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點意見:大便是胃腸道的一面‘鏡子’’
寶寶糞便的次數和性質,往往反映出胃腸道的生理和病理狀態。正常的小兒糞便含8O%的水分,其餘主要為食物殘渣,包括未完全消化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一定量的中性脂肪、脂肪酸和以鈣鹽為主的礦物質,還有少量黏液和細菌。
第二點意見:大便與進食改變
①新生兒最初3天內排出胎便,性質黏稠,色深綠或黑色,無臭味,由脫落的上皮細胞、濃縮的消化液及胎兒時期吞入的羊水組成。在吃奶以後,2~3天大便就會轉為正常嬰兒糞便。
②如為純母乳餵養,嬰兒的大便呈金黃色或黃色,稠度如膏狀,偶呈稀薄帶綠色,有酸味但不臭,每日大便2~4次。也有母乳餵養的嬰兒每天大便5次,但是體重增長正常,不能認為是病態。如平時每天大便僅1次,忽然增加到5次以上,那麼就要考慮是腹瀉,嬰兒長期腹瀉會引起體重不增。
④混合餵養的同時加澱粉類食物,則小兒大便會增多,呈輕度褐色,臭味相對增加。若多食蔬菜、水果,大便的性狀與成人相似。初加菜泥時,常有菜泥從糞便中排出,使糞便染成綠色,這並不是消化不良,而是食物中的鐵離子引起的,數天後綠色會逐漸減少。
①大便臭味過濃,表示蛋白質消化不良.大便帶酸味多泡沫,反映碳水化合物消化不良,發酵旺盛;
②大便外觀呈奶油狀,表示脂肪消化不良.大便常見到多量的奶瓣,呈酸臭味,說明小兒飲食過量;
④大便呈膿血樣,可能為菌痢或其他細菌生腸炎等;
⑤大便帶血絲,多數系肛門裂、直腸息肉所致;
⑥如果為漿樣大便,結合陣發哭鬧、腹痛、腹部腫塊,應考慮為腸套疊;
⑦大便灰白色,提示可能有膽道梗阻;
第一點意見:大便是胃腸道的一面‘鏡子’’
寶寶糞便的次數和性質,往往反映出胃腸道的生理和病理狀態。正常的小兒糞便含8O%的水分,其餘主要為食物殘渣,包括未完全消化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一定量的中性脂肪、脂肪酸和以鈣鹽為主的礦物質,還有少量黏液和細菌。
第二點意見:大便與進食改變
①新生兒最初3天內排出胎便,性質黏稠,色深綠或黑色,無臭味,由脫落的上皮細胞、濃縮的消化液及胎兒時期吞入的羊水組成。在吃奶以後,2~3天大便就會轉為正常嬰兒糞便。
②如為純母乳餵養,嬰兒的大便呈金黃色或黃色,稠度如膏狀,偶呈稀薄帶綠色,有酸味但不臭,每日大便2~4次。也有母乳餵養的嬰兒每天大便5次,但是體重增長正常,不能認為是病態。如平時每天大便僅1次,忽然增加到5次以上,那麼就要考慮是腹瀉,嬰兒長期腹瀉會引起體重不增。
④混合餵養的同時加澱粉類食物,則小兒大便會增多,呈輕度褐色,臭味相對增加。若多食蔬菜、水果,大便的性狀與成人相似。初加菜泥時,常有菜泥從糞便中排出,使糞便染成綠色,這並不是消化不良,而是食物中的鐵離子引起的,數天後綠色會逐漸減少。
第三點意見:哪種大便是病態①大便臭味過濃,表示蛋白質消化不良.大便帶酸味多泡沫,反映碳水化合物消化不良,發酵旺盛;
②大便外觀呈奶油狀,表示脂肪消化不良.大便常見到多量的奶瓣,呈酸臭味,說明小兒飲食過量;
④大便呈膿血樣,可能為菌痢或其他細菌生腸炎等;
⑤大便帶血絲,多數系肛門裂、直腸息肉所致;
⑥如果為漿樣大便,結合陣發哭鬧、腹痛、腹部腫塊,應考慮為腸套疊;
⑦大便灰白色,提示可能有膽道梗阻;
對於以上異常的大便,家長需要注意,最好保留大便,送醫院化驗,以使患兒得到及時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