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榮耀歷史

    不僅有蜀國五虎上將,還有曹操的五子良將,東吳的四英將和十二虎臣,此外袁紹還有河北四庭柱等等,不過這當中有是《三國志》正史中記載的,有的是《三國演義》小說演義的,還有我們現代人創造的。

    1、蜀國五虎將

    此說法是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提出的,不過他卻是根據《三國志》來的,因為陳壽將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合傳,由此而得。

    其實在劉備稱漢中王時,只封了四位大將,分別是前將軍關羽,右將軍張飛,左將軍馬超,後將軍黃忠,並沒有趙雲,不過趙雲對於蜀漢集團的貢獻可不小,特別是在長坂坡和荊州兩救劉禪。在漢中之戰時,趙雲也有在曹營之中殺得幾進幾齣的優異表現,被劉備稱為“子龍一身都是膽”,這部分被羅貫中演義之後用在了長坂坡之戰。

    馬超在西涼時可是聞名天下,潼關之戰中差點擒殺曹操,但是歸降劉備之後被高高地供起來了,並沒有什麼突出表現。

    老將黃忠早年表現平平,臨了在定軍山一戰中斬殺夏侯淵,揚名立萬,夏侯淵是蜀漢集團斬殺的曹魏陣營最高級別將領。

    關羽和張飛的事蹟不用多說,《三國演義》雖有誇張,但兩人在正史之中確實被冠以“萬人敵”的稱謂,而且五人之中,只有關羽、張飛在後世入選武廟(象徵武將的歷史地位),甚至關羽還成為關聖帝君單獨祭祀。

    在曹魏陣營,除了曹操本家的曹仁、曹洪以及夏侯惇、夏侯淵之外,所依仗的領兵大將就是五子良將了,但是五個人的命運各有不同。

    五人之中,戰績最高的當屬張遼,逍遙津一戰,以800人擊破孫權10萬大軍,震驚天下,據說在東吳提張遼的名字能“止夜啼”,張遼也是五人之中唯一一個在後世入選武廟的。

    五人之中下場最悽慘的當屬於禁,他是曹操最信任的將領,關羽圍攻襄樊時曹操命于禁、龐德救援,結果關羽水淹七軍,于禁和龐德全軍覆沒,龐德不屈而死,于禁選擇投降,曹操聽到後感嘆:“吾知禁三十年,何意臨危處難,反不如龐德邪!”後來關羽被東吳擒獲,于禁到了東吳,曹丕稱帝后孫權將其送回。曹丕表面上噓寒問暖,卻在祭拜曹操時命人擺上龐德被殺,于禁投降的畫像,于禁看到之後羞愧而死。

    3、東吳四英將和十二虎臣

    東吳四英將指的是東吳四任大都督,分別是周瑜、魯肅、呂蒙、陸遜。在西晉陸機的《辨亡論》中將四人並列,到了宋朝之後開始出現“東吳四英傑”“東吳四英將”的說法。

    第一任大都督周瑜,並不像《三國演義》中那樣的不堪,正史之中是一名風度翩翩的儒將,蘇東坡說得好: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赤壁之戰最大的功臣就是周瑜,整個劉備集團只是最後在打掃戰場時才出來搶奪戰果,至於諸葛亮借東風,草船借箭等等都是小說演義。

    魯肅在軍事方面的成就不如另外三人,但他是一位卓越的戰略家,在諸葛亮的《隆中對》出來之前,魯肅就已經為孫權規劃好了“三分天下”,不過在他的規劃裡,是孫權、曹操、劉表三家,並沒有劉備,而且孫劉聯盟也是魯肅一手促成的。

    呂蒙同樣智勇雙全,面對劉備集團遲遲不肯歸還荊州,他趁著關羽進攻襄樊,白衣渡江,使得關羽敗走麥城,還丟掉了性命。以前讀《三國演義》時恨死了呂蒙,現在看呂蒙的成長之路,更多的是欽佩。

    陸遜是集大成者,文能安邦,武能定國。劉備舉蜀漢全國之兵入侵東吳,卻被陸遜火燒連營,打得慘敗而歸,元氣大傷,一直到蜀漢滅亡都沒能緩過神來,陸遜也一戰成名,後來還出任東吳丞相,真正做到了出將入相。在《三國志》中,周瑜、魯肅、呂蒙合傳,陸遜單獨一傳!

    四人之中,除了魯肅外,其他三人全部入選武廟祭祀。

    東吳十二虎臣指的是《三國志》中合傳的12人,陳壽稱讚他們為“江表之虎臣”,故稱東吳十二虎臣。分別是程普、黃蓋、韓當、蔣欽、周泰、陳武、董襲、甘寧、淩統、徐盛、潘璋、丁奉。

    他們《三國演義》之中均有比較突出的表現,不過很多都被矮化或者醜化,比如說十二人當中除了陳武是在孫權進攻合肥時戰死,董襲出征途中戰船傾覆淹死之外,其他十人都是壽終正寢,而在小說之中,夷陵之戰中甘寧被沙摩柯射死,潘璋更是被為父報仇的關興殺死,主要目的還是“挺劉”。

    如果從正史來看,東吳武將的質量要略高於曹魏,遠勝於蜀漢,特別是關羽、張飛等老將凋零之後。

    4、袁紹河北四庭柱

    指的是顏良、文丑、高覽、張郃,不過這種說法並不是《三國志》或者《三國演義》的說法,而是普遍出現在當代有關三國的評書之中,比如張國良先生的《評說三國》。

    在《三國演義》中,這四人都是陣亡,而且都是被蜀漢殺死。

    顏良、文丑都是被關羽一刀斬於馬下,高覽是被趙雲一槍刺於馬下,張郃則是被蜀軍萬箭穿心。

    不過在正史上,除了高覽事蹟不詳外,其他三人確實都是戰死,不過文丑不是關羽殺的,而是死於亂軍之中。

    其實袁紹帳下最能打的並不是這四人,而是麴義,在早年袁紹與公孫瓚爭奪河北的界橋之戰中,麴義以八百兵大破公孫瓚兩萬步兵和一萬騎兵,不過由於居功自傲,被袁紹殺了。

    最後附上三國時期入選武廟的人員(武廟六十四將):

    曹魏:張遼、鄧艾

    東吳:周瑜、呂蒙、陸遜、陸抗(陸遜兒子)

    蜀漢:諸葛亮(武廟十哲之一)、關羽、張飛

    晉:杜預、羊祜、王濬。

  • 2 # abr3168094595

    蜀漢也沒封過五虎上將,只封了四方將軍,還有劉備稱帝吋稱了馬超的驃騎將軍,張飛的車騎將軍,把大將軍,衛將軍和四方將軍的位子都空著。

  • 3 # 中行偃1

    魏國和吳國也一樣有。甚至不止五虎上將,七狼八虎無奇不有!

    例如《三國志·諸夏侯曹傳第九》就有: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洪、曹休、曹真、夏侯尚,七匹狼!《三國志·張樂於張徐第十七》也有:張遼、嶽進、于禁、張郃、徐晃,五虎上將!這些還不算什麼,更有甚者:

    《三國志·程黃韓蔣周陳董甘凌徐潘丁傳第十》程普、黃蓋、韓當、蔣欽、周泰、陳武、董襲、甘寧、淩統、徐盛、潘璋、丁奉、外加陳武的兒子(庶子)陳表。十三太保!

    他們和《三國志·關張馬黃趙第六》一樣,都是三國時期聞名遐邇的虎將。

  • 4 # 星韻史苑

    三國演義中只有蜀漢封五虎上將確實是《三國演義》故意而為之,但是不止是蜀漢有五虎上將,魏國也有五子良將,吳國有四英傑之說。不過這些說法都是後世評說的,在三國時期實際上類似的這種冊封都是不存在的。

    一.魏國的五子良將

    魏國的五子良將分別是指前將軍張遼、右將軍樂進、徵西車騎將軍張郃、左將軍于禁以及右將軍徐晃。曹操在行軍作戰時也常常是以這五位將軍中擇人作為先鋒。

    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于禁最號毅重,然弗克其終。張郃以巧變為稱,樂進以驍果顯名,而鑑其行事,未副所聞。或註記有遺漏,未如張遼、徐晃之備詳也。

    所以後世也將這五人並稱為五子良將。

    而張遼在這幾人中算是最出名的了,鎮守合肥時多次擊退東吳孫權的進攻,僅僅率領八百餘人衝擊十萬東吳軍隊,打的東吳是潰不成軍,更是被後世列為六十四名將之一。

    二.東吳四英傑

    東吳四英傑比較有意思,是指先後執掌東吳水軍的大都督,按接任順序,分別為周瑜、魯肅、呂蒙、陸遜。

    這四個人按照對待劉備集團的態度可分為主戰派、主和派。其中周瑜呂蒙陸續都算是堅決的主戰派,魯肅算是主和派,這四人雖然政見不合,但關係卻十分好,並且對東吳都有著重大貢獻,並在三國時期譜寫了屬於自己的輝煌。

    周瑜的赤壁之戰,

    魯肅的《榻上策》,

    呂蒙的白衣渡江,

    陸遜的夷陵之戰。

    東吳四英傑的說法來自於南宋時期的洪邁在《容齋隨筆》,洪邁在《容齋隨筆》中曾對這四人大加讚賞。後人在傳習和引用時,把他們概括為“東吳四英將”或“東吳四英傑”。

    三.蜀漢五虎上將

    蜀漢的五虎上將也為《三國演義》的原因是流傳最廣的,但是實際上劉備只封了四位將軍,分別是前將軍關羽,右將軍張飛,左將軍馬超,後將軍黃忠,其中並沒有趙雲,也並沒有五虎將一說。

    陳壽在《三國志》中記載

    關羽、張飛皆稱萬人之敵,為世虎臣。羽報效曹公,飛義釋嚴顏,並有國士之風。然羽剛而自矜,飛暴而無恩,以短取敗,理數之常也。馬超阻戎負勇,以覆其族,惜哉!能因窮致泰,不猶愈乎!黃忠、趙雲強摯壯猛,並作爪牙,其灌、騰之徒歟?

    五虎上將的說法更多的是在民間流傳,在史書中如《山堂肆考》、《歷代名臣錄》等也有記載,至清時五虎將被收入《四庫全書》。

    而《三國演義》是以蜀漢為主角的歷史小說,自然也需要主角光環,所以對東吳和魏國的描敘要略微差上一些,例如東吳和曹魏之間的戰爭篇幅明顯要少於諸葛亮五出祁山的篇幅,所以五虎上將的說法確實是《三國演義》故意而為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素節紫薇爭菊韻;長堤銀杏搶秋光。請大神幫忙配成一首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