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恆實說

    越王勾踐為什麼要殺文種范蠡?其實很原因簡單,古人在《史記.越王勾踐世家》中就清清楚楚地、說明了這事的原因:范蠡遂去,自齊遣大夫種書曰:“蜚(同飛)蟲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這事就得從越國兵敗吳國說起:吳越之間的恩怨見之前寫的一篇文章“越王勾踐和吳王夫差相鬥幾十年,最終結局如何?”在這裡就不做多多闡述了。

    越王勾踐被吳軍圍困於會稽。越王對謀臣范蠡長長一揖,悔恨地說:悔不該不聽先生的話,事到如今,方才導致兵敗。敢問先生此時又有何計能救越國與本王?事到如今,范蠡也不能置之事外了。只得對越王勾踐說道:現在您要卑躬屈膝地給吳王進獻財寶以求和、如果吳王不許,那只有王本人親自去吳國,以質子身份侍從吳王、滿足吳王的虛榮心,或許還有一絲希望。

    越王在依計行事(此間略過幾千字),長嘆一聲:沒想到勾踐我,竟到如此地步,以王之身屈於侍從之事!此番脫困,必不忘文種范蠡二位大夫的恩德。

    越王夫婦在吳國盡忍辱屈生,拉馬牽車、背柴生火、做飯洗衣、嘗糞品病......行各種底卑之事。終於得吳王赦免, 得返越國。

    此行吳國屈辱之行,是勾踐終生難忘之恥。回國之後,治國之策又事事請教文種范蠡。可以說文種范蠡對越王是知根之底之人。說不好聽的話,就連勾踐昨晚上吃多了蘿蔔,放了幾個響屁,也都是清清楚楚地。

    知道越王夫婦受過什麼樣的恥辱、明白越王的日常生活喜好、洞襲越王的機要秘密。范蠡事越王句踐,既苦身戮力①,與勾踐深謀二十餘年,這才是文種范蠡被越王動了殺心的根本原因。

    范蠡在這件事上看得很明白,根據這麼長時間的相處,他很明白越王是一個: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並規勸文種:子何不去?

    范蠡最終的結局:乃裝其輕寶珠玉,自與其私徒屬乘舟浮海以行,終不反......則致貲累鉅萬。天下稱陶朱公。

    而文種則因太過相信越王的苟富貴、勿相忘的誓言了。他的結局可悲可又可泣:種見書,稱病不朝。人或讒種且作亂,越王乃賜種劍曰:“子教寡人伐吳七術,寡人用其三而敗吳,其四在子,子為我從先王試之。”種遂自殺。

    終於沒有了知越王底細的人了,越王也就放心下來,對身前所事屈辱之事,會不會被

    文種范蠡洩露給世人,也終於沉下了一顆終日忐忑之心了。

  • 2 # 文史磚家

    在“伴君如伴虎”的時代,功臣們如何消除帝王的猜忌和殺心,其實是一門很高深玄妙的藝術,唯有看透人性、知所進退的聰明人才能做到。只可惜大多數功臣被功名利祿迷住了眼,不懂得急流勇退,到頭來往往落得“兔死狗烹”的下場,實在是可悲。在這些悲劇性的人物中,春秋末期越國大功臣文種的結局便是典型。

    文種本來是楚華人,因為在自己的國家得到不重用,便懷揣著一肚子的學問和志向到越國求發展,結果得到越王勾踐的信任。前494年,吳王夫差率軍大敗勾踐於夫椒。勾踐戰敗後屈身求和,不僅把越國降為附屬國,還表示願意入吳朝拜夫差,給他做奴僕。同年,勾踐帶著妻子來到吳國國都姑蘇城,陪同他前往的,還有身邊的兩大謀士文種、范蠡。

    文種知道此行必定兇險無比,所以在行前對主公諄諄勸導,告誡他在吳國一定要學會“戒急用忍”,只有忍常人之所不能忍,麻痺吳國君臣的意志,才能實現復國大業。勾踐對文種言聽計從,在吳國停留的三年時間裡忍辱百端,並且變著法地討好、諂媚夫差,同時又大肆賄賂寵臣伯嚭,由此博得夫差君臣的好感。

    三年後(前491年),勾踐君臣得到夫差的允許,再次回到越國,但此時的國家飽受戰火摧殘,已經變得殘破不堪。勾踐回國後把對吳國和夫差的仇恨隱藏在心裡,每日臥薪嚐膽、發奮圖強,立志一雪前恥,而文種也適時地獻出七條計策,以幫助勾踐完成復國滅吳大業。

    伐吳七術的核心思路大致是賄賂、麻痺吳王君臣,並在其境內實施美人計、離間計,讓夫差沉溺於美色中無法自拔,並處死忠心耿耿的相國伍子胥等人,以使吳國自壞長城、減損實力。勾踐得到文種的獻計後如獲至寶,並按計策實施,果然收到奇效。

    就在勾踐回國後十年(前482年),利用夫差率主力北上與晉國爭霸之際,果斷偷襲吳國大後方,殺死吳太子,並擊敗趕回來迎戰的夫差。4年後,越軍在笠澤再度重創吳軍,由此導致吳國一蹶不振。再過五年時間(前473年),越軍攻破姑蘇城,夫差自殺而死,勾踐正式完成復國滅吳大業。此時,距離勾踐被俘已有21年時間!

    但就在勾踐完成大業後不久,另一位大謀士的范蠡便託病辭職,然後泛舟五湖,離開越國到中原發展。在抵達齊國後,范蠡給文種寫信,告訴他“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道理,希望他能儘快離開可共患難不可共歡樂的勾踐,以免為自己招致殺身之禍。文種看到信後覺得貌似有道理,但又捨不得放棄官職、爵位,便向勾踐稱病,在家裡面觀察時局的發展。

    范蠡遂去,自齊遺大夫種書曰:“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種見書,稱病不朝。見《史記·卷四十一·勾踐世家》。

    但不久災禍便從天而降,某些跟文種政見不和的大臣,不知道從哪裡看出國君對文種產生了猜忌之心,便希旨承顏,告了文種不少的黑狀。勾踐雖然很清楚文種的為人,但自覺在吳國期間及復國過程中做過很多為人不齒之事,而恰好文種對此又都瞭如指掌,如果還讓這個人活在世上,難保某天不會被天下人知曉,自己這張老臉到時還怎樣面對華人?

    所以勾踐思忖再三,決定剷除文種。主意既定,勾踐便把文種召進宮中,不由分說地便賜給他一把劍,然後冷冰冰地跟他講:“先生當年給寡人獻上七條計策伐吳復國,可寡人僅僅用了三條便成功,剩下的四條還來不及實施。不如這樣吧,你帶著這四條計策到地下去獻給先王,讓他試試效果如何?”文種很後悔當初沒有早點離開,到如今已無退路,便拔劍自刎而死。

    人或讒種且作亂,越王乃賜種劍曰:“子教寡人伐吳七術,寡人用其三而敗吳,其四在子,子為我從先王試之。”種遂自殺。引文同上。

    作為幫助勾踐完成復國滅吳大業的頭號功臣,文種最終卻得到“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結局,這都是他不明白急流勇退道理的緣故。可幾千年來,面對著高官厚祿、榮華富貴,又有多少功臣能擺脫跟文種相似的命運呢?

  • 3 # 尚宮女史

    勾踐會稽受辱,回國後臥薪嚐膽,忍辱負重終復國稱霸的事蹟廣為流傳,勾踐的光芒太過耀眼,往往讓人忽略了他周圍的人們,其實,勾踐之所以能復國成功,固然與他的堅韌心性有關,更多的也是依賴於范蠡和文種的輔佐。 

    這兩人才是勾踐復國成功的關鍵,但勾踐成功後,卻並沒有論功行賞,而是舉起了屠刀,范蠡看得開,事先泛湖遠遁,而文種面對范蠡的書信還在猶豫掙扎,繼而送了命。

    這種結果是否可以用范蠡的書信來說明?

    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

    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但不盡然。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興兵伐越,重傷而死,夫差繼位,誓要報殺父之仇,公元前494年,勾踐準備不足,先發制人攻打吳國,戰敗,在范蠡和文種的建議下,賄賂吳國太宰嚭,越國向吳國請和,勾踐甘心侍奉夫差,於是有了會稽受辱,范蠡陪勾踐夫婦入吳,越國國政由文種留守主持。

    勾踐他們住在闔閭墓旁邊,勾踐剁草餵馬,夫人除糞、掃灑,范蠡也在其中,如此日日夜夜,不見慍色沒有怒容,勾踐更是在夫差生病的時候聞、嘗夫差的大便。終於吳王夫差放勾踐回了國。 回國後的勾踐勵精圖治,決定報仇復國,范蠡管軍事,文種治國政,勾踐臥薪嚐膽,發憤圖強,以至於越國國富兵強。

    文種向勾踐提出伐吳七術,勾踐深以為然,君臣民團結一心。

    夫差要建姑蘇臺,工程浩大,木材難尋,勾踐就派三千人去深山伐木,助夫差修建姑蘇臺。

    姑蘇臺修建好了,沒有美女怎麼行,於是,越國廣羅美女,得西施、鄭旦,教其歌舞,傳其禮儀,送給夫差。

    高價購買吳國糧食,再把炒熟的糧食賣給吳國,使吳國糧食短缺。

    如此等等,意在讓吳國衰落,而夫差也很如勾踐的意,在伍子胥和太宰嚭之間,次次選擇相信太宰嚭。 公元前482年,夫差率精兵北上主持黃池會盟欲圖霸中原,而勾踐看準時機攻打吳國,殺吳太子,吳國戰敗求和,這是吳國被虐的開始。公元前478年,越國再次攻打吳國,吳國戰敗,公元前476年,勾踐又一次下達命令,攻打吳國,這一次,越國是要滅亡吳國,自公元前475年開始圍攻吳國,歷時兩年,終於攻進吳都,滅亡吳國。

    吳國已滅,勾踐復國報仇成功,振奮人心,接下來是不是要論功行賞,加官進爵了呢?並沒有。實際上范蠡在第一時間就跑了,然後給文種留下了一封勸退書,內容在上文中提到了,這裡不再贅述。文種一看,有些猶豫,有些捨不得,有些不相信,於是選擇稱病不朝。 然後朝中有大臣嗅到了風向,就開始說文種要造反。於是勾踐順勢賜劍,並說:

    子教寡人伐吳七術,寡人用其三而敗吳,其四在子,子為我從先王試之。

    想讓一個人死,怎麼也能找到理由:

    性格因素,勾踐心硬如鐵,心志堅定也心胸狹窄。這也是范蠡提到的,可以共患難,不能共富貴。 面子因素,勾踐在吳國,卑躬屈膝,夫婦兩人為奴為婢,極盡諂媚之能事,那對任何人來說都是一種恥辱,更何況一國之君,而一直陪在身邊的范蠡,是勾踐受盡侮辱的見證者,無論如何,勾踐容不下范蠡。 政治因素,文種和范蠡輔佐勾踐復國,但復國之後的越國該幹什麼,君臣出現了分歧,勾踐企圖心很強,他所做的一切都談不上禮儀,為的只是興國稱霸,而文種則更希望越國偏安一隅,和平發展。文種成為勾踐北上稱霸的阻撓。

  • 4 # 龍一歐

    越王勾踐要殺文種范蠡,屬於地變化之後,勾踐已經容不下文種范蠡的問題,中國古語說,共患難易,共富貴難,這種現象到處見到,但又有幾人明白箇中道理呢?應該說,能明白的不會多。勾踐重用文種范蠡時是亡國之君,國家已亡,地位低下,有能力有威望的人看不上他的位置,沒能力沒威塑的人坐上他的位置只會讓人心離散最後成為光桿司令,這時越王勾踐的位置沒人和他爭,他把權力交給文種范蠡也不會擔心失去權力,所有跟著他的人都知道些時的他要什麼沒什麼,都是準備與他共患難,等他將來發達後想跟著他升官發財的人,文種范蠡可能沒想要那麼多,他們只想要把這個國家交給他們治理,讓他們施展個人才華就行,但由於這兩人功勞最大,如果獎賞他們少了,別人就跟著少了,這個結果大家都不會滿足,這會造成眾多功臣不滿,如果認真論功行賞,他兩人應該越王勾踐平起平坐,勾踐沒這個肚量,他容不下這樣的人,他要的是地位比他低,一切順從他的人,所以越王勾踐無法處置文種范蠡,功勞太大無法行賞要有殺掉,這就是主要原因。

  • 5 # 君山話史

    越王勾踐並沒有殺范蠡,只是殺了文種。為什麼勾踐要殺文種,而范蠡為什麼能躲過一劫呢?君山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功高震主

    范蠡與文種輔佐勾踐二十餘年,功勞赫赫。勾踐的霸業,與范蠡、文種是分不開的,他們兩人都是從楚國投奔越國,以自己的聰明才智,幫助勾踐完成復仇、稱霸的心願。然而,當越王復仇心願以遂,稱霸之業已成,功成名就之後,能共苦的人未必能共樂。“兔死狗烹,鳥盡弓藏”,功高震主者,豈能不引起主公的警惕呢?

    第二,越王勾踐是個冷酷無情的人

    越王勾踐固然是個雄才偉略之君主,同時亦是極為冷酷之人。他對自己冷酷,在淪為吳王階下之囚時,能忍辱含垢,甚至為了給吳王夫差治病而親嘗其糞;回到越國後,他臥薪嚐膽,對自己苛刻到極點。對自己冷酷的人,對別人更冷酷。在與吳國的戰爭中,他曾經採用一種戰術,讓士兵衝在吳軍面前,全部自殺,以這種驚駭的心理戰嚇倒對手,最終取得勝利。由此可見,勾踐是極為冷酷無情之人。

    第三,范蠡急流勇退

    滅吳之役後,越國第一謀士范蠡悄然離去。他深知勾踐的為人,能共苦不可共甘,果斷拋棄名利,急流勇退,雲遊四方,最後落腳於齊國陶地,開始他人生第二次創業。精於政治謀略的范蠡,在商場亦有過人的天份,在他的經營下,居然富甲一方,被稱為“陶朱公”。

    第四,文種不聽范蠡之勸,最終落得悲慘之下場

    范蠡在離開前,曾寫信給好友文種,提醒他說越王“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安樂”。與范蠡相比,文種比較迷戀名利,自恃功勞甚大,不願放棄辛苦打拼出來的地位與財富。然而,不出范蠡所料,勾踐的猜忌心日甚一日。當年文種為滅吳提出九策,而勾踐僅用其三策便大功告成。如今吳國已滅,文種的謀略,對越王來說,不僅沒有意義,反而是一種潛在的威脅。那麼,故事的結局便不難猜想,越王勾踐最終賜劍予文種自殺,直到這時,文種才能體會范蠡的深謀遠慮,他最終只得以伏劍而死的方式,來結束自己生命。

  • 6 # 牛在看你

    勾踐是一個狠毒絕情的人。

    越王勾踐不但沒有殺范蠡,而且當范蠡逃跑之後,對范蠡的族人非常好,又給錢又給地。不得不說范蠡是有先見之明的,然而,這也是有依據的,不是平白無故的論相貌判斷。

    越王勾踐後來殺了文種,范蠡逃走之前曾經勸說過文種:“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 ”文種沒有聽從。

    勾踐的疑心

    實際上,勾踐在吳國為奴長達七年的時間,在這期間,國內的政治局面全部靠文種負責治理,文種也將它治理的非常好,甚至超越了歷代的越王的治理。而當時的范蠡在吳國陪了勾踐幾年之後,也被吳王夫差釋放回國了。

    那麼,可想而知,當時的勾踐心裡是十分的複雜的。如果是一開始說好的那種忍辱負重,憑藉著文種和范蠡的百般周旋,為什麼他依然被困在吳國長達七年而遲遲不得釋放?想必在吳國勾踐聽到的閒言碎語也是不少的。

    我們說,勾踐被釋的原因放主要是賄賂吳國太宰,那麼,賄賂這個行為,真的需要七年的時間嗎?是不是有點長了?

    實際上,越王勾踐必然有自己的宗親和子嗣,這些人可不會閒著。文種在越國的治理雖然暗地裡有著越王勾踐的忍辱負重的功勞,但實際上,老百姓所看到只會是那些在國內忙綠的越王宗親或子嗣,而不是身在吳國一無是處的勾踐。

    那麼文種作為臣子,他在越國肯定有一個輔佐的物件,具體是誰,我們不得而知。

    但在七年之後,勾踐透過賄賂又一次回到了越國,我想這其中的阻力也可想而知了。所以,文種很可能是一個很關鍵並且搖擺不定的人,也許也是范蠡回到越國以後才使文種在政治上有些嘗試偏向勾踐的。

    勾踐的地位

    春秋時期,宗族觀念極強。貴族當政有時候連諸侯王也無可奈何,各個國家都出現過臣子亂政的現象。所以,在勾踐離開越國長達七年的時間裡,越國必然經歷了一番政權的爭奪。

    那麼,等到在幾次關鍵性戰爭中連續失敗的勾踐回到了越國的時候,問題就來了,他憑什麼有資格繼續做越國的諸侯王?他的戰敗眾所皆知,他的宗親會接受這樣的恥辱嗎?他的失敗憑什麼讓越國等待七年。

    按道理,經歷了滅國一樣的失敗,越國的華人絕對不會再支援勾踐當首領,但是,作為戰勝國的吳國依然支援,但這種支援能走多遠,保不準會出現內亂,因為越人憎恨吳國,所以,勾踐回國之後急切做的事情就是表率,以此來取得人心,他的吃穿用度幾乎和百姓沒有不同,早起晚睡甚至還要去勞動,實行一些寬鬆的政策。

    這些措施與其說是為了報仇吳國做準備,倒不如說是是在穩固自己的地位做打算。取得華人愛戴才是勾踐的最終目的,而不是攻打吳國。

    攻打吳國的勝利,我想這是臨時的想法。任何一個國家都知道背後偷襲的伎倆,而且都屢試不爽,我們不可以純粹地將吳越之戰簡單地看做一場復仇的行為,實際上,這次戰爭具有隨機性和客觀性。偷襲很容易成功,戰爭的勝利對穩固君權很重要,換句話說,勾踐積極攻打吳國是為抬高自己的地位做打算。

    勾踐想要的完美

    勾踐在打敗了吳國之後,自己的政權也得到了穩固,周邊也沒有敵對勢力的威脅了,文種、范蠡和宗族這些人顯得不是那麼重要了,但問題是什麼呢?問題是有的華人還是不服勾踐,因為勾踐曾經打過敗仗,甚至使整個越國成為吳國的奴隸,吳華人一旦打仗,越華人老是被派出去當先鋒送死,這是誰造成的?難道不是你越王嗎?

    勾踐也明白這一點,所以,他殺死了之前在吳越之戰中參與的一些大臣,包括文種,並且告訴華人們,當初聽從了文種等誤國之臣,所以才釀成越國慘敗的教訓,我也是不得已啊。

    文種已死,死無對證。他就是一個背鍋的。

  • 7 # 謀士說

    勾踐是那種,可以共患難,但是不能共富貴的人,范蠡已經深知這一點。所以,范蠡重名,不重利。在幫助勾踐滅越稱霸以後。范蠡已經聲名遠播,他成名的願望已經達到了,所以范蠡知道功成身退。而文種,既重名,又重利。在越國身居要職,享受榮華富貴,捨不得離開。勾踐對於一個功高蓋主,智慧過人的大臣,肯定趕到不安,所以他找個藉口就把文種殺了。

    其實,這樣的例子,在歷史上出現過很多次。尤其是春秋戰國時期,這種例子是屢見不鮮。戰國時期的秦國,只要做秦國丞相,能善終的幾乎沒有。像商鞅為秦國做出了不朽的貢獻,結果被五牛分屍,死得那個慘。即便是這樣,還是有人為了權力而甘願獻出自己的生命。總之,古代那些迷戀權勢的人,最終都沒有好下場。比如,在“漢初三傑”當中,張良其實是最好的一個例子。他知道功成身退,而韓信呢,即便是被貶為淮陰侯,他也捨不得離開自己的位置。所以,他的存在就是一個威脅,呂后害怕劉邦死後,自己駕馭不了,乾脆一殺了之。

    最後,我們來還原一下,當初勾踐為什麼要殺文種!根據《史記》的記載:越王勾踐稱霸以後,范蠡就離開了他到了齊國,范蠡到了齊國以後,給大夫種發去一封信。在信中說:“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長得長頸鳥嘴,只可以與之共患難,不可以與之共享樂,你為何不離去?”文種看過范蠡的書信以後,聲稱有病不再上朝。不過為時已晚,當時有人誣陷文種將要作亂,越王勾踐就賞賜給種一把劍說道:“你曾教給我攻伐吳國的七條計策,我只採用三條就打敗了吳國,那四條還在你那裡,你替我去到先王面前嘗試一下那四條吧!”於是,文種自殺身亡。

    大家應該知道,勾踐為什麼要殺文種了吧!就是文種太厲害了,曾經給勾踐提出了“滅吳七策”勾踐只用了四條就把越國滅掉了,那麼還有三條沒有實施。所以,勾踐擔心文種要是跑到其他國家,或者勾結某人造反,那麼越國就危險了。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將文種除掉。假如,范蠡不走,估計命運和文種一樣。但是,范蠡知道功成身退,而文種迷戀政治,所以最終落得自殺身亡的地步。

  • 8 # i亮歷史

    越王勾踐只殺了文種,至於范蠡他在越王勾踐打敗了吳王夫差後就辭官經商去了,到後來將成為一個富可敵國的陶朱公了。歷代君主要殺有功臣無非就是兩點原因:要麼就是君主他的品行有問題。要麼就是功臣的太得名心,讓君主感到了威脅。

    越王勾踐與文種,范蠡商量國家大事的場景

    據《史記》記載,范蠡在離開越國曾給文種寫的信中就提到“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在吳國當奴隸時范蠡就看出了越王勾踐這個人是個的狠角色。到後來的越王勾踐的“臥薪嚐膽”同樣可以可以看出來,他對自己多少那麼的狠。直到最後和吳國對戰,又讓死囚集體自殺,可見兇狠至極。

    越王勾踐懸樑刺股為了讓國家更加強大下定決心

    再來看越王勾踐到底有沒有受到了來自范蠡和文種的威脅呢?

    其實越王勾踐感受到的威脅並不是來自范蠡和文種本人的威脅,而是他們倆的身份——大夫。特別是像他們這樣的功勳卓著的大夫。在周朝的之前的政治制度是“禮樂宗法制度”。也就是天子為最高級別,是天下的主人,正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而天子之下就是諸侯,諸侯相當於一個小國家了,諸侯下面就是大夫了,大夫是可以擁有自己的封地和軍隊。大夫再往下就是士,士是沒有土地的,只能為大夫服務。因此士忠於大夫,大夫忠於國君,國君忠於天子。

    成為陶朱公的范蠡

    在春秋時期,在“禮樂宗法制度”約束下,這個金字塔結構在西周時期,還是保持了相對穩定。到了東周時代,隨著各個諸侯國的實力增長的不同,禮樂制度開始崩潰,就是孔子所說“禮崩樂壞”。就是下級越來越不服從上級了。剛開始還只是諸侯不拿天子當回事,開始大國吞併小國。到了春秋晚期,大國內部也出了問題,也就是大夫不拿諸侯當回事了。就在越王勾踐滅吳之前的幾十年內,魯國就發生了三桓之亂,三個大夫不把魯國國君當回事,魯國國君形同虛設。更可怕的是齊國發生了田齊代姜事件,也就是齊國最有勢力的大夫——田氏一族取代了原有的齊國國君呂氏(姜子牙的後代)成為新一代國君。田齊代姜,大夫推翻了國君。

    文種被賜劍自殺的場景

    越王勾踐看在眼裡,記在心上,有了前車之鑑,越王不得不提防範蠡和文種這兩個擁有功勳卓著的大夫身上了。即使他們再怎麼忠心耿耿,也對他產生了極大威脅。擁有自己的領地和軍隊,並且功勳卓著,威望極高,范蠡和文種在勾踐滅吳之後一直讓勾踐感覺如芒在背,如鯁在喉。只可惜文種看不到這些,一心還要輔佐勾踐,最後落得個賜劍自殺的悲劇下場。而身為范蠡就明智得多,他看清了越王這個人,並且他透過一些事也明白錢的作用,最終放棄了領地和大夫,泛舟江湖,做起了大商人,最後在宋國陶丘善終,人稱陶朱公。

  • 9 # 賀拔嶽

    兔死狗烹,鳥盡弓藏,實為勾踐殺文種、范蠡之動機。只是范蠡認清了當下越王已不可能同昔日之臣下共享富貴,所以激流勇退,得於保全身家。

    文種卻不聽范蠡的勸告,貪戀權位,要與君王勾踐共享勝利果實,仍留在越國做丞相。種種跡像表明,勾踐與文種的矛盾主要是治國理念層面的衝突。丞相文種與越王勾踐在和平建國、爭霸天下的國政方針上產生了衝突,繼而主張與民休息的文種終於死在了力致稱霸天下的勾踐刀下,可以說文種之死的悲劇從他不肯辭官歸隱山林之時便已種下。

  • 10 # 夜航船水手

    越王勾踐滅吳,成為春秋時代最後一個霸主,周天子也親自為他賜胙肉,為伯--勾踐得到了當時最高榮譽。

    當時君主已經有集權的客觀需求

    吳國之所以能夠稱霸中原,能夠與春秋時期中原霸主晉國一爭高下,就是因為晉國內部為六卿所控制---趙、魏、韓、中行、範、智劉家卿大夫的勢力大過晉國公族的勢力,六家也在為搶地盤而大打出手,以至於無法顧及外部爭霸,從而鄭、衛、宋等紛紛離心。

    齊國則為國、高、鮑、宴四家卿大夫以及祖上從陳而來的田氏所把控。鮑氏甚至殺了齊侯。

    到越王勾踐稱霸,晉國已經為進一步被智、趙、魏、韓四家所控制,晉侯幾乎就是個擺設。任何一個有作為的君主,處在當時的環境之下,都要琢磨控制有功大臣的勢力避免重蹈晉、齊的覆轍。

    而後來,田氏代齊,三家分晉,正是晉、齊所付出的代價。

    此後功臣大多沒有好下場

    其實越王勾踐殺文種只是個開始,此後,直到戰國時期,戰國七雄的功臣都沒太有好下場。最出名的就是秦國的商鞅,雖然變法成功,卻被車裂之刑處死。

    尤其是外國的客卿不得好下場的多。早的如吳起,一次受魯、魏君主猜疑,後到楚國,被楚國貴族殺死。縱橫之士如蘇秦被刺殺死於齊、張儀被秦武王討厭,出奔於魏鬱鬱而終。秦功臣魏冉、範睢、白起都沒有得到善待。

    可見,春秋末年到戰國,禮制崩壞,不但周王室與諸侯國之間,諸侯國與諸侯國之間關係混亂爭鬥不已,就是君、臣之間也是鬥爭激烈,需要重新建立秩序。

    勾踐殺文種,不是個例。

  • 11 # 棲山君

    公元前472年,文種在越王勾踐的逼迫下自殺。臨死前,勾踐對文種說,相國曾教寡人滅吳九術,寡人只用了三天就將吳國滅了,剩下的幾條,煩請相國到黃泉用在吳國先王身上吧!

    文種身死之時,范蠡早已離開了越國,臨走前,他給文種留了一封信,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享樂。子何不去?

    其實,文種和自己的下場,范蠡早已預見。

    春秋中後期,周王室日漸衰微,中原各諸侯強國紛紛稱霸,戰亂頻發。為了躲避戰亂,中原百姓紛紛南遷,也將中原文化帶入了吳越之地,地處南陲的吳國和越國迅速崛起。

    可隨著經濟的發展,兩個原本和平相處的國家卻漸漸結下了仇恨。到了吳王夫差和越王勾踐這一代,大有不死不休的勢頭。

    說起越王勾踐,很多人都對他臥薪嚐膽的故事並不陌生,作為越國的君主,會稽戰敗後,他被吳王夫差不斷折辱,隱忍多年,最終大敗夫差,為自己報仇雪恨。

    滅了吳國之後,勾踐一路率軍北上,成為春秋時期最後一位霸主。

    那麼,勾踐與夫差之間到底有著怎樣的仇恨?夫差為何厲兵秣馬三年,打敗勾踐後不斷折辱於他?勾踐最終是如何翻身的,又為何要殺死與他共患難的范蠡和文種?

    這一切,還要從夫差與勾踐的殺父之仇說起。

    01

    吳越之仇

    公元前497年,越國國君允常病逝,其子勾踐繼位。勾踐繼位的第二年,吳王闔閭趁越國局勢不穩,權力交替之際,親自率兵攻打越國,卻反被勾踐重傷,不治而亡。

    臨死前,吳王闔閭將兒子夫差叫到了床前,用盡最後的力氣,叮囑他不要忘記越國的仇恨,說完就撒手人寰了。因此,夫差許下諾言,一定要勾踐血債血償。

    據《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記載:

    元年,吳王闔廬聞允常死,乃興師伐越。越王勾踐使死士挑戰,三行,至吳陳,呼而自剄。吳師觀之,越因襲擊吳師,吳敗於槜李,射傷吳王闔廬,闔廬且死,告其子夫差曰:“必毋忘越。”

    三年來,夫差厲兵秣馬,時時刻刻都想找機會攻打越國。而勾踐自然也不會坐以待斃,不但處處和夫差過不去,還準備先下手為強。

    這一日,勾踐在越王宮召見了范蠡,他跟范蠡說,既然夫差下定決心要攻打越國,與其被動防守,不如主動出擊,搶佔先機。

    范蠡聽完勾踐的想法後,卻勸阻道:“大王,吳國臨近中原,這些年經濟繁榮,夫差又日夜勤兵。如今,吳國怕是能同中原霸主齊國抗衡,以越國的實力,還不能與之抗衡。”

    可是,勾踐沒有采納范蠡的建議,堅定地說:“越國如今已經今非昔比,況且,即便寡人不出兵,夫差也會主動來攻,既然這場仗非打不可,為何不奪個先機。”

    范蠡聽了勾踐的話,還想再勸,但是勾踐已經下定了主意,不想再改,於是揮揮手,讓范蠡退了出去。

    范蠡是越國大夫,雖出身微寒,卻博學多才,高瞻遠矚,是治世能臣。若是勾踐能聽取范蠡的勸告,便不會落得入吳為奴的下場,可惜勾踐固執己見,執意要出兵吳國。

    春秋時期,吳國和越國被統稱為吳越,楚之東,江之南,皆為吳越之地,也就是現在的江南地區。千年前,吳越並沒有如今的繁盛,因地處中原以南,經濟文化相對落後。

    直到公元前六世紀,史書才對吳越之地有了較為詳細的記載。據《呂氏春秋》中記載:

    夫吳之與越也,接土鄰境,習俗同,言語通。

    到了春秋後期,因為中原文化的滲入,吳越兩國先後崛起,有了稱霸一方的野心。自此,兩國之間摩擦不斷,而吳王闔閭的死更是將兩國矛盾迅速激化,戰事一觸即發。

    公元前494年,勾踐舉傾國之兵攻打吳國,吳王夫差也派出精銳部隊迎戰,兩軍於夫椒會戰。夫差兵精糧足,準備充分,將越國軍隊打得節節敗退,只剩五千殘餘兵力退守會稽山。

    夫差趁此機會,迅速將勾踐包圍,退無可退之下,勾踐只得再度求助於范蠡。

    越軍的營帳中,勾踐一見到范蠡便抱拳鞠躬,向范蠡道歉。范蠡見越王態度如此謙虛,大驚失色,只說:“大王這禮,臣不敢受。”

    勾踐見狀,痛心疾首地說道:“都怪寡人之前沒有聽從先生的意見,如今被吳軍圍困在此,事已至此,還請先生再出良策,解我越軍之危。”

    此時情況十分緊急,范蠡見勾踐態度誠懇,也沒有了顧忌,說道:“吳楚兩國之仇已非一日,大王想要保命,便只能受點委屈,派人帶著重禮去向夫差稱臣,若他還不答應,您便去親自侍奉他,做他的僕人。”

    為了保住越國和自己的性命,勾踐隨即派遣大夫文種去向夫差求和,還稱自己是亡國賤民,願意成為夫差的奴僕,還要將自己的妻子獻給夫差做侍妾。

    夫差聽了勾踐的這話後,頓時身心舒暢,他決定要好好折磨勾踐一番。他直言道:“伍子胥說,越國是天帝賜給寡人的禮物,寡人怎可拒絕呢?”

    文種回國後,將夫差的話原封不動地傳給了勾踐。勾踐聽後,拔出寶劍,想要殺死妻女,而後自刎,他悲憤地說:“我早料到夫差不會放過我,我寧可自毀也不會讓夫差羞辱。”

    范蠡見狀,急忙阻止道:“大王且慢,此刻還未到山窮水盡之時。”

    原來,范蠡曾聽文種說,吳國的太宰嚭為人貪財好色,夫差對他十分信任,如果讓文種向他獻上珍寶美女,說不定事情會有轉機。

    勾踐採納了范蠡的建議,向其獻上了價值連城的珍寶和美女,太宰嚭果然接受了勾踐的賄賂,向夫差進言,越王已經臣服,與其殺了他,不如留在身邊使喚,更能羞辱於勾踐。

    夫差一聽,便心動了,此刻要了勾踐的性命確實太便宜他了,不如將他留在自己的身邊,當牛做馬來得痛快。

    勾踐得知夫差願意放自己一條生路後,欣喜若狂。他特意穿上的貧民的舊衣服,帶著妻子和范蠡一起前往吳國,拜見了夫差,而文種則回到越國,幫勾踐打理朝政。

    吳王宮的大殿上,勾踐俯身跪下,對著夫差卑微地說道:“東海罪臣勾踐,自不量力,得罪上過,承蒙大王厚恩,饒我性命,勾踐感激涕零。”

    勾踐不屑地說道:“我若想殺你,今日你豈能跪在這裡,既然你有心贖罪,寡人自當成全。此後,你就去寡人父親的墓前為奴還債吧,還清了,寡人便放你回去。”

    勾踐也別無選擇,只能硬著頭皮說道:“大王的命令,我自當遵守,甚好,甚好!”

    之後,夫差在其父親闔閭的墓前,用石頭蓋了幾間屋子,給勾踐和她的妻子,還有范蠡一起居住,環境十分艱苦,可是勾踐卻一一忍耐了下來。

    不僅如此,每逢吳王駕車出遊的時候,勾踐還要充當馬伕。當夫差要上馬時,勾踐便跪在地上,讓夫差踩著他的背上馬,然而他再跑到前面,為夫差牽馬。

    夫差出行,從不讓百姓避諱,於是,眾目睽睽之下,吳國的百姓都看到越王在為吳王牽馬,有時候,人們還會對他指指點點,說盡羞辱的話。

    百姓的議論傳到勾踐的耳中,他便會羞恥地不敢抬頭,每每這樣,夫差便會開心地哈哈大笑。這樣的日子一過就是好幾年,勾踐在吳國可謂是受盡折辱。

    因此,勾踐也成了歷史上第一位為奴還債的君王,如此羞辱,自然讓勾踐恨得牙癢癢。而另一邊,夫差因為勾踐表現出的謙卑恭敬,也漸漸地放下了對他的防備。

    在吳國為奴的日子,每一天都是無比煎熬的。眼見三年過去了,夫差絲毫沒有放他們回去的打算,勾踐的心中越來越著急。

    他想,難道他要被困在這裡一生嗎?他不甘心,決不甘心!

    范蠡看出了勾踐心中的焦急,勸說他道:“商湯曾被困夏臺,周文王曾被困羑里,齊桓公也曾流落莒地,他們最終都稱王稱帝,焉知這不是大王的福分呢?”

    范蠡的話勾踐並未聽進去多少,他想要回越國的心十分迫切。當時,吳國的太宰嚭因為收了勾踐的賄賂,時常來石室給勾踐送吃的用的。

    一次,太宰嚭又來給勾踐送吃的,勾踐抓住機會,偷偷對太宰嚭說,如果他能讓吳王夫差將他放回去,他就獻上更多的珠寶美女。

    太宰嚭聽了勾踐的話喜不自勝,出了石室後,立馬進宮請見了夫差,並向夫差進言,放了勾踐。

    夫差思索片刻,覺得勾踐已經被自己驅使了三年,這一身的傲氣也被磋磨得差多了,況且,殺了勾踐也會惹天下人的話柄,不如就將他放回去吧。

    從夫差對勾踐的態度來看,他從未將勾踐放在眼裡。吳國國力強盛,他早已不願被困在吳越之地,他想要的是同齊、晉、楚等強國爭霸,以圖問鼎中原。

    至於勾踐,折磨了三年,為奴了三年,他覺得他的殺父之仇已經報了,可以放他回去了。可是,他不知道的是,這對於勾踐來說,這是一輩子不能忘記的恥辱,他定要報仇雪恨。

    02

    臥薪嚐膽

    公元前491年,勾踐帶著妻子和范蠡終於回到了越國。回國後,他非但沒有脫下為奴時的衣服,反而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

    他不能忘記會稽之恥,更不能忘記這三年的為奴之恥,而這也是典故臥薪嚐膽的由來。

    勾踐將苦膽放在座前,一旦睏乏就仰頭嘗膽,不斷激勵自己。閒暇時,他還去田間勞作,穿的是粗布麻衣,吃的是粗茶淡飯,他與百姓同勞同作,很快就贏得百姓的尊重。

    公元前490年,夫差派遣使者來到越國,要勾踐送兩名使臣去吳國,說得好聽是在兩國之間傳遞訊息,說得不好聽就是人質。

    正當勾踐不知派誰前去的時候,得知訊息的范蠡主動向勾踐請奏,由他出使吳國。勾踐對范蠡信任有加,更是將越國的希望寄託在他身上,不願意放他離去。

    於是,范蠡勸說道:“大王還是答應臣的請求吧!雖然帶兵打仗一事,大夫文種或許不如臣,但是處理政府,安撫百姓,文種卻遠超於臣。況且,大王將臣送去,也能顯示誠意。”

    勾踐見范蠡去意已決,不再挽留,勉強答應了范蠡的請求。

    范蠡離開越國不久後,大夫文種就向勾踐獻上了“伐吳九術”,意思是九條消滅吳國的計策,而其中,最有名也最狠毒的便是美人計。

    俗話說,溫柔鄉便是英雄冢,自古英雄遇見美人,再大的雄心壯志,也有被消磨殆盡的一天。

    於是,勾踐精心挑選了越國最美貌的兩個女人,西施和鄭旦,將他們獻給了夫差。這美人計果然奏效,不久後,夫差不僅消除了對勾踐的疑心,還將范蠡放回了越國。

    范蠡回到越國後,連忙向勾踐進言,希望可以重建都城。

    范蠡想要修建大小兩座都城,一座是勾踐小城,是越國的政治中心和軍事堡壘,要修得格外堅固。另一座是山陰大城,比小城大十倍,是普通百姓的居所。

    范蠡進諫的一系列措施很快就得到了實施,越國的百姓因此也迅速安定下來,經濟和軍事能力也得到了全面的提升。終於,攻打吳國的機會終於來了。

    此時,吳大陸局勢動盪,夫差殺死了忠臣伍子胥,率舉國之兵北上,將老弱婦孺留在了都城,這也恰恰給了勾踐攻打吳國的機會。

    不久後,勾踐派出四萬士兵,六千禁衛軍,兩千水軍攻打吳國。越國軍隊一路攻城略地,所向披靡,直逼吳國都城,吳國太子為了守住都城,英勇戰死。

    當訊息傳到夫差的耳中,他悲憤地說道:“寡人錯了,不該放虎歸山,反而害了我兒的性命。”

    可此時,夫差帶著軍隊遠在北方,根本無力返回吳國,於是他只能忍氣吞聲地向勾踐求和。勾踐也明白,自己不可能一戰便滅了吳國,也見好就收,與夫差就此講和。

    然而四年後,吳國的精銳部隊在與齊、晉等國的交戰中消耗殆盡,勾踐再次抓住了機會,派兵攻打吳國,並將吳國都城圍困了三年。

    夫差見吳國已陷入頹勢,再也無法挽回,於是只能向當初的階下囚俯首稱臣。他以為,當年他了勾踐一命,勾踐念及當初的不殺之恩,也會饒他一條性命。

    可是,勾踐深知放虎歸山的危害,並沒有想過要放過夫差,他想讓夫差嘗一嘗,他當年所受的折辱。然而,夫差也是一位有血性的君王,為了保留最後的尊嚴,選擇了自盡。

    夫差死後,吳國也跟著滅亡了,當勾踐佔領吳國後,第一個殺死的便是當初幫助過他的太宰嚭。勾踐的舉動范蠡都看在眼裡,但是他什麼也沒有說。

    不久之後,他便主動向勾踐請辭。但是勾踐並不想放范蠡離開,還說願意與范蠡共享吳國。而范蠡早就看出來勾踐的本性,他自知留下來不會有好下場,還是堅決要離開。

    勾踐幾番挽留皆不奏效,最終只能接受了范蠡的請辭。範蠡離開越國後,泛舟五湖,隱世而居。

    而另一邊,文種卻將勾踐共享越國的話當了真,並坦然接受了相國的職位。但是沒過多久,兩人就因為是繼續北上稱霸還是偏安一隅的問題上爆發了激烈的矛盾。

    之前,周天子派遣使者來越國賜胙,封勾踐為華夏之伯,承認他的霸主地位。得到如此榮耀之後,勾踐的北上爭霸的心思更是蠢蠢欲動。

    他認為,越國西鄰楚國,背接魯國,東靠東海,可謂是土地遼闊,國富民強。於是,他想效仿夫差,經吳國的邗溝,北渡淮水,與齊魯等國諸侯會於徐州,一起致貢於周。

    可是,勾踐的想法遭到了文種的反對,他認為夫差當時也是以為國富民強,有資格與其他諸侯強國爭霸,親率兵馬北上,才導致吳國滅亡,勾踐想要效仿夫差,這個決定太輕率了。

    當初,夫差折辱勾踐的種種情景還歷歷在目,如今,夫差是階下囚,是亡國之君,文種居然將他與夫差相提並論,勾踐的心中十分不快。

    但是,作為一個臥薪嚐膽了二十年的君王,勾踐的優點就是十分能忍,所以面對文種的強勢,勾踐也是選擇了忍耐。

    沒過多久,勾踐又與文種商量北上爭霸的計劃。當時,魯國國君派遣使者來越國,希望勾踐能幫他消滅三桓的勢力,勾踐便想趁此機會,讓各國諸侯臣服於越國。

    可文種認為,越國雖然攻滅了吳國,但是吳國的舊貴族勢力盤根錯節,越國計程車兵與百姓也需要休養生息,勾踐既有霸主之名,列國定不敢來犯,不如趁此機會,發展內政。

    況且,魯國一向附庸齊國,若是貿然插手別大陸政,定會招致別國的不滿,到時候,只怕越國又要干戈四起,這對國家和百姓都無利。

    之後,勾踐一次又一次地嘗試與文種溝通北上的計劃,但是都遭到了文種的強硬的拒絕。兩人之間的矛盾越來越深,最終,勾踐對文種起了殺心。

    此時的文種也逐漸意識到自己的危險,他想起范蠡臨行前留下的那封信: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享樂。子何不去?

    意思是,越王可以共患難,卻不能同富貴,你也快點離開吧!

    自此,文種便開始閉門謝客,任憑勾踐如何催促,他都堅持稱病不朝。恰逢此時,有人向勾踐進言,文種長時間在家不出門,是要準備謀反。

    勾踐一聽,大驚失色,隨後就將自己的寶劍賜給了文種。當文種收到勾踐的寶劍時,他瞬間明白了勾踐的意思,當年,夫差就是用這種方式賜死了伍子胥的。

    跟隨著寶劍來的,還有勾踐的口諭,相國曾教寡人滅吳九術,寡人只用了三天就將吳國滅了,剩下的幾條,煩請相國到黃泉用在吳國先王身上吧!

    最終,文種在勾踐逼迫下自刎而死。

    03

    最後

    文種死後,勾踐立刻實行了北上稱霸的計劃。

    他先是在徐州會見了齊、宋、晉、魯等國的諸侯,將吳國之前侵佔的土地還給了他們。之後,他幫助各諸侯平定大陸的內亂,還透過無力維護了諸侯國的原有秩序。

    在這一系列的舉措之下,勾踐威名大振,成為了春秋末期,最後一位霸主,稱號“霸王”。

    有禹之遺烈焉。

    雖然,殺害文種成了勾踐一生的汙點,但是他能臥薪嚐膽二十年,忍常人所不能忍,還是非常值得敬佩的。作為一個君王,他從未放棄臣民,從未放棄自己的國家,更是一個大丈夫。

    然而,勾踐雖然搭上了春秋的末班車,但是他的霸主夢也隨著戰國時期的到來逐漸破滅。

    勾踐延續了周王朝的分封制,導致越國在政治制度和人才引進上都落後於其他諸侯國,正因為如此,越大陸部逐漸開始分化,內亂不斷。

    勾踐死後,越國迅速衰落,再也沒能重下霸主的輝煌。但是,勾踐雖死,他的故事卻流傳千年,不斷激勵世人,知恥後勇,只要堅持,總會成功的!

  • 12 # zsfnn180

    文種范蠡幫助勾踐滅吳後想與勾踐共享樂,而勾踐有雄心,居安思危,不想享樂,價值觀不同;如果文種范蠡和諸葛亮一樣 ,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不想享樂 ,越國會成為春秋霸主,自己也會和諸葛亮一樣永垂青史。

  • 13 # 科技歷史說

    原因很簡單,他倆知道的秘密太多了。

    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踐臥薪嚐膽10餘載,終於消滅吳國,就在班師回朝之際。王后雅魚不辭而別,拔劍自刎!

    得知這一訊息的范蠡,隨口便問越王勾踐:“西施該如何處置?”范蠡得到了這樣的回覆:“亡國禍水,豈能留下?沉入江底罷了!”

    被驚出一身冷汗的范蠡,當晚就偷偷收拾鋪蓋,悄悄告知了西施,連夜帶著她遠走高飛。

    來不及通知好搭檔文種的范蠡,在隱姓埋名安定好一切之後,當即就寫信告知文種:

    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

    意思已經很明顯了,只不過居功自傲的文種,認為自己在越王勾踐吞併吳國的過程中,有莫大的功勞,此時正是接受越王封賞,開始享受生活的好機會,怎麼能夠放棄這一切呢?

    換個地方不知道要奮鬥多久,所以他願意留下來,死心塌地跟著越王勾踐。

    哪裡想到僅僅一年的時間,公元前472年,身體有恙的文種,正待在家裡休息,躺在病床上的他突然聽到一個訊息:“越王勾踐來訪。”

    本來他以為不過是越王勾踐關懷他,專門來看他狀況如何的?

    卻沒想到越王勾踐一開口,反而讓他驚慌失措。

    “相國曾經教給寡人消滅吳國的9條秘計,沒想到如此管用,寡人只用三條,就讓當年騎在寡人頭上撒歡的吳國滅亡,那剩下的幾條,還是希望相國,能在九泉之下,替寡人用在吳國先王身上,以此來保佑越國基業長青。”

    文種這個時候才突然想起范蠡對他所說的話,簡直是悔不當初,即便是腸子都悔青了,但一切已經於事無補了。

    文種的悲劇,看似在意料之外,其實處處在情理之中。

    越王勾踐之所以要殺文種和范蠡,原因無非這麼幾種。

    第一、功高蓋主,那麼自己將顏面何存?

    當初在越王勾踐即位之初,老吳王闔閭欺負他年輕不懂事,當時就兵臨城下,打算給越王勾踐一點顏色看看。

    越王勾踐也是初生牛犢不怕虎,直接孤注一擲,選擇與吳王硬剛,而且派出先鋒隊,當著吳軍的面,集體自刎而亡,就趁著吳軍被嚇傻的間隙,越王勾踐帶兵打了吳王闔閭一個措手不及。

    而吳王闔閭也在這次戰爭中,不幸負傷,回國後沒多久,就舊病復發身亡了。

    臨終前特地把兒子夫差叫到面前,特地囑咐他:“一定要替父親報仇。”原本吳國的實力要在越國之上,而且上一戰,越王勾踐已經暴露了自己的全部實力,同樣的戰術顯然也不太管用了。

    很顯然,吳國與越國的第2次交鋒,以越王勾踐的慘敗而告終,只有幾千人馬退守到會稽山附近。

    眼看面臨滅國危機的越王勾踐,當即就聽從了相國范蠡的建議,去到吳國當牛做馬,不僅給吳王夫差的父親守墓,平時還要當吾王夫差的僕人,隨叫隨到。

    這樣的日子整整持續了三年之久,受夠了無數吳華人的冷嘲熱諷。

    但是好在三年之後,越王勾踐終於回到越國,每日飯前臥薪嚐膽,經過10年的苦心經營,終於積累了可以與吳國一戰的實力。

    最終不負眾望,打敗吳王夫差,一血前恥。

    而這一切的前提,與越王勾踐的兩位手下范蠡和文種脫不了干係。

    當時勸越王勾踐不要衝動的是范蠡,讓他去吳國當牛做馬的也是范蠡,後來出謀劃策,用美人計迷惑吳王夫差的卻是文種,自始至終,他們兩人的貢獻,確實要在越王勾踐所受的痛苦之上。

    論聰明才智,論歷史功績,越王勾踐確實比不過,如果這兩個人太能幹了,那要是沒有一定的手段能夠制衡這兩個人,那麼越王勾踐的王位會做的安穩嗎?

    顯然不可能。

    第二、勾踐的秘密與屈辱,文種和范蠡再熟悉不過了

    成功的男人,都不願意提起曾經的黑歷史,越王勾踐,即便是後來消滅了吳國,但是你知道陪他共同度過那屈辱三年的王后雅魚,為何在越王勾踐復國的那一刻,要自盡而亡嗎?

    其實越王勾踐的妻子雅魚,一直以來都是他的賢內助,而且兩人夫妻感情很好,即便是當時的越王勾踐孤注一擲,與吳王闔閭拼命的時候,王后雅魚一刻也沒有閒著。

    儘管是一介女流之輩,但是她卻帶著全城的百姓,替丈夫勾踐牢牢守衛著後方,就是為了防止敵軍偷襲。

    當時勾踐去吳國當牛做馬的時候,王后雅魚也跟著去了,一開始夫妻二人齊心協力,共同侍奉吳王夫差,日子也還算可以。

    只不過當時的吳王相國伍子胥,就想看看越王勾踐是不是真的真心悔過,同時也為了考驗他們夫妻二人的感情,直接讓王后雅魚梳妝打扮,趁著夜色去服侍喝醉酒的吳國使者。

    即便是這樣的屈辱,為了能夠儘快回國,越王勾踐和王后雅魚都含淚忍了。

    而且在當年,吳王夫差身體不舒服,太醫們都無計可施的時候,越王勾踐居然忍受著難聞的氣味,當著那麼多人的面,公開嚐了一口吳王的大便,迅速診斷出了病情。

    確實也讓吳王大受感動,進一步加速了越王勾踐回國的程序。

    只不過這些屈辱的黑歷史,范蠡和文種都心知肚明,在越王勾踐復國之後,王后雅魚之死,更是說明了一切。

    越王勾踐這個人,確實只能共患難,不能同富貴,就連待在他身邊幾十年之久的結髮之妻雅魚,都知道自己必死的結局,提前以這種體面的方式離開,何況是范蠡和文種呢?

    第三、太宰嚭的悲劇,就註定他倆也不會是例外

    其實當年越王勾踐眼看著越國就要滅亡之際,就去求教範蠡,范蠡提出的計策,確實是讓他去吳國當牛做馬。

    但是即便如此,難道吳王就是傻子嗎,而且吳王相國伍子胥,一眼就看出了其中的端倪,當時就否定了這個提議,堅決要讓吳王夫差乘勝追擊,徹底消滅越國以絕後患。

    聽到這個訊息的越王勾踐,差點都要拔劍自刎了。

    只不過范蠡還想死馬當活馬醫,畢竟他聽文種說過,吳王夫差最信任的手下太宰嚭,此人貪財好色,如果給他珍寶和美女,或許事情就有了轉機。

    一想起即將要亡國,越王勾踐也顧不上什麼了,直接把越國的好寶貝,以及精挑細選的美女,都拿去賄賂太宰嚭,這一招確實有效。

    吳王夫差也同意了越王勾踐留在身邊當牛做馬的想法。

    畢竟想想也是,直接把越國滅了,哪有把越王勾踐留在身邊,慢慢折磨來得更刺激呢?

    太宰嚭既然能夠被買通第1次,也就能買通無數次。

    所以正是因為他的不斷勸說,再加上越王勾踐除了讓范蠡賄賂他,還答應他在回國之後,給他送去加倍的金銀珠寶。

    無盡的貪念,最終也害死了太宰嚭。

    當時越王勾踐在復國之後,做的第1件事就是親自手刃了太宰嚭,儘管他也算得上是越王勾踐復國的大功臣,但這些年來,他對越王勾踐的壓榨,那可是一點一滴都被記在心裡。

    所以在越王勾踐的眼中,就沒有什麼功臣不功臣之說,多年的屈辱生涯,那是一種刻骨銘心的痛,只要有人揭傷疤,只要還有人知道那段黑歷史,那越王勾踐就一日不得安寧。

    第四、王后之死,以及勾踐對西施的態度足見其狠心

    當年王后雅魚之死,確實也是越王勾踐沒有想到的,據說他抱著王后雅魚的遺體,沉默了好久。

    至於當年被選中,以美人的名義進獻給吳王的美女西施,其實是范蠡親自挑選的,而且當時西施的美貌,也讓范蠡一見鍾情。

    只不過他們的愛情註定不會得到祝福。

    首先西施必須要作為越王勾踐復國的犧牲品,而且當年時間緊迫,范蠡只能含淚把西施拱手相讓。

    所以在越王勾踐復國之後,他也特別關注地問了一句:西施該怎麼辦?

    然而得到的答覆卻是令他痛心的。

    從那一刻范蠡就已經看清楚了越王本性,再怎麼說,西施也是犧牲了自己的身體,替越王勾踐魅惑吾王夫差的功臣,但是依舊擺脫不了必死的結局。

    所以范蠡早就預料到了,還不如直接帶著西施遠走高飛。

    當然也有一種說法,說當年的西施,沉江而亡了。

    但是不論如何,都無法改變越王勾踐卸磨殺驢的所作所為。

    第五、文種居功自傲,也招致了越王勾踐的反感

    在范蠡走後,文種在越國,也確實得到了應有的高官厚祿,但是他留在越王勾踐身邊,其實越王勾踐是很不舒服的。

    而且越王勾踐從范蠡的離開,就已經明白,整個越國如果沒有制衡文種的存在,那麼憑藉他的聰明才智,自己又該如何面對呢?

    沒有哪個帝王不喜歡聰明人,但是如果聰明人自己駕馭不了,不如除之而後快。

    事實結果也確實如此,已經開始享受生活的相國文種,也與越王勾踐之間爆發了激烈的矛盾衝突。

    越王勾踐更想要北上稱霸一方,但此時的文種卻建議他,安穩守好一畝三分地,小富即安。

    而且拿越王勾踐和吳王夫差做對比,說當年的吳王夫差是國富民強,才有資格率兵北上的,現在更應該好好休養生息,等到時機成熟再做行動也不遲。

    這個時候的越王勾踐壓根聽不進去,一想起那段屈辱的歷史,自己能有今天的成就,吳王夫差哪裡能跟自己相比。

    既然道不同不相為謀,本來良好的君臣關係也徹底鬧掰了,文種也就藉此機會回家休息,只不過恰好就在氣頭上的越王勾踐,又聽人說文種有密謀造反的意思。

    所以乾脆就賜死了文種。

    其實在文種死後,越王勾踐也確實證明了自己的實力,透過北上稱霸的計劃,成為了一代春秋霸主。

    但是無論如何,我們要回顧起越王勾踐的前半生,確實是一段屈辱史,而且當年文種和范蠡的光芒過盛,一直以來,越王勾踐存在感很低,彷彿是一個被支配的工具人。

    但是無論如何,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的故事,都在不斷激勵著無數人在困境中砥礪前行。

    苦心人,天不負,三千越甲可吞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王羲之的喪亂帖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