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梁玉賢

    首先要澄清一下,野史原意與現在的“野史”意思是完全不一樣,古代修記歷史是史官的職責,不允許民間私人修史,私人所治史料被稱為野史,是對官方史料的補充,此時的可信度並不低。是與官修的史書不同的另一種史書,與“正史”相對而言。古代有“稗官野史”的說法,稗官者,採錄民俗民情的小官也。《漢書·藝文志》引如淳所說,“細米為稗,街談巷說,甚細碎之言也。王者欲知里巷風俗,故立稗官,使稱說之”。

    所謂“野”,有兩層含義:第一,從與在朝人士相對立而言,是在野人士(或士大夫的下層人士)所作,未經官方審定,更不是“欽定”的,甚至為官方所禁,不是藏於廟堂官廳,而是流傳於“野”,當然,其中某些書也流傳到官廳,在流傳中經過官方刪改;第二,從雅與俗、文與野相對立而言,是未經人工過分雕飾的,是原始的史料,雖然顯得粗鄙,但具有原始性、真實性 。

    私人治史的第一人就是司馬遷的《史記》,在當時就是“野史”。但是其學術水平得到了官方和百姓的認可,從此以後官方默許了民間私人治史。

    其實,由於正史確實會受到統治者、當權者的刪改,所以很多人對正史比較排斥,認為正史不如野史可信,這就有點矯枉過正了。因為要改一本書雖然很容易,但要完全改變一個事件的歷史記載是非常困難,而且這些改動會更另一個側面還原歷史真相。統制者、當權者一過氣,馬上就會有史家修訂過來。這一點舉民國和weng革的例子最好的理解不過了,現在那樣改的面目全非的歷史正在一點點還原,而且當時改的越大的,反衝也越厲害,甚至有人說“把改過的歷史反過來看一下,馬上就明白歷史真相了。”這種說法雖然誇張一些,但也不無道理。

    比如,玄武門事變後,李世民就改過歷史,但是到李隆基時,官方的歷史也基本恢復原貌了。雍正繼位後也改過歷史,但是後世的正史也並未完全受其矇蔽。再比如,以前說國軍不抗日,這是正史記載的,對史料的改動也是天翻地覆的,但是現在不過幾十年,正史也改回來了。

    綜合來看還是正史的可信度要高一些,因為在一定的時間段雖然正史會向權力低頭,但時過境遷,公道自在人心,新的統治者為了取信於民,必然會對過去的正史進行一定的還原。所以,二者不能偏廢,研究歷史,當以正史為主,野史為輔,相互印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石中珍品阿富汗玉,阿富汗玉的介紹與鑑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