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臺市是中國華東沿海城市,中國縣域經濟百強市。東臺位於江蘇沿海中部,地處南通泰州鹽城三市交匯處,東抵黃海,西襟沃野,南望長江,北望徐淮,據江海之會、扼南北之喉,屬於長江三角洲沿江經濟開發帶,素有“黃海明珠金東臺”的美譽。東臺還有著深厚的近代城市文化底蘊和眾多的名勝古蹟,西溪古鎮是神話傳說“天仙配”的發祥地。
十八里河
十八里河是歷史上梁垛鹽場西運食鹽的河道,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興挑,東起梁垛鎮西側串場河,西至臺南鎮境內董永廟入泰東運河,長10.67公里。因梁垛至泰東運河河口以及河口至東臺城均為18華里(概數),故名“十八里河”。
何垛河
何垛河為何垛鹽場的運鹽河,亦稱何垛場灶河。西起臺城東側通榆運河,東至川東閘入海,全程跨東臺、大豐,東臺境內流經臺東(辦事處)、海豐、頭灶兩鎮,長26.6公里。
東臺河為東臺鹽場的運鹽河,亦稱東臺場灶河,又名煎鹽河,開挖時間無考證,據《淮南中十場志》圖示,清初東臺河西起臺城串場河,東至張家團河一帶,後海岸東移,該河隨之東延,但東無入海通道,加之沿岸地勢兩旁高、中間低,積水排不出。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曾疏浚該河。清乾隆五年(1740年)、二十年又兩次疏浚。嘉慶六年(1801年),東臺河北岸增開梅家灶、潘家灶兩條縱向支河。
老梁垛河
歷史上為梁垛鹽場的運鹽河,亦稱梁垛海河、梁垛場灶河。今梁垛河是70年代初在老梁垛河的基礎上,在河以南開挖的東西向新河。
串場河
江蘇省東部濱海平原人工河道,是范仲淹挖掘撼海堰時形成的堆積河。系東部濱海平原農產品南運航道。位於裡下河低平原和東部濱海平原之間,北起阜寧縣沿范公堤南下,經鹽城市、東臺縣到海安縣與通揚運河相會,長130公里(還有一說為:南自海安徐家壩,北至阜寧廟灣,全長200餘公里)。始建於唐大曆元年(766),南宋鹹淳五年(1269)、明隆慶年間(1567~1572)重加疏浚、改建而成。以其貫通淮南十個鹽場鹽場而得名。1958年後曾沿串場河東側新挖(南)通(贛)榆運河與之平行,兼作輸水和航運之用。
三倉河
原名安豐河,50年代初改稱現名,歷史上為安豐鹽場的運鹽河,亦稱安豐場灶河,從安豐場境內的串場河向東至南沈家灶,長15公里。清康熙五年(1666年》,從南沈家灶向東延伸。康熙四十七年,乾隆五年(1740年)、二十年、嘉慶三年(1798年)先後多次疏浚該河。
東臺屬北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四季分明,日照充分,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044毫米,年平均氣溫15.6℃,年日照2209小時,年平均無霜期237天。東臺市境內屬長江中下游沖積平原 ,土質偏沙,土壤有機質含量為1.4%。
旅遊資源以生態資源為主,其中位於其海岸線綿延85公里,150多萬畝的灘塗資源位於鹽城首位。東臺地處黃海之濱,沿海為東海前進波與黃海旋轉波的匯合處,近海泥沙在潮汐作用下,以匯合點為根部逐漸沉澱而形成輻射狀沙洲,以每年6000-10000畝的成陸面積向大海淤長,有取之不盡的土地資源。
全市海堤外現有灘塗面積155萬多畝,其中潮間帶116萬多畝,潮土帶39萬多畝,約佔江蘇省灘塗面積的22%,鹽城市灘塗面積的37%。豐富的土地資源和產品資源是培育和發展“海上東臺”的新的經濟增長點。大片的灘塗也孕育了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植物主要以蘆葦、白茅、羅布麻、大米草、水杉、刺杉、竹為主:動物有對蝦、梭子蟹、文蛤、泥螺、竹蟶、黃魚、鯧魚、鰻苗以及珍禽丹頂鶴、黑嘴鷗等。
東臺市是中國華東沿海城市,中國縣域經濟百強市。東臺位於江蘇沿海中部,地處南通泰州鹽城三市交匯處,東抵黃海,西襟沃野,南望長江,北望徐淮,據江海之會、扼南北之喉,屬於長江三角洲沿江經濟開發帶,素有“黃海明珠金東臺”的美譽。東臺還有著深厚的近代城市文化底蘊和眾多的名勝古蹟,西溪古鎮是神話傳說“天仙配”的發祥地。
十八里河
十八里河是歷史上梁垛鹽場西運食鹽的河道,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興挑,東起梁垛鎮西側串場河,西至臺南鎮境內董永廟入泰東運河,長10.67公里。因梁垛至泰東運河河口以及河口至東臺城均為18華里(概數),故名“十八里河”。
何垛河
何垛河為何垛鹽場的運鹽河,亦稱何垛場灶河。西起臺城東側通榆運河,東至川東閘入海,全程跨東臺、大豐,東臺境內流經臺東(辦事處)、海豐、頭灶兩鎮,長26.6公里。
東臺河為東臺鹽場的運鹽河,亦稱東臺場灶河,又名煎鹽河,開挖時間無考證,據《淮南中十場志》圖示,清初東臺河西起臺城串場河,東至張家團河一帶,後海岸東移,該河隨之東延,但東無入海通道,加之沿岸地勢兩旁高、中間低,積水排不出。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曾疏浚該河。清乾隆五年(1740年)、二十年又兩次疏浚。嘉慶六年(1801年),東臺河北岸增開梅家灶、潘家灶兩條縱向支河。
老梁垛河
歷史上為梁垛鹽場的運鹽河,亦稱梁垛海河、梁垛場灶河。今梁垛河是70年代初在老梁垛河的基礎上,在河以南開挖的東西向新河。
串場河
江蘇省東部濱海平原人工河道,是范仲淹挖掘撼海堰時形成的堆積河。系東部濱海平原農產品南運航道。位於裡下河低平原和東部濱海平原之間,北起阜寧縣沿范公堤南下,經鹽城市、東臺縣到海安縣與通揚運河相會,長130公里(還有一說為:南自海安徐家壩,北至阜寧廟灣,全長200餘公里)。始建於唐大曆元年(766),南宋鹹淳五年(1269)、明隆慶年間(1567~1572)重加疏浚、改建而成。以其貫通淮南十個鹽場鹽場而得名。1958年後曾沿串場河東側新挖(南)通(贛)榆運河與之平行,兼作輸水和航運之用。
三倉河
原名安豐河,50年代初改稱現名,歷史上為安豐鹽場的運鹽河,亦稱安豐場灶河,從安豐場境內的串場河向東至南沈家灶,長15公里。清康熙五年(1666年》,從南沈家灶向東延伸。康熙四十七年,乾隆五年(1740年)、二十年、嘉慶三年(1798年)先後多次疏浚該河。
東臺屬北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四季分明,日照充分,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044毫米,年平均氣溫15.6℃,年日照2209小時,年平均無霜期237天。東臺市境內屬長江中下游沖積平原 ,土質偏沙,土壤有機質含量為1.4%。
旅遊資源以生態資源為主,其中位於其海岸線綿延85公里,150多萬畝的灘塗資源位於鹽城首位。東臺地處黃海之濱,沿海為東海前進波與黃海旋轉波的匯合處,近海泥沙在潮汐作用下,以匯合點為根部逐漸沉澱而形成輻射狀沙洲,以每年6000-10000畝的成陸面積向大海淤長,有取之不盡的土地資源。
全市海堤外現有灘塗面積155萬多畝,其中潮間帶116萬多畝,潮土帶39萬多畝,約佔江蘇省灘塗面積的22%,鹽城市灘塗面積的37%。豐富的土地資源和產品資源是培育和發展“海上東臺”的新的經濟增長點。大片的灘塗也孕育了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植物主要以蘆葦、白茅、羅布麻、大米草、水杉、刺杉、竹為主:動物有對蝦、梭子蟹、文蛤、泥螺、竹蟶、黃魚、鯧魚、鰻苗以及珍禽丹頂鶴、黑嘴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