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同意樓上觀點,個別處做補充: 一、用韻。 本詩韻腳押下平九青韻。 二、平仄。 1平平仄仄仄平平 2仄仄平平仄仄平 3仄仄平平仄仄仄 4平平平仄仄平平 5仄平仄仄仄仄仄 6平仄仄平平仄平 7仄仄平平仄平仄 8仄平平仄仄平平 三、對仗。 詩中: 老子猶堪絕大漠, 諸君何至泣新亭? 一身報國有萬死, 雙鬢向人無再青。 兩聯對仗,可以認為是對聯裡的流水對,每詞的詞義、詞性都對的很工整。 四、句式。 第一聯:1、2句是標準句式,不多說了。 第二聯:3、4句平仄如下: 3仄仄平平仄仄仄 4平平平仄仄平平 按王力先生的說法,3句平仄可以認為是變例,並無不可。清代趙執信認為:“平平仄仄仄,下句仄仄仄平平,律詩常用,若仄平仄仄仄,則為落調矣”,這裡說明了兩件事:1.這種句式是被承認的、常用的句式。2.如果七言使用“仄仄平平仄仄仄”句式,則必須保證第3字不能同時為仄。且按這條標準來審查,盛唐以後的詩罕見例外,可以認為是正確的。本詩是符合這條標準的。 第三聯:5、6句平仄如下: 5仄平仄仄仄仄仄 6平仄仄平平仄平 乍一看本聯是出律的,其實不然。 律詩的拗救中有兩種很特殊的節奏點用拗,這是其中的一種。 這種拗救的規則稍微有點複雜,將五言正例“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句式分別第六、五字做拗,變成“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句式是允許的,且有以下幾個規定:除了出句(上聯)的第2個字必須是仄聲,最後兩個字必須是“仄仄”聲,對句第2個字必須是平聲,末三字必須是“平仄平”,除了這四個位置的平仄不能變化以外,其他位置的平仄都是可以變化的,因此,會出現“仄仄仄仄仄”的出句形式。可以細心比對,本句完全符合此拗救規則,不出律。 多說一句:這種特拗完全脫胎於古體詩,一般用於五言的第一句,極少用於七言,且在後世的科舉考試中是不被承認的拗救,判為出律。但按杜甫的時期來看不算出律,且有很多詩人使用這種拗救的例子。 第四聯:7、8句的平仄如下: 7仄仄平平仄平仄 8仄平平仄仄平平 很巧~這句剛好是上文說的兩種節奏點特拗的另一種: 將五言中正例“平平平仄仄”的第五、六字做拗,變成“平平仄平仄”格式是允許的。對句不變,仍為“仄仄仄平平”。這種拗救也有個條件,那就是五言裡出句的第一字必須為平,否則算出律。本句符合此標準,不出律。 還多說一句:這種特殊格式產生於唐代,宋人廣泛使用,使用頻率甚至超出了正例,但是基本都應用在尾聯,現在其他的聯中的情況不多,且被科舉考試承認。 怎麼以五言的格律來套用七言的格律,相信不用多解釋了。寫的有點多,希望對你有用,本人學習中,如有錯誤,歡迎後來人指正!
基本同意樓上觀點,個別處做補充: 一、用韻。 本詩韻腳押下平九青韻。 二、平仄。 1平平仄仄仄平平 2仄仄平平仄仄平 3仄仄平平仄仄仄 4平平平仄仄平平 5仄平仄仄仄仄仄 6平仄仄平平仄平 7仄仄平平仄平仄 8仄平平仄仄平平 三、對仗。 詩中: 老子猶堪絕大漠, 諸君何至泣新亭? 一身報國有萬死, 雙鬢向人無再青。 兩聯對仗,可以認為是對聯裡的流水對,每詞的詞義、詞性都對的很工整。 四、句式。 第一聯:1、2句是標準句式,不多說了。 第二聯:3、4句平仄如下: 3仄仄平平仄仄仄 4平平平仄仄平平 按王力先生的說法,3句平仄可以認為是變例,並無不可。清代趙執信認為:“平平仄仄仄,下句仄仄仄平平,律詩常用,若仄平仄仄仄,則為落調矣”,這裡說明了兩件事:1.這種句式是被承認的、常用的句式。2.如果七言使用“仄仄平平仄仄仄”句式,則必須保證第3字不能同時為仄。且按這條標準來審查,盛唐以後的詩罕見例外,可以認為是正確的。本詩是符合這條標準的。 第三聯:5、6句平仄如下: 5仄平仄仄仄仄仄 6平仄仄平平仄平 乍一看本聯是出律的,其實不然。 律詩的拗救中有兩種很特殊的節奏點用拗,這是其中的一種。 這種拗救的規則稍微有點複雜,將五言正例“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句式分別第六、五字做拗,變成“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句式是允許的,且有以下幾個規定:除了出句(上聯)的第2個字必須是仄聲,最後兩個字必須是“仄仄”聲,對句第2個字必須是平聲,末三字必須是“平仄平”,除了這四個位置的平仄不能變化以外,其他位置的平仄都是可以變化的,因此,會出現“仄仄仄仄仄”的出句形式。可以細心比對,本句完全符合此拗救規則,不出律。 多說一句:這種特拗完全脫胎於古體詩,一般用於五言的第一句,極少用於七言,且在後世的科舉考試中是不被承認的拗救,判為出律。但按杜甫的時期來看不算出律,且有很多詩人使用這種拗救的例子。 第四聯:7、8句的平仄如下: 7仄仄平平仄平仄 8仄平平仄仄平平 很巧~這句剛好是上文說的兩種節奏點特拗的另一種: 將五言中正例“平平平仄仄”的第五、六字做拗,變成“平平仄平仄”格式是允許的。對句不變,仍為“仄仄仄平平”。這種拗救也有個條件,那就是五言裡出句的第一字必須為平,否則算出律。本句符合此標準,不出律。 還多說一句:這種特殊格式產生於唐代,宋人廣泛使用,使用頻率甚至超出了正例,但是基本都應用在尾聯,現在其他的聯中的情況不多,且被科舉考試承認。 怎麼以五言的格律來套用七言的格律,相信不用多解釋了。寫的有點多,希望對你有用,本人學習中,如有錯誤,歡迎後來人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