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220686403821

    班級可以說是幼兒在家庭之外最先接觸的生活環境,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班級中良好的環境創設與利用會使幼兒在與環境的互動中獲得各方面的發展,它對置身其中的人會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如果在沒有幼兒主體地位的物質環境創設中,孩子就沒有多少選擇的自由,又怎能談得上尊重幼兒?所以我們應該讓幼兒能接觸到的班級的每一寸空間、每一件材料、每一面牆,不僅大牆,更應重視小牆飾,因為能根據目標靈活多變,利於引發幼兒參與,都應有利於引發和支援幼兒透過與之相互作用而主動獲取有益的經驗。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透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廣義環境觀認為,幼兒園的環境是指幼兒園教育賴以進行的一切條件的總和。它既包括人的要素,又包括物的要素;既包括幼兒園內的小環境,又包括與幼兒園教育相關的園外的家庭、社會、自然的大環境。將精神環境和物質環境有機地結合起來。

    在幼兒園中,班級可以說是幼兒在家庭之外最先接觸的生活環境,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班級中良好的環境創設與利用會使幼兒在與環境的互動中獲得各方面的發展,它對置身其中的人會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但,對工作在幼教第一線的我來說,面對班級的環境創設問題還有很多的困惑,根據自己多年的創設經驗,我發現幼兒園的班級環境創設,特別是牆面裝飾和區角佈置,存在著教師動手動腦多、幼兒動手動腦少,教師設想計劃多、幼兒設想計劃少,固定的多、變化的少等問題。班級環境創設失去了影響促進幼兒發展的教育價值,只注重形式美,不注意教育內容的系統性。存在這些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教師本身在班級環境佈置和投放材料時有很大的盲目性,很少考慮幼兒的興趣需要,對環境材料的設定和投放要實觀什麼教育目標和內容也很少研究。因此,也就無法判斷幼兒當前的水平,無法有效地引導幼兒向更高的水平發展。教師還是將牆面佈置作為教育教學以外的任務來完成。從選題到製作一切由教師設計安排。其實深入到孩子中間去,不難了解,孩子們喜歡的不是那些教師費心費力製作的,既有教育意義又有欣賞價值的作品。而是那些在成人看來不像、不美、不起眼,但出自孩子之手的作品。孩子有著與成人不同的喜好、表達方式和欣賞標準,有強烈的被接納及成功的需要。幼兒想像是最豐富的,幼兒參與設計的環境才是最有意義的。教師不應過多的擔心幼兒參與的效果不好,停留在形式上面,要改變教師的觀念,善於靈活應變。

    其次,幼兒不同年齡層次之間差異明顯,對環境的要求有所不同,如果不注意這些差異,就會使一部分幼兒不能從環境中獲得滿足發展需要的有利條件,幾年下來,固定的環境多、變化的較少。還有很多教師為了省事,一次性完成創設,不考慮幼兒的實際及教學聯絡性,這樣固定的環境必然失去環境的價值。

    有感於此,我認為:準備和運用一定的材料,按照科學的原則來創設環境,發揮環境的教育作用,促進幼兒體、智、德、美等的全面發展,是創設幼兒園班級環境必須考慮的問題。應如何更好地進行幼兒園的班級環境創設呢?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幼兒園的空間、設施、活動材料和常規要求等應有利於引發、支援幼兒的遊戲和各種探索活動,有利於引發、支援幼兒與周圍環境之間積極的相互作用。

    孩子的探索活動往往由問題引起,而這些問題常常與環境和操作材料密切相關。孩子對周圍客觀世界的探索慾望有不少是由於自身的發展需要而自發產生的,這種產生的過程充分體現了他們的主體意識,但由於孩子年幼、知識經驗的貧乏,也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這些引導有時可能在孩子問題出現之初,也有可能在孩子提出疑問的過程中,甚至在孩子解決問題的結束時。但無論是哪一個階段,都需要教師為他們提供與探索活動密切相關的環境及操作材料。所以在幼兒自由探索時,教師要根據幼兒的探索情況及時創設環境、提供相關材料。

    例項一:區域材料放大鏡的提供

    投放該材料的原因是源於孩子看不清“葉子的葉脈是什麼樣子的”,教師根據幼兒的需要投放了觀察的工具,幼兒經過觀察,進行了想和比較,又用“畫”的形式把觀察到的細節記錄下來,為科學發現區提供了記錄表,期間,幼兒進行觀察記錄的過程中產生的用葉子製作、繪畫等想法,教師為幼兒自由生成的活動提供各種工具及輔助材料,最後總結出葉子還可以有很多用途,教師把幼兒製作的葉子作品張貼到牆上交流,又成為了有意義的牆飾。

    例項二:

    教師進行晨檢點名活動,孩子們發現今天某個夥伴沒到,紛紛議論:“他怎麼了?”“他是不是生病了?”“可能去旅遊了。”缺勤的小問題引起了幼兒關心的情感,並討論產生了一個建議:“我們應該有一個我們自己的,而不是給家長用的接送卡。”接下來,孩子們自己設計了自己的“出勤卡”,教師作為參與者給幼兒提供了各種材料,最後我們班的“今天誰沒來”的小牆飾就產生,每天都吸引著孩子們的關心,最後還養成了習慣。

    以上例項帶給我們許多的思索:孩子的主體性,教師的善於發現和引導及支援,創設環境和材料範圍的擴充套件等問題。從物質環境的創設中可看到,狹義的空間範圍的創設限制了幼兒更廣泛的探索活動:幼兒園園內環境創設的範圍應包括幼兒園內幼兒所要到的各個地方,即使具體體現到班上,也應該是包括本班幼兒經常活動的場所。但很多教師卻存在著理解及實踐的誤區,各班以主活動室、主牆面為主,認為主要的做好了,其他就不那麼重要。正確的做法應該是:

    1.全方位地考慮幼兒園的班級環境創設。

    (1)充分利用原有環境,發現和挖掘原有環境的特點,令其發揮有效的作用;

    (2)在原有環境的基礎上進行加工改造,重新組合;

    (3)根據幼兒個性發展的需要和各種教育活動的需要創設相應的環境。

    因此,應擴充套件和延伸環境創設的區域,由“大牆飾”向“小牆飾”擴充套件。由活動室擴充套件延伸到盥洗室和臥室,將創設內容同各室特點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其發揮相應的作用。例如,盥洗室中“節約用水”的標誌;樓梯過道間的安全標誌等。由室內向室外擴充套件延伸,園內的綠化地帶、小溝、水池、土堆、圍牆、欄杆、樓梯等都是應考慮的區域。

    2.教師在環境創設中不能以包辦代替制約幼兒主體性的發揮:

    班級環境創設的目的是引發和支援幼兒與周圍環境的積極作用,因此幼兒是環境創設中不可缺少的參與者。對於這個問題的認識實際上是教師教育觀、兒童觀的體現。教師不能把精力放在“我想怎樣佈置,我想怎樣創設”上,而應將精力放在“我怎樣啟發、引導支援幼兒參與,幼兒怎樣參與,我能最大可能地提供什麼樣的條件”上。這種參與,是教師有目的、有計劃、遵循幼兒年齡特點組織幼兒參與設計、參與收集和準備材料、參與佈置、參與操作、參與管理的過程。

    3.不能盲目追求“精美”的、以裝飾功能為主的班級環境創設,這樣會降低環境創設的教育性,也減少了幼兒表現自己、樹立自信心的機會。

    (1)避免較多地從色彩、質量、結構、佈局等方面考慮,例成人視平線的高度、精美的“鏡框式”等,應當透過表面形式去發現孩子創意的美、感受的美。

    (2)不應對幼兒的作品、操作材料等看不上眼,更不應該採取選“優”方式展示少數幼兒作品,可與孩子一起根據作品不同的特點對其進行加工修飾。加工修飾的方法有多種:邊框修飾法、背景襯托法、刪減增添法、創意組合法(師生合作的各自一部分)、空間位置(門、窗、角落、陽臺、欄杆等)選擇法、放置方式變化法(吊、貼、擺等)等。

    4.不應長期固定不變環境創設的內容,那種單一的創設手段,影響幼兒豐富的想象力,減少孩子動手操作及與周圍環境之間積極的相互作用的機會。

    (1)長期固定不變:牆飾內容、區角位置、擺設;投放材料數量、種類。

    (2)創設手段及表現形式單調:幼兒作品排排貼(裝);牆飾主要是平面的貼上,對內容也有一定的限制,並且貼死、貼牢,根本說不上活動、可供幼兒操作的;評比欄中的乖娃娃標記表現在班班都是小紅花,少有想過問問孩子,你想用什麼標記來表示“好孩子”,且小紅花都是被教師親自貼死的。

    5.不能讓活動操作材料的貧乏和單調去控制、剝奪幼兒在遊戲及各種活動中的探索意識和行為。

    (1)不應只重視設施裝置的購置,輕視幼兒活動材料的提供;

    (2)不應只重視教師的教具製作,輕視幼兒學具,操作材料的提供。

    (3)操作材料數量少,種類少,讓幼兒自主選擇和使用的機會少,即使有讓幼兒的選擇,也是在教師根據自己需要而提出的條件的前提下的有限選擇。教師應開放幼兒操作材料,支援與提高幼兒求異表現的能力。

    (4)應避擴音供成品類的、定型類的、變化單一材料,讓幼兒不能進行多種組合,不能激發幼兒探索的興趣。可供孩子進行多種組合的材料除了現在玩具市場上較多的建構材料外,更多的需要教師和幼兒共同去發現和創制新的幼兒喜歡的材料,同時,挖掘和利用本地的豐富的物質資源。例如毛線、麻繩、紙、布、樹葉等。除了單獨使用外,更可以與其它材料進行各種各樣的組合。

    要使幼兒在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主動學習和發展,根據幼兒的興趣、需要和現有發展水平以及教育目標來設定環境和投放材料是基本前提,但要真正實現還必須有教師的啟發、鼓勵和引導,為此教師應做到以下幾點:

    1.材料取自身邊的資源(大多是廢舊材料)。這樣的教育讓孩子們學會了勤儉,學會了珍惜和利用資源,這樣的教育讓孩子學會了創造,學會了透過自己的創造讓廢舊的或僅有的材料發揮更大的價值。總之,這樣的教育讓孩子們感受到創造的意義和價值,從而樂於創造,樂於探索。

    2.材料要有一定的結構,暗含著教育目標與內容。教師對所投放的材料都要進行精心的選擇、設計和安排,使其暗含著與教育目標和內容相適宜的事物的特徵與相互關係,而這些事物的特徵和相互關係又是由低到高漸進性展開的。這樣,孩子們在與符合自己認知特點和需要的、有結構的環境和材料的相互作用中,主動、不斷地向前發展。

    3.將收集材料和創設環境的過程作為幼兒的學習過程。在發動幼兒集體討論決定了區角佈置或牆飾的內容後,我們應和幼兒一起準備材料並進行設計製作。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應充分調動幼兒的積極性,他們能做得到的讓他們自己去想,讓幼兒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透過看、聽、問等途徑獲取資訊材料的能力和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等等。

    4.要給幼兒自主選擇和使用材料的權利。實踐證明:幼兒是否有自主選擇和使用材料的權利,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他們參與區角設定和牆飾製作的積極性,影響著幼兒與環境材料之間的相互作用。因此,我們應儘可能地讓幼兒自己選擇材料,自己決定做什麼,並把材料放置在方便幼兒取放的地方,以最大限度地調動幼兒的積極性,便於幼兒不斷地與環境材料相互作用。

    5.給幼兒出錯的權利,找出錯誤背後的真正原因。幼兒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會受到直接經驗的影響。在和環境材料相互作用的學習探究活動中,幼兒的做法和得出的結論並非都是正確的,難免會有一些片面甚至是錯誤的地方。這時我們不應簡單化地批評指責幼兒,而應設法搞清楚幼兒的真實意圖和認識水平,避免誤解或傷害幼兒。

    6.培養幼兒尊重客觀事實,依據事實得出結論的科學態度。長期以來,有些教師很少注重培養幼兒尊重事實的科學態度,不給幼兒嘗試的機會,習慣於由自己來判斷幼兒的對錯,使幼兒感到真理只存在於教師的頭腦之中,他們關注的是教師的態度,而不是客觀事實本身,這就造成了幼兒對教師的一種依賴和迎合心理。要改變這種現象,我們就必須更新教育觀念,從“教師講,幼兒聽”轉變為“幼兒主動探究,自己找答案”,創造機會和條件讓幼兒參與教育活動,逐步培養幼兒形成尊重客觀事實,依據事實得出結論的科學態度。

    7.支援、啟發和引導幼兒與環境相互作用。無論是師生共同準備和創設的環境材料,還是教師根據教育目標和內容提供的環境材料,我們都應積極支援和鼓勵幼兒進行探究和操作活動。在指導幼兒進行探究操作活動時,我們要改變以往的“檢查者”的角色,把精力從“檢查玩具是否掉了,東西是否亂了,幼兒是否發生矛盾了”等問題轉移到幼兒的探究和操作活動上來,關注幼兒的興趣和需求,正確判斷他們的發展水平,引導幼兒向更高的水平發展。如我們可引導幼兒討論問題“汽車在什麼樣的路面上跑得更快?”,並鼓勵幼兒說出各自的答案。為了讓幼兒驗證自己的猜想,我們可以發動幼兒找來各種高低、形狀不同的積木、紙板、易拉罐等,啟發幼兒運用這些材料搭出不同角度的斜坡,並提供橡膠、木板、玻璃等不同質地的斜坡面。我們可讓幼兒在搭好的斜坡上進行賽車,並啟發幼兒注意觀察汽車速度和路面的傾斜度以及光滑程度有什麼關係。透過多次操作,幼兒可發現汽車滑下斜坡的速度不僅與路面的傾斜度有關,還與路面的光滑程度有關,初步體驗到速度與傾斜度、速度與摩擦力之間的關係。

    幼兒園的班級環境創設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要搞好環境創設,就必須以“創設不斷與幼兒相互作用的環境和材料”的教育理念為出發點,對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進行全面透徹的瞭解,充分認識環境材料可能蘊含的教育價值,並用科學的方法引導幼兒和環境材料相互作用,促進幼兒體、智、德、美全面發展,使幼兒園環境創設在幼兒教育活動中起到一個至關重要的作用,最重要的是能使幼兒在透過與環境材料的互動中,培養其主動學習的能力,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伴之間的交往能力等。創造創造性的環境,造就創造性的孩子,願我們以驚人的探索和研究熱情、無私的愛和奉獻精神,努力使每一塊牆面、每一件材料都能與幼兒互動,與幼兒“對話”,使孩子們從小學會生活、學會學習、學會創造。這就要求我們的幼教工作者根據幼兒的發展特點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實施,為幼兒提供一個有助於學習、生活的良好環境,讓幼兒樂在其中。

    綜上所述,如果在沒有幼兒主體地位的物質環境創設中,孩子就沒有多少選擇的自由,又怎能談得上尊重幼兒?所以我們應該讓幼兒能接觸到的班級的每一寸空間、每一件材料、每一面牆,不僅大牆,更應重視小牆飾,因為能根據目標靈活多變,利於引發幼兒參與,都應有利於引發和支援幼兒透過與之相互作用而主動獲取有益的經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冰箱剛買回來什麼時候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