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冶金專家-亨利.布雷爾利(Harry Brearley)-不鏽鋼發明者19世紀最偉大的發現之一是如何鍊鋼。這種金屬是鐵和數量受一定控制的碳的混合物。它容易生產,而且非常堅硬。工程師們把鋼廣泛用在19世紀生產的許多新機器上。但是鋼有一個大問題,它容易生鏽。那些經持續敲打和暴露在溼氣中的工具,會很快腐蝕。隨著時間的推移,科學家們試圖透過使其他金屬與鋼相熔合,形成各種抗鏽合金,去尋找到解決這一問題的途徑。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嗆人的戰爭火藥味已瀰漫Continental大地,英國政府為實戰需要,決定研製一種耐磨、耐高溫的槍膛鋼材,以改進武器。於是,他們將冶煉鋼的任務交給了冶金專家亨利·布雷爾利(Harry Brearley)。 我們知道冶煉鋼鐵需加人某種化學元素,依據其含量的比例,才能獲得人們所需的各種具有硬度、強度、韌性、塑性及耐磨、耐熱、耐酸等機械效能、物理效能和化學效能的金屬材料。佈列爾帶領助手,進行多種配方的冶煉試驗,但煉出的鋼經測試檢驗都未能達到製造槍膛材料的規定要求。佈列爾並不氣餒,重新研究與修正新增化學元素的配比,繼續進行製造槍膛用鋼的冶煉。 佈列爾的冶煉試驗工作程序並不順利,一次又一次地失敗,他們將這些不符合要求的鋼塊都丟棄到試驗場的露天牆角邊。隨著時間的推移廢鋼也越堆越高,成了一座小山似的廢鋼歷經日曬雨淋,變得鏽跡斑斑。一天,試驗人員決定對這批廢棄試件進行清理。在搬運時,人們發現在這堆被腐蝕的鋼件中卻有幾塊廢鋼閃閃發亮。為什麼這幾塊鋼沒有出現鏽跡?佈列爾檢起後反覆觀察檢驗著,也感到詫異不解。為揭開這件怪事的謎團,他決定對這幾塊怪鋼進行研究。 佈列爾仔細回憶,並反覆查閱鍊鋼試驗記錄,但試驗次數太多已追溯不到這幾塊鋼的確切冶煉時間與配方。為了查明它的化學元素成分含量,佈列爾決定對它進行化驗。經檢測分析結果這是一塊鐵鉻合金,其含碳 0.24%、鉻12.8%。佈列爾喜出望外,他繼續研究,進行水、酸、鹼等腐蝕性試驗。結果證明,他曾在冶煉試驗中產生的鐵鉻合金卻具有任何時候都不易鏽蝕的特點, 1912年不鏽鋼就此被發現了。 科學探索是充滿艱辛而又乏味的工作,同時也充滿了趣味性和偶然性。人們都說不鏽鋼是冶金專家佈列爾歪打正著的一項“發明”,是研製槍膛鋼金屬材料而搞出的“副產品”。1915年,佈列爾的不鏽鋼發現成果在美國取得了專利;1916年該成果又獲英國專利。此時,佈列爾與莫斯勒合夥創辦了一家生產不鏽鋼餐具的工廠,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由於新穎的不鏽鋼餐具深受人們歡迎而風靡歐洲,後來又傳遍全世界。由此,佈列爾也贏得極高的聲譽,他被尊稱為“不鏽鋼之父”。 然而,佈列爾並不是不鏽鋼的第一個發現者。20世紀初,法國居耶和波魯茲兩位工程師已經發現鐵中摻入鉻之後的金屬具有光亮和可抗腐蝕性,因為當時不知道這種合金有何用處,便輕率地將它扔掉了。1912年,美國的赫莫斯也搞出了不鏽鋼。同時期的德國冶金專家舒特勞斯和毛勒亦發現在冶煉中加入鉻、鎳可製成不會生鏽的鋼材。他們的發現幾乎與英國的佈列爾是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可是對觀察發現的奇異現象,他們都沒有問一個“為什麼?”卻在步入繼續研究的科學大門前停止了腳步,因而與首次發現不鏽鋼的榮譽桂冠和加以開發利用獲得巨大經濟效益擦肩而過。 在金屬材料學中,不鏽鋼屬特殊效能鋼,它主要用作在特殊環境下的製品構件或工作零件。那麼,不鏽鋼的奧秘在哪裡呢?原來具有特殊物理和化學效能的不鏽鋼,在冶煉中加入合金元素,如其中有鉬、鈦、銅、鑽、鎳、鈮、錳和碳等元素,但鉻化學成分含量須確保在12.0%- 19.0%範圍內。根據所加的合金元素,不鏽鋼分為鉻不鏽鋼和鎳鉻不鏽鋼;按照不鏽鋼的金相組織特點又可分為馬氏體型、鐵素體型、奧氏體型和沉澱硬化型。隨著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至今不鏽鋼型別牌號已達100多種,例如不僅具有能在空氣中耐鏽蝕,還具有耐酸功能,這類不鏽鋼被稱作耐酸鋼。 由於所有的不鏽鋼都由其組成的元素成分含量決定,因此不是任何一種不鏽鋼都能抵抗各種介質侵襲腐蝕:通常所說的不鏽鋼只能防禦大氣暴露腐蝕(溫度、溼度、日照、降雨量及大氣汙物等的腐蝕),且日久也會出現表面泛色,甚至出現鏽跡。但這些瑕疵抹殺不了不鏽鋼業績的光輝,也動撼不了被奠定廣闊用途的地位。人們譽稱不鏽鋼,它是20世紀改變人類文明程序的一項重大科學發現。 而日後其它研究者發現,為增強不鏽鋼的延展性和可成型性,將不鏽鋼都加入鎳以達此功效。而為降低成本研究者之後又得到標準的不鏽鋼其鉻含量可少於原先14%但不得少於10.5%。最後研究出其質精純、表面亮度佳#304(沿習了日本的不鏽鋼產品編號)即是18-10,18即表示此不鏽鋼中含鉻18%,10即表示此不鏽鋼中含鎳10%,而其餘72%即為鐵的含量。 不鏽鋼的發明是世界冶金史上的一項重大成就。20世紀初,吉耶(L.B.Guillet)於1904年—1906年和波特萬(A.M.Portevin)於1909—1911年在法國;吉森(W.Giesen)於1907—1909年在英國分別發現了Fe—Cr和Fe—Cr-Ni合金的耐腐蝕效能。蒙納爾茨(P.Monnartz)於1908-1911年在德國提出了不鏽性和鈍化理論的許多觀點。工業用不鏽鋼的發明者有:布里爾利(H.Brearly)1912—1913年在英國開發了含Cr12%—13%的馬氏體不鏽鋼;丹齊曾(C.Dantsizen)1911—1914年在美國開發了含Cr14%—16%,C 0.07% —0.15%的鐵素體不鏽鋼;毛雷爾(E.Maurer)和施特勞斯(B.Strauss)1912—1914年在德國開發了含C
英國-冶金專家-亨利.布雷爾利(Harry Brearley)-不鏽鋼發明者19世紀最偉大的發現之一是如何鍊鋼。這種金屬是鐵和數量受一定控制的碳的混合物。它容易生產,而且非常堅硬。工程師們把鋼廣泛用在19世紀生產的許多新機器上。但是鋼有一個大問題,它容易生鏽。那些經持續敲打和暴露在溼氣中的工具,會很快腐蝕。隨著時間的推移,科學家們試圖透過使其他金屬與鋼相熔合,形成各種抗鏽合金,去尋找到解決這一問題的途徑。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嗆人的戰爭火藥味已瀰漫Continental大地,英國政府為實戰需要,決定研製一種耐磨、耐高溫的槍膛鋼材,以改進武器。於是,他們將冶煉鋼的任務交給了冶金專家亨利·布雷爾利(Harry Brearley)。 我們知道冶煉鋼鐵需加人某種化學元素,依據其含量的比例,才能獲得人們所需的各種具有硬度、強度、韌性、塑性及耐磨、耐熱、耐酸等機械效能、物理效能和化學效能的金屬材料。佈列爾帶領助手,進行多種配方的冶煉試驗,但煉出的鋼經測試檢驗都未能達到製造槍膛材料的規定要求。佈列爾並不氣餒,重新研究與修正新增化學元素的配比,繼續進行製造槍膛用鋼的冶煉。 佈列爾的冶煉試驗工作程序並不順利,一次又一次地失敗,他們將這些不符合要求的鋼塊都丟棄到試驗場的露天牆角邊。隨著時間的推移廢鋼也越堆越高,成了一座小山似的廢鋼歷經日曬雨淋,變得鏽跡斑斑。一天,試驗人員決定對這批廢棄試件進行清理。在搬運時,人們發現在這堆被腐蝕的鋼件中卻有幾塊廢鋼閃閃發亮。為什麼這幾塊鋼沒有出現鏽跡?佈列爾檢起後反覆觀察檢驗著,也感到詫異不解。為揭開這件怪事的謎團,他決定對這幾塊怪鋼進行研究。 佈列爾仔細回憶,並反覆查閱鍊鋼試驗記錄,但試驗次數太多已追溯不到這幾塊鋼的確切冶煉時間與配方。為了查明它的化學元素成分含量,佈列爾決定對它進行化驗。經檢測分析結果這是一塊鐵鉻合金,其含碳 0.24%、鉻12.8%。佈列爾喜出望外,他繼續研究,進行水、酸、鹼等腐蝕性試驗。結果證明,他曾在冶煉試驗中產生的鐵鉻合金卻具有任何時候都不易鏽蝕的特點, 1912年不鏽鋼就此被發現了。 科學探索是充滿艱辛而又乏味的工作,同時也充滿了趣味性和偶然性。人們都說不鏽鋼是冶金專家佈列爾歪打正著的一項“發明”,是研製槍膛鋼金屬材料而搞出的“副產品”。1915年,佈列爾的不鏽鋼發現成果在美國取得了專利;1916年該成果又獲英國專利。此時,佈列爾與莫斯勒合夥創辦了一家生產不鏽鋼餐具的工廠,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由於新穎的不鏽鋼餐具深受人們歡迎而風靡歐洲,後來又傳遍全世界。由此,佈列爾也贏得極高的聲譽,他被尊稱為“不鏽鋼之父”。 然而,佈列爾並不是不鏽鋼的第一個發現者。20世紀初,法國居耶和波魯茲兩位工程師已經發現鐵中摻入鉻之後的金屬具有光亮和可抗腐蝕性,因為當時不知道這種合金有何用處,便輕率地將它扔掉了。1912年,美國的赫莫斯也搞出了不鏽鋼。同時期的德國冶金專家舒特勞斯和毛勒亦發現在冶煉中加入鉻、鎳可製成不會生鏽的鋼材。他們的發現幾乎與英國的佈列爾是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可是對觀察發現的奇異現象,他們都沒有問一個“為什麼?”卻在步入繼續研究的科學大門前停止了腳步,因而與首次發現不鏽鋼的榮譽桂冠和加以開發利用獲得巨大經濟效益擦肩而過。 在金屬材料學中,不鏽鋼屬特殊效能鋼,它主要用作在特殊環境下的製品構件或工作零件。那麼,不鏽鋼的奧秘在哪裡呢?原來具有特殊物理和化學效能的不鏽鋼,在冶煉中加入合金元素,如其中有鉬、鈦、銅、鑽、鎳、鈮、錳和碳等元素,但鉻化學成分含量須確保在12.0%- 19.0%範圍內。根據所加的合金元素,不鏽鋼分為鉻不鏽鋼和鎳鉻不鏽鋼;按照不鏽鋼的金相組織特點又可分為馬氏體型、鐵素體型、奧氏體型和沉澱硬化型。隨著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至今不鏽鋼型別牌號已達100多種,例如不僅具有能在空氣中耐鏽蝕,還具有耐酸功能,這類不鏽鋼被稱作耐酸鋼。 由於所有的不鏽鋼都由其組成的元素成分含量決定,因此不是任何一種不鏽鋼都能抵抗各種介質侵襲腐蝕:通常所說的不鏽鋼只能防禦大氣暴露腐蝕(溫度、溼度、日照、降雨量及大氣汙物等的腐蝕),且日久也會出現表面泛色,甚至出現鏽跡。但這些瑕疵抹殺不了不鏽鋼業績的光輝,也動撼不了被奠定廣闊用途的地位。人們譽稱不鏽鋼,它是20世紀改變人類文明程序的一項重大科學發現。 而日後其它研究者發現,為增強不鏽鋼的延展性和可成型性,將不鏽鋼都加入鎳以達此功效。而為降低成本研究者之後又得到標準的不鏽鋼其鉻含量可少於原先14%但不得少於10.5%。最後研究出其質精純、表面亮度佳#304(沿習了日本的不鏽鋼產品編號)即是18-10,18即表示此不鏽鋼中含鉻18%,10即表示此不鏽鋼中含鎳10%,而其餘72%即為鐵的含量。 不鏽鋼的發明是世界冶金史上的一項重大成就。20世紀初,吉耶(L.B.Guillet)於1904年—1906年和波特萬(A.M.Portevin)於1909—1911年在法國;吉森(W.Giesen)於1907—1909年在英國分別發現了Fe—Cr和Fe—Cr-Ni合金的耐腐蝕效能。蒙納爾茨(P.Monnartz)於1908-1911年在德國提出了不鏽性和鈍化理論的許多觀點。工業用不鏽鋼的發明者有:布里爾利(H.Brearly)1912—1913年在英國開發了含Cr12%—13%的馬氏體不鏽鋼;丹齊曾(C.Dantsizen)1911—1914年在美國開發了含Cr14%—16%,C 0.07% —0.15%的鐵素體不鏽鋼;毛雷爾(E.Maurer)和施特勞斯(B.Strauss)1912—1914年在德國開發了含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