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123chen宇

    觀其言行,是否有異於常人無道德觀念,神情恍悟情緒激進,人的心理分有很多種,比如憤怒,大喜,興奮,恐懼,等這裡類心裡情緒,憤怒這類情緒大多表現在暴躁極端,這類人心理上有暴力傾向,做事容易半途而廢。大喜這類心理情緒一般表現在沒有自制力,這種心理容易受外界誘惑牽引,興奮這類心理多表現為貪痴一面,這種情緒會對某一樣事物"或人有極大的佔有慾掌控欲,恐懼心理多表現眼神,心理恐懼眼神都會躲閃逃避。心理不正常者情緒總處在不穩定狀態,或大喜或大悲也有恐懼。有這些現象極有可能走極端。

  • 2 # 靈魂學院

    大家都知道,人的心理健康是一個相對獨立的不斷變化的動態的過程,所以影響人們心理健康,導致心理偏差,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等各種心理問題產生的因素也是複雜多樣的。根據各種影響心理健康的因素的功能的不同,可以分為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兩大類。內部因素主要是生物遺傳因素,心理環境因素。社會環境因素屬於外在因素。一個人的心理健康狀況,是由各種因素綜合交叉影響而產生的。判斷一個人是否有心理疾病,要綜合各種因素來看所受的影響。

    現實中的心理生理疾病,可以叫做心身疾病。這種疾病是介於軀體疾病與神經性疾病之間的一類疾病。從廣義上來講,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會因素,在發病疾病發展的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軀體器質性疾病和軀體功能性障礙,其實就是狹義的心身疾病和狹義的心身障礙的概括總稱。

    心身疾病具有一些比較明顯的特點。首先心身疾病往往都具有與軀體症狀相關的病症;其次,心身疾病的病症通常都體現在植物神經系統所支配的系統或者是器官上;再次,同樣強度同樣性質的社會,與心理等方面的因素,可能引發心身疾病和患者的某些病理性生理反應,而對一般人則只可能引起正常範圍內的生理反應;在心身疾病的患者中,有些患者能夠比較清晰的瞭解社會因素,心理因素,導致疾病產生的過程,而大部分的病人則不瞭解社會因素心理因素的作用影響,但是在一定意義上有可能感到某種心理因素會導致自己病情的加重。

  • 3 # 胡磊一夢

    其實這是一道諸如“薛定諤貓”一樣的量子題:“是”與“否”,“生”與“死”都有理,兩者共存。量子態理論是:你看到的時候,它可能是死的,不看的時候,它卻“活過來”了(有點燒腦,有點尷尬)。

    判斷個體心理行為正常與否,也是很主觀的臆斷(它和量子力學都是認為思維在一定情形下可以改造客觀世界),靠的是所謂的臨床經驗,但就像科學家發現癌症細胞可以進化一樣,你關注後,可能原來不是心理問題的問題,也變成諸如強迫症、臆想症等等問題了,這也導致一些心理工作者最後“不正常”了,甚至選擇了自殺。

    一方面,社會對你的偏見會讓你“有病”(疾病的隱喻)。美國曾經有教授組織一批人假裝精神病住院,後來想出來時候發現根本證明不了自己沒病,差點出不來了;另一方面,很多人進入了精神領域的禁區,也許就出不來了(海子等著名詩人就是一個時代的悲哀)。

    人類心理是深奧的,探索它也是存在很大風險的,你妄圖剖析它,卻往往發現組裝不回來了……所以,與其刻板的判斷一個人心理健康與否,給他貼標籤,不如換個更簡單的角度:分析他的環境是否適合生存,他是否與環境融洽相處。就像手機一樣,我們會用就好,我們不必要懂得它的原理才敢(能)用。就如“薛定諤貓”也好,量子糾纏也罷,都是目前人類無法理解透徹的基礎科學,但我們現在卻利用這種規律來實現量子計算機和量子通訊。

    同理,我們判斷一個人心裡是否正常,無非就是想讓他更好融入人類社會,減少事故的發生率,“你好,我好,大家好”。

    父母總是想囉嗦多幾句,往往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原來不是問題的問題也是問題了;沒有證據情況下妻子整天懷疑忠誠的老公出軌,後來真的出軌了(反過來丈夫懷疑妻子也一樣)……

    人類無法改變自然規律,但出於對未知事物的恐懼心理,製作出一大堆衡量標準,給大家亂貼標籤。每一個犯錯的人背後都有生存壞境的出錯和生存的無奈。即使一個好人,你無限去榨取他的價值,卻不給他最低的生存、人格保障,最後他忍無可忍殺人了,然後大家就臆斷:老實人爆發起來容易殺人,老實人都是心理有問題的。這顯然是不公平的,也不是一個正義型社會對待勤勞人群的態度。

    個體心理行為是否正常,我們的心理量表其實都是貼滿標籤的,是一種“替罪羊制度”的延續。就像老師都不喜歡一個個性張揚、調皮的孩子,但往往偉人就出現在這些不安分的孩子裡面,如果用刻板的教育方式,就可能不斷出現諸如希特勒那樣的“差生”了(最終希特勒用他的法西斯來報復過去給他“不幸”的人們)。

    用古人一句話總結: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事物的好壞區別都是我們對客觀世界的刻板映像,發生問題的時候,我們往往就是問題的根源。所以,你擔心的問題自己防範解決吧,不要把安全感寄託在別人身上。

    事實上,我們無權給別人貼上心理問題的標籤,最終這些標籤也會影響到我們自己的生活;同樣,對於出現心理問題、無法正常融入社會的個體,我們也要寬容地把他視為可以和我們一起正常生活的人,這也是治癒問題個體、治癒問題社會最好的態度。

    (借鑑電影《美麗的心靈》——遺忘了世人,也被世人遺忘,支撐生命的燈塔,是美麗的心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最高酒精度白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