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史不假
-
2 # 遵義陸歌
謝謝邀請。乾隆皇帝的影視作品多且出名,從<<戲說乾隆>>到<<還珠格格>>再到<<鐵齒銅牙紀曉嵐>>,層出不窮,估計以後還會有。原因應該有很多,乾隆執政時間是歷史上最長的,民間野史還有說他是私生子的,手下貪官和珅貪的錢是最多的,寫詩也是歷史以來最多的,據說寫了四萬首,但說實話我一首也沒讀過。
乾隆皇帝在位時間長這倒是事實,加上太上皇的日子接近64年,嘴巴上說“昔皇祖御政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若邀穹蒼眷佑,至乾隆六十年,予壽八十有五,即當傳位太子,歸政退閒。”實際上當太上皇也是他掌權,嘉慶只是個傀儡而已。人生七十古來稀,像乾隆這樣活到80歲以上的皇帝屈指可數,一隻手都數得過來。
古代的醫療條件不是很好,人的壽命較短,所以皇帝和太子之間有時候就是熬,看誰能熬到最後。皇太子永璉首先就沒熬得過,九歲就死了。後來喜歡老五,就是還珠格格里面的五阿哥永琪,結果永琪也沒熬得過,26歲就死了。其餘皇子死的死,廢得廢,左看右看只有老十五稍微順眼點,矮子裡面選將軍,就他吧。
嘉慶皇帝上臺第一件事就是幹掉和珅,抄沒他的家產。“和珅跌倒,嘉慶吃飽”。和珅貪墨的家產抵得上當時朝廷15年的國庫收入,這是嘉慶皇帝一生幹得最令人稱快的一件事。“平庸”兩個字,是後世對嘉慶的評價,清朝自他開始由盛轉衰直至滅亡。
-
3 # 鑑談歷史
乾隆皇帝是康乾盛世的開創者之一,算得上清朝最偉大的帝王之一了,為什麼他要如此英明之下要傳位給資質平平甚至平庸的嘉慶皇帝,這個是無奈之舉。
為何這麼說呢?首先乾隆皇帝活得久,他實際在位時間超過了其祖父康熙皇帝,以至於他在位六十年時候選擇退位,以避開康熙皇帝的忌諱。實際上行使最高權力長達六十三年零四個月,是中國歷史上實際執掌國家最高權力時間最長的皇帝,也是最長壽的皇帝。
退位三年多的時間裡他還繼續訓政,選出來的嘉慶皇帝就是相當於傀儡,所以說在選擇新皇帝的時候,乾隆早就考慮到了這一點,故選擇一個資質平平的皇帝這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因。
第二個原因就是乾隆活的時間太久了,久到了他的很多兒子都早早的夭折了。乾隆皇帝真正可供選擇的只有七個皇子,其中皇四子永珹、皇六子永瑢已出繼旁支為嗣,其餘五人是: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二子永璂、皇十五子永琰、皇十七子永璘。
皇八子永璇,年齡較長,但舉止輕浮,做事不得體,人緣也不太好,並曾受到乾隆帝的公開斥責。
皇十一子永瑆,文才較優,尤善書法,但乾隆帝對他的不重騎射、仿效漢族儒生的文人習氣很是反感,也曾嚴厲申斥。
皇十二子永璂的身份最高,他是乾隆帝第二個皇后所生,但是當時的皇后與乾隆帝發生尖銳矛盾,殃及皇十二子永璂,況且永璂又無出眾才能,所以他已不大可能被立為太子。
皇十七子永璘,當時尚在襁褓之中。
相比之下,就剩下了皇十五子永琰,也就是嘉慶帝。在當時的諸皇子中,其才德就算是較優,屬於穩當型別,雖然資質平平,但是貴在穩。所以選擇嘉慶也是最好的選擇!
-
4 # 蔚鸞
嘉慶帝是乾隆帝的十五阿哥,生母是令懿皇貴妃魏氏,嘉慶帝被冊為太子後,母以子貴追封為孝儀皇后。誠如題主所說,嘉慶帝的資質的確只能說是平平。但是從後來的歷史來看,乾隆帝選擇永琰雖然出於無奈,但已是最佳選擇。永琰是乾隆三十八年冬被秘立為皇太子的,那麼為什麼乾隆帝要選年僅十三歲的永琰為太子呢?
回答這個問題,不妨看看此時其他幾位皇子的情況。
皇長子永璜,病逝於乾隆十五年(生母哲憫皇貴妃富察氏,早逝)。
皇次子永璉,病逝於乾隆三年(生母孝賢皇后富察氏,已逝)。
皇三子永璋,病逝於乾隆二十五年(生母純惠皇貴妃蘇氏,已逝)。
皇四子永珹,病逝於乾隆四十二年,過繼給履懿親王允裪(生母淑嘉皇貴妃金佳氏,已逝)。
皇五子永琪,病逝於乾隆三十一年(生母愉妃珂里葉特氏)。
皇六子永瑢,病逝於乾隆五十五年,過繼給慎靖郡王允禧(生母純惠皇貴妃蘇氏,已逝)。
皇七子永琮,病逝於乾隆十二年(生母孝賢皇后富察氏,已逝)。
皇八子永璇,薨逝於道光十二年(生母淑嘉皇貴妃金佳氏,已逝)。
皇九子未命名而殤於乾隆十四年(生母淑嘉皇貴妃金佳氏,已逝)。
皇十子未命名而殤於乾隆十八年(生母舒妃葉赫那拉氏)。
皇十一子永瑆,薨逝於道光三年(生母淑嘉皇貴妃金佳氏,已逝)。
皇十二子永璂,逝世於乾隆四十一年(生母繼皇后輝發那拉氏)。
皇十三子永璟,殤於乾隆二十二年(生母繼皇后輝發那拉氏)。
皇十四子永璐,殤於乾隆二十五年(生母令皇貴妃魏氏)。
皇十六子未命名而殤於乾隆三十年(生母令皇貴妃魏氏)。
皇十七子永璘,薨逝於嘉慶二十五年(生母令皇貴妃魏氏)。
由此可見,去除已經逝世和過繼的,此時乾隆只有五個兒子。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二子永璂、皇十五子永琰、皇十七子永璘,皇十二子因受繼後斷髮不廢而廢的牽連,失去了繼承大統的可能,皇十七子永璘過於年幼。那麼太子之位只能從另三位皇子中選擇了。皇八子永璇出局是因為他有腿疾且行為不儉,皇十一子永瑆雖然才華橫溢,然吝嗇異常,且其漢人風範為乾隆帝所不喜,最後只能選擇永琰。永琰雖然平庸但是學習勤奮,禮數周到,他的生母令皇貴妃和養母慶貴妃為乾隆帝后宮中後期地位最高的女人,故而選擇了永琰。乾隆帝是清朝入關後的第四位君主,王朝進入穩定期,康雍乾三代開拓疆土,其後的君主確實只需一位守成之主,縱觀歷史,嘉慶帝確實還算是一位勤政、寬仁的君主,也算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
-
5 # 君發劉軍
我認為很簡單,乾隆老爺子一生長袖善舞,給中國的康乾盛世,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但乾隆老爺子特別崇拜他的祖父康熙,康熙在位60年,他為了以前自己的承諾,(決定不超過康熙老爺子在為60年的話語),可是大家都知道,權力這個東西,人們得到了,都不願放棄,你看中國古代的帝王,在死以前很少有放權的,一般接位皇帝,都是接的遺詔。乾隆老爺子到執政60年的時候,本不想放權,因為自己還健康,可又不願意留話把,怕招歷史官員和後人,對他說三道四,所以就選了聽話的嘉慶皇帝作為繼承人,以便他垂簾聽政。各位老鐵們,你們認為我說的對嗎?
-
6 # 愛之育之
皇位乃魔座也。
只要沾染上,即刻染上了魔性。
一切為了皇位,為了保住皇位的一切。
以後人生,唯窮思極慮此事。
乾隆皇帝,福厚年壽。
登上皇位,全仰仗雍正的福廕,過起了神仙般的帝王生活。
其祖父康熙大帝,做了六十年皇帝,康熙最青睞年幼時的乾隆。
令將乾隆接進宮中,在康熙的呵護下,茁壯成長。
祖孫情深,令人感動。
人們認為,康熙將大位傳於雍正,很重要的因素是,康熙喜歡乾隆才這樣做的。
康熙對祖父感激之情是熱烈而真誠的。
皇帝自古多憂愁。
其憂,怕別人染指皇位;其愁,怕佔不盡天下好處。
通常,最容易篡取皇位的是阿哥們。
皇帝對阿哥們猶其警惕。
誰機靈智慧,首先被猜疑,而不得善終。
天資平平者,易被選為繼承者。
乾隆極其拜伏康熙在位時間長,壽命高。
曾發誓,若其在位時間超過康熙後,必退位,當太上皇。
從中可見乾隆內心的欲求有多大。
按照雍正訂的規矩。
以後不設太子,皇帝可先留傳位詔書,放在乾清宮的正大光明匾額後面。
皇帝駕崩後,由群臣取出傳位詔書,依詔書擁立繼位之人。
乾隆皇帝,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接近當初康熙帝的年齡、接近康熙帝執政的時間。
當初的願景將實現。
乾隆既要實現當初的誓言,又不想失去權力。
因此他挑選接班人,更加費思量。
後法眼鎖定十五阿哥永琰。
永琰智力平平,性情平和,行事平穩。
同時特別孝敬乾隆。
於是當乾隆執政超過六十年後。
群臣依例到正大光明匾額後,取出傳位詔書。
依詔書將帝位傳於永琰,即嘉慶帝。
乾隆自己當起了太上皇。
此後,嘉慶皇帝,還如同臣子樣子。
朝中事務,仍由乾隆定奪,嘉慶俯首照辦而已。
實現了太上皇乾隆,當初的設想。
這就是皇帝的謀算與心機。
故,封建帝王,為求一己之私利。
無所不用其極。
#凌遠長著#
-
7 # 穿越再現彼岸
乾隆皇帝是中國皇帝活的歲數最大的皇帝(89歲),控制皇權時間也是最長的。乾隆有17個兒子,活到成年的10個,能活的過他的兒子只有4位:皇八子愛新覺羅·永璇、皇十一子愛新覺羅·永瑆、皇十五子愛新覺羅·顒琰(永琰、嘉慶帝)、皇十七子愛新覺羅·永璘。乾隆也是在自己的兒子中不斷尋找合適的繼承人,最後在1773年立皇十五子顒琰為皇儲。(乾隆皇帝劇照)
乾隆立皇儲之路。乾隆皇帝前後共立了三個皇太子:
一、皇次子永璉(1730-1738)。第一個是富察皇后的兒子愛新覺羅·永璉,在他7歲時(1736年),乾隆秘密定其為皇儲,並將詔書放置在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後。乾隆非常喜歡這個兒子,因為是嫡子,清朝前期的四個皇帝都是庶出,決心立嫡長子為皇儲。不過可惜的是永璉在9歲時得病死了。(永璉和永琮母親富察皇后劇照)
二、皇七子永琮(1746-1747)。乾隆立嫡子的決心不變,富察皇后的兒子永琮出生後,他準備再次立皇儲,不過可惜的是這個皇子因為出天花夭折了。(嘉慶帝和永璘的母親令妃劇照)
三、皇十五子顒琰。乾隆對兒子們經過一番考察,1773年立皇十五子為皇儲。
為何立皇十五子愛新覺羅·顒琰為皇子?一、皇四子永珹和皇六子永瑢過繼。乾隆在成年的兒子中間尋找考察繼承人,1758年皇六子永瑢過繼給康熙帝二十一子愛新覺羅.允禧為孫子;1763年,皇四子永珹過繼給康熙帝十二子允裪為孫。乾隆這麼做的目的是彌補雍正帝損害的皇室之間疏遠的關係,同時也是考察了兩個兒子是否符合儲君的標準,結果兩個人都被乾隆認為不適合做儲君,安排出宮消除可能出現的爭奪儲君的情況,也是一舉兩得的事情。(永珹劇照)
二、皇十二子愛新覺羅.永璂。1766年,乾隆在自己活著的七個兒子中尋找繼承人,兩個人已經過繼,其實只有5人在列: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二子永璂、皇十五子永琰、皇十七子永璘。皇十二子的母親是烏拉那拉氏皇后,但是在1765年被乾隆廢掉了,具體原因成了謎,不過皇儲的位置也就沒有永璂的什麼事情了。(永瑢劇照)
三、永璇、永瑆和永璘。
1.皇八子永璇根據北韓人推測乾隆的繼承人的文獻記載:
“沉湎酒色,又有腳病,素無人望”
他喝酒泡女人,腿也有毛病,做事情不得體,而且人緣比較差,經常受到乾隆皇帝的當面指責,他也失去了成為皇儲的希望。
2.皇十一子永瑆為人孝順,讀漢人書籍,但是優柔寡斷,不重視騎射。乾隆也曾經說他漢化的太多,丟掉了旗人的本色。估計也是歇菜了。
3.永璘是永琰的同母弟弟,乾隆準備立儲的時候他才剛剛出生,根本不在考慮之列,萬一夭折了吶!
四、愛新覺羅.永琰。他雖然平平淡淡,但是中規中矩,甚是符合乾隆的心意,1773年決定立他為皇儲。直到1795年10月15日,乾隆皇帝才正式公佈秘密,正式冊封永琰為皇太子,同時宣佈第二年正月禪位,主要是不超過康熙帝執政的年數61年。
乾隆皇帝把自己的兒子們考察了再考察後,才決定將儲君的位置給了嘉慶皇帝,後宮基本干預不了乾隆的決定。
-
8 # 大城公
這條題要回答好,不寫上三千字說不清楚。歷史系研究生寫好這篇論文,可以畢業了。這是一篇大文章,要全面論述嘉慶帝的事蹟和成就,才能評價他是否“資質平平”?才能說清楚乾隆帝為何選擇他做接班人?
嘉慶帝的皇陵—昌陵,位於河北保定易縣,去年我去看過。
說到嘉慶帝此人的特點,可以歸納為十六個字:因循守舊、平實誠懇,真實細緻。
這正是乾隆帝需要的。
三國諸葛亮臨終交代後事,為啥用蔣琬做宰相?就是看中蔣琬能夠老老實實遵循他的既定治國方針政策,不會輕易去改弦更張。
就好比西漢初期宰相曹參,他是蕭何的繼任者,世人皆說他平庸無為,殊不知正是他高明之處:蕭何制定的政策法規都很好啊,國家穩定,百姓安居樂業,政策法規執行已久,普遍認為可行,我還有啥必要去改變它呢?
乾隆帝看中嘉慶帝的,正是這一點。“大清國經過康熙、雍正兩朝治理,還有我乾隆朝六十年治理,130餘年,奠定規模了,該有的治國方略、法規、政策,都基本完善了!繼任者只要紮紮實實遵行就可以了!不需要發明家、創新家和標新立異的人亂搞一通!”
這是乾隆帝選定嘉慶帝做接班人的根本原因。
看看嘉慶帝的一些表現和執政能力: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朱珪(嘉慶帝顒琰師傅)去福建做學政,臨行前,上五箴於顒琰:“曰養心、曰敬身、曰勤業、曰虛己、曰致誠”。
顒琰“力行之”。甚至在親政後,亦“嘗置左右”。
顒琰少年時,讀書用功,“英詞炳蔚,援筆立就,動成典則”。(史書記載蠻有才的)
青年時,喜歡讀諸史、通鑑,“上下三千年,治跡目瞭然”,對歷史有全面瞭解。
嘉慶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乾隆帝禪位,顒琰即帝位。實行訓政(實權在乾隆帝掌握)。
嘉慶帝尊乾隆帝為太上皇。
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太上皇乾隆帝崩。嘉慶帝正式親政。
二月,誅殺權臣和珅,罷黜、囚禁和坤親信死黨。
下詔要求天下臣民直言,廣開言路,祛邪扶正,如何革除弊政,促進國家繁榮。
同時褒獎和起復乾隆朝因為言論被治罪的官員。
下詔罷去進貢(過年和壽辰,各地進貢寶物),罷黜奢華,崇尚儉樸。改良官場和社會風氣。
下詔:責令地方官府對民隱民情“纖悉無隱”,據實奏報!力戒欺隱、粉飾、怠惰之風。要求各級官員本著求真務實之精神,做好地方父母官,舒解民困,發展民生,造福一方百姓。
九月,有河南偃師縣百姓楊道純上書直言,由地方官府轉呈,提出:革除積弊、舒解民困以固國本;倉庫漕糧,乃是充實國庫之本,但是其中弊端最大!懇請皇上降旨嚴行飭禁等建議。
這份河南省老百姓越過七八級官員上達龍廷御案的建議書,被嘉慶帝收到,他閱覽後十分讚賞,批示:“楊道純以民人而條陳事件……所言皆系地方應辦之事。……所陳各項,今次第舉行。”同時下旨:著將楊道純“以從九品未入流,交與直隸總督胡季堂差遣委用,遇有缺出,再行諮補”。
(平民百姓楊道純上書皇帝獲得從九品官。值得注意:從古到今,有幾份老百姓的意見書能送到皇帝手裡呢?說明嘉慶帝確有廣開言路、求真務實、舒解民困的執政特點)
十一月,查出湖北省襄陽道員胡齊侖經手湖北襄陽局軍需,私扣銀二萬九千餘兩,任情饋送,結交黨羽。嘉慶帝下旨,將胡齊侖治罪,處死,抄沒家產。
還不不止,還追究提拔任用胡齊侖的官員:將已故湖廣總督畢沅的兒子革除世襲職位,並對參與受賄的明亮、永保、慶成、鄂輝等領兵大員,全部查處治罪,抄沒家產。
嘉慶帝在處理湖北省冒領軍功、侵吞軍餉案件時,舉一反三,派員嚴格核查四川省軍需虛實,“務使領兵各員無利可圖(看看,這條厲害),方能專心剿賊,以冀速成大功”。
嘉慶帝定出措施:“令各路糧臺按旬開報,按月匯奏”,詳細公開軍需各項細節。
這樣一來,使剿匪部隊軍餉支用的混亂情況得到糾正。
(看看這些御批辦理的細節,就知道嘉慶帝絕非平庸之輩。各路統兵大員想貪汙軍餉也難)
嘉慶六年(1801年)二月,勒保奏報擒獲賊首王士虎、王廷詔。
七月,勒保上奏擒獲匪首徐添壽、王登高。
八月,額勒登保上奏擒獲匪首王士虎、冉添泗等。隨後,勒保上奏擒獲匪首劉清選、湯步武、冉學勝等。
嘉慶七年(1802年)正月,以松筠為伊犁將軍。額勒登保上奏擒獲匪首辛聰,餘黨全部被平定。
三月,德楞泰上奏擒獲匪首龔其堯、李世漢、李國珍,餘黨全部被平定。
至十二月,川楚白蓮教起義大部分已被鎮壓。
嘉慶帝下詔:額勒登保、德楞泰、勒保、惠齡、吳熊光會報川、陝、楚(白蓮)教匪蕩平。賜封額勒登保、德楞泰一等侯,勒保一等伯,明亮一等男,賽衝阿、楊遇春以次封賚。
嘉慶八年(1803年)正月,嘉慶帝任命倭什布做兩廣總督。下詔:在伊犁(新疆)廣開民田耕種。
至嘉慶九年(1804年)五月,清廷經過九年拼力鎮壓,終於徹底肅清白蓮教起義餘部。這場平亂戰爭,共消耗軍費白銀二億兩。
嘉慶十年(1805年)正月,下詔內務府大臣嚴行約束太監的權利。
四月,嘉慶帝下旨查禁西洋人刻書傳教。
五月,下旨內務府大臣管理西洋堂,凡是未能嚴加稽查,任令傳教,下部議處(問罪)!所有洋人學說書籍檢查銷燬!
嘉慶十一年(1806年)九月,直隸(河北省)查出假雕刻官府印信,串通銀號(錢莊),虛報收支作弊大案。嘉慶帝下旨嚴查!涉案人員全部治罪!
嘉慶十三年(1808年)正月,派皇二子綿寧(道光帝)祭奠孔子。
十二月,入冬無雪,嘉慶帝命皇二子綿寧在大高玄殿祈雪。
嘉慶十四年(1809年)九月,海上貿易季節來臨,嘉慶帝下旨給兩廣總督百齡:英吉利“素性強橫詭詐”,“在今年該國商船到達時,你要先行留心偵察,如再敢多帶夷兵仗勢圖謀進口,即刻調遣官兵相機堵截圍剿”。
(從這份諭旨可以看出,嘉慶帝對海關貿易以及洋人船期方面的事務是很瞭解的。只是他的堵截措施太死板僵硬,時間一長,鴉片走私氾濫,他把這個難題留給兒子道光帝了)
十二月,查出工部書吏冒領戶部、內務府官銀案。
嘉慶十六年(1811年)七月,嘉慶帝下旨:禁止西洋人在內地居住,並禁止大清國官民人等接觸天主教。(堵截洋人洋教不遺餘力)
嘉慶十七年(1812年)正月,嘉慶帝命皇二子綿寧到太廟祭祀。(嘉慶帝是恪守禮儀規矩的人)
六月,嘉慶帝下旨:將在北京的閒散無業宗室人員遷移到關外盛京(瀋陽)居住,給他們蓋房屋,並且分給田地,分給安家銀子。
嘉慶十九年(1814年)十一月,嘉慶帝下詔:開墾伊犁、吉林的荒地,分給百姓耕種。
十二月,嘉慶帝批准:兩廣總督蔣攸銛提出嚴禁農民為洋人服役,洋行不得私蓋夷式房屋以及清查行商欠款等各項具體規定。
嘉慶二十年(1815年)三月,兩廣總督蔣攸銛奏報查禁鴉片煙章程。
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下旨拒絕英國提出建立外交關係、開闢通商口岸、割讓(租借)浙江沿海島嶼的要求。
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六月,松筠奏請停止下年拜謁祖陵(應該是勸諫皇上暫停御駕親往拜祭祖宗皇陵,考慮到皇上出巡花費大),嘉慶帝下旨嚴斥,罷免松筠大學士銜,降職為察哈爾都統。
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五月,因為編寫《明鑑》,負責編輯此書的大臣奏報:可在明朝萬曆、天啟兩朝插入先朝(清朝)開國創業之事蹟,並且加按語歌頌先帝之豐功偉績。
嘉慶帝認為這樣做不合規矩,這是亂來!瞎編!因此下旨:將編輯此書的正、副Quattroporte官降級處罰,並另行選拔編輯此書的官員。
(這兩個編書官員拍馬屁拍到馬腳下了,本想美化討好清朝先皇,不想卻被降級處罰!從這一點看來,嘉慶帝是個求真務實的人!不屑於造假)
嘉慶二十四年五月,成親王永瑆因為祭祀時的禮法有誤,不合規矩,嘉慶帝下旨懲罰:將永瑆革職,削減俸祿(工資),遣回家中思過。(嘉慶帝特別重視禮儀和祭祀,一切循規蹈矩)
嘉慶帝執政期間,“整飭內政,整肅綱紀”,除懲治和珅及其黨羽外,也懲治了不少貪官:
嘉慶五年(1800年),查出漕運總督富綱向糧道、衛弁索取數萬兩銀錢,受賄數額巨大,下詔處死,抄沒家產。
嘉慶十一年(1806年)九月,查出直隸司書王麗南侵吞帑銀(國庫銀兩)31萬兩大案。下旨嚴懲:凡是貪汙國庫銀一萬兩以上的全部斬首!一萬兩以下的全部遣戍黑龍江寧古塔服役。
嘉慶十四年(1809年)五月,查出巡漕御史英綸貪汙案,下旨處以絞刑;七月,查出安徽山陽縣知縣王伸漢貪汙救災款並殺害前來查賑官員的大案,下旨處斬;並追究相關官員責任,將兩江總督鐵保、江蘇巡撫汪日章革職,流放邊遠服役。
嘉慶帝很想糾正和改良各級官員的翫忽職守之風。他首先從自己做起,勤學習,勤勞做事。
每天清早,起床,以誠懇之心閱讀祖宗實錄;隨即批閱奏章;吃早飯後,召見大臣問話。對於拖拉耽擱扯皮的辦事作風,他是嚴厲批評和打壓。
嘉慶十三年(1808年)四月,皇孫出世,內閣大臣考慮到皇上正在喜慶頭上,擔心此時送去奏摺會影響他的情緒,就先擱置不送。嘉慶帝知道後,立即將有關的大臣和太監嚴詞斥責,嚴厲批評。(就憑這一點,就知道嘉慶帝勤政,國家大事,江山社稷高於一切)
嘉慶十五年(1810年)正月,嘉慶帝下旨斥責各部院衙門因循怠玩,責令改進。
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十一月,嘉慶帝又下旨:調查各部院疲玩懶散不作為現象。
十二月初九,制定若干措施,規定各部院行查時間逾限處分:嗣後逾限11到20案,罰俸6個月;逾限21到40案,罰俸2年;逾限40到60案,降一級留任。
嘉慶帝親政後,除了他駕崩那一年外,年年都減免災區的錢糧;辦六十大壽時,下詔普免全國各地積欠錢糧,總數有白銀兩千一百多萬兩,糧食四百多萬石。(確有體恤民生疾苦之心)
嘉慶帝效法祖宗成制,大力鼓勵耕種,發展農業生產,但抑制商業和洋人,下詔禁止開礦。
(禁止開礦和抑制工商業、拒絕洋人洋教,是嘉慶帝的時代侷限性,無法改變。這是他的的不足,所以清朝一直是閉關鎖國政策)
至於嘉慶帝是不是“資質平平之君”,從上面這些史料記載,足以得出答案了。
嘉慶帝是“守成之君”,在治國安民和平定白蓮教造反等方面,還是卓有成效的!
可以說,乾隆帝選定他做接班人,是睿智選擇!
《清史稿》記載:“仁宗(嘉慶帝)初逢訓政,恭謹無違。迨躬蒞萬幾,鋤奸登善。削平逋寇,捕治海盜,力握要樞,崇儉勤事,闢地移民,皆為治之大原也。詔令數下,諄切求言;而吁咈(迂腐)之風,未遽睹(立刻阻止)焉,是可嘅已”。
這段話,前面都是褒揚,就後面一句“迂腐之風”(辦事拖拉耽擱扯皮,翫忽職守,缺乏積極性的官場作風)未能立刻禁止。是其“不足”。
但社會風氣要改良,不是開關水龍頭這麼簡單,任何一個皇帝不下功夫整治十幾、二十年,很難收到顯著效果。
且看後人評說:
“皇上以類己最愛”。這就說明一切問題了:乾隆帝覺得十五王子永琰(後改顒琰)最像自己,格外鍾愛!
這就是嘉慶帝能繼承皇位的主要原因。
還有一點,嘉慶帝的皇陵—昌陵,修建比較樸素,不算奢華,比他父親、祖父的皇陵用料做工要差,比他兒子道光帝慕陵用料用工更差(慕陵是最奢華的皇陵)。由此可以確定,嘉慶帝崇尚儉樸是身體力行,不是嘴巴說說的。
(這篇文章,為求論證有力,查閱清朝史料很多,很費精神。用了七個小時才寫完)
在報刊發表文章原用筆名:東山尹,莊滿,鳴白,營種。
1996~2005年在全國暢銷雜誌包括
廣東省《共鳴》《家庭》《深圳青年》《佛山文藝》《江門文藝》《惠州文學》《同舟共進》《炎黃春秋》《家家樂》《金橋》
河北省《文史精華》
河南省《名人傳記》《人生與伴侶》《時代青年》
湖北省《幸福》《治安縱橫》《知音》《警笛》《今古傳奇》
湖南省《康樂園》
廣西《西江月》《靈水》
海南省《青年時代》
四川省《龍門陣》《分憂》《成都商報》
雲南省《女性大世界》
陝西省《家庭之友》
內蒙古《這一代》
上海《青年一代》《文匯報》
安徽省《戀愛婚姻家庭》
北京《婚姻家庭》
吉林省《演講與口才》《做人與處世》
黑龍江省《家庭生活指南》,等等雜誌報紙發表各類文章160多篇;
創作
123萬字長篇歷史武俠小說《誰主天下》
60萬字長篇歷史武俠小說《還我河山》
39萬字名人傳記《北洋軍閥列傳》
武俠小說在《江門文藝》連載;
撰寫《科學發展觀》理論文章17篇;
創作歷史題材電視連續劇本一部;
深入研究中醫藥和腫瘤學科20年
-
9 # 超越愛電影
乾隆老年時,還有五個兒子,永琰是最適合繼承皇位的,為什麼都說他平庸呢?因為他讓乾隆坑慘了!
乾隆中後期時,好大喜功,寵溺貪官和珅,農民怨聲載道紛紛起義,嘉慶掌權後,打出鹹與維新的旗號,斬殺權臣和珅,囚禁和珅親信餘黨,但做些就能把敗壞的貪汙風氣改變嗎?遠遠不夠,那時朝廷中不貪的官員寥寥無幾,如果都殺了,清朝也就完了,白蓮教還等著鎮壓呢。
嘉慶用了9年的時間才鎮壓了白蓮教。同年九月上海也起義了…
嘉慶免了很多年的賦稅,開墾了吉林等地,而且還很勤政。
閉關鎖國:乾隆後期將“閉關鎖國”達到了巔峰,看,都是乾隆惹得禍,如果嘉慶不閉關鎖國,外華人和白蓮教合夥會怎麼樣?那時嘉慶已經開始禁鴉片了。如果不閉關鎖國鴉片戰爭會不會提前20年爆發呢?
實際上都是乾隆惹的禍,不是嘉慶沒能力,而是攤子忒爛了。
如果乾隆是在雍正手裡接的這種爛攤子,他也玩不轉。也預示著,封建統治的王朝終將不會長久。下面是我寫的另一篇文章《真實的乾隆是這樣的》
https://m.toutiaocdn.cn/group/6659770088549253636/?iid=64455729260&app=news_article×tamp=1551197481&group_id=6659770088549253636
-
10 # 小聰歷史客棧
嘉慶帝在清朝帝王中算是資質很平庸的了,他是乾隆帝的第十五子,生母是大家熟悉的令妃娘娘,嘉慶在位期間,不但沒有反腐成功,反而越來越嚴重,執政時期發生了白蓮教之亂,八旗生計、河道漕運堵塞、鴉片流入中國等問題。他在位期間清朝出現了衰落,是清朝由盛轉衰的時期。可見他資質平平,毫無治國本領,乾隆帝兒子這麼多,為什麼偏偏傳給了嘉慶帝呢?
乾隆帝把皇位傳給嘉慶帝是有很多原因的,比如以下幾點:
第一:皇子中可供選擇的少
乾隆雖然兒子很多,可是他活得時間太長了,要知道古代平均年齡都很短,可是乾隆卻活了整整89歲,熬死了很多皇子,很多兒子們都沒和他活得長,嫡子也早逝,到他退位的時候活著可以有機會繼承皇位的也就是大概四個皇子了,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五子永琰、皇十七子永璘,其中永璇舉止輕浮,作風不大好,永瑆酷愛書法,不是當皇帝的料,永瑆是廢后斷髮那位烏拉那拉氏生的兒子,乾隆可從來沒有動過立他為皇上的念頭,永璘年齡又太小,只剩下永琰了,矮個子裡面拔高個,永琰不算優秀也不算差勁,學習還行,長相還行,只能湊合了,皇十五子永琰為皇帝,也就是後來的嘉慶皇帝。
第二:母以子貴
可能好多人會以為難道是乾隆帝太愛令妃娘娘了嗎,才把皇位傳給資質如此平庸的嘉慶,其實也有點原因,清宮裡面講究母以子貴,也講究子以母貴,嘉慶帝生母是令皇貴妃,曾經是乾隆帝寵妃,也曾經統攝六宮,是後宮真正的管理者,自然比其他皇子們的母親更受寵愛,乾隆帝的感情天平也會向令皇貴妃妃兒子傾斜,有意立令皇貴妃生的嘉慶帝為儲君了。
第三:嘉慶帝本身性格比較老實,還孝順
嘉慶帝沒當皇帝那會,是個忠厚老實、規規矩矩、重視仁孝的皇子,對皇阿瑪乾隆的話一向言聽計從,確實比較符合乾隆皇帝的選嗣標準。文武大臣都能看出來少年嘉慶的忠厚老實和孝順,就連當時來京的北韓使者也多次向北韓國王彙報:“永琰為人持重、度量豁達,最為乾隆皇帝喜愛。”
嘉慶皇帝,原名永琰,是乾隆皇帝的第十五個兒子。作為皇帝,嘉慶既沒有什麼豐功偉績,也不是那麼驕奢淫逸。那麼乾隆身為先帝,兒子又這麼多,為什麼偏偏要傳位給這麼一個沒有什麼特點的兒子呢?
回覆列表
大清仁宗皇帝,愛新覺羅·顒琰(1760年—1820年),清朝的第七位皇帝,清軍入關後的第五任掌門。
這位仁兄可能是清王朝有限責任公司中存在感最低的一任董事長。為啥呢?因為,因為老爹實在是太無敵、太變態了,他爹乾隆在位60餘年,活到了80多的高齡。期間先後平定大小和卓叛亂,鞏固多民族國家,六次南巡江南,文治武功兼修兼顧。修建了壯麗宏大的圓明園,編撰了數十部的傳世鉅著,擴張了無以復加的領土疆域,並且當時文化、經濟、軍事、手工業……,都是極盛時代,已經夠到天花板了。
在這種背景之下,這哥們繼任以後,突然發現沒有什麼事情可以幹。早就想發揮些餘熱了,可現在機會到了,硬是找不著道兒。這可不像現在盡是“坑爹”的兒子,這主兒遇到了乾隆這個“坑兒”的爹。
身為公司的法人代表和董事長,自己總得乾點啥吧,不然顯得多不好意思啊。思來想去,新任董事長決定來個“新官上任三把火,初來匝道三板斧”。
一板斧,反腐。
他首先瞄準了公司的總經理和珅,這位老爹手裡的嫡系和紅人,之前一直也不找我彙報工作,沒把我放眼裡。在老爹的葬禮都沒辦完的情況下就匆匆給他發了了盒飯,哦,不!是白綾。
經查抄,和總貪汙受賄數目巨大,巨大到什麼程度呢,巨大到現在的一堆兒貪官都要汗顏。白銀約合8億兩至11億兩白銀,加上古玩、玉器、田產、珍寶等,超出了清朝政府十五年財政收入的總和。
這個數字直接就把嘉慶先生給炸暈了,哭唄,除了哭還能咋?剛想放開手腳治理一下公司財務,順帶清理一些小金庫,可這“小金庫”也太大了吧,今後十幾年的花銷突然就都有了,這麼多錢可咋花啊?
從懲治貪官和珅的過程中,嘉慶董事長嚐到了甜頭,於是一發不可收拾。為啥?來錢快唄,而且民眾的反響也特別好。
嘉慶初年,全國有11個總督,其中6個被他撤換,沒被撤換的也都領到了黃牌警告,提醒他們悠著點兒幹,千萬別撞我手裡。這些舉措,一定程度上肅清了當時的吏治,具有相當的進步性。
二板斧,禁菸。
反腐敗的工作告以段落後,嘉慶皇帝掄起了第二板斧,禁菸。
嘉慶董事長主張嚴禁鴉片,對英國侵略者在沿海的騷擾活動保持了高度警惕性。嘉慶元年和嘉慶四年,分別兩次下詔,有二次禁菸令,1796年(嘉慶元年),詔命停止鴉片徵稅,不許再有輸入。1800年(嘉慶四年),明詔除禁止輸入鴉片外,還禁止種植。
現在的香菸盒上面,其實應該印上嘉慶董事長的畫像。上諭:吸菸者斬。
三板斧,治水。
乾隆晚年的時候,黃河決口的事情屢屢發生,對於沿岸的多個省份都造成嚴重的損失,但是卻一直沒能得到有效的治理和根治。
嘉慶即位時,河南黃河淤積的非常嚴重,決溢漫流頻繁發生,嚴重危及到農業的生產和社會的穩定。究其原因,既有自然條件的影響,又與當時的社會環境密不可分,層層盤剝,剋扣款項,而後者對河南黃河水患的頻發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嘉慶董事長手裡攥著從和總那兒挖出的“小金庫“,痛下決心要好好治理一下黃河水患,賑濟周邊的災民。
錢花出去了,浩大的工程完畢,的確是取得了非常不錯的自然效果和人文效果,嘉慶前期黃河水患得到了有效的抑制。
好了,嘉慶同志的三板斧掄完了。對,就掄了三板,掄完收工。故事基本可以結束了,因為他沒有下文了,可本人總覺得作為一任皇帝,寫這麼點兒是不是太寒酸了。於是,絞盡腦汁,再湊點兒事蹟給嘉慶董事長。
外交上,自我感覺還不錯,仍以“天朝上國”的大皇帝自居,不看看外面的世界咋樣了,還繼續頑固的堅持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延誤了中國的發展。
文化上,廢除了滿清的文字獄。嘉慶先生很少對老爹乾隆發表不同看法,但是卻公開為老爹製造的兩起文字獄平反,聲稱文字獄“是偶以筆墨之不檢,至與叛逆同科。既開告訐之端,復失情法之當。”事實上,嘉慶一朝,再沒有出現過文字獄,這或許是他僅有的一個亮點吧。
內政上,階級矛盾尖銳,民族矛盾凸顯。農民起義如火如荼,前仆後繼。川陝農民起義、東南海疆起義伴隨著“白蓮教”、“天理教”等,把大清攪得雞犬不寧。
軍事上,基本沒有大規模的對外作戰和領土擴張,八旗軍的戰鬥力開始呈現逐年下降之勢,就連對付國內的農民起義都顯得費勁。
1820年,賦閒在承德避暑山莊的嘉慶董事長,因天氣炎熱引發心血管疾病,突然崩世。享年59歲,廟號仁宗,諡號受天興運敷化綏猷崇文經武光裕孝恭勤儉端敏英哲睿皇帝,葬於清西陵之昌陵。
嘉慶皇帝不是一個昏君,但也絕對談不上是明君。乾隆傳位於他,或許就只因為他聽話吧,這就好比現在領導寧用庸人也不用能人。為啥?庸人聽話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