傳統是功夫泡,還是因為杯泡法最適合綠茶,又比工夫泡法簡單方便的緣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仿寫《鄉愁》寫一首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