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彎鬚穇鰳觽皪
-
2 # DevilOrNot
巴金:
20年代中後期到30年代初期的《滅亡》(處女作)、《新生》(《滅亡》的續篇)和《愛情三部曲》(《霧》、《雨》、《電》)是巴金小說創作的初步嘗試,顯示了巴金創作的基本風格,主要以家庭為題材背景,以年輕一代的命運抉擇為主要內容,作品充滿了熱忱的情感。
30年代中後期到40年代初期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標誌著巴金的創作的成熟,達到了現實主義的高峰。這一時期巴金的創作,家庭的題材更加典型,更具有象徵意義,人物描寫更具有典型化內涵,藝術表現日趨成熟。
40年代中後期的《憩園》、《第四病室》、《寒夜》(最後一部作品)顯示了巴金小說的深入發展和深刻的變化。發展體現在繼續採用家庭典型題材,繼續表現家庭中人物的命運,表現人與家庭、社會的衝突;變化在於作家先前所具有的熱情和理想,此刻化做了沉靜的思考和冷峻的批判,由過去的控訴到現在的無話可說。 巴金的文學創作給文學發展帶來的新質
巴金的小說創作塑造了一大批家庭關係中的人物形象。這些人物既有身處封建大家庭的,如:《家》中覺新、覺慧等年輕一代;也有身處社會底層普通家庭的,如:《寒夜》中的汪文宣、曾樹生等。他們的共同特點是:人物的性格往往充滿矛盾性,人與人的性格之間往往具有強烈的反差和鮮明的對比。顯示了巴金獨特的審美追求,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表面上把這些人物放在家庭的背景中,而實際上是將人物放在特定的社會關係中來加以刻畫,這樣的描寫更生活化,生活氣息濃,使讀者感到親切、真實。
巴金善於在生活的對比當中、矛盾衝突當中,來揭示人物的性格和命運,如:《家》中覺新和覺慧,《寒夜》中的汪文宣、曾樹生就各是一對矛盾,在現文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茅盾:
茅盾的文學創作一直實踐著現實主義的主張,這一主張始終體現在他的文學創作中,從《蝕》三部曲到《腐蝕》,始終追隨中國現代社會歷史的風雲變換,他的創作是中國現代社會歷史的藝術記錄,作品中充滿了對中國現代社會歷史重大事件真實而客觀的反映。如:《蝕》反映的是大革命前後的風雲變換,《子夜》反映了30年代中國最動盪時期的社會本質,《腐蝕》則是表現皖南事變國共合作危機的政治小說。
老舍:
30年代中後期,老舍連續創作了《貓城記》、《離婚》、《牛天賜傳》、《駱駝祥子》、《大明湖》(書稿毀於戰火)等長篇小說,《Sunny》、《我這一輩子》等中篇小說,《趕集》、《櫻海集》等短篇小說集,顯示了旺盛的創作力,這些作品標誌著老舍小說創作的成熟。 40年代以後,有長篇《火葬》、《四世同堂》(由《惶惑》、《偷生》、《饑荒》三部組成)、《鼓書藝人》等問世,這些作品在人物塑造、情節結構、語言風格等方面都顯示出進一步的成熟與突破,標誌著老舍小說創作的深入發展。
曹禺:
曹禺的主要戲劇作品:《雷雨》、《日出》、《北京人》、《原野》、改編的《家》;抗戰題材的劇本《黑字二十八》、《蛻變》等。
回覆列表
巴金:
20年代中後期到30年代初期的《滅亡》(處女作)、《新生》(《滅亡》的續篇)和《愛情三部曲》(《霧》、《雨》、《電》)是巴金小說創作的初步嘗試,顯示了巴金創作的基本風格,主要以家庭為題材背景,以年輕一代的命運抉擇為主要內容,作品充滿了熱忱的情感。
30年代中後期到40年代初期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標誌著巴金的創作的成熟,達到了現實主義的高峰。這一時期巴金的創作,家庭的題材更加典型,更具有象徵意義,人物描寫更具有典型化內涵,藝術表現日趨成熟。
40年代中後期的《憩園》、《第四病室》、《寒夜》(最後一部作品)顯示了巴金小說的深入發展和深刻的變化。發展體現在繼續採用家庭典型題材,繼續表現家庭中人物的命運,表現人與家庭、社會的衝突;變化在於作家先前所具有的熱情和理想,此刻化做了沉靜的思考和冷峻的批判,由過去的控訴到現在的無話可說。 巴金的文學創作給文學發展帶來的新質
巴金的小說創作塑造了一大批家庭關係中的人物形象。這些人物既有身處封建大家庭的,如:《家》中覺新、覺慧等年輕一代;也有身處社會底層普通家庭的,如:《寒夜》中的汪文宣、曾樹生等。他們的共同特點是:人物的性格往往充滿矛盾性,人與人的性格之間往往具有強烈的反差和鮮明的對比。顯示了巴金獨特的審美追求,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表面上把這些人物放在家庭的背景中,而實際上是將人物放在特定的社會關係中來加以刻畫,這樣的描寫更生活化,生活氣息濃,使讀者感到親切、真實。
巴金善於在生活的對比當中、矛盾衝突當中,來揭示人物的性格和命運,如:《家》中覺新和覺慧,《寒夜》中的汪文宣、曾樹生就各是一對矛盾,在現文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茅盾:
茅盾的文學創作一直實踐著現實主義的主張,這一主張始終體現在他的文學創作中,從《蝕》三部曲到《腐蝕》,始終追隨中國現代社會歷史的風雲變換,他的創作是中國現代社會歷史的藝術記錄,作品中充滿了對中國現代社會歷史重大事件真實而客觀的反映。如:《蝕》反映的是大革命前後的風雲變換,《子夜》反映了30年代中國最動盪時期的社會本質,《腐蝕》則是表現皖南事變國共合作危機的政治小說。
老舍:
30年代中後期,老舍連續創作了《貓城記》、《離婚》、《牛天賜傳》、《駱駝祥子》、《大明湖》(書稿毀於戰火)等長篇小說,《Sunny》、《我這一輩子》等中篇小說,《趕集》、《櫻海集》等短篇小說集,顯示了旺盛的創作力,這些作品標誌著老舍小說創作的成熟。 40年代以後,有長篇《火葬》、《四世同堂》(由《惶惑》、《偷生》、《饑荒》三部組成)、《鼓書藝人》等問世,這些作品在人物塑造、情節結構、語言風格等方面都顯示出進一步的成熟與突破,標誌著老舍小說創作的深入發展。
曹禺:
曹禺的主要戲劇作品:《雷雨》、《日出》、《北京人》、《原野》、改編的《家》;抗戰題材的劇本《黑字二十八》、《蛻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