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飲食習俗】飲酒。主要是飲茱萸酒和菊花酒。茱萸,是重陽節的標誌,古人常將其插於頭上,或者作為配飾戴在身上,也將其製成“茱萸酒”飲用。漢《淮南萬畢術》記載:“井上宜種茱萸,茱萸葉落水中,飲此水者,無瘟病。”可見,古人認為,茱萸具有去瘟病的功能。所以,自唐代始,以茱萸泛酒而飲之風興起,特別是到了明清時代,此風更盛。茱萸酒的飲法有二:一是將茱萸泡入酒中,加少許鹽;二是用酒服茱萸子。唐末五代《提要錄》:“北人九月九日以茱萸研酒(碎末泡酒),灑門戶間避邪。亦有入鹽少許而飲之者。”又說:“男摘二九粒,女一九粒,以酒咽者,大能避惡。”嘉靖安徽《石埭縣誌》:“飲茱萸酒,雲避不祥。”到了明代,飲茱萸酒南方更甚於北方。避不祥、避山嵐、避毒、避邪氣,是人們飲茱萸酒的主要目的。因之,茱萸又有“辟邪翁”之稱。菊花,在重陽節,最主要的功用就是飲酒之用。《西京雜記》不僅指明重陽飲菊花酒,令長壽;還介紹了制菊花酒的方法:“菊花舒時,並採莖葉,雜黍米釀之,至來年九月九日始熟,故謂之菊花酒。”此後,歷代詩歌、筆記,均有對重陽飲菊花酒的記載,其主要功能是“延年益壽”。所以,菊花又有”延壽客“之稱。食“重陽花糕”。最早記載重陽美食的是《西京雜記》,書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令人長壽。”“蓬餌”,楊雄《法言·卷一三》解釋曰:“餌,謂之糕;或謂之粢。”可見,餌、糕是同物異名。關於“餌”的材料,晉幹寶認為是:“豆末屑米而蒸之以棗豆之味。”即以豆米制糕,再在豆米糕上飾以棗豆。這就是最早的“重陽花糕”。此後,歷代沿襲,同中有異。隋唐時代,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唐代九月九日食“麻葛糕”、“五彩糕”。唐代時,九月九日朝廷還設宴招待百官,“糕”與“高”同音,寓意“步步升高”。所以,唐代以後,重陽食花糕,具有了吉祥的意義。宋代,食“糕”之俗,益盛。《歲時雜記》記載:“二社、重陽尚食糕,而重陽為盛。大率以棗為之,或加以粟,亦有用肉者,有面糕、黃米糕,或為花糕。”可知,糕的原料有用小麥粉制的面糕和用黃米麵制的黃米糕兩類,糕中可以加入棗、粟、肉等。品種增多了,內容豐富了。宋代食糕,還出了不少的花樣。例如,面糕,一般以糖面蒸成,上以豬羊肉、鴨子肉為絲簇飣,插上小彩旗,謂之“重陽糕”。又據《歲時雜記》記載:糕上置小鹿子數枚,號曰食“祿糕”。以“鹿”諧音“祿”,取吉祥之意。明清時代,食糕之俗仍盛,但南北有異。北方,多“用棗蒸麵糕,謂之花糕”;“花糕”的名稱十分流行。南方,多“以粉面為之,又用面裹肉炊之”。揚州人還將糖、肉、秫面雜糅在一起,蒸之為糕等等,不一而足。時至今日,北方重陽之日,仍以黃米麵蒸糕,綴之紅棗,亦是取其“步步登高”之寓意。
【重陽節飲食習俗】飲酒。主要是飲茱萸酒和菊花酒。茱萸,是重陽節的標誌,古人常將其插於頭上,或者作為配飾戴在身上,也將其製成“茱萸酒”飲用。漢《淮南萬畢術》記載:“井上宜種茱萸,茱萸葉落水中,飲此水者,無瘟病。”可見,古人認為,茱萸具有去瘟病的功能。所以,自唐代始,以茱萸泛酒而飲之風興起,特別是到了明清時代,此風更盛。茱萸酒的飲法有二:一是將茱萸泡入酒中,加少許鹽;二是用酒服茱萸子。唐末五代《提要錄》:“北人九月九日以茱萸研酒(碎末泡酒),灑門戶間避邪。亦有入鹽少許而飲之者。”又說:“男摘二九粒,女一九粒,以酒咽者,大能避惡。”嘉靖安徽《石埭縣誌》:“飲茱萸酒,雲避不祥。”到了明代,飲茱萸酒南方更甚於北方。避不祥、避山嵐、避毒、避邪氣,是人們飲茱萸酒的主要目的。因之,茱萸又有“辟邪翁”之稱。菊花,在重陽節,最主要的功用就是飲酒之用。《西京雜記》不僅指明重陽飲菊花酒,令長壽;還介紹了制菊花酒的方法:“菊花舒時,並採莖葉,雜黍米釀之,至來年九月九日始熟,故謂之菊花酒。”此後,歷代詩歌、筆記,均有對重陽飲菊花酒的記載,其主要功能是“延年益壽”。所以,菊花又有”延壽客“之稱。食“重陽花糕”。最早記載重陽美食的是《西京雜記》,書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令人長壽。”“蓬餌”,楊雄《法言·卷一三》解釋曰:“餌,謂之糕;或謂之粢。”可見,餌、糕是同物異名。關於“餌”的材料,晉幹寶認為是:“豆末屑米而蒸之以棗豆之味。”即以豆米制糕,再在豆米糕上飾以棗豆。這就是最早的“重陽花糕”。此後,歷代沿襲,同中有異。隋唐時代,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唐代九月九日食“麻葛糕”、“五彩糕”。唐代時,九月九日朝廷還設宴招待百官,“糕”與“高”同音,寓意“步步升高”。所以,唐代以後,重陽食花糕,具有了吉祥的意義。宋代,食“糕”之俗,益盛。《歲時雜記》記載:“二社、重陽尚食糕,而重陽為盛。大率以棗為之,或加以粟,亦有用肉者,有面糕、黃米糕,或為花糕。”可知,糕的原料有用小麥粉制的面糕和用黃米麵制的黃米糕兩類,糕中可以加入棗、粟、肉等。品種增多了,內容豐富了。宋代食糕,還出了不少的花樣。例如,面糕,一般以糖面蒸成,上以豬羊肉、鴨子肉為絲簇飣,插上小彩旗,謂之“重陽糕”。又據《歲時雜記》記載:糕上置小鹿子數枚,號曰食“祿糕”。以“鹿”諧音“祿”,取吉祥之意。明清時代,食糕之俗仍盛,但南北有異。北方,多“用棗蒸麵糕,謂之花糕”;“花糕”的名稱十分流行。南方,多“以粉面為之,又用面裹肉炊之”。揚州人還將糖、肉、秫面雜糅在一起,蒸之為糕等等,不一而足。時至今日,北方重陽之日,仍以黃米麵蒸糕,綴之紅棗,亦是取其“步步登高”之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