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孔君子

    陶淵明,中國東晉末年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田園詩人,也是第一個大量寫飲酒詩的詩人。

    他歷任過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陶淵明的傳世作品共有詩125首,散文辭賦12篇,被後人編為《陶淵明集》 。

    義熙元年(公元405年)八月,陶淵明為了養家餬口,來到離家鄉不遠彭澤當縣令,這也最後一次出任。

    在那年冬天,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郵,到彭澤縣來督察。督郵,品位很低,卻有些權勢,這次來的督郵是個粗俗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澤,就差縣吏去叫縣令來見他。 陶淵明平時蔑視功名富貴,不肯趨炎附勢,對這種假借上司名義發號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見一見,於是他馬上動身。不料縣吏攔住陶淵明說:“大人,參見督郵要穿官服,並且束上大帶,不然有失體統,督郵要乘機大做文章,會對大人不利的!”這一下,陶淵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長嘆一聲,道:“我不能為五斗米向鄉里小人折腰!”說罷,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並且馬上寫了一封辭職信,離開了只當了八十多天縣令的彭澤。解印辭官後,正式開始了他的歸隱生活,直至生命結束。

    陶淵明對社會人事的虛偽黑暗有極清醒的認識,他的隱逸不是消極的逃避現實,而是以行動深刻的批判了當時的社會現狀。當他在漫長的隱居生活中陷入飢寒交迫的困境時,儘管也彷徨過,動搖過,但最終還是沒有向現實屈服,寧可窮困終生,也要堅守清節。不為五斗米折腰也傳為佳話。

    陶淵明以往的田園生活似乎是中小地主,辭官之後,為了生活,卻是勞力出的更多,也就是更接近於一般農民的生活。

    在《陶淵明集序》有這樣的記載:有疑陶淵明詩篇篇有酒,吾觀其意不在酒,亦寄酒為跡者也。其文章不群,辭彩精拔,跌宕昭彰,獨超眾類,抑揚爽朗,莫之與京。橫素波而傍流,幹青雲而直上。語時事則指而可想,論懷抱則曠而且真。加以貞志不休,安道苦節,不以躬耕為恥,不以無財為病,自非大賢篤志,與道汙隆,孰能如此乎?

    可見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辭官,靠的是農耕來維持生活,直至終老。

  • 2 # 甜蜜幸福生活圈

    陶淵明是晉宋時期文學家,由於淡泊名利,為官清正,因對官場生活的強烈厭倦而辭官。辭官過後的陶淵明迴歸田園寫下了幾首《歸園田居》,由此可以看出他靠了自己的耕種生活,從他的《五柳先生傳》中可以看出耕種並不能滿足自己的生活需求,還是要靠親戚朋友的接濟。

  • 3 # 雲青青33333

    “不為五斗米折腰”是個成語,意思是為人有氣節,不為利益出賣自己的人格操守,有骨氣。其中五斗米指晉代的俸祿,後泛指微薄的俸祿。這個成語來自陶淵明的一段經歷。公元405年的秋天,為了生計,陶淵明最後一次來到離家百多里外7的彭澤任縣令。上任不久,就遇上潯陽郡都郵劉雲下來視察工作。這劉雲是遠近聞名的貪官,借檢查工作索要賄賂是家常便飯,不給就會遭他打擊報復。對此,陶淵明的做法是封印辭官。為官僅八十一天。《晉書.陶潛傳》中這樣寫道:“潛嘆曰: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之後就離開官場,回到家鄉,開始了躬耕隴畝,自食其力的生活。

    農耕生活是艱苦的,陶淵明“誤入塵網裡,一去三十年”,自然是不善農事,以至於“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但他不以為意,辛勤勞作。“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鄉鄰們也悉心指導幫助,“農人告餘以春及,將有事於西疇”,詩人朝而往,暮而歸,春播西疇,種豆南山,採菊東籬,不辭辛勞,只望“願無違”。脫離汙濁宦海的輕鬆,復得返自然的愉悅,讓他感到無比舒心快樂。儘管自食其力的物質生活比較艱苦,如自傳《五柳先生傳》所言,“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他還是銜觴賦詩,以樂其志。“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他淡泊名利,安貧樂道,不與世俗同汙品格,一直為後世正直高尚的人們所敬仰。

  • 4 # 等事長

    東晉文學家陶淵明,四十一歲任彭澤縣令,因為“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只做了八十多天縣令就掛印歸田,後人對他的高尚氣節和人格,一直都非常敬仰。當時的五斗米是他的月奉,沒了五斗米他靠什麼生活呢?

    從著名的《歸去來辭》中看到,他的後半生是隱居田園,斷絕官場應酬,回鄉勞動和農民做朋友。從他的詩中可以看到他是靠種田生活。“方田十餘畝,草屋八九間。”平靜,恬淡的鄉下生活給他帶來的自由和快樂。他飲酒,賦詩,採菊東離下,活得怡然自樂。《歸園田居五首》詩中,可以看出生性喜愛山川自然,“野外罕人事,窮巷寡輪鞅”。少與世俗交遊,偏僻的巷子很少有車馬來往。“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對躬耕田園,表現靠自己勞動對生活的熱愛。

    《五柳先生傳》是陶淵明的一篇自況文章,透過對居住環境和生活細節的描寫,勾畫出了一個安貧樂道的知識分子形象。雖然生活比較貧困,但他“不慼慼於貧賤”以樂其志。村裡人對他很仰慕,經常請他上門做客以酒相待,視之上賓。陶淵明的晚年是在拮据,困頓又受人關愛的環境中度過的。陶淵明是中國田園詩的始創者,被後人譽為“田園詩人之祖”“隱逸詩人之宗。”不愧為盛唐田園詩派當仁不讓的祖宗。

  • 5 # 暮雨之春

    陶淵明是中國東晉末年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因“不為五斗米折腰”,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陶淵明辭官時日子還算富有,這從他的詩集中可以看出,比如“攜幼入室,有酒盈樽”,“方宅十五畝,草屋八九間”,“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說明日子過得還算不錯,畢竟地多嘛,而且原來做官時收入的也高,《梁書·何胤傳》記載何胤本人:“吾年已五十七,月食四鬥米不盡”,更何況當時像陶淵明這樣的官吏,其收入遠遠不止五斗,工資相當高了。但是後來慢慢就不行了,因為人口眾多,開支大,又疏於打理,“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似乎說的就是這。加上在他五十多歲的時候,家中有一場火災,導致宅院盡毀,被迫遷居。日子越來越差,少酒斷炊都是有可能的。

  • 6 # 道玄傳媒

    陶淵明

    陶淵明,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

    躬親未曾替,寒餒常糟糠。

    豈期過滿腹?但願飽粳糧。

    御冬足大布,粗締以應陽。

    從詩中可以看出他努力躬耕,卻常常飢寒交迫,只能依靠糟糠、粗布充飢、禦寒,勉強度日。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每天種種田,生活過得窮困潦倒,生活依然自得,飲酒寫詩,超然物外。

  • 7 # 暢侃世界

    陶淵明被稱為"隱逸詩人之宗",他的田園詩為中國古典詩歌開創了一個新的境界,是古典詩歌的一面旗幟。給我們印象最深的,莫過於陶公的骨氣:不為五斗米折腰!這就是文人的氣節!李白等詩人都很推崇陶淵明,也曾有詩:"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農忙時節,"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怡然自得,陶公的生活還是很充實的。更有夫人翟氏,與他志同道合,"躬耕自資",安貧樂道。"夫耕於前,妻鋤於後"夫唱婦隨。

    當然,陶公也並非專門務農。陶公乃官宦世家,曾祖陶侃做過晉朝的大司馬,封長沙郡公,祖父和父親都做過太守,是潯陽的名門望族。雖然陶淵明少年時代以後家道中落,卻仍有一定的家業田產。"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彰顯勤勞,而"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應該是虛指。古代還是很講究封妻廕子的,多少會給子孫留下一定的財產。況且陶公躬耕田畝,自給自足,教徒授業,也有饋贈。作為高階知識分子,故人筵請,新知相邀,飯局應該也不會少。所以魯迅先生就曾斷言:"縱使陶公不事生產,但有人送酒,亦尚未孤寂人也。"

  • 8 # 路衛兵

    一、親友的接濟。這個看似隨機卻很關鍵,至少解決了他嗜酒成癮的大問題,這可是一項不小的開支。陶淵明祖上是發達過的,有實力的親朋好友以及鐵桿粉絲不在少數。《宋書·陶潛傳》中說,始安太守顏延之常找他喝酒,但不白喝,臨走“留二萬錢與潛”,陶淵明就把錢存在酒館裡隨時吃喝。江州刺史王弘為了結識陶淵明,派人在半路上截住他喝酒,之後也常接濟他。有次陶淵明實在沒得喝了坐在菊花叢中數菊花,恰好王弘送酒過來就又喝了個飽;

    二、種地的收入。陶淵明有地!這個很重要——土地來源可能是置買也可能是開荒,畢竟古代人少地多。《晉書·陶潛傳》中說他“躬耕自資”,地裡的收成足以保證日常。陶淵明不是種地的好手,他在《歸去來兮辭》中說,“農人告餘以春及,將有事於西疇”,需要別人提醒農時才能完成活計。而且陶淵明腿腳有毛病,勞動能力不會太強,所幸他有個能幹的老婆。《南史·陶潛傳》中說,其妻翟氏也喜歡田園生活,“夫耕於前,妻鋤於後”的場景可以下酒入詩;

    三、工作的積蓄。陶淵明有過兩次出仕任職的經歷,都是在生活無著不能自給的情況下勉強為之。第一次任州祭酒,第二次歷任鎮軍、建威參軍和彭澤縣令,而後才徹底辭職歸隱。這幾個職位都有薪酬,按他的話說至少也能買五斗米。不過以他的消費方式和消費水準來看——尤其是喝酒,應該所剩不多。

    陶淵明的隱逸生活其實很清苦,他在《五柳先生傳》中曾這樣描述自己的境況:“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基本就是家徒四壁、破衣爛衫、米缸見底的生活常態。他在給兒子們的書信中也提到過“窮苦荼毒”的窘狀。《歸園田居》詩中的“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則見證了種地的勞動強度。

    陶淵明最大的隱憂是生病,這會讓他平靜的生活無法繼續——他第二次出仕就是為了擺脫之前生病導致的窘境,還沒達到馬斯洛需求的第二層——無憂無慮的安全感。不過這些並不重要,他追求的本就是精神上的自我實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當你一無所有,負債太多,你會怎麼走出這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