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mingsheng602

    任何一次成功都不是那麼容易得到的,秦國統一天下是歷經了兩百多年的積累才實現的。不過,秦國真正的強大是在實行了“商鞅變法”之後。變法之後,秦國的經濟、軍事、政治和社會穩定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秦國也一躍而起成為當時的強國。

  • 2 # 野叟雜談

    戰國七雄局面的形成是在戰國初年的事情,在戰國初年,經過了春秋時期的兩百年戰爭之後,諸侯國的數量已經減少到了十多個。而這十多個諸侯國之中具有爭霸天下實力的只有秦、楚、燕、韓、趙、魏、燕等七國。

    戰國時期和春秋已經有所不同,在春秋時期,人們還有尊王攘夷的觀念,周天子還具有比較大的象徵性。而到戰國以後,周天子的威權進一步衰落。尤其是到戰國中期以後,基本上沒什麼人再把周天子放在眼裡了。戰國七雄事實上都是完全各自獨立的地域性的國家。

    戰國七雄之間並沒有就此達成一個和平協定,而是為了爭取更大的生存空間而展開了新一輪的廝殺。為了儘可能增強各自的國力,在當時的國際紛爭之中佔據優勢地位,各國都進行了變法。比較重要的有李悝在魏國的變法、吳起在楚國的變法、商鞅在秦國的變法。這些變法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不過,相對來說商鞅在秦國的變法最為徹底。

    商鞅在秦國的變法不僅加強了君權,更重要的是將整個秦國打造成了一部戰爭的機器,獎勵耕戰、二十等軍功爵等激勵手段的出臺,使得秦人的戰鬥熱情極大地提高了。再加上秦人本來的尚武之風,使得秦軍成了戰國七雄戰鬥力最強大的。孟子講:春秋無義戰。事實上,戰國時期就更無義戰了。整個戰國時期,天下就如同叢林一般,生存法則是第一法則。最後勝出的肯定是那個最為強大的。(但是,這種強大也沒什麼值得歌頌和肯定的。這是另外一個話題,回頭再說。)

    其次,在當時的“國際”鬥爭之中,各國都在儘可能地爭取與國,孤立敵國。合縱連橫可能是大家都聽說過的。而在這個過程之中,秦國的策略最為奏效,秦華人一方面遠交近攻,對於暫時沒有實際衝突點齊國、燕國等採取拉攏的策略,而將矛頭對準了臨近的三晉:韓趙魏。同時張儀所倡導的連橫策略,對秦國也非常有益。

    再次,在戰國時期各國君主很少有昏君,當時國際激烈鬥爭之中各國都不會允許有昏君的存在。不過,相對而言,各國君主的個人能力還會有差別。在戰國的兩百年間,秦獻公、秦孝公、秦惠王、秦昭王等秦國的君主個人能力都非常強,而東方各國的君主之中,類似燕昭王、齊威王、趙武靈王這樣的君主並不普遍,就個人能力上來說,東方各國的君主要低於秦人。

    第四,秦國有利的地理位置。秦國有利的地理位置體現在許多方面,首先秦國的地勢高於其他各國,函谷關易守難攻。在戰國的幾百年歷史中,秦國很少有被動挨打的記錄。其次,秦國處於西方,只需要專心關注於東方就可以了,不用擔心腹背受敵的問題。相反,戰國初年魏國曾經成為當時最為強大的國家,但魏國處於中原,四面受敵,很快就被各國聯合起來給打殘了!戰國時期縱然有過其他各國聯合向秦國進攻的記錄,但他們的聯軍也都只能從函谷關一面進攻,而無法做到對秦國進行包圍作戰。

    以上的幾個因素是秦國能夠成為戰國爭雄最後勝出者的重要原因。

  • 3 # 三思堂

    西周至幽王被犬戎所殺後,周平王遷都洛陽,東周開始,進入春秋戰國時期。春秋五霸,戰國七雄,原都是周王朝的封國,都有統一天下的雄心。

    1.分久必合。春秋戰國五百餘年,人心思合,因原本有一個統一的天下,這是歷史大趨勢。

    2.百家爭鳴。這一時期,學術繁榮,為各國變法圖強提供理論支撐。秦國採用法家和兵家思想,逐漸強盛。

    3.鐵器推廣。冶鐵技術的發展,生產提高,諸侯內部如秦國,由分封制變為郡縣制。

    4.國君英明。秦國曆代國君奮發圖強,歷六世二百餘年矢志不移,終於一統。

    郡縣制代替分封制,中國歷史進入大一統的封建帝國時期,可以說是亞洲大陸華夏民族一次分離聚後的自然演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廢舊輪胎的回收價格是多少錢一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