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茶小西
-
2 # 太行老爹
傳統節日首先是對歷史的延續。也只有中華文化是沒有中斷過的四大古文化之一。
傳統節日就在於增加了我們民族的凝聚力。中國自己的節日和語言這都是我們的文化。它是,自豪的,團結的、凝聚的、喚起一個民族精神力量的最核心的東西。
增強我們的軟實力也是靠傳統節日的凝聚和延續產生出來的,透過弘揚傳統文化來增強我們在世界上的競爭能力。韓劇曾一度霸佔多檔黃金時段節目頻道里面的劇情讓我們潛意識的去感受南韓文化,中國的傳統文化曾經也影響了南韓、日本等許多亞洲國家,而今天,和這些國家比起來,我們的文化影響力,卻是十分有限的。現在,是日韓文化“倒流”中國!外來文化在不斷侵入,除了春節,中秋,端午節,真正的意義上還有很多節日都已經沒有。
-
3 # 原創自媒體
其意義在於,不忘過去和初心,發揚和傳承優良傳統,不讓洋節搶佔我們人文高地,讓我們傳統節日根深蒂固,不可侵犯和撼動。
-
4 # 鮮紅劍歌
伴隨著由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社會的快速轉型,人們的生活方式與價值觀也逐漸發生著巨大的改變,對傳統節日的認同感也不再如先輩那般強烈。曾歷經千年而不衰的文化積澱逐漸流失,儀式感日漸淡化,節日正漸漸演變為簡單的假日,或是商家大肆吸金的噱頭。時代變了,對傳統節日的認識也在變。種種由祖先千百年來在文化活動中創造的一切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各類傳統節日一樣,就在社會全心奮力求發展的過程中,被我們主動並毫不吝惜地拋掉。瀕臨滅絕,成為亟待保護的弱者——這絕不是聳人聽聞。無疑,華人應該逐步恢復自己的傳統節日習慣,這其中的文化、經濟等重大意義,是不言而喻的。
傳統節日習俗多種多樣,如春節的祭灶、掃塵、放鞭炮、貼春聯、掛年畫,端午的祭祀、划龍舟、懸艾葉菖蒲,清明節的踏青、插柳等,人們透過這些行為表達願望、敬畏自然、親近血緣、懷念祖先、體現價值觀,它們也是節日文化的重要支撐。然而,在現代文明背景下,節慶活動的簡化導致儀式感淡漠,節日文化內涵大打折扣。作為民族繼承者,弘揚傳統文化、沿襲優良節日風俗,也成為了義不容辭的責任。
在諸多傳統節日中,以清明節為例,節日的內涵不只是如何過節,更重要的是如何過好節、為何過節的深層內涵。
“燕子來時春社,梨花落後清明。”每年的4月5日,踏著春天的節奏便迎來了清明節。作為一個有著悠久歷史、在現實社會中有著巨大影響力的民俗節日,清明節不僅是人們祭祀祖先、緬懷先人的節日,也是中華民族認祖歸宗的紐帶,更是一個遠足踏青、親近自然、催護新生的春季儀式。
同諸多傳統節日一樣,清明也有其獨具一格的風俗習慣。
插柳、戴柳——唐人認為三月三在河邊祭祀時,頭戴柳枝可以擺脫毒蟲傷害,宋元以後,清明節戴柳的習俗更為盛行。時至今日,家家插柳一俗也延續下來,俗意以驅鬼邪。青柳留春,也意味著在春季將逝的時節,人們用青青的柳枝來象徵對青春的挽留,“留青”,也就留住了“紅顏”,留住了生命。
寒食禁火——相傳春秋時期,介子推曾割股為流亡的晉文公充飢,晉文公後來分封群臣,介子推背老母隱居於綿山。晉文公焚山逼介子推露面,介子推抱著母親被燒死。為紀念他,人們在那天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這天被稱為“寒食節”,即為清明前一二日。
清明賜火——相傳因寒食禁火,人們將從冬季保留下來的火種熄滅。到了清明節,又要重新鑽木取火。在唐代,“清明賜火”的習俗曾盛極一時。
盪鞦韆、放風箏——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拴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清明時,古人不僅白天放風箏,夜晚也放。除此以外,還有結百草、鬥雞、蹴鞠等豐富有趣的習俗。
而作為清明節重要節日內容的祭祀、踏青等習俗則主要來源於寒食節和上巳節。寒食節與古人對於自然的認識相關。在中國,寒食之後重生新火就是一種辭舊迎新的過渡儀式,透露的是季節交替的資訊,象徵著新季節、新希望、新生命、新迴圈的開始。後來則有了“感恩”意味,更強調對“過去”的懷念和感謝。清明掃墓與踏青,本來是兩個不同的文化主題,宋以後慢慢融為一體,並不斷地被賦予肯定的文化意義。人們把祭祀先人與中華民族重視孝道、慎終追遠的民族性格直接聯絡起來,認為清明節俗體現了華人感恩、不忘本的道德意識。其文化意義類似西方感恩節。清明節祭祖掃墓、追念先人功德的活動,與中國文化深層的祖先崇拜、孝的文化之間有著深刻的關係,而這種文化正是中國社會幾千年來得以和諧穩定發展的支柱,有助於在古人與今人、前人與後人之間建立和諧的代際關係,進而促進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係,這也是清明節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民間根基。而在掃墓祭拜的過程中,我們強化了與祖輩先輩的聯絡,記住他們就是記住了歷史,就是一定程度上尊重了歷史。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一定是懂得感恩的民族。不同層面的祭祖行為,讓人們在不同層面具有了彼此之間的聯帶感,也擁有了不同層面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清明節將生死並置,必然促使生者對生命的思考,在這樣一個日子裡,相信任何一個置身於其中的正常人都不會無動於衷。他會悄悄計算屬於自己日子,“該怎樣活著”必然成為他的追問。而這種思考必然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他在以後的生活態度。已經有人指出:死亡將導致我們毀滅,但對死亡的察覺又能拯救我們。也因此,清明節讓人看到了死者所能受到的來自生者的尊重。人的一生不僅包括有尊嚴地生,也包括有尊嚴地死和死後被有尊嚴地對待,在清明節的祭拜亡靈中,一個人知道了,正像他在紙錢鮮花中感受到祖先曾在這個家族家庭裡真實存在過並受到尊重一樣,將來有一天自己長眠,自己也會被子孫懷念、尊重和祭奠,自己不是無依無靠的,而是有所歸屬。由此出發,清明節在當今的死亡教育領域有可能會發揮十分獨特的作用。現在許多有識之士都意識到死亡教育的重要性,但在如何進行死亡教育上還存在許多爭執。將清明節作為死亡教育的重要時空,可以視為傳統節日應對社會問題、在當代傳承的新的生長點。
對於一個民族來說,傳統節日具有增強凝聚力、樹立核心價值觀、加深文化認同的重要作用,是集體的文化記憶。如何拯救這些流傳千年、意蘊豐富的文化記憶,讓它們在新時代重現活力,是近年來包括專家學者、普通百姓在內的全社會關注的問題。如今,隨著人們越來越重視,多個傳統節日也被列入法定節假日。這不僅有助於樹立中華民族和平崛起的形象,也使傳統節日成為承載華人“和為貴”處世精神的重要載體,有利於樹立和平友善的國際形象。同時,有利於豐富中華傳統節日文化產業的內涵和外延,使之成為國家對外開放的關鍵成分和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產業。
-
5 # xiaoping在陋巷
中國的傳統節日,優美文雅,格調高遠,沉澱了幾千年中華民族文化智慧和民族精神,引領了向善向美向上的主旋律,使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繁衍發展,屹於世界民族之林!
◇清明節,清新沉靜之美。
清明本身是春季的節氣,冬季的寒冷枯燥漸已弱化,清明時分,細雨濛濛,萬物萌發,田園青綠,鳥語花香。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清明到來,人也精神振奮,心清氣爽,紛紛走出門去,戶外踏青,盪鞦韆,放風箏,在大自然中感受春的氣息。同時,悼念先賢,追思故人,也是清明節的主旋律,因而,在賞春的喜悅中,包涵了沉靜肅穆之感,清明節是清新的,清爽的,也是清冷而沉靜的。
◇端午節,追思專題節日。
端午節的主題性更加明確,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隨著時間演變,包粽子,賽龍舟是端午的主要活動。人們以這種方式,寄託對屈原的哀思。作為愛國詩人,千百年來,能直受到民眾的懷念,充分說明,中華民族是正義的民族,有著深厚的家國情懷和民族大義,一直有著向善、向美、向上的價值觀和是非觀。
◇中秋節,最富詩情畫意。
秋季是一年四季中最有色彩感、收穫感的季節。中秋節,又是團圓節。農曆八月十五日,在美麗的季節,優美的月圓之夜,體會家庭團圓的溫馨,這可能是中國家庭對幸福最樸素的精神追求之一。中國的文化傳統,圓總比缺要好。同時,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明月,清秋,千百年來,給無數文人墨客提供了感懷,嘔歌的優美素材。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與中秋節相關的美麗的詩文,如燦爛星河,流傳千古。
◇春節,富麗而熱烈的聯歡。
春節是一年中最隆重喜慶的節日。農耕時代,春播夏種,秋收冬藏。春節作為一年的末尾,處在最農閒時節,人們有足夠的空閒,走親訪友,閤家歡樂,享受生活,家家炊火飄香,人人喜氣洋洋。傳統的春節期間,人們吃好的,穿好的,玩好的,這時的大人,脾氣最好,出手最闊綽。孩子也可以大膽地撒嬌,放肆地玩,甚至做了不大不小的壞事,也不用挨巴掌,大人們有話:因為是過年嘛!
中國的節日還有很多,不管是大是小,每個節日有由來,有意義,有韻味!華人過日子,有內容,有文化!身為華人,非常幸福,更慶幸生活在一個美好時代!
-
6 # 五福臨門了凡四訓
本文以重陽節為例子分析傳統節日的意義
節者,結也。古人在無文字之前就發明了結繩記事。順順溜溜的繩子上打了一個結,必是有事要記住,平平常常的日子裡規定了一個節日,必是有事值得紀念。一個民族用最典型的風俗禮習來過自己的節,是提醒同胞不要忘祖。節,是在時間的長繩上打了幾個結,叫我們一步一回頭,積累過去,創造未來。
中國以九為陽,九月九日故為重陽。據說,重陽節起源於秋遊逃避災難的風俗。較早有關重陽節的傳說,見於梁朝吳均的《續齊諧記》:“汝南桓景,隨費長房遊學累年。長房謂日九月九日汝家中當有災,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婓囊,盛茱萸以係臂,登高飲菊花酒,此蝸禍可除。景如言舉家登山。夕還,見雞犬牛羊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飲酒,婦人帶茱萸囊,蓋始於此。”為什麼九月九日要登高,原因文中沒有提及。筆者推測那時候社會生產力地下,人民多選擇依山傍水而居住。災禍可能是洪水或者是野獸的侵犯。為了避免這些災禍而登高避險。隨著時間的推移,登高避險的作用漸漸消失了;而秋日登高賞美景,大家聚會娛樂休閒的功能凸現出來了。
二重陽節演變成長壽節
原因大約有三:
(一)東晉時葛洪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
(二)在中國的數字觀念裡,“九”是陽數,與“久”諧音,暗含人長長久久的寓意。
(三)重陽節正是金秋時節,菊花盛開。舊時民間以菊為長壽花。《太平廣記》稱:“荊州菊潭,其源旁芳菊被涯澳,其滋液極甘,深谷中有三十餘家,不得穿井,仰飲此水,上壽二三百,中壽百餘,其七十、八十(歲)者猶以為夭。菊能輕身益氣,令人長久,有徵。”因此人們稱菊花為“長壽花。”
1989年,中國政府將重陽節明確規定為中國的敬老節,法定放假一天。從此重陽節這天,人人有時間敬老愛老。
三每逢佳節倍思親。
有關重陽節最出名的詩莫過於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這首詩說的是九月九日重陽節。每到節日,家人團圓是每個在外工作人的最大心理需求。
四總結:中國的傳統節日是一種成熟文明的縮影。重陽節從開始登高避難的實用價值,演變成敬老節。家人團圓,共度美好時光。這些無不是華人幾千年的價值取向和心理需求的沉澱;福祿康寧,骨肉情深已經成為融入中國的血液,成為華人的文化基因。不但是重陽節,每個傳統節日都能反映出華人順天應時的生活智慧,思親還鄉的感恩情懷和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和願望。每個傳統節日的飲食和儀式都具體體現著中華民族的情感和中華文化的靈魂。
-
7 # 南宮林梵
1、延續歷史。中華文化是世界上四大古文化當中唯一沒有中斷的文化。但是必須認識到,中國的歷史尤其是傳統文明,其實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斷裂了。
2、增加民族凝聚力。華人要有自己的語言和節日,而這一切都是文化。中國的傳統文化,是維護民族國家統一的堅實的基礎。如果李白成了外國詩人、杜甫成了外國詩人、《紅樓夢》成了外國小說,華人會怎樣!
3、增強我們國家的軟實力,透過弘揚傳統文化來增強在世界上的競爭能力。光靠GDP,無法保證民族是一個先進的民族。美國今天之所以在世界上一超獨霸,不僅靠巨大的經濟力量和軍事力量,更靠它的軟實力,包括好萊塢電影,NBA籃球賽,流行音樂,以及眾多的影星、球星、歌星等等。好萊塢大片透過美國的故事和人物傳達出美國的價值體系、生活方式和道德標準、審美標準,影響波及全球。在意識形態的鬥爭結束之後,不同文明間的衝突,將成為這個世界上不同民族、不同勢力鬥爭的主要原因。一個民族對世界影響力的大小,是和這個民族文化力的強弱成正比的。
4、中華傳統節日凝結著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和思想精華,是維繫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社會和諧的精神紐帶,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寶貴資源。傳統節日以情為紐帶顯示了團結的力量。它展示了濃濃的鄉情、親情或愛情。如清明節祭拜祖先,緬懷先烈,也是某些少數民族的戀愛節;端午節是已婚女兒回孃家,已訂婚小夥子去岳母家拜節;中秋則是團圓節,人間月半天上月圓,希望家家都能團圓。
資料補充一下哈哈!
節氣為節日的產生提供了前提條件,大部分節日在先秦時期,就已初露端倪, 但是其中風俗內容的豐富與流行,還需要有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
最早的風俗活動是和原始崇拜、生活禁忌有關;神話傳奇故事為節日平添了幾分浪漫色彩;還有宗教對節日的衝擊與影響;一些對歷史人物永恆的紀念滲入節日,所有這些,都融合凝聚節日的內容裡,使中國的節日有了深沉的歷史感。
值得一提的是,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歷代的文人雅士、詩人墨客,為一個個節日譜寫了許多千古名篇,這些詩文膾炙人口,被廣為傳頌,使中國的傳統節日滲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蘊,精彩浪漫,大俗中透著大雅,雅俗共賞。
中國的節日有很強的內聚力和廣泛的包容性,一到過節,舉國同慶,這與我們民族源遠流長的悠久歷史一脈相承,是一份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
-
8 # 牛哥116
中華傳統節日凝結著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和思想精華,是維繫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社會和諧的精神紐帶,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寶貴資源。
生活講究的是張弛有度。只張不馳,或只馳不張,都不是好的生活狀態。
那麼什麼時候張,什麼時候馳?人類在不斷的思考過程中,找到了答案,那就是節日。
起初,大家只是相約在某個特定的日子,做一些特別有意思的事情,讓生活更有意思,例如紀念先祖等等。有意思的生活是熱愛生命的體現。後來,這個特定的日子,在漫長的歷史演變中,就約定俗成地成了節日。
所以,節日反映的是對生活意義和生活節奏的思考,傳遞的是對生命的熱愛的本質。
回覆列表
1、延續歷史。中華文化是世界上四大古文化當中唯一沒有中斷的文化。但是必須認識到,中國的歷史尤其是傳統文明,其實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斷裂了。
2、增加民族凝聚力。華人要有自己的語言和節日,而這一切都是文化。中國的傳統文化,是維護民族國家統一的堅實的基礎。如果李白成了外國詩人、杜甫成了外國詩人、《紅樓夢》成了外國小說,華人會怎樣!
3、增強我們國家的軟實力,透過弘揚傳統文化來增強在世界上的競爭能力。光靠GDP,無法保證民族是一個先進的民族。美國今天之所以在世界上一超獨霸,不僅靠巨大的經濟力量和軍事力量,更靠它的軟實力,包括好萊塢電影,NBA籃球賽,流行音樂,以及眾多的影星、球星、歌星等等。好萊塢大片透過美國的故事和人物傳達出美國的價值體系、生活方式和道德標準、審美標準,影響波及全球。在意識形態的鬥爭結束之後,不同文明間的衝突,將成為這個世界上不同民族、不同勢力鬥爭的主要原因。一個民族對世界影響力的大小,是和這個民族文化力的強弱成正比的。
4、中華傳統節日凝結著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和思想精華,是維繫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社會和諧的精神紐帶,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寶貴資源。傳統節日以情為紐帶顯示了團結的力量。它展示了濃濃的鄉情、親情或愛情。如清明節祭拜祖先,緬懷先烈,也是某些少數民族的戀愛節;端午節是已婚女兒回孃家,已訂婚小夥子去岳母家拜節;中秋則是團圓節,人間月半天上月圓,希望家家都能團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