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精品藝術鑑賞
-
2 # 南楓希
就我個人而言,閱讀傳統文學會產生一種情愫,這不只是文字的唯美,更是一種文化的親近感。一個人如果不瞭解,不熱愛傳統文學,還會去真正接納,融入別的文學嘛?由此可見,閱讀傳統文學尤其重要也是不可或缺的。
首先,閱讀傳統文學可以豐富我們的精神修養,規範我們的思想品德的。中國的傳統文學是指向人們的內心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將個人的德行培養作為一切的根本;“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強調了人格的塑造和道德操守的養成。因此,自己得塑造一個健康的三觀,良好的形象。努力讓自己成為一個自尊獨立、懂得生活、寬容且懂得如何為人處世的人。
另外,閱讀傳統文學可以培養我們的愛國情懷。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最深入人心的。由於中國長期的封建制度,人們對於自己父母的依戀,土地的熱愛,對於君主的忠心以及對於自己民族、國家的認同一直都深深的印刻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有人或許覺得當時所謂的愛國是被扭曲的,現在不應該倡導這些。但我個人覺得,人是社會性動物,我們必須要有所依附,有所寄託。
-
3 # 夢溪筆談
基本介紹
三古、七段 文學發展變化的九個方面 上古期 中古期 近古期
傳統文學
傳統文學
如果將中國文學史比作一條長河,我們從下游向上追溯,它的源頭是一片渾 茫的雲天,不可詳辨。我們找不到一個起源的標誌,也不能確定起源的年代。那 口傳時代的文學,應當是十分久遠的,後來的文字記載不過是對那段美麗夢幻的 追憶而已。最保守的說法,從公元前11世紀,也就是<詩經>中的一些詩篇出 現的時候起,這條長河的輪廓就已經明朗起來了,後來逐漸匯納支流,變得越來 越寬廣。這中間有高潮也有低潮,但始終沒有中斷過。若論文學的悠久,只有古 希臘文學、古印度文學可以與中國文學相比;若論文學傳統的綿延不斷,任何別 的國家和民族的文學都是不能與中國文學相比的。
三古、七段的具體劃分如下:
上古期:先秦兩漢(公元3世紀以前)
第一段:先秦
第二段:秦漢
中古期:魏晉至明中葉(公元3世紀至16世紀)
第三段:魏晉至唐中葉(天寶末)
第四段:唐中葉至南宋末
第五段:元初至明中葉(正德末)
近古期:明中葉至“五四”運動(公元16世紀至20世紀初期)
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鴉片戰爭(1840)
第七段:鴉片戰爭至“五四”運動(1919)
觀念特徵中國傳統文學觀念有兩個主要特徵,一是文學的籠統性,或者說是包容性,即“文學”一詞是一個寬泛的概念,通常不加區分地用於指稱一切文字文字;二是文學的功利性或者工具性,即在對文學的文化定位上,著重其作為工具的價值而否認其自足自為的本體價值。
這兩個成分相輔相成、彼此支援,在現代文學觀念產生以後,這兩種成分被我們的理論術語表述為“雜文學觀念”。雖然在這一籠統的“文學”概念之下,還有細分的詩、詞、曲、賦等概念,用於指稱各類以辭采、抒情為主的文體,但它們並沒有被作為一個整體與那些以應用為主的文體相區分,也就是說,中國傳統文論還沒有發現它們的某種共同本質,還沒有發展到能夠抽象出“文學性”、“審美性”這一類概念的理論水平。
民族精神由於社會轉型等諸多因素,現在有一些人對民族精神的評估還存在許多困惑,而對於現實生活中的民族劣根性卻談論甚多。然而中華民族在其淵遠流長的文明歷史發展程序中,不容置疑地形成了並堅實地存在著的偉大的民族精神。這種民族精神不僅集中地體現在一些歷史事件和民族英雄身上,同時也深深地滲透至中國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學之中,湧現出了一大批富有民族精神的作家與詩人。概括起來,中國傳統文學中的民族精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凌然不可侵犯的 民族氣節
中華民族歷來是一個講究民族氣節的民族。早在先秦的散文中,便有不少令人肅然起敬、閃耀著民族氣節的光輝詞句,當民族矛盾尖銳,中華民族受到外來民族或國家侵犯之際,它就會轉變或凝聚成一個民族的尊嚴,體現出一種民族的氣節。而這種凌然不可侵犯的民族尊嚴和氣節,正是中華民族精神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並在秦漢以後的文學作品中廣泛地儲存著。
熱愛和平,嚮往安定美好的生活
中華民族一方面有著凌然不可侵犯的民族氣節,同時也有著講和平、反戰爭、追求安定美好生活理想的一面,併成為民族精神的另一個組成部分。這種企盼天下百姓能過安寧美好生活的熱望,在陸游、辛棄疾等宋代詞家的作品中也有體現,即使在梁啟超、秋瑾等近代作家的詩文中,也不同程度地反映著,這都充分證明了中華民族是一個熱愛和平的民族。
甘赴國難,傷時憂民的 愛國精神
中華民族歷來就有一種報效祖國、傷時憂民的愛國精神,這無疑也是中國民族精神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並在中國傳統文學中佔有一個相當份量的比重。這種報效祖國、為國捐軀的愛國精神,在唐詩的從軍行,或送人從軍,以及一部分邊塞詩中,得到了更為強烈的張揚和表現,到了鴉片戰爭以後,由於外來殖民者的入侵和暴行,中華民族的愛國熱情得到了空前的激發。丘逢甲的“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臺灣”諸詩句,均令人觸目驚心,低迴不已;而秋謹的“拼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等詩句,更讓人拔劍起舞,為國許身。
不甘落後,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
早在<易經>中,便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而在先秦的許多散文中,也有很多關於修身養志和自強不息的話語,中國的民族精神,在哲學中主要體現和解決的是一個觀念的問題,那麼在文學中主要體現和傾注的是一個情感的問題;前者是一種冷峻堅毅、明志清醒的理性,而後者則是一種洶湧澎湃、沸騰燃燒的熱情。
-
4 # 文化領域創作者
一個民族的文化是在傳承中發揚的,傳統文化繼承了文化的精髓,必然影響著並植入現代文化的經脈。
現代文化在繼承和發揚的基礎上,會滲入現代社會的元素,符合現代社會的特點。特別是現代人對新興的文化形式更青睞,比如現代網路時代,一切都和網路發生聯糸,網路文化應運而生並廣泛流行。
流行的東西總有時限性,比如流行歌曲只會紅極一時,隨著時間的改變不斷變換,不斷推陳出新,變化的只是形式。傳統的經典是不會因時間的改變而失去價值的,是會一代接一代的傳承的。
打個比方,衣服的款式可以不斷變換,但總是需要用布料來做的,不能說我只要款式,不要布料。傳統文化就像布料,現代人無論怎麼追求款式更新,也不能離開布料。所以現代人離不開傳統文化,也有必要閱讀傳統文學。
-
5 # 緣佈施
漢字是中華文明的載體,今天我們將過去的正體字稱為繁體字,就像一個孩子看不懂西遊記原著,但將西遊記改編成漫畫、 動畫片他就很容易接受,但文學與哲學的價值一落千丈,就算這個孩子長大了,精神世界也一直停留在幼稚本能的境界。縱觀今天的華人,從禮儀之邦到躁動不安才幾十年的功夫,人定勝“天”我執的思維模式,導致了漢字簡化,漢字簡化讓華人的精神文明不斷退化變質,每個華人都要捫心自問,我為什麼要戰勝“天”呢?“天”是什麼?“天”是宇宙法則,因果規律,違反“天”道盲目造作,其果報必將不見“天”日。
漢字(正體字,繁體字)是人類最美的文字,是以獨立的方塊圖案為內涵,每個漢字都包含哲學與文學的道理。一個孩子背會了千字文,三字經等經典,上下五千年,縱橫十萬裡,中國文化一下就懂了。中國傳統文化經歷了近代兩次腰斬,一次是五四推廣白話文的同時,將國家的極弱遷怒到儒家思想,一次是文化大革命將中華文明連根拔起,同時將正體字簡化,從傳承中華文明的角度來說,今天的中國傳統文化還不如日本與南韓正統,南韓連國旗都是中國易經的坤卦。日本的傳統文化是中國三國時期吳國的傳承。日本的文字也是從漢字演化的。而今天的中國成了一個徹頭徹尾的山寨大國,連文字都是為了適應文盲而山寨的。哀哉……
讓我們從甲骨文開始觀想;我們的祖宗一定是想將自己的智慧傳承下去,與其它野獸不同之處的是,他沒有全部盲從於獸性,靈性讓他在人類的歷史天空上畫出了第一筆,從吼叫昇華為語言。從肢體昇華為文字。人類文明由此而誕生。人類之所以與野獸不同,就是人類有更高的智慧傳承,從甲骨文到竹簡,從竹簡到紙張,從占卜到尚書,從諸子百家到四書五經,中華文明璀璨奪目,這個偉大的文化寶庫,保留了幾千年多少華人的智慧、經驗、心血啊!而且古人寫書是用畢生的心血寫的,留給後人作個參考,非常小心謹慎。而文字是這一切智慧的載體。其儒釋道思想從緣起就走到了人類精神文明的頂端,其生命科學的實證解決了宇宙的根本問題。
每一箇中國正體字都是靈性與美學的極致,即便再高深的書法家也不過是臨摹祖宗的智慧。而中國的正體字是華人美學的根。將這個根挖斷後,其後果將是災難性的。一個民族失去了對“美”的判斷,勢必極端物質化,其民族一下跌落到原始本能的境界,比非洲人強不了多少!中庸曰: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失去美的判斷就會失卻創造力,任何科技也是“美”的表達,比如車的外形,發動機的精緻,程式碼的嚴謹,光刻機的極限…美是算的最佳化,最優的計算就是最美的,古語說:君子樂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就是君子的算力比小人強。失去了“美”能,人會以我執為根,強烈的傲慢會給其他民族造成巨大的傷害。從而造成在復仇中輪迴。殊不知還是在第六識的漩渦中,即便AI的無限發展也不過是在擴充套件第六識,莊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
中國要想成為科技強國,開啟國運,必要先將文字恢復,將華人對“美”的追求恢復,只有華人恢復了“美”能,才能與世界和諧共處,否則即便不計代價突擊某個算力的關鍵點,人的第七識會自動識別安全狀態,再極端的“美”也會被拒絕。美與美能融合昇華,美與醜卻是對立的。
中國傳統文化不提倡發展科技、物質,而是有深意地控制它的發展,乃至中國即使發達過那麼長的歷史,也從沒有侵略過人家,其智慧不是今天西方國家與現代華人能達到的境界。
-
6 # 收復舊山河
這個題目看似簡單其實比較複雜,對於咱們廣義上的“老人”來說,還真不太好回答
何謂現代人?
那些”通宵泡網咖,四處去遊剎,吃穿講品牌,咖啡多過茶”的年輕人,算不算“現代人”?
那些”大學畢業便丟書,專業之外書不讀,電腦歪飛溜順溜,從來很少看名著”的,算不算“現代人”?
高學歷,高知識,高收入,又有體面工作(公務員,管理人員,技術人員)的人,總算得上“現代人”了吧!
廣義講,一般說,推翻愛新覺羅家族後,民主革命以來至今天的人們,包括你、我、他,都是”現代人”。
在百度上去找準確的表述,說是“指在現代生產方式影響下形成的具有現代生活態度、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的人”。
根據設問者的意思,“現代人”還是比較小眾的,它相對於“傳統文學”感覺不適,喜好“非傳統文學”(即“網路文學”),那我不妨把問題給它直白地表述如下一一
似我等這些快餐時代的潮人,還有必要吃那些老舊的大餐麼,各位說對不?
我回答說,當然可以不吃,你一點不吃都沒關係!但是你未來的路,至多可以跳得高一點,一定跑不遠。
為嘛?營養不良,先天不足唄。不信?那走著!
-
7 # 飛象H
沒有必要,資訊社會,知識爆炸,需要更多時間學習新知識,沒有必要對古人的東西戀戀不捨,隨著時代發展,淘汰是必然的結果
-
8 # 在下千城
不僅有必要,而且“非常”有必要。因為能流傳下來的傳統文學,可都是精品啊。
古代雖然書很少,但也是汪洋大海般的存在。唯獨為數不多的傳統文學書能留下來,說明什麼?至少說明了3點:
01這本書印刷的冊數很多,印得多,才更容易傳下來其實,古代有很多精品點選,但很不幸的是,在歷史的變化中,都成了絕本。好東西很多人都不願意多印,自己留著偷偷看。結果,一不小心碰上一把大火,書就燒沒了,自然也就沒傳下來。而能傳下來的書,也一定是被印刷了很多本,兜兜轉轉,才能傳下來。
02為什麼會被印刷很多本,說明這本書在當時廣受歡迎如果一本書,寫的不好看,當時的人們會願意看嗎?答案肯定不會。就跟現在賣書一樣,只有登上暢銷榜的那些書,印刷量才會很大。普通的書,其實印刷量很少。所以,當時的人們願意看,說明這些傳統文學在當時就是精品、暢銷書,自然也是好書。而且,經過這麼多年的時間洗禮,竟然還能一代代的傳下來。要知道,此後的讀書人也都是很“挑剔”的。不是好書,他們也不願意看的。所以,這些書,層層篩選,最終成就了現在的傳統文學經典。對於這麼優質的好書,自然要多看。
03傳統文學書,比很多現代文學書要好其實,什麼年代,出什麼書,都差不多太多。但關鍵看能不能禁得住時間的消磨。舉個例子,現在各大圖書榜單,都會有年度銷量前100名,前10名。但第二年,就換成下一本書了。榜單每年都換。這些書,即使當年很火,但連第二年都撐不過。怎麼能算是暢銷書呢。而傳統文學書,就不同了。一年又一年傳下來,被無數人讀了又讀,精闢了又精闢,這樣高濃含量的作品,已經不是書了,而是“寶貝”。所以,別糾結了,趕緊讀一讀這些好書吧。我是千城,讀完1000本書,走過1000座城。歡迎【關注】我,一起拼命努力,實現加速崛起! -
9 # 南山一花奴
在家裡,你的爺爺再醜,你的奶奶再老,如果有人笑話他們,你會非常憤怒的懟死那些人。外國的月亮很圓,外國的空氣很甜,那是人家的,不屬於我們自己的。
傳統文學是我們的祖先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我們有必要把他們傳下去,我們可以去從傳統文學中汲取精神的營養,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我們生活在這片土地,我們的命運和這片土地,這片文學的土地息息相關,我們的血夜中流淌著祖先的文字,我們的情感中飽含著對傳統文學的敬仰。我們有責任和義務把幾千年的文化傳承下去。
-
10 # 獨上蘭舟
對於現代人來說,閱讀傳統文學,不僅有必要,而且應該是必須的。
第一,傳統文學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是最重要的部分。
傳統文學不僅僅是詩詞曲賦,散文,小說等純文學作品,還包括諸子百家,歷史,宗教等等。像《論語》、《史記》,你不可能只把它們當成哲學和歷史,忽略它們的文學性。不閱讀傳統文學,就無法繼承傳統文化;
第二,現代和傳統不是割裂的,是從傳統社會逐步發展過來的,現代離不開傳統的哺育。
現代人的思想行為模式和文化素養,還必須從傳統文化中獲取營養。傳統文學是千百年流傳下來的傳統文化精華,所以,閱讀傳統文學是吸取傳統文化,與傳統保持聯絡的最佳方式;
第三,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管是現代人和傳統人,我們都生活在這塊土地,思維模式和認知方式並沒有發生根本性改變。
中國的傳統文化從古至今,雖然在某些短暫的歷史時期內有所中斷,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變,但是大體上沒有中斷過,總的來說變化不大。我們的家族觀念,倫理概念,千百年來並沒有太大變化。閱讀傳統文學,可以更好的認識自己,認識自己的民族,以及我們生存的這塊土地。
所以,閱讀傳統文學不僅是必要的,而且相當有必要。沒有繼承哪有發揚。
回覆列表
非常有必要。如今時代迅速發展,各種載體層出不窮,文字式的、平面的、嚴肅的文學已經不能滿足社會上人們的全方位的精神需求,所以網路文學誕生了。八零後以後的年輕人裡面,有一個巨大的網路文學群體,據統計,中國網路文學閱讀使用者達四億多人,從事網路文學創作的居然有1300萬人。而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傳統作家不被人所知,事實上,很多傳統作家實際上已經基本被文學這個小圈子外的社會拋棄了,年輕人不愛看所謂的“傳統文學”,覺得枯燥無味。相比之下,有更多劇情,通俗易懂的網路文學更能吸引他們的目光。
在很多“老人”的觀念裡,寫網路小說的作家和現實創作作家有云泥之別,他們不承認前者能是個作家,也不承認網路文學是文學作品。而在一些“年輕人”眼裡,傳統文學是會沒落的,因為時代在發展,傳統文學的載體會變得越來越侷限,人們會更趨向於通俗易懂、情節簡單的網路文學,而不會花更多時間去閱讀古代小說、西廂記諸如此類的作品。
傳統文學是中華文脈的載體和形式之一。陳寅格先生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年之演變,造極於趙宋之世,後漸衰微,終必復振。”這並不是什麼樂觀主義,而是認為傳統文化早就成為我們國家的骨血,外來文化的入侵可能會一時決定我們穿什麼樣的衣服,但是衣服是可以換的,骨血卻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