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龍棟文苑
-
2 # 夜讀書社
“上善若水”語出自《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它的意思就是: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樣,水善於幫助萬物,卻不與萬物相爭,讓自己停留在人們所厭惡的地方,所以水是很接近“道”的。
-
3 # 放飛的大鳥1
水有三態:液態、固態、氣態。有兩大特性:柔軟、滋養。這些都是慈悲所持有的特徵:利他的同時亦利己,故也可以理解為慈悲是水,因為滋養萬物的同時也在滋養自己。至於下善則是公平原則,慈悲是在公平原則的上的一個提升境界,儒家文化看似是思想說教,實際是無上修行法門。
-
4 # 使用者南山蜂友
我的理解是:水近乎道:動盪神祕,而又平靜非常;無所不容,而又無所不溶;能處其低,而又仰乎其高;柔而無形,而又變化萬方。太好了!
-
5 # 夢醒愛更v深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這是水的品格,人性中,要有它溫溫柔柔的品質,不貪名,不貪利,低低矮矮的做人,高處有險,低處安然!
-
6 # 尋藝持久
上善若水
止漏為行善,向下為順,逆返曰上,止漏而逆返者可曰上善。
水滿則溢,少為虧,水平則不流。若至於此便是正當時。
上善若水者也!
-
7 # 平淡平安平和平心
向善,是說,人們要善的一方面發展做善事,就要若水一一一象水一樣。水澤萬物,萬物隨用隨取,而水從不違拗,不講得失,不計報恩。從善如流,上等善品若水,並不盡然,做人行善要看三觀,要分清敵我,只請上善若水,是胡塗觀點。
-
8 # 冰雪RONGHUA
謝邀,上善若水,我個人認為,善就是說人們的善良,就是善良的人才稱的上聰明。水,水是萬物離不了的東西,只有水沒有萬物的存在,水也就沒那麼重要了,只有萬物沒有水也生存不了,所以這個都是自然現象和規律,整個意思就是說,不管是人或什麼都有自己生存方法,該怎樣就怎樣,這樣做就沒毛病,差不多就是這個意思吧。
-
9 # 櫻桃番茄GO
上善若水 這詩一般的語言出自《道德經》。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道德經》第8章
達到上善若水的境界,需要滿足三個條件:
1 利萬物;2 不爭;3 處眾人之所惡
利萬物為有本事,不爭為不貪功,處眾人之所惡為不好名。
你的關注和點的每個贊,我都認真當成了喜歡~
-
10 # 早晨的太陽122
才疏學淺,試淺說一下。
上:自然之物。
善:全面、充足、無回報的給予。
若水:像雨水一樣,自上而下,按層播撒。各取所需。一視同仁,公平分配。
綜合起來,就是主題內涵。
謹參與。
-
11 # 四維正邦
“上善若水”:源於《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下半句作了解釋:“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即最高尚、最崇高的善像水,水對萬物有利還不與萬物相爭。“上善與不爭”的啟示:用《易經》風天小畜、山天大畜作解:小畜者,蓄勢也,小人也;大畜者,蓄德也,君子也。然勢有盡而德無窮,君子“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道德經)”,“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唯有德者居之"。君子以不爭而得天下,其德厚也!眾也!
-
12 # 旅途寫意
“上善若水”從古至今被很多人作為座右銘,或銘記心中,或懸掛堂上,可見,這句成語的被喜愛程度。
“水”的特性是無色無味,“水”的特質是“滋潤萬物而不爭名利”,“水”的品性是“能處眾人不願在的地方,能忍眾人不能在的處所”;“水”有肚量,能容四面八方的小溪小流;“水”有品性,能處犄角旮旯潮溼髒亂而低下的地方,但無論是滋潤萬物還是處眾人之所惡,都依循“道”,故“幾於道”。
-
13 # 真人無名
“上善若水”出自老子《道德經》第八章,是老子論“道”的核心思想,是千古傳誦的人生格言,意思是:最高尚的德行和品格像水。原文是:“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水利萬物而不爭的奉獻精神。水是生命之源,沒有水就沒有生命。水含藏地下,黙默無聞,哪裡需要,它就流向哪裡;水只有給予,而無索取,只有奉獻,而不爭功。水能載舟航行,忍辱負重;水能洗滌去汙,藏汙納垢;水遇寒成冰,能讓食物防腐保鮮;水能化氣,滋潤萬物。正如老子所說:“道生之,德畜之。”水為上德之德,當之無愧。水性所具備的奉獻精神,值得我們效法。
-
14 # 驛客
翻譯過來的意思就是“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最善的人,所處的位置最自然而不引人注目,心胸善於保持沉靜而深不可測,待人善於真誠、友愛和無私,說話善於格守信用,為政善於精簡處理,能把國家治理好,處事能夠善於發揮所長,行動善於把握時機。”
原來這句話是老子用水來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認為他們的品格像水那樣,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潤萬物而不與爭。 最完善的人格也應該具有這種心態與行為,不但做有利於眾人的事情而不與爭,而且還願意去眾人不願去的卑下的地方,願意做別人不願做的事情。他可以忍辱負重,任勞任怨,能盡其所能地貢獻自己的力量去幫助別人,而不會與別人爭功爭名爭利,這就是老子“善利萬物而不爭”的著名思想.。
最高的智慧就如同水這種能生萬物,同時也能毀滅萬物的自然力量,通過疏導、引導、合理使用和保護水資源,發揮它所有有利的能量,那麼自然界和人類就可以達到平衡的目的了。但是,現在的人們不能發揮個人和社會能力中平衡的能量,好像當年需要大禹治的水,所以才會呈現出這樣無道的愚昧狀況。
如果一個人或一個集體能將自己放在一個智慧或說是明智的位置,將心放在一個明智而對生活有著深刻體驗、洞察力和為他人著想的位置,對人能以合適與體貼的態度,說話能有實際的信用,管理事物能中道而行,做事能多動腦子考慮周全、量力而行,有什麼計劃能夠審時度世,那只有平衡的世界了,哪還有什麼因為不平衡而起的爭端呢?如果真能這樣就沒有什麼值得痛苦和相互傷害的了。
自己活動,並能推動別人的,是水。經常探求自己的方向的,是水。遇到障礙物時,能發揮百倍力量的,是水。以自己的清潔洗淨他人的汙濁,有容清納濁的寬大 度量的,是水。
-
15 # 白天甲骨文晚上鬥地主
“上善若水”這句話我也說不準。我是根據修煉時的感覺來理解它,所以經常變,但是每次變都是升級,不是對以前的理解的否定。什麼時候把這句話完全理解了就是修成正果了,只要沒修成正果,就是沒完全理解,還有漏洞。說說我現在的理解。修煉到最後,你就只剩下山和水,只喝水就能活,不用吃飯,山就是飯,所以吃飯叫用山,用膳。膳山諧音。山在你體內,上午是上山,下午是下山,上山容易下山難,所以上午上山是交易,下午下山是災難,是殺。上午是木,下午是金,也就是,上午是樹木,下午是刀鋸,所以上午是生,下午是電鋸鋸樹,是殺。所以上午是善,下午是惡。你來到世上的目的是,把木修成金,就永遠不會殺,沒有難,長生不死。把木修成金,就是金是上午,難變成生,所以永遠沒有難,你永遠是生。為什麼有木就有難呢?因為樹木在生長的時候需要養分,也就是需要吃飯,飯變成屎,屎有毒,是殺,是難,所以飯是殺,是難,是殺人犯,犯人。犯飯諧音。但是不吃飯,木立刻死。所以吃飯和不吃飯結局都是死。樹木的飯就是土和水,所以樹木離開土是死,離開水也是死。但是金可以離開水,離開土,毅然活著。所以你要把木修成金,那時只有善沒有惡。那麼,金不需要吃飯嗎?其實也需要,吃山。金在山裡,金屬礦就是山,吃山,山就是它的飯。它吃山的時候叫用山,用善,用膳。因為金吃山的時候不產生糞便,沒有惡臭,所以它只有善,沒有惡,所以叫用膳,不叫吃飯。吃飯是指犯人,犯人吃飯。凡人都是犯人,都是歹徒,所以吃飯。所以吃飯也叫歹飯。飯犯凡諧音。所以監獄裡關押的歹徒都是免費吃飯。所以凡人也是被關押在地球上,免費呼吸空氣,喝水,種糧食吃。所以,凡是免費的東西都是罪犯,都有嘴,都要吃,都有吃到最後的時候,最後都是死。最嘴罪諧音。為什麼他是罪犯呢?因為他吃的時候是好,拉的時候是屎,惡臭,所以他是罪犯。所以罪犯的出發點是行善,但是結果是做惡。以結果來衡量善惡,不以出發點來衡量,這是上帝的法則。所以叫修成正果,沒說修成正因。說原因就是一場辯論,原因太多了,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上帝不和你扯,只看結果,結果就是一個,沒有任何爭議。再說說山。山也需要吃飯,但是它只需要喝水,沒有水的山寸草不生,沒有生命跡象。但是山只是讓水經過它而已,它並沒吃掉水,沒有傷害水,所以叫若水,不叫吃水喝水。水怎麼流進的就怎麼流出,沒有變成屎尿,相反,甚至,還變成泉水了。所以山只會行善,不會做惡,善山諧音。所以“上善若水”。所以你要修煉成山。山就是仙。仙是人山。金是木的升級,山是金的升級。再說說上山容易下山難。上山是吃飯,下山是拉屎。拉屎是殺,是難,既是困難也是災難。吃飯是生,是交易,是木和食物交易,是世界上最容易的事,叫易,只要吃進去就立刻交易。交易了,你才能獲得營養,維持生命。交易是世界上最容易的事。交易的時候,木和食物交易,交換。木把食物變成換成你的相貌,容貌。所以,易既是容易,也是交易,也是貿易,也是交換。貿貌諧音。第一個交易的是眼睛,所以相是木目。所以你睡覺的時候在夢裡身體不能動,但是眼睛能看見夢裡的東西,而且不需要任何亮光,但是白天看東西反而需要亮光,所以對眼睛來說,夢的級別比現實高,夢是真的,現實是假的。所以,目在這個世界,木在那個世界,在夢裡。所以交易就是把夢裡的木換成醒來的目,你才能睜眼。所以睜眼是你第一個相貌。繼續說交易。吃飯的時候是交易,交易的時候是好事,但是,交易完了就變成壞事,變成屎,病毒,災難。所以叫“難易相成”。
-
16 # 閒看秋風999
漢語中的詞彙必須有一定的語境(上下文)來做限定;否則的話,非常容易引起歧義甚至誤解;比如說“下流”二字;
下流,詞典給出的因素有好多,比如:
1.卑鄙無恥;2. 河流的下游;3. 引起性慾的或繪聲繪色地描述;色情的 ;等等。
屈原在《楚辭》著有這麼一個句子,說: “榜舫兮下流,東注兮礚礚。” 什麼意思呢?這裡屈原用“下流“一詞來比喻“君上的恩澤下布“。
很顯然,“下流”在這裡於現在日常生活中的“卑鄙無恥”沒有了關係了。
看到這裡,是不是覺得扯遠了吧,沒有。上善若水,其實就是“下流”; 《道德經》當中明白無誤的寫著“大國下流”;
老子的所謂“下流”“上善若水”也是一直比喻,說的是,人的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大國對於小國也應該是“不爭”,應該是“無為”。
聯想到《道德經》的硬核是“無為“和“不爭”;其實就是不與世人一般見識、不與世人爭一時之長短,做到至柔卻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氣度——這就是“上善”或者說“下流”。
這個上善若水,頗有類似“韜光養晦”, 不過也不完全是這樣,因為《道德經》從來都沒有提倡有朝一日“ 報復”去“以牙還牙”,而是“觀復”,順其自然,一切都有“道”來規範。
舉個例子。現在的婆媳關係不好處理,就是因為婆媳兩人都不願意“下流”,不願意“無為”,都是要“爭”,婆婆爭兒子,媳婦爭老公。如果都能夠“不爭”,那麼家裡就平安無事了。
研究武當派的王宗嶽有一本《太極拳論》對“太極推手“寫得非常清楚:
上下相隨,隨屈就伸,沾連黏隨不丟頂。推手是檢驗拳架的方法,是拳架與散打的橋樑。“推手”其實也是一種“不爭”的體現,借力打力,這也是“下流”,也是“上善若水”。
回覆列表
做人要厚道。要講仁義,無論是道家之“仁”,還是儒家之“仁”,小異而大同,皆為為人處世之第一要義;要講誠信,正所謂,人無信不立,無論你在哪個行業、哪個崗位,都應以信為本,切忌自以為是、耍小聰明。否則,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被人瞧不起。若違法行事,還會受到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