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陳聖鋼

    這個說法具有一定的道理!分析理由有:1.孔子的主要思想是“仁、禮、義”,既是漢朝、唐朝、宋朝、明朝及清朝治國安邦的砝碼,又是封建君王束縛老百姓的思想牢籠;2.孔子的思想能延續二千多年不衰,其精華確實代表了華夏傳統思想、文化的祖脈;3.亂世之中由於戰爭不斷,百姓流離失所,為了生存下去,顧不上孔子的“仁、禮、義”;4.統治者為了爭霸天下,只先顧霸道,最後才實行“王道”;5.要在亂世之中取得贏家,一要靠戰爭的實力,二要靠無為而治籠絡人心,三要靠天、時、地利、人和等等。

    因此,孔子的儒家學說充其量確實只能作為治國安邦的砝碼,不能成為亂世的贏家。如秦始統一中國,就是靠法家;隋的統一,也靠的是戰爭及實力;宋的統一,趙匡胤“陳橋兵變”是“杯酒釋兵權”奪取天下;明朝朱元章滅元,也是其戰爭和實力,等等。

  • 2 # 世界人民的兒子思想家

    錯,安邦的砝碼和亂法的贏家都是同一種思想延伸,如果是儒學思想功勞這兩樣都是儒學思想的延伸,如果不是儒學思想功勞,這兩樣都不是儒學功勞,我自然是看明白,只是你們看不明白。

  • 3 # 葉落古城139

    孔子的儒家思想主要說教仁、義、禮、智、信這些思想範籌的東西,因而也只是儒家文化思想體系的發展,不然的話孔子為什麼成為聖人而受到人們的崇敬呢?

  • 4 # 使用者9360348467184

    安邦的砝碼都算不上,他根本沒講如何治世。他只講了何為善

    比如稅收,稅收的作用是什麼,如何設定稅收,誰來分配稅收。他講了嗎?沒有

    比如發展,發展是什麼,如何提高生產力,誰來指導發展,他講了嗎?沒有

    比如律法,他有涉及,但是根本不成理論,法律的作用,定製的標準,解釋權,等等,他講了嗎?沒有

  • 5 # 河東來

    可以這樣說。

    中國古代的智慧結晶,“道德(儒)家”老子的《道德經》有云,“(儒家)以正治國,(兵家)以奇用兵,(道家)以無事取天下”。

    所以,孔子的老師,最早的儒家理論倡導者老子已經明確了儒家學說的適用範圍是和平時期,而戰爭時期,則適用兵家的軍事理論,而不管戰爭狀態還是和平狀態,都必須堅持道家的理論指引。

  • 6 # 我不是間諜

    農業文明發展出的一套治理邏輯,首先要強調孔子的學說不是孔子的,很多東西都是後人杜撰強行修改的,儒家的文人太過勤勉,為了構造自己的合法性把歷史上的很多故事都曲解修改了,本來古文就有很多種意思,地域不同朝代不同文字意思可能根本不同然後就有了上下其手的機會。之所以成為這樣一種形態是經過了各個朝代的改造的,建國後也對儒家改造了,先下牛棚再請回來供著,現在的儒家思想和建國前完全不可以看做一個東西。孔子的切入點是社會單位之間的關係用家庭關係迭代理順。這樣治理也就有了一個模板化的基礎架構。而戰爭時代獲得戰爭的因素很多,完全不是某種組織架構可以解決的。不能把一種思想抬的太高也不能完全否定它的作用。

  • 7 # 使用者28164827082

    孔子周遊列國,尋找賞識他用他治國興邦的國君。什麼叫周遊,其實轉著圈的跑,最終也沒人用他,拉著隊伍去也沒人留他用他。這說明孔子當時代的列國就不需要孔子之道,不然怎麼他轉著圈的反覆自薦也沒人用他呢?孔子可是很能說,很會說的喲!證據就是他言論的摘錄《論語》。最後是不太愛說或只做不說的贏政統一了列國。

  • 8 # 使用者3581497567527

    不對。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有武無文,是謂莽夫;有文無武,是謂愵夫。有文有武,是謂勇夫,英雄。文武並行,才可安都定國。兩者缺一,國家都不安寧長久,更不要說萬世永昌了。

  • 9 # 1啊米豆腐1

    答案肯定是否定的,無論盛世亂世儒學都是最重要的那一部分,歷史上漢族在亂世廢墟中建立起的漢唐宋明四大王朝,劉邦李世民趙匡胤朱元璋,無一不是實施了儒學以民為本的基本準則,賑災撫民鼓勵生產建立穩固的根據地,並在儒學的大義名分下吸引更多的人才投效,迅速壯大自身,進而奪取天下,純粹憑武力能強橫一時,但最終不過是曇花一現。歸結起來也就是儒家名言,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 10 # 使用者4510379307198

    儒學提倡的是仁、義、禮丶智、性。重孝悌,重道德、倡和善、講做人。是中國智慧道德的思想結晶。是易經具箸的主要思想啟蒙和構成。孔子不愧為聖人。

    但對奪權、侵略者,好戰分子,極端異己者儒學是無用的、被排斥的。

    當然任何思想都無絕對的,儒家思想或許會保護了缺乏民意基礎的君王。

  • 11 # 大秦泰西廷尉府

    孔子的儒家思想是根植於傳統禮樂制度的,在封建社會不論是戰爭年代還是和平年代,其實儒家思想對於整個國家政治安全的發展極為有限。僅僅能保證作為一種考核人才的評價體系以及意識形態,存在於封建社會之中對於不讀書的普通人而言,影響力有限。

  • 12 # 呼呼84496

    儒家學說重安邦,亂世紛爭是豪強。疆場逐鹿武者勝,仁義道德放兩旁。爭強鬥狠無道理,秀才遇兵白稽禮。口舌之爭枉費心,無軍不穩硬道理。

  • 13 # 顏小二述哲文

    我是顏小二,我來回答。

    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確實更加適合在盛世治國。在亂世之中,講求“中庸”的儒家思想就稍顯溫吞,孔子的“中庸”思想雖然高明,但是在強調“速度”與“效益”的亂世,就不太符合各勢力統治者的“需求”。

    為什麼?因為亂世的核心詞彙是“競爭”!

    其實,“變”得慢按理來說也沒啥太大問題,問題就在於,亂世之中的“變得慢”,就和“退步”的效果一樣。以“競爭”為主旋律的亂世,能夠最後稱霸的,大概率是那個改革最快、實力提升最快的勢力集團。舉個例子,有人在“跑”,有人在“走”,都是向前,對於“跑”的人來說,“走”得太滿,就和“退步”的差別不大。

    競爭年代,不要和自己比,要和競爭對手比。

    而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之“中庸”思想,實則就比較反對“偏激”的“好大喜功”,一飛沖天雖然立竿見影,但“豆腐渣”工程概率較大,高樓建得快,坍塌得也快,輸贏還得長遠來看。一時的勝局,可能是在為他人做嫁衣,真正的贏家,大概率是穩中求進的那一位。

    1、孔子的中庸思想與儒家的“中庸特色”

    漢武帝之後,儒家思想能在幾千年來成為中國主流治國思想,這不能說是絕對的巧合,其中有儒家思想的“實力”。

    儒家作為一個學派,其創始人是孔子,而孔子一生中有許多經典的學說,其中“中庸”思想,讓後世受益無窮,而中庸思想賦予儒家學派的特色,則一定程度註定儒家思想更加適合在盛世中作為“安邦砝碼”。

    另外,孔子的中庸絕對不是講求盲目折中的“調和”,這本身在追求中庸的態度上,就屬於對“折中”的一種盲目執著,這是不合適的,亦是趨於孔子所厭棄之“鄉愿”的行為。也就是說,孔子的中庸,講求靈活性和原則性,即要講求大是大非的原則,也要懂得靈活去變通。

    而孔子作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其中庸思想更是讓後世儒家散發著一股“中庸”特色,這中庸特色,便一定程度註定其不適合亂世,更適合盛世。

    2、帶有中庸特色之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亂世中的“小透明”,盛世中的“安邦砝碼”

    “亂世”這個範圍有些大,不好議論,我們這裡就回到孔子所處的年代,再延長一下,用“春秋戰國”這個典型的亂世年代,來議論一下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亂世中的“短板”吧。

    從歷史史書上我們知道,群雄爭霸的最後王者,是改革最激烈,也相對來說改革最絕對的“秦國”,而秦國以法家思想為其主流治國思想。

    法家是春秋戰國時期相對典型的改革派,他們提倡激烈改革,往往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迅速提升國力。只是方式太激進,“後遺症”也相當嚴重。法家雖然幫助秦始皇統一了天下,但是法家相對極端且激烈的改革思想,也讓秦王朝秦二世而亡,叫人唏噓。

    亂世的主旋律是“競爭”,要贏不僅得“進步”,還需要“飛速進步”,這個時候,以激烈改革為主旋律的法家,就顯得格外如魚得水。

    這就意味著,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就顯得有些個溫吞了。要知道儒家之中庸強調在原則性和靈活性下,講求適度。而法家的“大刀闊斧”,無疑是偏激的。儒家的著眼點相對比較長遠,這也是它的高明之處,即並不急於求成,而是尋求長久發展之道,這也是它在亂世之下顯得格格不入的原因所在。

    所以,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因為散發著“中庸”氣質,並不適合在以“競爭”為主旋律的亂世中發展。所以,說儒家思想在亂世中屬“小透明”,也不為過。

    人類歷史長河中,亂世雖然時不時會出現,但是絕大部分時間,時局大抵是太平的,因為人類本就不屬於好鬥的生物。亂世裡的鬥爭,最終的目的,也是在尋求和平。而儒家思想的著眼點,實則就是如何儘可能延續“太平盛世”。

    儒家的中庸思想強調“過猶不及”,“不改”屬墨守成規,往往“不及”,“改得太過”又太激烈,反而會起反效果。所以,儒家也是強調“改”的,只是在“改”時要有原則性和靈活性,即不要完全拋棄過去,而是參考過去之得失,結合當前環境,進行靈活的“改良”和“改進”,要把握一個“度”。所以,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盛世的治國砝碼,也並非“言過其實”。

    (多說一句:奈何學說是好學說,觀點是好觀點,但以中庸名義做改良之事的,最終還是人,人的主觀性,往往會讓“度”的把握有失偏頗,於是盛世也總有走到盡頭的時候,這是一個相對複雜的問題,有緣我們下次再議。)

    3、總結

    下面,我們來做一個小小的總結。因為亂世的主旋律是“競爭”,想要在激烈競爭中取勝,那麼在大家都在“跑”的時候,就要“跑”在前頭。

    如何遙遙領先?在改造中提升。

    儒家就不一樣了,儒家之孔子強調“中庸”,中庸講求在把握原則性和靈活性的情況下適度而為,這種感覺趨於“改良”,而並非“改革”。“改良”在亂世之中,顯然太溫吞,所以儒家在亂世基本屬於“小透明”,但是“改良”在盛世之中,確實十分奏效的,因此儒家在盛世之中便大放光彩。

  • 14 # 手機使用者lisiyao求真

    "儒家思想″是有聖賢孔子創始,主要是給人的"為人處事″提供"基本準則。又經過後來的儒家思想的傳人,象孟子,荀子,二程,王陽明……在傳承發展中,不斷提高完善,不斷進步,從誕生至今,兩千五百多年來,還是作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主要參考經典。″儒家思想″主要是講″仁,義,禮,智,信,忠,孝″,推崇"仁者愛人,天下大同″的發展理念,注重培養"君子″品格,認為只要人人都遵循"禮″,崇尚"孝″講究"忠″,堅持″誠″,只要大家自律,做人講誠信,人人見賢思齊,社會發展就會和諧友善,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窮則自圓其身,達者兼濟天下。當然儒家思想中,也說了社會上,世間的不同的人,有"君子″,也有"小人″。因為世間大多數都是善良的君子具多,所以說:"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總之″儒家思想",就是做人的普通準則,因為有很多人不按照作,只為自己,自私自利,所以會有那麼些″不同的人″。俗話說得好:″信之如神在,不信是泥胎″。但信與不信,結果絕不會一樣。都是有因果關係的,希望大家深思,當然,也不會有人強迫你學習″儒家思想″,學不學,做不做,是你自己的事。(一家之言,難免偏面,望大家批評指正)[求真原創首發J20205/11/於北京

  • 15 # 廣陽梁山

    應邀作答:

    說孔子儒家學說不能成為亂世贏家過於偏頗,本人不敢苟同。孔子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也是中國思想政治教育的偉大奠基者。在孔子關於思想政治教育的諸多論述中,關於思想政治教育在治國安邦上的重要作用。比如每當我們一提起春秋戰國,很難不讓人想到中國思想史上那個輝煌燦爛的“百家爭鳴”時代。在這個時代裡,諸多傑出的思想家頻頻出現,各種學派思想應運而生,形成了複雜的思想革命浪潮,也為古代中華文明打開了一個全新的局面。這是自秦漢以後的兩千年來,任何一個時代都無法比擬的。當然,這種思想存在著一定的侷限性,不過卻不能抹殺它所為整個中華民族所帶來的巨大裨益。

    綜上所述,孔子關於思想政治教育在治國安邦上的重要論述,體現了孔子對理想為政者的設計思路,體現了對領導者自身的個人修養與為政之道的要求。他的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重大意義。我們應該以批判的眼光對其思想進行深刻全面的思考,孔子的思想成為了歷史上的贏家是不可質疑的!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以辯證發展的觀點研究和發展孔子關於修養為政之道的思想。孔子的思想是我們文化自信的根基!

  • 16 # 碧伶居士

    孔子在上千年的封建王朝中被奉為至聖先師,儒教被奉為國教是有原因的。

    按照迄今所有“反孔”“反儒教”人士的說法,儒教之所以在上千年的封建王朝中備受尊崇,是由於其“麻醉”人民大眾的作用,是封建統治者手中的“麻醉劑”,是“愚民政策”的最好工具。

    然而我以為,儒教之所以能夠成為“國教”傳承至今,是因為其核心理念為歷代統治者所接受,其“仁義”,其“孝道”,其“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無不貫穿了一個字,那就是個“善”字。

    都說“少林武功,唯快不破”,那我就要說“萬教歸一,唯善不破”。

    您提到,對於“亂世”儒教是否不堪大用,我以為,非也。

    不錯,說的再好,儒教無非也就是個工具,工具,器也。

    對於中中國人來說,形而上謂之“道”,對於西方人來說,形而上謂之“器”。

    “器”也好,“道”也好,皆為人所用。

    我在《同道堂隨筆》〔序〕中曾言:取醫人之道,醫家醫國醫天下,夫復何難?非家國天下者難醫,是真醫者難求矣!

    半部論語治天下。

    非儒教無為也,是真有為者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面獸心披著羊皮的狼有多可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