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計量類資料的誤差是有±的,所以說問題中的真實意思是±0.5;
其次,正常來講沒有人用百分比來記錄或交流誤差,而是使用實際值;
再來看題目。問題中沒有說明量取規則,那我們假定使用最優選項,也就是量取三次,總計50*3=150。由於量具本身屬性,其誤差為±0.5,也就是說每次量取的理論值是50,但我們獲得的實際數量為49.5至50.5之間。假設我們做兩次實驗,一次全部獲取上限數值而另一次全部獲取下限數值,那就很清楚了:
2. 全部走上限時總計50.5*3=151.5
所以最終的實際結果為148.5-151.5,誤差區間±1.5。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人為因素的影響。相同的物質和量具,相同的時間地點,不同的人操作都會得到不同的結果,甚至同一個人進行兩次測量都會出現不同的結果。量具誤差是其本身特性,不會因為操作人員的變化而變化,但不同人員的技巧,經驗等等因素均會造成操作結果的變化。簡單來講,±0.5的量具,在力理想狀態下可以得到不超過這個偏差範圍的結果,但是遇到不會使用的人,得到+3或者-4的結果也並不意外。
再補充一點。
這其實就是最簡單的誤差累計計算。
按照題主的描述,“正確答案”是使用1.5/50=3%得到的結果。這答案的問題挺多的。
首先,±0.5的量具,如何得到+1.5的結果?
其次,按其意思,+1.5是測量結果的誤差,而50是量具的量程。測量結果總誤差/量具量程,這是幾個意思?
所以這道題的出題人明顯是個外行,不說測量的專業知識,連簡單的計算常識都沒搞明白。
以上。
首先,計量類資料的誤差是有±的,所以說問題中的真實意思是±0.5;
其次,正常來講沒有人用百分比來記錄或交流誤差,而是使用實際值;
再來看題目。問題中沒有說明量取規則,那我們假定使用最優選項,也就是量取三次,總計50*3=150。由於量具本身屬性,其誤差為±0.5,也就是說每次量取的理論值是50,但我們獲得的實際數量為49.5至50.5之間。假設我們做兩次實驗,一次全部獲取上限數值而另一次全部獲取下限數值,那就很清楚了:
全部走下限時總計49.5*3=148.52. 全部走上限時總計50.5*3=151.5
所以最終的實際結果為148.5-151.5,誤差區間±1.5。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人為因素的影響。相同的物質和量具,相同的時間地點,不同的人操作都會得到不同的結果,甚至同一個人進行兩次測量都會出現不同的結果。量具誤差是其本身特性,不會因為操作人員的變化而變化,但不同人員的技巧,經驗等等因素均會造成操作結果的變化。簡單來講,±0.5的量具,在力理想狀態下可以得到不超過這個偏差範圍的結果,但是遇到不會使用的人,得到+3或者-4的結果也並不意外。
再補充一點。
這其實就是最簡單的誤差累計計算。
按照題主的描述,“正確答案”是使用1.5/50=3%得到的結果。這答案的問題挺多的。
首先,±0.5的量具,如何得到+1.5的結果?
其次,按其意思,+1.5是測量結果的誤差,而50是量具的量程。測量結果總誤差/量具量程,這是幾個意思?
所以這道題的出題人明顯是個外行,不說測量的專業知識,連簡單的計算常識都沒搞明白。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