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令狐西坡
-
2 # 一騎絕塵v魯K
殺盡江南百萬兵
腰間寶劍血猶腥
山僧不識英雄漢
只管瀟瀟問姓名
學問是有的
-
3 # 恆大9
朱元璋少年曆行和做和尚以及參加當時幫會經歷過程。這種歷行摸索勝讀百年書。實踐和實戰.和失敗和人緣比讀書更利害。朱元璋悟性極高,一條荊擊都可以啟發他,只有把刺拔去才給孫玩,而啟發他把老臣子殺死才可子孫安穩坐皇帝。看見沈萬三這樣有錢,就啟發他有錢人危及自己江山,就對沈萬三說陸地這樣有才華我給你一.只船。沈萬三就離開了。朱元璋設紅樓殺功臣,常如春得瘡病,朱元璋送芋頭鵝。這些毒招都是人生經歷才有,書本論理那有。所以人生閱歷比讀書有用。但也要邊閱歷邊去讀書才會有悟性。那怕朱元璋坐住江山都會利用對聯來訪問民間文化來融入自己管理中。朱元璋用民間方法治貪腐,朱元璋知到民間智慧才是最好的文化。朱元璋智慧來原民間生活中的啟發。
-
4 # 金棠文化
你所說的“什麼都沒學” ,指的可能是書本知識吧?朱元璋兒時生活在元代,元代的儒戶即秀才處於社會最底層,地位與苦力、乞丐差不多,加上生活貧窮,使朱元璋自小未讀“聖賢”書。但這些並未影響他的學習,這是來自社會實踐和生活中的學習。
-
5 # 鬆齡先生
當然也不能忽視天賦,有的人就是天縱奇才,並且趕上了好時代。元末天下大亂,四方起義不斷,這樣的亂世正好出英雄。而朱元璋無疑是當時最耀眼、最具戰略眼光且最有運氣的人。
-
6 # 使用者8025668080383
有八過,他外公張某,是南宋的遺民,海戰時失敗,跳海殉國,未死,為人所救,輾轉在朱元璋祖先那個村裡住了下來,後來娶妻生了個女兒嫁給了朱元璋老爸,此人居於此,一生征戰之兵書戰策給了周邊的人,特別是朱元璋的母親,真正的是推動搖籃的手,推動世界的手,時常教化,後來朱元璋身邊那些小夥伴亦受其恩,固有後來很多人職位比朱元璋高,但堅決站在朱的後面,對其言聽計從!
-
7 # 那粒花生還有救
他之所以能當皇帝,是因為能打仗,只要你夠狠夠猛,就可以把你的敵人消滅,成為皇帝,要成為皇帝,其實都不需要識字。
-
8 # 蜜蜂盜花花更香
在寺廟出家時,學了兩三年的文字和佛學一些知識,後來雲遊化齋,長了一些見識;最後,不得不承認,人家有悟性,是個天才。人才常有,而天才不常有,也不是在私塾讀書就能培養出來的。
-
9 # 蓬蒿石頭康
朱元璋是一輩子勤奮,前半輩子放牛,乞討,當壯丁,做和尚,當兵,帶卒打天下,天賦異稟,後半輩子當皇帝,串歷史,修頭換面,學文化,改科舉,懲貪官,補法律,搞制度,推言官,殺同僚,滅同族,選皇孫,棄皇子,成天製造冤假錯案,頭眼昏花[大笑]
-
10 # 碧水青山0
提這問題?到底是你什麼都沒有學,還是朱元璋什麼都沒有學?
看看歷史,你就知道朱元璋的文化多麼厲害。
一,可以寫對聯;
他寫的對聯雖然比不上歷朝歷代的大文豪詩人,但通俗易懂,意境開闊,也是廣為流傳。
二、著作有天文方面的書籍;
三,給將領寫的信中,許多是談論用兵之道,他談兵法,引用兵法書籍中的句子頭頭是道。
他不是什麼沒有學,只是沒有上過學。
首先,他當了四年和尚,學過基礎文化課。
再是,他常常向軍中文化人請教,例如,向李善長請教得最多。
最後,他打仗之餘,常常看書廢寢忘食。這一點,劉伯溫,徐達非常欽佩。
-
11 # 這些歷史要讀
誰說朱元璋什麼都沒學?他可是天生的“政治怪獸”,學習能力強得驚人。在打天下的過程中,朱元璋的軍事能力、謀略膽識和政治能力等都得到深度開發,甚至還掌握了一定得文學能力。
殺盡江南百萬兵,腰間寶劍血猶腥。老僧不識英雄漢,只管嘵嘵問姓名。
比如上面那首《示不惹庵》,堪稱史上最具殺氣的詩,就出自朱元璋之手!
的確,早年的朱元璋確實沒怎麼學習。畢竟出身貧寒的朱元璋,小時候家鄉又是天災人禍不斷,他的很多家人都相繼因天災而離世。此後,朱元璋自己也在迫於無奈之下,跑到了皇覺寺當和尚。在這種困難的條件下,朱元璋壓根就沒機會去學啊!
不過,在當和尚這段歲月裡,朱元璋也得以雲遊四方,雖說沒學到什麼高深的知識和學問,但起碼能夠了解各地的風土人情,在開闊自己眼界的同時,也能積累起充足的社會閱歷。應該說,朱元璋這段時間的經歷,對他日後的發展也是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後來,朱元璋在二十五歲那年加入了郭子興的義軍。而作戰勇敢,機智好學的朱元璋也很快便獲得了郭子興的賞識,並且娶到了馬皇后(郭子興的養女)。從此,朱元璋在軍中也改稱為“朱公子”。
朱元璋不愧是一隻天生的“政治怪獸”,在打天下的過程中,自身就不斷以驚人的速度成長起來。在平定滁州時,朱元璋收穫了頭號謀臣李善長。李善長博古通今,不論智慧還是謀略都十分出眾,朱元璋對他可是言聽計從,並且時常虛心向他討教,事無大小皆與他商討。在李善長的輔助下,朱元璋的勢力發展迅速。
後來,朱元璋又相繼收穫朱升和劉基兩位頂級謀臣,而這兩位謀臣對朱元璋的影響也同樣深遠。比如朱升,朱元璋正是堅持了他當初所提出的“廣積糧,高築牆,緩稱王”之策,才得以在群雄涿鹿中脫穎而出,取得最終的勝利。
換句話說,朱元璋後來強悍的綜合能力,其實都是在實戰中不斷學習,不斷成長的結果。他知人善用,在用人的同時,也在不斷學習別人所長,最終才成就了這位“驅除韃虜,恢復中華”,開創大明王朝的布衣天子!所以,明太祖朱元璋的這些學問,可是真的“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真才實學!
-
12 # 史曉生
戰爭造就英雄!
明太祖朱元璋自貧寒之身而起,最終建立了大明帝國。從年少時參軍到一方諸侯,再到一國之君,這其中經歷了無數的戰爭,每一場戰爭都是他成長的機會,若說他什麼也沒學,那就大錯特錯了!不但學了,並且學的透徹,學的徹底!
文學造詣朱元璋從小家境貧寒,小時候能吃飽就已經不錯,就談不上什麼學習了。幸虧在小時候,父親曾送她就讀過一段時間的私塾,大字也認識幾個,包括之後在皇覺寺做和尚,整日裡面對經文,因此,在文化方面,也算是略通文墨,這一點,在他初次參加起義軍時,幫助很大。
但僅憑這一點,遠遠談不上什麼文學造詣,在之後逐漸穩定的情況下,朱元璋對文化方面的學習很是注意,比如每攻下一處城池,首先就是將當地著名的大儒請到府上,虛心請教,讓大儒們為其講解各類知識,包括元末明初著名的大學者宋濂,就是朱元璋御用的講師。
雖然朱元璋好學,但奈何底子差,整體上的文化程度比那些文豪還差很多,但作為一個乞丐出身的皇帝已經不錯了,另外在經過多年的學習,朱元璋的文化水平已經不低於一個普通的進士,無論是批閱奏摺還是來往書信,也都能看出朱元璋的文化水平在逐漸提高。比如明初時有個詩人叫做錢宰,曾在某天夜裡做了一首詩,原詩句為:“四鼓咚咚起著衣,五更朝罷尚嫌遲;何時得遂田間樂,睡到人間飯熟時。”次日錢宰上朝,朱元璋一見他就說:“昨夜做的好詩啊,但是我沒有嫌遲,不如改做憂字如何?”錢宰嚇得慌忙磕頭請罪。一首詩,朱元璋改了一個字,意境就完全變了,由此可見,朱元璋的文學造詣不算很低。
朱元璋的文化水平,主要是從三個方面得來的,其一就是曾上過一段時間的私塾;其二就是在當和尚的過程中,遊離四方,增加了見聞,意識到讀書的重要性,並開始有意識的讀書,其三就是在後期不斷地學習和請教,最終形成了一定的額文化底蘊。
謀略方面若非要說朱元璋文化水平不高,也勉強說得過去,但是若講朱元璋在軍事方面以及謀略方面,那可謂是古往今來少有的傑出人物。朱元璋具備成功領袖所需要的的一切素質,包括高智商、高情商、出眾的謀略、遠大的眼光和超高政治水平和軍事才能。這一點在明朝建立的過程中有目共睹。
首先就是在參加紅巾軍時,朱元璋能夠審時度勢,利用自己的影響力,逐漸壯大自己的隊伍,善於安撫下屬,能夠將下屬的才能用到極致。他很清楚自己所統領的人都是什麼樣的水平,擅長什麼,又適合什麼。比如在早期的對抗陳友諒時,安排自己 的侄子朱文正守洪都,正是他明白朱文正的能力所在,才放心的將這個艱鉅的任務交給他。
除了能識人用人外,還有就是軍事才能,無數次的大小戰役,朱元璋或親臨戰場指揮,或在大後方排兵佈陣,事實證明,朱元璋往往是正確的,這種敏銳的軍事才能,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戰火中練就出來的。
最重要的就是傑出的政治才能,俗話說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難,在建立大明後,朱元璋對於一個帝國的治理,也深刻的體現了其卓越的政治能力。從官員的設定到制度的修改建立,一個龐大的帝國,在他的手中,逐漸穩步往前,這背後,絕不是朱元璋什麼都沒學就能做到的。
小結:朱元璋是中國封建社會中一個特殊的開國帝王,其無論是軍事能力亦或是政治水平,都處在歷代開國皇帝的前列,包括毛主席都曾評價朱元璋為:“ 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朱元璋耳“,給與了朱元璋極高的評價。因此,朱元璋並非什麼都沒有學,他的厲害之處,在於什麼都學,並且能夠融會貫通,變為己用。
-
13 # 趙教授備用
人的能力不能只看文化,學歷,出身。
開國將軍大多文化程度不高,要飯放牛的不少。
看實際能力,頭腦,毅力。
-
14 # 醉美木瀆
清代歷史學家孟森在《明史講義》中說:
“匹夫起事,無憑藉威炳之嫌,為民除暴,無預窺神器之意,自始皇以來,得國正者,唯漢與明”。
漢高祖實際上應該是漢太祖高皇帝劉邦,明太祖朱元璋就是得國最正的兩個開國皇帝。相較於朱元璋,劉邦的“土腥味”感覺要重的多,讀《史記 高祖本紀》的都知道,漢高祖生性豁達,輕視儒生,甚至曾經往儒生的帽子裡撒過尿,給人一種大老粗,沒文化,暴發戶的感覺。朱元璋雖然屠戮功臣,喜怒無常在文化教養上感覺要比劉邦好的多。
但是實際上,劉邦青年時代的教育背景比朱元璋要強得多,劉邦孩童時代曾經正經接受過文化教育,劉邦的弟弟後來的楚元王劉交是大儒荀子的再傳弟子,劉交本人在當時也是天下有名的大儒。雖然都不是出生於知識分子家庭,但是要論家族的文化底蘊,漢高祖還是要甩明太祖幾條街。
明太祖屌絲形象的逆襲,得益於其天資聰慧而又勤奮好學,從當和尚開始,朱元璋就沒有“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混日子。中國所有皇帝,要論出身沒有能慘過明太祖的,幼年時家鄉遭遇饑荒,一家人除了朱元璋和二哥全部餓死,窮困至此,朱元璋不可能有機會上學讀書。到了十六歲左右,萬般無奈的朱元璋只好出家當了和尚,學習認字就應該是當了和尚之後的事。但是這個和尚不一般,在粗通文墨之後,朱元璋就不愛經書愛兵書。
當了差不多十年和尚之後,朱元璋投靠了後來的岳父郭子興,開始了自己的“反元”事業。在當時的農民起義軍中,粗通文墨的朱元璋無疑屬於“高階知識分子”,列入後備幹部。誰說文化教育不重要,就算是造反,沒有文化也會被同行看不起。
朱元璋精明能幹,處事得當,粗通文墨,逐漸贏得主家郭子興的好感,郭子興見朱元璋是個人才,於是便把養女馬氏嫁給了朱元璋, 從此軍中改稱他為朱公子,朱元璋另起了正式名字元璋,字國瑞。屌絲朱元璋就此逆襲成了朱公子,估計朱元璋也沒想到,從小吃不飽飯的自己,有朝一日竟然也能被人喊做朱公子。所以對於創業者來說,朱元璋的事蹟就是最好的“雞湯文”,覺得苦覺得累,就想想朱元璋。
都說工作忙沒時間讀書,朱元璋則是事業做的越大,書讀的越多。當然這也得益於朱元璋自身的充沛精力,隨著事業越做越大,朱元璋不但當了皇帝,還成了公認的高階知識分子。這個高階知識分子不用再加雙引號了,因為這點是後世大儒公認的。朱元璋本人如果放在了今天應該是個技術控老闆。因為他十分反感“以無知役有知”的可笑做法。剛剛建明朝後,他就在詔誥中說:
“朕統御以來,隨所善而應是職,使有知而不妄。其前代必欲以無知而役有知,朕不知為何。”《明太祖文集卷三》
朱元璋深刻知道,自己的文化水平與管理的知識分子相差太多,為此他決心用後天努力學習,努力趕超這些知識分子們。畢竟想要整治文人最起碼要明白文人們想要說什麼,不然被他們賣了都不知道。
明朝人怎麼說朱元璋咱們就不看了,畢竟拍馬屁的可能性太大,咱們來看清朝人對朱元璋的評價,清代學問家趙翼概括朱元璋一生的學問時認為,朱元璋雖然當過乞丐,出生不好,但是其聰明好學,勤奮刻苦,終於在學問上有所成就。
:“明祖以遊丐起事,目不知書,然其後文學明達,博通古今,……此固其聰明天亶,然亦勤於學問所致。”《廿二史札記》
當然,學以致用是朱元璋最大目的,此後所作的如詔、誥、勅、諭以及一般散文、駢文和箴、銘、跋、詩歌等既規範又創新。
朱元璋在一定程度上屬於學問越大危害越大的那種人,這點在今天也存在,有時候老闆太懂業務,太專注於技術細節,反而不利於集團業務的發展。朱元璋無端製造了很多“文字獄”,朱元璋雖然口口聲聲說“驅除韃虜恢復中華”,事事要學漢高祖,但是越學越不像,甚至是越描越黑,在文化領域,明代文人的創作自由,創作熱情明顯不如元代。
就因為孟夫子曾經說過一句“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朱元璋就要把孟夫子徹底抹黑,動過要把《孟子》列為禁書的心思。最後在讀書人的抗爭下,雖然保留了《孟子》,但是朱元璋親自主持刪除《孟子》,並且殺了許多敢提意見的著名學者,導致洪武一朝才能之士“倖存者百無一二”。方孝孺曾在給好友信中寫道:
“近時海內知名人士,非貧困即死,不死即病。”
朱元璋帶著懷疑的目光,用屠刀和板子與天下讀書人進行日常交流,明朝文化的禁錮由此開始。
有一個故事講的頗為形象,朱元璋看文人鄧伯言詩作,非常喜歡其中二句“鰲足立四極,鐘山蟠一龍”,不覺得拍桌子叫好。伏在大殿下的鄧伯言以為觸怒皇帝,當場嚇暈過去,太監把他弄出東華門才醒過來。如此高壓之下,文化哪裡來的活力和生命力。
-
15 # 林長風
周星馳的電影《功夫》裡,主角是萬中無一的練武奇才,一夜之間化繭成蝶練成絕世神功,甚至在被火雲邪神打上天的一剎那,還領悟了威力無比的如來神掌,瞬間反敗為勝。這種事雖然誇張,但現實中真的有這種天才存在。
有的時候,你真的不能不承認,有些人天生就具備一些能力,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天才。看看朱元璋的出身,在看看老朱後來的表現,你不得不承認,朱元璋就是一個絕世天才。就像《天龍八部》的蕭峰,無論什麼武功,一學就會,出手威力還奇大。
我們都知道,朱元璋出身貧寒,小時候給地主家放牛,父母死了都沒地方埋葬,家庭條件之差可見一斑。在古代,像這種家庭,朱元璋是沒有可能接受正規教育的,甚至朱元璋可能連字都不認識。朱元璋的起跑線比大多數人都要落後得多。這樣的一個“泥腿子”,你以為他是個“青銅”,其實他是個“王者”。
朱元璋在參加起義軍之後,迅速成長,無論是政治才能、軍事才能還是文化水平都有了極大的提升,這其中一方面是朱元璋在不斷學習中進步的,但更重要的是我認為是得益於朱元璋的天分。
鄱陽湖大戰之前,朱元璋面對的主要對手其實是陳友諒和張士誠,這時候,陳、張決定聯手先除掉最弱的朱元璋,然後兩人再爭天下。這就需要朱元璋馬上做出抉擇,必須挑選其中一個對手,否則就會面臨兩方的夾擊。當時朱元璋手下的謀士都認為應該先打實力較弱的張士誠,但朱元璋卻提出了反對意見。他說,張士誠是個牆頭草,立場很不堅定。如果先打張士誠的話,陳友諒就會來夾擊我們,讓我們腹背受敵。但如果先打陳友諒,那麼張士誠一定會坐山觀虎鬥,等我們分出勝負他再來撿便宜,所以必須先打陳友諒。結果,鄱陽湖一戰,朱元璋大勝陳友諒,一舉奠定了他奪取天下的大業。
後來的結果證明,朱元璋的這個見解是十分正確的,也是從戰略層面上做出的決定。他的那些謀士都是飽讀詩書之士,但卻不如草根出身的朱元璋看得清楚。這是什麼?這就是天才,天才的直覺比任何理論都有效。你說朱元璋這是學來的嗎?恐怕不對。在當時那種極其複雜的局面下,任何的軍事理論分析都是空談,只有天才能夠敏銳的感知到其中的關鍵,進而做出最正確的選擇。
還有,我們前面說過,朱元璋小時候很可能連字也不認識,但後來他已經能作詩了,而且還寫得相當不錯。稍舉幾例。朱元璋轉戰江淮時,曾到一間破廟中游玩,廟裡的和尚看他不是凡夫,就老是盤問他。朱元璋很不耐煩,就提筆在牆上寫了一首詩,“殺盡江南百萬兵,腰間寶劍血猶腥! 老僧不識英雄漢,只管嘵嘵問姓名。”文辭之間,已經頗有章法。再者,既然敢在牆上題字,想必那時候朱元璋的書法也已經相當不錯了。
朱元璋登基後,還寫過一首詩,“雪壓枝頭低,雖低不著泥。 一朝紅日出,依舊與天齊。”這首詩不僅氣魄極大,而且已經深得詩中三味了。想來朱元璋日夜操心國家大事,用來學習的時間肯定不多,但僅是抽空閒忙的學了一點,其水平已經讓很多一輩子做學問的學者汗顏了。
大家都知道,在建立大明之後,朱元璋殺掉了很多開國功臣。要知道,能追隨朱元璋打下天下的,無一不是當時之俊傑,論學識、論心思,都是很有水平的。但朱元璋在與他們的鬥爭中,處處佔了上風,如果說僅僅是依靠皇權的壓迫,顯然不可能達成,其中的關鍵就是朱元璋的策略正確,方法精巧,當然也不得不加上一條心狠手辣。
總而言之,朱元璋的確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天才。毛主席曾評價朱元璋,說他是自古以來最會打仗的兩個皇帝之一,從沒接受過任何軍事訓練的人,能夠得到的這樣的評價,真的是與生俱來的本事。就像下棋,有的人只要瞭解了規則,很快就能勝過下了幾十年的棋手;再比如彈琴,有的人第一次摸琴就能彈奏出美妙的音樂,這些都只能用天才來解釋。而朱元璋的天分,不在於琴棋書畫這些小道,他的天分在於軍事、政治、文學上,尤其是軍事和政治上的天分,簡直就是無師自通,一朝頓悟,勝過他人一生所學!
-
16 # 萊恩校尉
朱元璋不是沒有學,他是沒有上學!而且他乾的事情是爭天下,他所學的是經世濟用的學問,並且是,學了理論就有條件實踐的學問,所以他不管是理論學問還是實踐學問都是很少有的佼佼者!
至於說朱元璋都是從哪裡學來的本事,我這麼說大家可能就理解了,學習的途徑有四種,一種是在學校裡跟著教師學,一種是自己看書學,一種是跟著社會上各行各業的人學,如今還有一種就是跟著影片學,朱元璋那個時代還沒有影片所以他的學習途徑來源於三種,一種是跟著各行各業的人學,也就是在社會大學裡學習進步,一種是他幹革命以後跟著封建社會中的文化人學,最後一種是他自己在有條件了的時候自己讀書學!
在朱元璋的一生中,他是先在廟裡跟著和尚們學習了基礎知識認識了字,又走街串巷跟著社會大學進行了學習,體會了人情冷暖,開闊了視野啟迪了智慧,最後又在革命生涯中跟著當時社會上最優秀的一些文人雅士進行了學習,比如他就常常讓當時的才子李善長和劉伯溫給他輪流講課,然後就是他自自己讀書自己深造結合實踐自行領悟了!
-
17 # 史趣談
朱元璋一開始是沒有多少文化,但是他有虛懷若谷的謙虛精神,知道以一種空杯心態,積極聽取儒生謀士的意見。後來更是在繁忙的軍務中,抓緊時間讀書學習,還請名儒給自己講解,從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中汲取營養,才為後來能從容處理朝政打下基礎。所以朱元璋並不是什麼都沒學,正相反,他學得很認真。
(朱元璋劇照)
朱元璋出生於一個佃農之家,由於父親朱五四沒文化,所以起名都用數字代替,朱元璋就叫朱重八,幼年的朱重八曾捨身到皇覺寺。在他十七歲那年發生旱災,再加上蝗災和瘟疫肆虐,奪取了雙親的生命。朱重八便到皇覺寺當了和尚,但是寺廟收不到租,也沒多少糧食,所以剛當了四十多天和尚的朱重八被迫和師兄們走出寺門去雲遊。
(當和尚的朱重八)
當時全國各地的農民起義如火如荼地進行。四年後,朱重八回到皇覺寺,收到少年好友湯和的信,便去參加起義軍了。
他從一名小兵做起,由於刻苦訓練,作戰勇猛,十幾天就被提拔為九夫長。更是被元帥郭子興看上,把養女馬秀英嫁給他,並改名朱元璋。從此朱元璋作戰更加賣力,憑軍功很快升為軍官。在起義軍大大小小的戰役中,朱元璋逐漸認識到文人的力量,早在馮國勝、馮國用兄弟投奔他時,朱元璋就很重視他們,虛心向他們請教,靠著兄弟倆的出謀劃策,打了不少勝仗。
(李善長劇照)
朱元璋愛儒士的名聲傳開了,又陸續有文人來投奔他,朱元璋從他們那學到不少知識。隨著有利形勢的發展,胸懷大志的朱元璋更加懂得知識的重要性,他在繁忙的軍務中,總是抽出時間,抓緊讀書學習;請李善長等人講解歷代政治的得失、成敗的教訓。隨著自身知識的增長,他也更加敬重讀書人。每佔領一處地方,他都必訪尋當地名士,為自己做秘書、顧問、參謀一類的工作。比如公元1355年起義軍打下徽州後,朱元璋就請來隱居的老儒朱升,還採納了他的建議“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並嚴格貫徹執行。在攻下應天(今南京)之後,朱元璋聽說浙東有名士劉基(劉伯溫)、葉琛,章溢,就請他們來輔佐自己,還建造禮賢館,給他們居住。
(劉伯溫劇照)
此後依靠劉基提出的“先西征陳友諒,再東討張士誠,然後南下,最後北伐”的建議,朱元璋在武將們的幫助下,勢如破竹般滅掉一個又一個勢力,最後統一全國,建立明朝,自己成為開國皇帝,是為明太祖。
縱觀朱元璋的崛起之路,從一個小兵做起,靠著文人的戰前部署、出謀劃策,靠著武將們的東征西討、衝鋒陷陣,逐個擊潰割據勢力,最後建立一個大一統王朝。這個過程不僅僅依靠武將的力量,還要靠文臣的智謀和策略,以及本人的縱橫俾闔的能力及學習能力。朱元璋更憑藉個人魅力和禮賢下士的風格讓文臣武將們忠心追隨,取得一個又一個的勝利,最後成為開國之君,是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從平民出身的皇帝,所以他的出色絕非偶然。
任何人都不是隨隨便便成功的,朱元璋也不例外,但是他對自己有充分的認識,知道自己的短板,沒多少文化,打仗又沒有什麼計謀,但是他善於利用人才,從他們身上學習長處。透過虛心學習,他逐漸成長為一位出色的將帥,直至最後成為開國皇帝。他的成功驗證了一個道理:學習不一定成功,但是不學習一定不會成功。
-
18 # 和諧書體
但不影響他揭杆起義,反抗元朝。元朝由蒙古族統治,它們則找漢族代理治理,地主階級勢力強大,欺負剝削老百姓,因此逼得老百姓起義反抗。朱元璋就是起義軍之一,朱元璋擔任起義軍首領,軍師是劉伯溫,輔佐朱元璋攻城掠地,還有勇敢善戰的將軍。
所以朱元璋理論水平低,實戰水平則很高,他帶領起義軍攻擊蒙古軍和漢族軍隊,最後建立大明王朝。
-
19 # 風雲雷火電
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君主之一。一生勤於政事,建樹頗多,特別是創設了大量的制度典章,不但打下了明朝近三百年基業,促成明朝前期社會安定、經濟繁榮的局面,還影響到清朝。自明到清,中央集權的政治統治和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行政管理制度漸趨完備。
朱元璋最重要的功績是驅逐胡虜,除暴亂,拯救漢民族,平定天下,廢除了蒙古人制定的種族等級及壓迫政策,恢復了中華,帶領華夏復興。他從天災人禍和飢寒交迫的鐘離村,一直到南京登基,和他的文臣武將所走的這條道路,不僅僅是為私人和某個階級的利益,如同他的自述——我本淮右布衣,天下於我何加焉。
朱元璋胸懷韜略,深謀遠慮,善於駕馭戰爭,掌握主動權。注重招賢納士,廣採眾議,嚴格治軍,完善軍制,練兵育將,強調將領要識、謀、仁、勇兼備。主張寓兵於農,且耕且戰,保持一支強大的武裝力量。
朱元璋打仗到底有多厲害,陳友諒的六十萬大軍也抵擋不住,最終敗下陣來?
朱元璋善用計謀,利用自己身邊人和敵人的交情,將敵軍打得落花流水。朱元璋之所以能力出眾,能取得此戰勝利原因在於朱元璋身邊有一個人是陳友諒老友,朱元璋利用兩人交情大做文章。當時朱元璋和陳友諒兩軍對峙,朱元璋的兵力比陳友諒又少得多,所以朱元璋知道不能和陳友諒硬碰硬,最好的辦法是用計謀取勝。
當時兩軍相隔一條江,朱元璋的軍隊所乘的都是小船,適合偷襲,而陳友諒軍隊所乘的都是大船,更加堅固牢靠。表面上看朱元璋贏面不大,可是朱元璋為人清醒,明白自己的優勢在哪裡。他知道自己身邊有一個人與陳友諒交情很好,可以讓這人將陳友諒引入水上,自己再派人圍剿就可以大獲全勝。
朱元璋提前讓士兵們準備好,就等陳友諒先進入自己的地盤。朱元璋命令自己的手下寫信一封,心中寫自己歸順朱元璋是無奈之舉,希望陳友諒可以伸出援手,解救自己出去。朱元璋等手下寫好後就將手下寫的信投遞給陳友諒,陳友諒為人重情重義,看不得朋友受委屈,他以為老友有急事。
陳友諒本身就為人自大,他認為自己人數多,朱元璋應該傷不了自己,於是就決定解救自己老友。可是陳友諒剛進朱元璋地盤就發現自己中計了,因為身邊全是朱元璋派來埋伏好計程車兵,可是後悔也來不及了,他只能拼死一搏,無奈因為自己提前沒有做好應對措施,所以自己的兵馬像無頭蒼蠅,只能任人宰割。
-
20 # 史過境遷客
說了你有可能不信,人家是有天命加身的人,不能以世俗的眼光看待之。哈哈哈!當然這只是個玩笑罷了,當不得真,否則很容易疑神疑鬼,也不利於自身的發展。好了!說回正題。
先從提問入手,破個題。前半句,“為什麼朱元璋明明什麼都沒學”這個前提很有意思,耐人尋味。至於後半句,以“但表現的如此出色”發問,就更讓人躍躍欲試了,在兩相對比之下,竟勾起了一探究竟的心思。如此,那鄙人就姑且一試,請各位看官予以指教、斧正。
據史料記載,朱元璋不僅打天下有一套,顯得雄才大略,而且本人的文學素養也不差,還會吟詩作對。由此可知,朱元璋不可能是一個粗人,且大字不識的那一類人,至少後來就不是。或許,前期沒參加起義軍的時候,算一個沒文化的人。畢竟,從他的出生經歷就可見一斑,沒有上私塾的條件,大多時間不是在放牛,就是在亡命天涯。可是,這些情況後來立馬變了,蓋因“客觀形勢、身邊文人、個人發展”等重要因素的影響,朱元璋勢必會有所改變,開始注重學習的積累。況且,朱元璋本身就是個很有野心的人,不可能不知道文化的重要性,故以此勉勵自己勤苦學習,那也是幾乎可以肯定,並且見怪不怪的。
因而,朱元璋可能什麼都學,但最擅長的莫過於權謀之術了。自朱元璋加入紅巾軍,到定鼎天下建立大明王朝,這期間過去了十幾年的時光。那朱元璋肯定是兩手抓,一方面學習行軍打仗、治國理政的理論知識,另一方面在戰場、官場進行不斷的實踐,學以致用,取長補短。那麼朱元璋的出色就不難理解,還讓人敬畏了。
總之,諸如“朱元璋明明什麼都沒學”那是假象,當不得真。須知,乾貨永遠在肚子裡,不可輕易示人。
回覆列表
說朱元璋什麼都沒學,意思只是指朱元璋沒進過學堂,但是上學和學習是兩個既有聯絡又絕不等同的概念,學習如果只侷限於課堂內,那人就廢了。
朱元璋精力異常充沛,而且少歷苦難,一生勤勉。這樣的人,怎麼可能不逮住一切機會不斷地充實和提高自己呢?一個從來沒有上過學的人,能寫出《御製皇陵碑》這樣的文言文,朱氏之用功,於此可見一斑。
明代洪應明的《菜根譚》裡有句話:人解讀有字書,不解讀無字書。什麼是無字書?琴棋亦書,書畫亦書,人情世故,人心韜略,更是書。《紅樓夢》裡不是也有一句名言嗎?人情練達即文章。
實踐出真知。實踐歷練加虛心請教,精力充沛肯用功,加上隨著事業的發展,身邊頂級謀士如雲,朱元璋的軍事才能和政治謀略自然能得到不斷的提高和完善,表現出色自然也就不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