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yellow277357117

    葫蘆絲、巴烏的手指技巧內容非常豐富,由於演奏中手指技巧的加入使得樂曲更富表現力,更主人陶醉,故手指技巧的練習尤為重要,在葫蘆絲、巴烏演奏中常用的手指技巧有虛指顫音、倚音、打音、顫音、滑音及轉調指法。  手指的運用是決定葫蘆絲、巴烏吹奏水平及演奏效果的重要因素,一首樂曲效果有一半決定於手指技巧,一半決定於氣息運用,二者的有機結合,再加上舌頭的愉活運用,葫蘆絲和巴烏才能演奏好。特別是滑音、顫音、虛指顫音的應用較為廣泛,而且是影響演奏效果的重要因素,練習時應著重練習。

  • 2 # 想飛的貓881

    詳細見這裡:

    葫蘆絲的演奏姿勢

    1、葫蘆絲的演奏姿勢分站姿和坐姿兩種:

    ①站姿。要求是:身體自然站立,雙腳略分開,呈外八字站穩,兩腿直立,身體的重心點放在兩腿之間(必要時可左右移動)。上身挺直,但不能僵硬。頭部直仰,胸部自然挺起。

    目視正前方。雙肩松馳平衡。兩肘自然下垂,兩臂不可夾住身體,要與腰間保持一定距離(約十公分左右)位於身體正前方中心線。樂器與身體形成45度到50度角。

    ②坐姿。其上身的要求和站姿相同,一般坐在椅子的前三分之一處,雙腳分立踏地,一腳稍前,一腳稍後,但不可架腿或兩腳交叉。

    坐位高低要適當,以免影響呼吸肌肉的充分運動。

    2、關於手型:

    雙手持葫蘆絲,左手上右手下,手腕平直,手指自然彎曲,呈半握狀。右手無名指、中指、食指用第一節指肚分別開閉第一、二、三音孔,(最下面為一孔)拇指託於主管下方(約第三、四音孔之間)。

    左手無名指、中指、食指用第一節指肚分別開閉第四、五、六音孔,拇指開閉位於主管前下方的第七音孔。左右手的小指分別負責開閉兩側副管的音孔。正確的手型,應是放鬆手臂和手腕,手指自然適度地向裡彎曲,如果手指過於勾曲或過於平直都會造成手指肌肉和手心緊張,影響其動作的靈活性和永續性。

    開放音孔時,手指抬得不宜過高,也不要太低,一般兩個手指的高度即可。過高影響演奏速度,太低則影響音準和音量。關閉音孔時,用指肚將其按住,嚴密不漏氣即可,若按的太緊會造成手過度緊張。

    3、關於口型:

    上下嘴唇自然合攏,含住 “吹嘴”於口唇中央處,雙唇肌和兩邊嘴角適當收縮。

    注意吹奏時兩腮不可鼓起,否則將會阻礙肌肉的控制。

    三、葫蘆絲的調及指法:

    葫蘆絲的定調是以第三孔所發音樂的音高為準,受其樂器構造本身的限制,常用有以下幾種調:

    1。開第三孔為“do”即筒音作“ 5”

    C 大調指法表 (筒音做 5 )

    低音 5

    低音 6

    低音 7

    1

    2

    3

    4

    5

    6

    第七孔

    第六孔

    第五孔

    第四孔

    第三孔

    第二孔

    第一孔

    說明:● 表示“閉” ○ 表示“開” ⊙ 表示“開半孔”

    2 。

    開第三孔為“fa”即筒音作“1”

    F大調指法表 (筒音做1)

    1

    2

    3

    4

    5

    6

    7

    高音1

    高音2

    第七孔

    第六孔

    第五孔

    第四孔

    第三孔

    第二孔

    第一孔

    說明:● 表示“閉” ○ 表示“開” ⊙ 表示“開半孔”

    3 。

    開第三孔為“so”即筒音作“2”

    G大調指法表 (筒音做2)

    2

    3

    4

    5

    6

    7

    高音1

    高音2

    高音3

    第七孔

    第六孔

    第五孔

    第四孔

    第三孔

    第二孔

    第一孔

    說明:● 表示“閉” ○ 表示“開” ⊙ 表示“開半孔”

    4 。

    開第三孔為“la”即筒音作“3”

    A 大調指法表 (筒音做 3 )

    3

    4

    5

    6

    7

    高音1

    高音 2

    高音 3

    升高音 4

    第七孔

    第六孔

    第五孔

    第四孔

    第三孔

    第二孔

    第一孔

    說明:● 表示“閉” ○ 表示“開” ⊙ 表示“開半孔”

    四、葫蘆絲演奏中的呼吸方法

    一般可歸納為三種:胸式呼吸、腹式呼吸、胸腹式呼吸(混合式呼吸法)。

    目前被公認為最科學的方法是混合式呼吸法。其優越性表現在整個呼吸肌肉群的協調動作,形成運動整體,因而氣息的吸入量多,氣息較深,呼氣時也容易控制。

    現將混合式呼吸法介紹於下:所謂呼吸即包括 “吸氣”與“呼氣”這兩個方面。吸氣時,身體各部位放鬆,口鼻同時吸氣,注意不可提肩和帶出任何聲響。

    混合式呼吸是把氣吸到小腹、胸腹之間以及胸腔。提肩會阻礙氣息的下沉,將氣息儲存到了胸腔中,那就成了胸式呼吸了。要避免。

    吸入的氣盡可能多一些,擴張肺葉,胸腔中、下部和腹腔自然向外擴張使橫隔膜下降。氣後,氣息下沉。這時腹部和腰部都充滿氣息的感覺,而胸部則覺得比較輕鬆。

    正確的氣體貯藏部位應是胸腔下部和腹腔。因此,吸氣時,腹部不僅不能往裡收縮,而且要微微向外隆起,腰部也隨之向周圍擴張。

    吸氣方法的練習,非常重要,管樂用的最多的就是氣,若用氣不對,不但不能演奏好,還會嚴重影響身體健康,這裡提供幾種方法:第一,先將胸腹內的氣息全部吹出,然後在全身非常輕鬆的狀態下吸氣。

    如果這時胸、腹腔內有一種冷氣進入的感覺,就說明吸氣方法和氣體貯藏部位基本正確。其次,還可以自己體會你在聞花香以及劇烈運動(如長跑、登山等)後的深吸氣的吸氣動作。吹奏時的吸氣,要求在較短時間內吸入大量空氣,因此,一般是口與鼻同時吸氣,放鬆喉頭。

    呼氣時,要求腹肌、腰肌和橫隔膜始終要有控制(即保持一定的緊張度),使氣息在有控制的情況下有節制地、均勻地向外撥出。隨著氣息地撥出,腹肌、腰肌等有關肌肉群隨之逐漸收縮,橫隔膜也隨之復位。這裡特別需要強調一點:剛呼氣時,切不可立即收腹(應略向外“頂”)。

    因為立即收腹將造成腹部往裡擠壓,迫使本來下降的橫隔膜提前復位,從而把氣息擠到胸部,增加胸部的負擔。這樣,不僅不利於控制呼氣的速度,而且時間長了會影響演奏者的身體健康。當氣息吹出約二分之一時,腹部分自然而然地往裡收,這樣的呼氣過程是比較正確的。

    還有不要等到氣息全部用完了才去吸。

    總之,吹奏中的呼氣始終要在一定壓力的推動下均勻地輸送出來。氣息要平穩,不可忽強忽弱。要達到這種要求,必須反覆練習。可以透過吹長音來進行練習,也可以對著自己的手背呼氣練習。透過練習,學習者將感覺到氣息的速度、壓力、穩定程度等,從而增強有意識控制氣息的能力。

    說明兩點:長短、強弱等具體情況,靈活把握吸氣量。

    吹奏中有“急吹”和“緩吹”。急吹者氣壓大,氣速較快。緩吹便是氣緩慢地撥出。一般情況下,吹奏低音時用急吹法,吹奏中、高音時用緩吹法。掌握和運用正確的呼吸方法,對於吹奏葫蘆絲以及其他管樂器至關重要,必須引起學習者的高度重視。

    五、葫蘆絲的演奏技法

    葫蘆絲在演奏的某種程度上相對於竹笛、嗩吶等民族吹管樂器要簡單一些,沒有那麼多複雜的技法,這也是由於它構造本身的侷限所致,但是它甜美的音色卻好似極富表現力。葫蘆絲在演奏中常用的技法有以下幾種:

    1。吐音。吐音是葫蘆絲演奏中較重要的技法。

    吐音又分為單吐、雙吐、三吐三種。

    ① 單吐。利用舌尖部頂住上顎前半部(即“吐”字發音前狀態)截斷氣流,然後迅速地將舌放開,氣息隨之吹出。透過一頂一放的連續動作,使氣流斷續地進入吹口,便可以獲得斷續分奏的單吐效果,完成單吐的過程。單吐一般在音符上方用“T”標示。

    根據音樂表現的需要,單吐又可以分為斷吐和連吐兩種。

    ② 雙吐。雙吐是用來完成連續快速分奏的技巧。首先用舌尖部頂住前上顎,然後將其放開,發出“吐”字。簡言之,在“吐”字發出後,立即加發一個“苦”字,將“吐苦”二字連線起來便是雙吐。雙吐的符號是“TK”。

    2。連音。連音是常用技巧之一。適用於抒情如歌的樂句或樂段。用符號“⌒”(連音線)表示,連音線內的音除了吐第一個音,其餘的音均不用吐,吹奏連音時要強調連貫、流暢。

    3。滑音。滑音及技法在葫蘆絲演奏中被廣泛使用,其效果具有圓滑、華麗的特點,應用滑音技法可以模擬人聲和絃樂器上的抹音效果。滑音又有上滑音、下滑音、復滑音三種。

    4。 震音。利用震音技巧可以獲得如同歌唱般的“聲浪”效果,極大的豐富音樂的表現力,是人們揭示內心活動、抒發內心情感的重要手法之一。

    震音又有氣震音和指震音兩種。

    5。 顫音。顫音是由兩個不同音高的音快速交替出現而構成。具體要求是原音發出後緊接著快速而均勻的開閉其上方二度或三度音的音孔,符號為“tr”或 “tr ~~~~ ”

    6。疊音、打音。兩種演奏的技法和效果上差不多,關於它們的定義也是眾說不一。

    就是在某個音出現前的瞬間加奏一個時值極短的高二度過三度的音,疊音用符號“ 又 ”表示,打音用符號“扌”表示。

    除了上述一些常用技法另外還有“倚音”等,在此不作一一敘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集結號講的是什麼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