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雲無相22974309
-
2 # chuchu1121
有些人都沒說到點子上,很多都帶有主觀意願論之,難一針見血。實際上沒什麼複雜。科舉造成窮人當官,為什麼想貪,窮則是貪的根源,窮則家底淺,名譽淡。當有權了,當然想貪。科舉前當官靠名,靠推薦當官。自然是些有名望和地位人當,這些人都比較重名,家底多數厚實,貪意比起窮人當官者要好的多,窮人當官沒有幾個不想貪,造成官風貪者很盛。用窮者多重財,用貴者多圖名。各有各好,重財多志向短,圖名多野心家。中國曆朝歷代君王看重穩定,所以用圖財比用圖名,更穩定。
-
3 # 騎士悠然行
實際上,科舉制度是古代選拔人才的一個偉大創造,它的優點不分豪門寒門,一旦考上即進入國家管理體制,改變了命運,走上了仕途。
你說它盛產貪官,這個我不認同。但在考取錄用上,一直也有腐敗,這是事實。到後期,腐敗不少,比如明朝,清代都有出了名的大案。不過,總的說,還是一個不錯的制度,最起嗎它沒有堵死寒門上升的道路。
現在的考錄製度,腐敗的少嗎,是不是?
-
4 # 初心之性自我之心
科舉與腐敗不是必然聯絡,中國社會主義民主國家,人民到家做主,黨領導下人民民主集中制,中國有優越社會主義制度也不能防止腐敗產生,腐敗產生不是那個社會制度特有,任何制度都可能產生滋生腐敗,只是良好制度可以保證國家社會和良好穩定,降低腐敗給社會危害,
-
5 # 萬事皆空70
產生貪官汙吏的根本原因是權力集中,科舉制度只是權力集中的一個表現形式,
在古代社會,實行的是小農經濟,一家一戶的生產模式讓農民處於分散狀態,小農經濟是集權的土壤,因為分散狀態的農民處於弱勢,無法制約政府,政府通過鹽鐵專賣等制度掌握大量資源,對農民處於強勢地位,
通過科舉制度選拔的官員不對農民負責,只對上級負責,同時因為權力和資源集中,官員有條件進行貪腐活動,而且科技制度也進一步讓權力集中,
即便不是科技制度,只要是中央集權制度,自上而下的任命官員,也必然會導致貪官汙吏產生,
既然貪官汙吏是因為中央集權,那麼只有解決權力集中才能讓貪官汙吏現象消失,這就是民主制度,
-
6 # 高分子複合雲材料
[what]什麼制度不產貪官?
美國佬夠牛逼吧,號稱民選的總統,公然任命自己女婿當聯邦儲備部門的頭頭,疫情期間利用公權力倒賣抗疫物資,有人能管嗎?沒人能管,這就是制度的危害
-
7 # 諸葛玄策
不是說科舉制度盛產貪官汙吏,是中國幾千年封建王朝人治體制下必然會盛產貪官汙吏!
什麼是法治?那麼想要有效的遏制貪官汙吏,那麼就要從法治開始,依法治國!法家的集大成者以及推動者韓非子在2000年前的戰國時期就說了一句話:
制定嚴刑峻法並且嚴格按照律法執行這就是法治!在嚴刑峻法下即使有百溢黃金在你面前你也不敢拿,這就是法治的威嚴!脫離了君主意志也可以延續並且保持他的獨立性的條文化的制度就是法治!
如何杜絕貪官汙吏?古代封建王朝可以說是一部貪汙受賄史,終其原因就是一直以來都是君主意志統治下的人治,而不是法治。
-
8 # 雲中子595
貪官汙吏是人性的趨使,這個問題全世界都存在的事實,和科舉制度沒有半點兒關係,所以說拿科舉制度說貪慾並不客觀,人的清廉與否並不能拿有文化沒文來區分,一個人的正直也不能用有文化和沒文化來形容,有些人天生就是攪屎棍愛胡說八道,我認為這主要是看一個人的素質,不過我相信天下還是好人多。
-
9 # 奮鬥的坤子
這個,不能說是科舉制度盛產貪官汙吏,二者沒有必然聯絡。不過,從某種角度來說,也是有一定關聯的。
科舉制度自隋朝創立以來,就是絕大多數人,尤其是出身貧寒的人,走上人生巔峰的一個機會,而那個時候,商人的地位又不高,要不古代也不會有那麼多人終其一生,參加科舉考試。所以,很多人在中舉之後,無論是生活水平,還是人生髮展都有了質的改變,與中舉之前的人生髮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個時候,就需要強大的定力去適應這一些,稍有不慎,就會走上歧路。《人民的名義》祁廳長就是個典型的利子。
-
10 # 一樣了
因為科舉考試經過鄉試府試,關卡多,難度大,所以狀元進士都是萬里挑一。當官任上,就起了貪心,搜民膏刮民脂,挪用救災款等,所以當官必貪。
-
11 # 文人詩雨
科舉考試和貪官汙吏的產生沒有必然關係,不能因為科舉考試是選官的制度,就歸結於貪官汙吏來自於科舉考試。如果是選美來遴選官員,是不是還要說貪官汙吏的產生是因為長得太漂亮呢?
學而優則仕,是中國古代文人的金科玉律。廣西貢院有幅對聯寫道:“十年寒窗誦四書言五經習六藝只為龍門一躍,三考得志官七品威八面謁九尊全因河鯉重生。”歷朝歷代,相文人們趨之若鶩地競奔在仕途上,樂而不疲。
所謂科舉,是帝制時代設科考試、選才任官的制度。自從隋煬帝大業元年(605年)建立進士科,特別是唐代以後,科舉制逐漸發展壯大。科舉制度的起源和發展,有廣義、狹義之分。狹義的科舉,是指自隋代開設進士科,歷經唐、宋修正,到了明、清就成熟為完備的考試製度。廣義的科舉,則在東漢(章帝、獻帝)時,科舉已經開始萌芽,其後經歷了魏、晉九品中正制的“插曲”,因積弊太深,於是在隋、唐時以詩、文進行考試,方形成科舉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作科舉。科舉制度按種類劃分,主要有貢舉、制舉、武舉、童子舉等。在所有種類中,貢舉是定期開展考試的,它所錄取的人數最多,持續的時間長,對社會影響也很大。
科舉考試作為一種制度,延續了一千多年,客觀公正地說,還是有其歷史進步意義的。
1、它從根本上打破了勢族豪門對政權的壟斷。使國家政權機構在一定程度上對外開放,擴大了統治基礎,給下層人們提供了一個新的出路,使得廣大窮苦人也可以通過讀書做官。這樣的選拔制度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公平、公正的。選拔出來的人才,不再是那些不學無術的官僚世襲子弟,而是一部分確有才華的人,有利於國家的發展。
2、科舉制度十分明確地把文化水平的高低作為選擇官吏的標準,而且是首要條件,於是大量想入仕途的人“頭懸樑”、“錐刺骨”、背誦四書五經,潛心攻讀研究學問。再加上選舉科目的侷限性,以聖賢書籍、理論為基礎。在客觀上使中國的文化、文學都取得了空前的繁榮,造就了唐詩、宋詞、元曲、明清雜文小說的歷史輝煌,這不能不說是科舉考試的推動作用。
3、中國自古是一個多民族、人口眾多的國家,科舉考試作為一種選官制度,客觀上促使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學習同一種文化,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中國古代是講大一統的,進而在思想、文化上就一元化,要做到這一點,從形態上說,選擇四書五經、程朱理學作為萬世不變的教科書,作為科舉考試內容的大綱,是極具現實意義的。
結果就是,士子不管來自何方,其文化背景、思想內涵都是一致的,都能服務於統治階級,就會自覺地遵守封建道德規範。如果沒有科舉考試,文化就會離異,況且不同地域的文人到各地做官縮小了地區差異,擴大了全國各地的聯絡。所以說科舉考試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中華民族大家庭的發展與完善。
科舉考試選官制度自隋朝產生以來,為統治階級選拔了大量的人才,其功不可沒,但它也存在著一定的弊端。
1、其選拔形式單一,從隋唐科舉到明清八股取士,考試內容只侷限於儒家經文範圍,考試的方法只注重死記硬背,日益流於形式,雖然國家儘量採取變化的方式,但基本上換湯不換藥,無法做到“按能選拔人才”,只能憑試卷成績選拔人才,選出的人才並不是國家所需的,有的甚至是死讀書,毫無定國安邦的庸人。
2、由於是一考定終身,“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導致部分學子想盡辦法舞弊,喪失了仁義道德,在一定程度上排擠了真正有實才的人。
3、科舉考試嚴重影響了人們的文化心理,改變了人們的價值趨向。科舉成為最吸引人的事業,讀書成了最有意義和價值的活動。“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成為當時世人對科舉考試的一種普遍心態。文學形象范進、阿Q都是這種心態的真實寫照,都是對這種性格扭曲的諷刺。由於封建統治階級的鼓吹,逐漸形成“萬物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社會心態,也成為歷代封建統治者推行“讀書做官論”的濫觴。
4、科舉考試讓人們把注意力都放在對考試內容的研究上,“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喪失了對科學技術、自然規律的探究,使我們這個曾經輝煌的文明古國終於在封建社會後期落伍了,給中華民族帶來了永遠揮之不去的陰影和恥辱。清後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各種思潮的泛濫,這種制度成了歷史的桎梏,終於在光緒三十年(1905)退出了歷史舞臺。
科舉考試是中國封建時代為國家選拔和錄用人才所採用的一種取士的制度,也是所有士子“學成文武藝,貨賣帝王家”的集中體現,對整個社會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中國古代,統治階級為了維護和鞏固本階級的統治地位,先後採用了多種選才的制度。在先秦時期,分別實行了分封制和世卿世祿制;漢代實行察舉制和徵辟制,從而取代世襲制;魏晉南北朝實行九品中正制,這些取士方式或多或少地制約中央政府的集權。
科舉考試製度就是統治階級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削弱門閥世族對中央政權的影響而實行的取士制度。科舉考試製度所採用的原則是“國家各級官府主持,學子自由報名,公開統一考試,擇優錄取,張榜公佈,這樣就可以從一定程度上打破門閥世族對國家政治的控制,是封建時代選才用人制度的有效改革。他給寒門子弟創造了一個進入仕途的平臺,擴大了國家選才的範圍,進而鞏固封建統治的群眾基礎。
回顧古代的選官制度,當今仍或多或少地延用著,但我們應以史為鑑,“吸其精華,去其糟粕”,讓歷史更好地為現實服務,不能糾結於它的黑暗面。
因此,“科舉制度盛產貪官汙吏”的論斷是不成立的。
-
12 # 正史漫談
確實有這麼一種感覺:科舉制實行以後,封建王朝的貪官汙吏好像變得層出不窮,湧現出諸如唐代元載、明代嚴世蕃、清朝和珅等大批富可敵國的鉅貪;而在漢代以及魏晉南北朝時,好像沒聽說有什麼大貪官。
但是,科舉制表示:這個鍋我不背。二者之間看似有因果關係,實際上是混淆概念、以現場替代本質。
用我們現代概念來理解:在科舉制出現以前,封建王朝的統治階層其實施行的是股份制;科舉制誕生以後,各級官員們實行的是職業經理人制。在前一種情況下,大家都是大小股東,光明正大的合夥起來壓榨底層員工,根本沒有貪汙的必要性;後一種情況下,高階打工仔也是打工仔,收入是被限定的,他們或者出於貪婪、要麼不滿待遇水平,因此伸出了罪惡的雙手。
到了禮崩樂壞、弱肉強食的戰國時期,原有貴族階層的人才資源已經不能滿足現實競爭的需要,於是陸續誕生了養士制、客卿制,以及秦國變法普及的軍功爵制,這個時候,底層人才終於有了進入統治圈的機會;有了爵位,就有了相對應的榮華富貴。
不過當時想獲得爵位相當困難,得靠實打實的努力甚至拼命;失去的話,卻變得很容易,經常因為打了敗仗或者搞砸了工作被擼掉一切待遇,甚至發配邊疆。比如秦始皇派去修長城、徵南越的軍人,很大一部分是犯了事的各級官員(資治通鑑·秦紀二):
謫治獄吏不直及覆獄故、失者,築長城及處南越地。
而文官,則採取的是察舉制、徵辟制。前者是由地方官員舉薦人才給中央,後者則是皇帝本人直接從民間挑選聲望顯赫的人才入朝為官。
而後來,察舉制、徵辟制逐漸變味了:官員推薦官員,慢慢演化成權貴之間互相關照,師徒、政治聯姻等裙帶關係無所不在;而想要進入皇帝的法眼,必須是有名望,但想要有名望,首先你得有錢學知識,緊接著得有具備社會影響力的人物替你說好話、幫你造勢。
因此,察舉制、徵辟制發展到最後,幾乎造成了權貴階層對各級官員職務的壟斷。比如東漢末年的袁紹兩兄弟,由於出身“四世三公”,享受過他們家族恩惠的人才遍佈天下,正是由於這些人的支援,他們才迅速的成為了當時數一數二的諸侯。而其他的軍閥,本身也就是漢朝廷的官員;唯一一個白手起家的,可能就是劉備,而且他還是藉助了漢室宗親的身份。這些人當官,目的並不是為了那點俸祿,而是利用職務之便,維護、擴大家族本就富得流油的產業,貪汙?毫無必要。
可以這麼理解,那時的政壇,是皇室與士族通過利益分配,聯合起來實現對底層百姓的剝削,身居要位的官員,全部非富即貴。比如身居“竹林七賢”的山濤,人家可不像一些人想象的那樣清高,他擔任吏部尚書時,大肆侵佔土地,甚至連朝廷的公田都不放過;但讓人服氣的是,晉武帝司馬炎知道後也一笑了之。還有出身琅琊王氏的王戎,身為宰相,他卻醉心於打理遍佈全國各地的產業,甚至日夜敲打算盤,親自記賬;為了避免別人獲得自己產出的優良李子,他把每一顆都鑽核後才出售。
這樣身價的官員,你覺得他們有必要貪汙嗎?當然,那時也出現過一些貪汙現象,但與那些正大光明無限擴張利益的權貴相比,根本引不起我們的注意。
而老百姓可就慘了,王莽改制,動不了權貴,最終變成革普通老百姓的命,逼得大量將要餓死的窮苦百姓落草為寇,形成了綠林赤眉兩大股義軍;西晉腐朽不堪的統治,催生了為數龐大的特殊群體:流民,這些失去土地、四處求食的饑民朝不保夕,甚至不得不投靠那些起兵的各族軍閥。不然為什麼人數居於絕對弱勢的五胡,能夠橫行中原上百年?
到了唐代,唐高祖在位期間,曾明確下詔,規定了州、縣地方預試以及赴朝廷應試的辦法;起初應試者還需要招人舉薦,但不久後,乾脆廢除了這一規定,下層寒士可以自行舉薦,正式確定了士人“自舉”、“自進”的制度。在武則天時期,還設立了武舉,武人也能經過考試進入官僚體系。(郭子儀就是武狀元出身)
這一制度也被後續的王朝沿用,並且根據統治階級的需要,進行了大大小小、有好有壞的改革。總體來說,科舉制是一項公平的人才選拔制度,杜絕了以往以出身定終生的人才選用制度,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層社會的人士進入統治階級,擴充套件了人才來源,有助於社會穩定。同時,由於充分發掘了各階層的人才資源,極大促進了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唐宋時期的文化繁榮就是例證。
一句話:有貪汙不可怕,視貪汙為合法化才要命。當今世界上也有這樣的制度,比如看看馬克吐溫的《競選州長》。
-
13 # 豪森林
貪官汙吏並非科舉制度下獨有,但科舉制度有可能助長了貪腐之風,我部分贊同題主這句話,這是因為:
一、科舉是一種高風險的巨大投資
科舉制度產生前,當官靠的是家族的門蔭,也就是說,當官主要不是靠自身的努力,也主要不是靠後天的資源投入,更多的是靠先天的家庭出身。
但科舉不同,“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背後,是無數莘莘學子的皓首窮經,是無數個日日夜夜的刻苦攻讀。但又絕非僅靠刻苦攻讀可以獲勝,激烈的競爭導致你必須尋求其他外力的幫助(除非你的優秀達到妖孽級別),比如拜求名師指點、蒐羅科考祕籍,甚至要提前獲知主考官人選,然後搜求其著作,以熟悉其青睞的文風,在當時的條件下,這些準備都要消耗大量資源,一般需要整個宗族的鼎力支援。
另外,科舉的淘汰率極其恐怖,以明朝為例,科舉考試三年一屆,每屆全國僅錄取進士300人,舉人1000人(對比一下我們現在清華和北大每年共招本科生六七千人)。也就是說,科舉不僅投入巨大,而且風險極高。因此,當你揹負著整個宗族的希望和巨大投入獲得成功時,你又怎能不給與相應回報呢?
在長期的科舉制度發展過程中,相應的科舉文化也蓬勃興起,這一文化滋生了複雜的關係學。
科舉考生,除了直接教授其學業的“業師”外,當科的主考官稱為“座師”,直接錄取該考生的同考官稱為“房師”,同一科錄取的稱為“同年”,這些淵源在官場上都有密切的關係,形成小團體,甚至成為結黨的基礎。
另外,在科舉文化裡,舉人與當地的父母官以兄弟相稱,縣令與當地的生員(秀才)也是師生關係(因為縣令也是當地縣學的校長,而生員是縣學的學生),也就是說,有功名的士紳,比普通百姓多了一個陳情、申訴、溝通的渠道,而這種渠道恰恰是更有效率的,因為它祕密、直接、親切,還帶著師生、同學情誼的冠冕堂皇的面紗。
所以,科舉確實助長了腐敗。當然,科舉提供了社會階層流動的階梯,並增強了全中國人民的文化認同,其積極意義也不可抹殺。
-
14 # 丁強888
話說,題主怕是對產生貪汙腐敗的原因理解有失誤吧。科舉制度盛產貪官汙吏這種問題都提出來了。
要反駁這個問題很簡單。不採用科舉制度的時期就沒有腐敗了嗎?科舉制產生之前的察舉制,九品中正制的腐敗你怕是沒聽說過。“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這可是科舉制之前描述東漢察舉制的童謠。“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赤裸裸的把權力變成了幾大家族排排坐、分果果的遊戲。這是不是赤裸裸的腐敗。
科舉制結束之後的民國時期的腐敗歷史教科書說得太多了吧,至於現實,冷暖自知,說多了怕出事不是。
所以貪官汙吏與科舉制有半毛錢關係嗎?任何官員的產生方式。先賢的早就總結了:絕對的權力產生絕對的腐敗。貪汙腐敗的根源還是手裡的巨大權力如果沒有受到足夠的制約。那麼人性的貪婪總會讓權利所有者做一些謀取私利的事情。
所以科舉制時期,官員受到足夠的監督的時期,比如朱元璋時期,嚴刑峻法,剝皮實草。駙馬犯法,照樣處死。科舉選上來的官員同樣大部分是清廉的。明史就承認,明初的官場清廉風氣持續了100年左右。
當然,依靠權力來反腐敗,永遠是治標不治本的。歷史發展到今天。偉大領袖早就總結了超脫出歷史週期律的規律:依靠民主,依靠老百姓的監督機制,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才是反腐敗的根本之路。
1945年7月初,毛澤東同志在回答黃炎培先生提出的關於中國共產黨能否跳出歷史週期律問題時十分自信地指出:“我們已經找到新路,我們能跳出這週期律。這條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能不敢鬆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
至於題主提出的問題,本質上是不成立的。
-
15 # 死秦之證
這個讓我來胡扯一番,希望你覺得有點道理,然後給我一個關注。
這個問題要追溯到科舉以前的選拔制度,科舉制以前的選拔制度是九品中正制(兩晉南北朝)、察舉制(兩漢)。
這在科舉制之前的選官制度意味著全國上下的官員都是需要士族舉薦才有可能入朝做官,不然根本沒有可能,也就是說基本上從上到下,統治階級都是世家大族控制,這樣的制度弊端明顯,什麼威脅皇權、階級矛盾尖銳等等等等,但是不得不說,這時候基本上貪汙還是沒有後世嚴重的,這是為什麼,因為自己本身背後就有大士族,大士族會缺錢嗎?缺錢直接剝削百姓就行。所以後世也就有了一個詞,叫做士族風範,的確是一種讚美,但是這個讚美背後是有著深深的剝削意味。
然後等到科舉制以後,寒門士子有機會做官了,由被統治被剝削階級成為了統治剝削階級,但是這個時候他家可能還是一個農民出身,沒有錢財讓他體驗統治階級的樂趣,這就只能來貪汙了。
-
16 # 唐明國亮
說到這個問題,我們必須要先提及一個人,那就是宋真宗,正是這位宋朝皇帝,埋下了顆貪官遍地的地雷。
本來雷如果躺在軍火庫裡,也不會隨便炸到人,但宋真宗推銷科舉制度時說的一句“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一句詩詞,暴露了真宗的政策,也使我們能夠還原歷史,瞭解宋真宗的治國理念,以及其如何把地雷埋在路上,坑害子孫千年。
宋之前,古人對做官出仕的目的有明確定義。
《禮記·大學》:
“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有理想有抱負,要施展一下,出來做官,齊家治國平天下。做官為了理想。想發財去經商,買地,放高利貸。貪官也不是沒有,但通過做官來發家致富並非主流思想。
《孟子·盡心上》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混得小,自己做君子,混大了,就傳播君子之道
《論語》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宋真宗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
安居不用架高樓,書中自有黃金屋。
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
你要說宋真宗本意不是鼓勵唯利是圖,勉強也可以。對於封建貴族階層,讀書有讀書的樂趣。就如胡適所說:“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但一個祖上八輩都不識字的窮苦人,你給他講讀書有樂趣,就不可以了。他理解最深刻的就是缺錢有多難。餓著肚子,哪有樂趣?真有樂趣,能叫寒窗苦讀嗎?如果有人說祖輩都沒有讀書人的窮苦人讀書是因為愛讀書,讀書有樂趣,你信嗎? 百無一用是書生。考上的除外。窮苦出身,中舉是唯一出路。而且這皇帝老兒也是站著說話不腰疼,書中自有顏如玉你還娶三宮六院……說明啥,書裡的顏如玉取代不了現實中的三妻四妾,書中的黃金屋也代替不了口袋裡的銀子。
仁者見仁,貪者見貪
宋真宗:“想發財嗎?想泡漂亮妞嗎?來當官吧!讀書考試做官,當了官,這些都不是問題。”
這就等於皇帝在昭告天下,做官的目的,就是為了錢。讀書的窮人則更明確:為做官讀書,為錢讀書。而錢從哪來呢?宋朝官員俸祿多少我就不考證了,任何朝代清官靠俸祿都無法發家致富蓋黃金屋。貪是發家致富的捷徑。
一個有志青年,響應皇帝號召,十年寒窗,終於做了官,黃金屋就在眼前,只差親手抱進懷裡,有任何人,任何事情還能阻擋他嗎?畢竟,皇帝洩露天機,告訴我們,當官的精髓在於貪汙,立志當官的人,開始讀書之初,就已經樹立了發財的遠大理想。之後苦心經營十數年,豈是一紙大明律能壓得住的?朱元璋到死都不明白自己是被誰坑的。
科舉的可怕威力有三
其一,科舉很難考上,需要奮發苦讀。欲當貪官者,“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若不是一個理想堅定,有堅持,有毅力的人,做事有始有終堅持到底,劍指百二秦關的人,怎麼能突破科舉的選拔,成為合格的貪官呢?自宋朝之後,生而為貴族,隨便就當官的時代一去不返。此後的貪官都經過充分磨鍊。個個都是精英。
其二,貧苦出身更容易有理想。過了苦日子,對金錢的慾望更強烈。只有狠捱過窮的人,才能眼裡只有錢,才是真愛。原本士大夫階層那些人還要什麼臉面,還好沽名釣譽,簡直愚蠢~~
窮苦出身放得開。規矩少,敢幹。若是出身貧寒,很可能是第一代知識分子。老子務農或者做小買賣出身,缺乏文化傳承。這群人曾經是“禮”管不著的人,腦子裡就少跟弦。窮酸書生和沒落世家子弟雖然都差錢兒,實際可大不一樣。也不能都賴中產看不上暴發戶,確實差挺多的。有人把小時代和紅樓夢放一起對比,畫面太美。
-
17 # 順風順水平安一生
不能說:科舉制度盛產貪官。
《參考訊息》載文,披露自2003年10月以後,在不到6個月時間裡,中國大陸就有800名貪官借“自由行”經香港和澳門攜款外逃。
而要說。為什麼貪官越來越多。
人性本身就是有貪汙的衝動。如果貪腐行為的後果不嚴重就會發生的比較多。需要監督機制、選舉機制、媒體監督機制、財產公示機制、相關法律機制等等相對應。
中國是傳統的文明古國,一般人總習慣於禮尚往來,儘管我們對貪官汙吏義憤填膺,可是總感覺那些貪汙犯總是越抓越多。開啟歷史,身為大貪汙犯的人很多,和珅、劉瑾、嚴嵩、石崇,名單太長,實在無法一一列舉出來。
事實上,歷朝歷代,統治者為了維護自身的形象,挽救自己的執政路線,都在打擊貪官汙吏。西漢主張要嚴懲,東漢不僅要嚴懲,而且要三代不許為官;唐朝規定主管官員,受賄一尺絹的,要杖刑一百,每增加一匹罪加一等,至十五匹,立刻執行絞刑;宋朝設立了反貪局,儘管不殺讀書人,但是懲治貪汙犯絲毫不手軟;明朝朱元璋往往對受賄官員採取凌遲、挑筋、剝皮等酷刑,甚至規定如果被剝皮的人死得早了,連行刑的人都要處死;清朝的雍正帝主張對貪汙犯賜死,而且要連做下屬。
想起嘉慶皇帝的那首反腐詩:內外朝臣盡紫袍,何人肯與朕分勞,玉杯飲盡千家血,銀燭燒殘百姓膏,天淚落時人落淚,歌聲高處哭聲高,平時慢說君恩重,辜負君恩是爾曹。看來,提倡反腐倡廉是每個朝代的統治者都去身體力行的一件事,為何屢禁不止呢。原因在於:
其一,貪官似乎以前也清正,比如那個和珅剛一開始絕對是個清官。據說一次十五阿哥瑀琰帶兵出去打仗,需要很多的軍費,都是靠和珅籌錢的,萬不得已之際,他還自己拿出自己的錢。為了給老佛爺祝壽造萬福樓,同時節省國庫支出,他率先捐錢出來,帶動官員們一起出力,為此又為乾隆處理了一些貪官。因為功勞很大,而且和珅很有才華,因此他的職務越來越大,最後成為乾隆皇帝的左右手。
其二,有一個強大的關係網。為了鞏固自己的利益聯盟,貪官們往往加深瞭解,搞些感情投資,對於局外的人,往往很難說清他們的內幕。你看,揪出一個貪官,往往能挖出一個衙門,這些人相互利用,形成一個貪汙流水線。
其三,中國封建社會是皇權社會,皇帝是最大的貪汙犯,中國古代很多賣官鬻爵的發明人往往都來源於皇帝,而且出發點還是為了反對貪汙。比如漢文帝,政府令邊民入粟邊,拜爵,同時規定老百姓只要拿錢就可以做官。東漢靈帝的時候,皇帝常常在宮中明碼標價,把三公(司馬、司空、司徒)這樣的職位賣給政府官員。曹操的老爸不就花了一個億買了個太尉做做,過了一把官癮。
其四,某些領導喜歡用貪官,史記裡面說:秦朝大將王翦帶兵六十萬攻打楚國,臨行前讓秦王給他“美田園宅池甚眾”;劉邦在前線打仗,聽說丞相蕭何收取賄賂放高利貸多買土地,龍心大悅,認為這樣的人胸無大志,可以收買。
其五,沒有人去監督,誰來監督政府官員,除非是人民群眾。可是在封建社會老百姓沒有權利,政府官員也沒有像老百姓回報的義務,因此監督官員是否違規,只能是上級官員和皇帝老兒的事情。在封建社會,查處貪官汙吏,很難。一要有清官,敢於執法如山,剛正不阿。第二也要有皇帝的支援,否則,皇帝不想處罰,你也沒轍。
是貪慾造成貪官汙吏橫行。
-
18 # 峰迴路轉sgyf
由於隋朝以來的貪官大多是通過科舉考試走上仕途的,有人就認為貪腐是科舉制度造成的。我認為這種觀點是錯誤的,貪汙是與人性的貪婪,社會風氣以及個人價值觀的修養有關。
古人云“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有很多思想境界不高的人把升官發財當成做人成功的標誌,他們一旦當官,不是想著造福一方百姓,而是想著如何搜刮民脂民膏,這是道德修養不夠的表現。這種人不是科舉制實行以後才有,在科舉制之前亦有。像在兩晉南北朝時期,參與鬥富的豪門貴族,他們的家財哪一點不是百姓的勞動換來的,只是在當時門閥制度盛行之時,人的福貴是與生俱來的,他們消費老百姓的血汗被認為合情合法,“貪官汙吏”的名字沒有這麼讓人恨之入骨。
-
19 # 邱邱先生
這個鍋,科舉制度表示不能背。
貪官人人恨,貪官自古有。貪婪的是人性,腐敗的其實是那個位置,當一個人大權在握的時候,很少人能做到堅持自己。
產生貪官其實與科舉制度並沒有什麼直接關係。科舉制度作為古代中國選拔官員的一種制度,其實是比較公平的。他給了寒門子弟一個進身之階。只要你有真才實學,通過了科舉考試你就能出來做官。
可以說每個朝代都希望通過科舉選出能夠幫助自己的政府統治地方的有用的官員,而不是隻會貪汙的國家蛀蟲。
那麼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貪官呢,其實這個和權力制度是有關係的。外派的地方官就像個土皇帝一樣,手握一方生殺大權,當權力過於集中在一個人,或者是一群人的時候那麼貪汙便不可避免的產生了。
所以我們應該把權力關進監管的籠子裡,讓它更好的服務人民
-
20 # 蘭州歷史愛好者
不是科舉制盛產貪官汙吏,而是封建專制制度盛產貪官汙吏!科舉制的產生與發展演變是與中國古代的專制制度一脈相承的。皇權有多強化,科舉制就有多強化!
古代封建專制政府選拔人才,選拔官員的根本目的是什麼?當然是為了鞏固中央集權,鞏固皇權!科舉制產生前的像九品中正制,察舉制,最大的問題是門閥,世家大族勢力的崛起不利於中央集權。當然有此產生的社會不公,社會矛盾激化,不利於社會穩定等也是問題。但歸根結底,科舉制選拔官員最主要的作用是強化集權!
處於社會底層的貧寒之士,付出了極大的努力,躋身於上層統治價層之中時,就要得到他想擁有的一切,就只有貪汙了。儘管中央政府對貪汙腐敗打擊很嚴,但治標不治本,沒有有效的監督體系,治不了人性的貪慾!更何況,官員個人的貪汙行為,幾乎構不成對皇權的挑戰,因此專制政府其實也不想從根本上去防治!
回覆列表
科舉制度是選人,造成貪官汙吏是流官與吏制。流官是避免地方因為集權帶來的獨立傾向,吏制是接收當地人,給職不給權處理基層事項人員。
兩者職權本質上有不同,流官有權但相關事物不熟,又是流動性質,容易監管不足,貪官易產生。
吏制鮮有上升空間,加上不穩定職業地位,容易利用職權為自己謀利,汙吏產生,是利用流官業務不熟,經辦人員上下其手不易發覺。又因為職權不穩定性,吏員們常期見縫插針式的利用職權謀取私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