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茶樹的個體生育週期
茶樹的生命週期很長,從種子萌芽、生長、開花、結果、衰老、更新直至死亡,要經歷數十年到數百年。茶樹一生的生命週期又稱為總生育週期,某個體的發育是在總生育週期之中。由於茶樹繁殖方式不同,它一生的生育期並不完全一致。例如,有性繁殖的茶樹,是由種子萌發生長而成個體;無性繁殖的茶樹,則是用其自身營養體的一部分,促使其再生而形成獨立的個體,它既有母體的遺傳性狀與生育特性,但又區別於母體。
茶樹的一生,是從種子的配偶子形成開始的。隨著受精,子房發育成為果實,胚珠發育成為種子,並在母樹上逐漸生長髮育,種子不斷增大,內含物質飽滿,外殼色澤加深。在江南茶區,一般在霜降前後茶籽成熟。茶籽質量好的標準是:種殼硬脆,呈棕褐色,有光澤;種仁子葉飽滿,硬韌、油潤,呈乳白色;種子直徑大於12毫米。好的茶籽不僅成苗率高,而且萌發長成的幼苗粗壯。據研究觀察,種徑在14毫米以上的要比12毫米以下的茶籽,其長成的幼苗重量當年即可超過一倍以上,這就是所謂“好種出好苗”的道理。因此,在茶樹種子期間,茶籽未脫離母樹之前,應加強採種園的肥培管理,促使茶籽飽滿,並要適時採收,及時播種或做好貯藏保管工作,以保證茶籽質量。這對播種後能否全苗、壯苗關係很大。
茶籽在適宜的環境條件下,即開始萌發生長。首先種子吸脹,然後種皮破裂,由胚根突破種皮向土壤深處迅速伸展,胚芽也隨之緩慢向上突破土層,露出土面,向陽展葉。覆土過厚或土壤板結均會造成出苗的障礙,影響幼苗正常生長。因此適當淺播,保持覆蓋物的疏鬆,有利於種子發芽與幼苗生長。早在明代《月令廣義》上即載著:“茶性惡水,宜肥地斜坡陰地走水處,用糠與焦土種之,每一圈可種六七十粒,覆土厚一寸……”,這樣可以增強幼苗頂土能力,提早出土生長。
茶樹個體生育週期模式圖
茶籽萌發後,至植株第一次停止生長前為時約4~5個月,這階段幼苗以垂直生長為主,主幹和主根極少分枝,是茶苗形態建成期。茶苗的營養一方面依賴於葉內貯存的養分,另方面又利用綠色幼葉的光合產物,這時茶苗抗逆力很差,因此既要為茶樹提供充足的土壤養分,又要對嬌嫩的茶苗做好精心護理工作,保證壯功、全苗。
茶樹地上部從第一次生長休止開始,至第一次孕育花果,歷時3~4年,這階段是茶樹生理機能活躍的時期,根系和地上部迅速擴大,營養生長十分旺盛。自然生長的幼年茶樹,其分枝方式在第二、三年內雖有二、三級分枝,但主幹明顯,分枝細弱。在此期間,根系也由明顯的直根系逐漸過渡到側根發達,向深處和四周發展。
幼年茶樹由於營養生長旺盛,孕育花蕾少,落花、落蕾多,即使是4年生幼樹結實也不多。根據這階段茶樹可塑性強的特點,應重視科學施肥,注意提高磷、鉀肥用量,及時採用定型修剪,抑制主幹生長,促進側枝粗壯,以形成豐產型樹冠的骨架枝。同時還要加強土壤管理,使茶樹形成分佈廣深的根系。
茶樹幼苗在正常的培、剪、採控制下,經3~4年後,它的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均進入旺盛期。茶樹這階段的形態發育特點是,由單軸分枝發展為合軸分枝。在修剪的情況下,其分枝層次可達12級以上;根系也由直根系發展為分枝根系型別。因此,地上部樹冠覆蓋度增加,分枝茂密,樹姿開張,結構逐漸固定;地下部根系的深度與幅度超過地上部,根深葉茂,開花結實漸趨高峰,茶葉品質、產量迅速提高,茶樹開始進入定型階段。這時相應的栽培技術,應以建立寬闊的樹冠和強大的根系為主。要在幼年茶樹定型修剪的基礎上,繼續進行輕修剪及合理採茶,抑制頂端優勢,促使枝葉均勻分佈,形成寬廣的茶樹採摘面。
茶樹自定型後至第一次出現自然更新為止,為茶樹壯年期。這一時期內,茶樹生長極為旺盛,開花結果達到高峰,同時,茶樹對肥、水及光、溫等條件的要求也更為迫切,這是茶樹一生中最有經濟價值的時期。這一時期的茶樹特徵是,樹冠分枝密集,芽多而密,花果增多,生長髮育旺盛,因此,栽培管理的任務是要儘量延續茶葉高產優質年限,最大限度地提高經濟效益。為此,要特別強調肥培管理,加強茶樹營養,實行合理採剪,防止病蟲危害,保持茶樹旺盛生命,使茶樹壯年期持續年限達到20~30年,甚至更長。
茶樹隨著年齡的增長,生長勢趨衰退,主要表現為樹冠面上新梢節間縮短,芽葉變小,“對夾葉”大量出現,“雞爪枝”與枯枝不斷產生,從而促使下部枝條與根頸處的潛伏芽萌發,“地蕻枝”相繼生長,逐步取代衰老枝,開始出現“自然更新”現象;同時地下部根系亦開始萎縮、更新,側根與吸收根減少,吸收水肥的營養面漸小,根頸處陸續生出不定根群,分擔茶樹衰老根系的吸收功能。這階段茶樹外貌逐漸呈現衰老狀態,如枝幹灰白光滑,著葉稀小,生機衰退,落花、落蕾增多,產量品質明顯下降。
茶樹進入衰老期,人們利用其樹體具有較強的再生能力,經自然或人為更新,仍可復壯,構成新的樹冠。例如,採用人工改造的技術措施,按照茶樹衰老程度,採用重修剪、抽刈或臺刈等復壯措施,結合肥培管理,重新培養新的樹冠,使之“返老還童”,延長經濟年齡。爾後經一定年限或人為的多次修剪、採摘、培育後,再次衰老,又進行第二次更新。如此往復迴圈,經多次更新後,復壯效果銳減,新生枝越來越少,復壯間隔的時間亦愈來愈短。從人工栽培的意義講,當茶樹衰老後,採用反覆人為更新,即使加強肥、水等培育管理,其所得效益,已無經濟價值時,則應挖除老茶樹,進行換種改植,重新建園。
1. 茶樹的個體生育週期
茶樹的生命週期很長,從種子萌芽、生長、開花、結果、衰老、更新直至死亡,要經歷數十年到數百年。茶樹一生的生命週期又稱為總生育週期,某個體的發育是在總生育週期之中。由於茶樹繁殖方式不同,它一生的生育期並不完全一致。例如,有性繁殖的茶樹,是由種子萌發生長而成個體;無性繁殖的茶樹,則是用其自身營養體的一部分,促使其再生而形成獨立的個體,它既有母體的遺傳性狀與生育特性,但又區別於母體。
茶樹的一生,是從種子的配偶子形成開始的。隨著受精,子房發育成為果實,胚珠發育成為種子,並在母樹上逐漸生長髮育,種子不斷增大,內含物質飽滿,外殼色澤加深。在江南茶區,一般在霜降前後茶籽成熟。茶籽質量好的標準是:種殼硬脆,呈棕褐色,有光澤;種仁子葉飽滿,硬韌、油潤,呈乳白色;種子直徑大於12毫米。好的茶籽不僅成苗率高,而且萌發長成的幼苗粗壯。據研究觀察,種徑在14毫米以上的要比12毫米以下的茶籽,其長成的幼苗重量當年即可超過一倍以上,這就是所謂“好種出好苗”的道理。因此,在茶樹種子期間,茶籽未脫離母樹之前,應加強採種園的肥培管理,促使茶籽飽滿,並要適時採收,及時播種或做好貯藏保管工作,以保證茶籽質量。這對播種後能否全苗、壯苗關係很大。
茶籽在適宜的環境條件下,即開始萌發生長。首先種子吸脹,然後種皮破裂,由胚根突破種皮向土壤深處迅速伸展,胚芽也隨之緩慢向上突破土層,露出土面,向陽展葉。覆土過厚或土壤板結均會造成出苗的障礙,影響幼苗正常生長。因此適當淺播,保持覆蓋物的疏鬆,有利於種子發芽與幼苗生長。早在明代《月令廣義》上即載著:“茶性惡水,宜肥地斜坡陰地走水處,用糠與焦土種之,每一圈可種六七十粒,覆土厚一寸……”,這樣可以增強幼苗頂土能力,提早出土生長。
茶樹個體生育週期模式圖
茶籽萌發後,至植株第一次停止生長前為時約4~5個月,這階段幼苗以垂直生長為主,主幹和主根極少分枝,是茶苗形態建成期。茶苗的營養一方面依賴於葉內貯存的養分,另方面又利用綠色幼葉的光合產物,這時茶苗抗逆力很差,因此既要為茶樹提供充足的土壤養分,又要對嬌嫩的茶苗做好精心護理工作,保證壯功、全苗。
茶樹地上部從第一次生長休止開始,至第一次孕育花果,歷時3~4年,這階段是茶樹生理機能活躍的時期,根系和地上部迅速擴大,營養生長十分旺盛。自然生長的幼年茶樹,其分枝方式在第二、三年內雖有二、三級分枝,但主幹明顯,分枝細弱。在此期間,根系也由明顯的直根系逐漸過渡到側根發達,向深處和四周發展。
幼年茶樹由於營養生長旺盛,孕育花蕾少,落花、落蕾多,即使是4年生幼樹結實也不多。根據這階段茶樹可塑性強的特點,應重視科學施肥,注意提高磷、鉀肥用量,及時採用定型修剪,抑制主幹生長,促進側枝粗壯,以形成豐產型樹冠的骨架枝。同時還要加強土壤管理,使茶樹形成分佈廣深的根系。
茶樹幼苗在正常的培、剪、採控制下,經3~4年後,它的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均進入旺盛期。茶樹這階段的形態發育特點是,由單軸分枝發展為合軸分枝。在修剪的情況下,其分枝層次可達12級以上;根系也由直根系發展為分枝根系型別。因此,地上部樹冠覆蓋度增加,分枝茂密,樹姿開張,結構逐漸固定;地下部根系的深度與幅度超過地上部,根深葉茂,開花結實漸趨高峰,茶葉品質、產量迅速提高,茶樹開始進入定型階段。這時相應的栽培技術,應以建立寬闊的樹冠和強大的根系為主。要在幼年茶樹定型修剪的基礎上,繼續進行輕修剪及合理採茶,抑制頂端優勢,促使枝葉均勻分佈,形成寬廣的茶樹採摘面。
茶樹自定型後至第一次出現自然更新為止,為茶樹壯年期。這一時期內,茶樹生長極為旺盛,開花結果達到高峰,同時,茶樹對肥、水及光、溫等條件的要求也更為迫切,這是茶樹一生中最有經濟價值的時期。這一時期的茶樹特徵是,樹冠分枝密集,芽多而密,花果增多,生長髮育旺盛,因此,栽培管理的任務是要儘量延續茶葉高產優質年限,最大限度地提高經濟效益。為此,要特別強調肥培管理,加強茶樹營養,實行合理採剪,防止病蟲危害,保持茶樹旺盛生命,使茶樹壯年期持續年限達到20~30年,甚至更長。
茶樹隨著年齡的增長,生長勢趨衰退,主要表現為樹冠面上新梢節間縮短,芽葉變小,“對夾葉”大量出現,“雞爪枝”與枯枝不斷產生,從而促使下部枝條與根頸處的潛伏芽萌發,“地蕻枝”相繼生長,逐步取代衰老枝,開始出現“自然更新”現象;同時地下部根系亦開始萎縮、更新,側根與吸收根減少,吸收水肥的營養面漸小,根頸處陸續生出不定根群,分擔茶樹衰老根系的吸收功能。這階段茶樹外貌逐漸呈現衰老狀態,如枝幹灰白光滑,著葉稀小,生機衰退,落花、落蕾增多,產量品質明顯下降。
茶樹進入衰老期,人們利用其樹體具有較強的再生能力,經自然或人為更新,仍可復壯,構成新的樹冠。例如,採用人工改造的技術措施,按照茶樹衰老程度,採用重修剪、抽刈或臺刈等復壯措施,結合肥培管理,重新培養新的樹冠,使之“返老還童”,延長經濟年齡。爾後經一定年限或人為的多次修剪、採摘、培育後,再次衰老,又進行第二次更新。如此往復迴圈,經多次更新後,復壯效果銳減,新生枝越來越少,復壯間隔的時間亦愈來愈短。從人工栽培的意義講,當茶樹衰老後,採用反覆人為更新,即使加強肥、水等培育管理,其所得效益,已無經濟價值時,則應挖除老茶樹,進行換種改植,重新建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