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記錄生活3
-
2 # 領略不同的風景
流浪地球是一部高水平的科幻電影。我覺得這一部影片的突破,可以說是類似於5G領域的華為。當華人成為科幻片的主角,當華人成為“聯合政府”裡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擔當重任的時候,影片會極大的激發全體華人的民族自信。中國之所以有這麼多精日精美的人,很大原因是受了美國好萊塢電影和日本動漫的影響。
-
3 # 傀儡熊遊戲
平時的我淚點很高的,在看流浪地球的時候,有幾個片段我不停的喝水來壓抑這種瀰漫的情緒。明知道在刻意煽情哭,生離死別哭,電影裡過年哭,趕上現實中也是過年,不知道為什麼很有感觸。
流浪地球有種集體英雄主義的氛圍。煽情稍過,臺詞和情節稍差一些。不過沒有想到中國產電影真的拍出瞭如此大的格局,氣勢如此磅礴的效果,這部影片不再有人會說中國的特效是5毛錢的了,真的超出了預期。
邏輯上的bug太多,仔細琢磨會很彆扭的。人物性格扁平,不滿您說,在電影院裡我和媳婦因為女隊員為什麼要把把火石打壞爭論了一翻,最後也沒有分出勝負,所以說不要自己琢磨某些細節。
看電影看的是一份心情,一份自在,不用非要從電影裡學到什麼,感悟什麼。第一感覺最重要,覺得好就是好,所以我推薦您可以去看看這部電影,總的來說很不錯。
-
4 # 烽燧殤韻
《流浪地球》裡我感覺有幾個很有意思的地方。首先,他們運火石到蘇拉威西那次別人搶了他們前面。然後提出炸木星計劃的時候,人工智慧說:“之前就有人提出來過。”事實上就是,主角在這部片子裡完全不是最聰明的,這和美系電影很不一樣。我並不是說哪個高階哪個低階,但流浪地球他展現出來的精神核心確實是和歐美不太一樣的,這裡我覺得非常喜歡。
它把這個方案合理化了,同時一下就展示出了和歐美爆米花的巨大不同,這個處理手法現在是真的少見而且在東方用的更多,包括達叔說吃麵,說韓朵朵,還有劉培強和劉啟主角一家的事情基本都交代的差不多了,每個人的過去都很豐滿,把這些交代完後觀眾就有一個相當直觀的感受“這是一個家庭”
家庭這個概念在歐美片子裡也很少見,他們更在乎男女主啥時候在一起。至於老爸老媽,不太重要。
我不好說自己是什麼多厲害的科幻迷,現在歐美科幻我覺得貫徹“愛”的作品真的非常少,盜夢空間可能也算,星際穿越也得吹吹,他主線都和科幻,宇宙非常有機的結合起來這點流浪地球他沒做到。他是正常的家與愛。說真的,我是非常喜歡在這些作品裡看到人情美好的敘述的,這比看在爆炸旁邊接吻舒服。這是能引起華人文化共鳴的作品他沒有把所有東西和歐美那些爆米花同質化,但也完全不落下風。《戰狼2》我覺得他還是偏歐美化,但給了個愛國的核心,《流浪地球》這次...我覺得這個真的是華人自己的玩意。
-
5 # 環球假日
2019年2月5日,基於劉慈欣小說改編的電影《流浪地球》上映,這將成為中國科幻電影發展的標誌性事件。其重要性不僅在於實現了不遜於好萊塢水平的視效水準,更是抓住了科幻型別敘事的核心。
劉慈欣的原著小說只有兩萬字,更像是從一部長篇中摘錄出精彩的段落。要改編這樣一部管中窺豹惜墨如金卻又主題宏大人物複雜的作品,幾乎是科幻史上最難的實驗。
《流浪地球》小說封面。
在劉慈欣的小說中,百年不過是幾個一筆帶過的瞬間,彼此之間似乎也無聯絡。在這些考驗勇氣、智慧、人性甚至運氣的瞬間,折射出人類在宇宙中命運的真實處境:我們並非宇宙的幸運兒,也不是什麼萬物之靈,只是永遠掙扎求生存的生命,在這些掙扎中,卻有一些東西不願失去。
這種以意境統領內容的小說,在科幻歷史上並不罕見。短篇例如著名美籍華裔科幻作家特德·姜的名作《你一生的故事》(改編為《降臨》),長篇例如黃金時代科幻名家海因萊因的《時間足夠你愛》,還有科幻大師克拉克在庫布里克製作同名電影的同時創作的小說《2001太空漫遊》。這些留出空間,讓讀者以個人體驗和偏好去填充的小說,更容易進入記憶深處,因為這些文字已經變成了讀者內心的一部分,去假設自己在這個新世界中將會如何。
這些名作很容易變成偉大的電影作品,因為它們能發揮科幻創作最有力的特點:突出日常生活中被掩蓋起來的主題。
生活中,我們很難考慮整個人類的存亡,這件事如同笑話一般,卻由不得我們置之不理。電影《深度撞擊》《2012》中假設的小行星撞擊、世界末日,並非全無可能。
《流浪地球》這部科幻電影,就是儘可能地保留了原作的核心主題:人類直面宇宙的挑戰。為了保住這個主題,同時符合電影敘事的規律,製作團隊付出了巨大的心血,顯然為此捨棄了很多原作中的素材,甚至是原作中一些非常重要的情感和主題。
中國宇航員(吳京飾)與俄羅斯宇航員。
這種大刀闊斧的取捨,在電影史中屢見不鮮。例如好萊塢科幻片的寵兒、美國科幻大師迪克,他被改編的作品中,有些被改得完全成了一個新故事,比如《記憶裂痕》《全面回憶》《少數派報告》等。相反,很多完全死守原著故事的改編,卻無論口碑還是票房都不甚理想,甚至害得原作都被拖累無人再問。
電影終究不是小說,兩者各有不同的獨門手法用來吸引受眾,卻不能直接通用。閱讀劉慈欣的科幻,令讀者激動的是其中腦補的宏大場面,以及渺小但也會做出重要行為的人類。但這種審美體驗顯然很難直接被電影沿用,而觀眾對電影《阿凡達》《星際穿越》《火星救援》的興奮,也是在小說中很難重現的。
體現人類和宇宙之間的對抗,小說可以只用幾百字就讓讀者接受,但電影必須從人物身邊的小世界開始,一點一點展現這個巨大的新宇宙。這畢竟是一個地球遠離太陽,人類住在地下城的世界,如此全新的觀念和情景,必須給觀眾足夠可信的線索,指引他去一點點接受。
因為電影要面對幾千萬觀眾,甚至是完全不看科幻的觀眾,而不是幾千個已經對科幻小說完全熟悉的讀者。電影不能依靠讀者自己的想像力去填充,必須用清晰、明確、充滿細節的畫面和聲音說服觀眾,甚至是讓讀者去聯想其中的味道、溫度、力量和速度感。
《流浪地球》中被冰封的北京CBD。
電影《流浪地球》非常周到地考慮了這些問題,每一個觀眾都能體會到這個世界的真實感。“地面上,滔天巨浪留下的海水還沒來得及退去就封凍了,城市倖存的高樓形單影隻地立在冰面上,掛著長長的冰凌柱。冰面上落了一層撞擊塵,於是這個世界只剩下一種顏色:灰色。”小說中對冰封世界的描寫,在電影中忠實地再現出來。冰和雪,在以前的電影中往往是白色甚至偏藍,但在這裡,全部都是黑灰色的調子,以一種近似半透明岩石的質感,描繪出遠離太陽的地球被完全封凍的真實感。
電影的重頭戲是地球靠近木星,原著中寫道:“木星已佔滿了整個天空,地球彷彿是浮在木星沸騰的暗紅色雲海上的一隻氣球!而木星的大紅斑就處在天空正中,如一隻紅色的巨眼盯著我們的世界,大地籠罩在它那陰森的紅光中……”在電影中,這種感覺被幾次特寫畫面牢牢釘在觀眾的視野裡。面對這樣一幅畫面,你很難把注意力集中在對話的角色上,總會漸漸迷失在木星的巨大氣體漩渦裡。
被岩漿吞沒的地下城,沒有超級英雄能夠拯救其中的生命;面對理智和情感的抉擇,是人類永恆的難題;為人類開路避險的宇航先驅,總有難免的犧牲。這些烘托起原作主題的元素,都被電影一一吸收進來。這樣的細緻處理,讓電影在基於商業型別敘事規則大幅重構人物和故事的前提下,仍然保留了劉慈欣科幻創作中的核心特質:尊重現實的沉重命運,和理解人性的理性抉擇。
地下城的串店,充滿現實氣息。
除了吸收大量本土元素,這種對原著的尊重和對社會現實的理解,是《流浪地球》電影在本土化科幻創作上做出的最大突破。一直以來,本土化科幻似乎要麼就一頭扎到了歷史的故紙堆,要麼就生搬硬套轉瞬即逝的現實熱點,要麼就東施效顰其實還照搬西方科幻的美學。罕見能夠從作品本身出發,從科幻作品的歷史出發,從作家創作植根的土壤出發,去找到其中的共同點。
劉慈欣的小說一方面繼承了科幻本質的核心,以簡單的敘事撐起巨大的框架和厚重的主題,建構起一座巨大的科幻建築奇觀。另一方面則常常貼近華人的思維,以普通華人的角度看待這個世界,想辦法在這個沉重但總有希望的世界活下去,為此不惜展開最大膽的想象,付出超出極限的代價。正因如此,他和更多植根於本土的科幻作家們,可以獲得社會的認可,推動中國科幻電影走向正確方向,開創屬於他們自己的時代。
中國科幻的黃金時代,就此到來。
回覆列表
中國科幻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特效
先從影片廣受讚譽的特效鏡頭說起。
《流浪地球》總投資3.2億人民幣,2017年上映的《銀翼殺手2049》投資6000萬美元,約4.2億人民幣,但是平心而論,流浪地球的成片質感沒有達到銀翼殺手75%的水平。這是中國電影工業與好萊塢實打實的差距。
先說室內,流浪地球刻畫的零下數十度的地球表面末世景象與賽博朋克風格的地下城遠不如銀翼殺手中的賽博朋克城市讓人感覺真實,當然這也與中國科幻電影從業者的經驗不足有關。北京地下城棚搭痕跡明顯,鏡頭所表現出的空間感覺很狹小,路的盡頭沒有延伸感,也沒有機動車道路,讓人很難相信鏡頭之外還有大面積的空間存在;如果把地下城理解為避難所形式的小型空間,那麼地下城的功能、地下城居民的娛樂活動又太過豐富,學校、餐廳的空間尺度與當今社會沒有區別,這些單一功能的區域性空間沒有體現出侷促、空間緊張不夠用的感覺,所以無論從哪方面理解影片對地下城的設計都缺乏真實感。其實從影片的刻畫來看導演還是想將北京三號地下城打造成一個小型社會,但是從有限的鏡頭語言無法推匯出地下城居民的生活模式,讓整個地下城喪失了真實感,所有的地下城居民臉上彷彿寫著“我是群演”四個大字。
棚搭感明顯的室內場景
如果導演多考慮一些諸如學生放學怎麼回家?大過年去二號地下城串親戚怎麼走?等等問題,而不是為了展示而展示,在看不見的地方多下功夫,讓觀眾的思緒能夠更開放,觀眾就更願意相信末世的地下城就是這個樣子。當然我有些吹毛求疵,相信相關型別片越來越多,這些細節就會被越來越多地考慮。
北京冰封的震撼景象
冰封上海東方明珠
再說室外,影片的特效鏡頭仍然沒有擺脫中國特色的“大片風格”,沒有演員的部分電腦特效堆砌明顯,比如上海的部分,導演給我們展示了上海被冰封之後的大鳥瞰,許多耳熟能詳的地標建築都出現了,觀眾直呼震撼,但是這種震撼不是真正直擊觀眾內心深處的,因為所有演員與這些建築沒有任何互動,觀眾沒有代入感,演員只充當了鏡頭的功能,但是演員還應該作為觀眾的眼睛,帶著觀眾深入影片營造的氛圍裡。不知道是不是其他原因掣肘,導演很少使用以小見大的方式表現場景,試想,男主開車不小心撞上了冰壁(符合男主沒拿駕照的人設),從天而降一個巨大金屬球,主角一行人抬頭一看竟然是東方明珠,一個仰視視角,再環顧四周,或者拉遠鏡頭,引出其他地標建築,利用豐富的鏡頭語言能表達更多的東西。另外室外的場景對氣氛營造方面起到的作用不夠,畫面很豔麗,都是冰藍色的,也沒有近景的細節,無法讓人感受到那種深深的絕望。每次一到宏大的特效鏡頭導演彷彿就在說,看!都是電腦特效!都是我們用錢砸出來的!不是說這種鏡頭不能有,但是如果表現手法太過單一就容易讓觀眾審美疲勞,彷彿在看設定原畫一般。
綠幕痕跡非常明顯
有演員的部分,綠幕演出的痕跡太過明顯了,演員和背景割裂感嚴重,有一種難以名狀的違和感。銀翼殺手的拍攝有的真的是在沙漠中,飛舞的沙塵是真的,星際穿越的拍攝有的真的是在水中,在冰川上,那些場景都是真的,再輔以電腦特效,讓場景看上去異常真實。有的時候演員表演還是不能過分依賴綠幕,否則觀眾永遠能意識到你在綠幕前表演,難以融入影片。
流浪地球取景地,很難想象冰天雪地的場景是在青島拍攝的
星際穿越取景地
銀翼殺手2049取景地
既然流浪地球讓中國科幻、中國電影工業的眼光瞄準了好萊塢,那麼一些西方的先進方法就值得我們借鑑和學習,在電腦特效最先進的好萊塢導演們都知道電腦特效無法取代一切,要結合實地拍攝、模型拍攝等手段才能使科幻場景如假包換,我們處於向別人學習的地位,一切特效鏡頭依賴電腦特效,是不是顯得有一些懶惰,甚至是有些傲慢?
劇情
再說影片的劇情。
流浪地球的設定實在是太酷了!用行星發動機推動地球逃離太陽系,每一個科幻迷如果知道這種場景要被影像化不可能不走進電影院,事實上我對電影所表現出的景象百分之百的滿意,電腦特效就應該用在這種充滿想象力的場景上,這就是新時代科幻迷的技術福利!在這種設定面前沒有人會去糾結這個方案是否可行,對於這個問題熱評作者
左丘失明
的答案中關於設定邏輯和日常邏輯的部分非常有參考性,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前去觀看
流浪地球影評——左丘失明
這篇文章作者言辭激烈,不過整體邏輯還是非常通順的,而且作者願意與真心交流的人交流,在這呼籲網路世界少些謾罵。
關於人物的動機問題,有傳言說朵朵想要上地面是想找到自己父母的屍體,後文也提到過朵朵是被收養的,李光潔飾演的隊長妻兒都在杭州地下城,所以對杭州地下城執念很深,在後面隊長將韓朵朵當成女兒看待,才有了為救她而犧牲的劇情。這些資訊有助於幫助理解人物動機,但是影片剪掉了這些情節是不爭的事實,所以造成人物行動缺乏動機的情況出現,導致情節推動異常生硬,而且韓朵朵的人物對推進劇情的作用微乎其微,既沒有起到關鍵性的作用,也沒能推動其他人物成長,更沒有隱喻其他人的命運,像是為了有女性角色而有的角色一樣,救援隊的女隊員也幾乎扮演了同樣的花瓶角色,開槍破壞火石的任務完全可以安排暴躁機槍男來完成。另外主角與其父親的矛盾非常缺乏說服力,在地球逃亡的大背景下居然還沒能理解其父親的無奈,而且影片開篇對父子情的刻畫與十七年後逃避面對父親的行為相矛盾,雖然後面補充了放棄治療主角母親的劇情,但是缺乏說服力不談,讓主角在說明與父親矛盾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內觀眾都捕捉不到主角不願面對父親的動機,我認為這是影片前半段最重要的劇情矛盾。在難以理解主角行為的情況下觀眾很容易對主角喪失好感,感到煩躁,更何況他還捅了這麼大的婁子,間接害死了吳孟達扮演的姥爺。說起姥爺這個角色,在他犧牲的時候主角一直在喊老東西讓我無比出戲,被強行煽情尷尬的渾身難受,是我認為本片煽情最尷尬的地方,沒有之一。
關於木星引力激增的問題,雖然影片沒有清楚交代,我更傾向於是因為太陽衰減所引發的意外現象,流浪地球計劃一定是經過周密計算的,另外影片中說明行星發動機三十年都沒有熄滅過,也側面說明這次的事件是一個嚴重的意外事故,並不是人類的疏忽。
流浪地球全片最大的敗筆就是影片的結尾,我沒有讀過原著,不知道點燃木星這個計劃是不是大劉原著裡寫的,但是影片的刻畫完全無法令我信服,任何一個學過高中物理的人都知道,在太空飛行中飛行的速度、加速度等數值是多麼的重要,冷戰時期有多少火箭發射失敗,中途爆炸都是因為一點點小小的失誤,看過星際穿越的人都對在第一個星球降落前的討論有印象,在太空中每一個決定都要用及其精確的資料作為支撐,就算之後手動對接艙門也要依靠機器人計算轉速來提供輔助,說白了這些相對速度,逃逸速度等都是現實中存在的理論,你可以科幻,但你不能無視科學。流浪地球用行星發動機推動地球前進沒人會去鑽牛角尖說“這個計劃不可行,我算過。”因為這個設定簡直酷到沒邊,這就是科幻。但是點燃木星利用爆炸給地球一個力讓地球配合行星發動機達到木星的逃逸速度,這個是科學,你不能瞎掰啊,被捕獲的地球大氣和木星大氣混合氣體有多少?爆炸威力有多大?是否能達到逃逸速度?一萬個行星發動機要以什麼角度配合?地球能承受這種爆炸嗎?常識告訴我們這些需要經過計算,精確的計算,不是主角一拍腦袋說點燃木星就拯救地球了,這個方案你沒有鋪墊,沒有暗示,沒有設定,為了燃就讓主角喊出什麼點燃木星的話,是難以讓人信服的,許多人吐槽說聯合政府怎麼感覺腦子不夠用,吳京的怎麼能放棄火種計劃,這之後的種種,都是因為拯救地球的計劃缺乏說服力,觀眾潛意識裡知道這計劃有問題,所以為了這個不合理的計劃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會被觀眾在潛意識裡否定,難以引起觀眾的共鳴,沒有意識到這一層,你會感覺有些違和,意識到了這一層,你甚至覺得有些滑稽,和憤怒,因為這個科幻片的導演在最後的最後沒有尊重科幻迷,沒有尊重科學。當影片的描述不在我們的常識之外,而且充滿想象力,我們會說好酷,當影片的描述觸及了我們的常識,但是有悖常識的時候,就越過了硬科幻的紅線。
表演
沒啥好說的吧,由於劇本問題再好的演員也沒有發揮空間,對於科幻片演員的演技我要寬容許多,因為科幻片的主角永遠是想象力。
最後的最後
流浪地球是一部觀感還不錯科幻片,考慮到是中國拍攝的第一步硬科幻片,許多觀眾在觀影過程中還是比較激動的,這部影片也一定會取得非常不錯的票房成績。但是我們一定要看到中國產科幻電影的不足,與好萊塢成熟的電影工業體系還有短期內難以逾越的距離,主要是在特效部門與整個劇組的融合度上,很長一段時間內國內影片都沒有突破,上一次抱有期待是張藝謀的《長城》,饕餮的鏡頭上還是能明顯的感覺到“假”,“這是電腦做出來的”,流浪地球也一樣,觀眾在欣賞影片中震撼景象的同時,不但潛意識在告訴自己這是假的(無法避免),眼睛也在告訴自己這是假的,真實度會大打折扣,其實科幻電影不在於特效,而在於想象力,用什麼方法來表現想象力,也需要想象力。參考導演之前的作品,整部電影的電影語言、敘事節奏等都有較大的突破空間,當然,我相信因為時長問題,電影在完整度上做出了一定程度上的犧牲,我估計原本的片長在2.5小時左右,但是考慮到劇本質量,估計觀感不會有大幅度的提升。中國科幻電影邁出了艱難的一步,2019年是中國科幻電影元年,某種意義上來說,沒錯,因為流浪地球這部電影拍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