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藍月之魂995
-
2 # 加昊電子商務庫存
劉邦自己說的,他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不如張良,內政後勤不如蕭何,帶兵打仗不如韓信,但是他能夠讓這三個人為他效力,此其一也
韓信的謀士蒯通(本名徹避劉徹諱)在劉邦和項羽對峙的時候建議韓信觀望一下,韓信沒同意,但是向劉邦要求做假齊王(代理齊王),劉邦雖然氣的要死,但是還是同意讓韓信做了齊王,而在項羽被滅掉後對韓信秋後算賬。能夠忍讓,這是劉邦能做皇帝的第二點
-
3 # 千分三
性格上,做事方法上,劉邦會來事。用你時千方百計討好你,拉關係,放得下身架,擺得出媚態。和兄弟翻臉時,捅刀子又快又狠。
-
4 # 愛尋真理
一、劉邦聽得進別人意見,不獨斷專行。
人們常認為劉邦有雄才大略,是帝王之才。事實上很多時候,劉邦往往是沒有什麼主見的,遇事總是要“為之奈何”?他的英明決策,絕大多數來自張良、蕭何、陳平、酈食其、陸賈乃至周勃、樊噲之流。劉邦兵入咸陽,看到“宮室帷帳狗馬重寶婦女以千數,意欲留居之”,小人物貪財好色的本性立馬暴露無遺。得樊噲、張良苦勸,指其“助紂為虐”,這才依依不捨搬出皇宮,還軍霸上。到手的戰利品“吃進去又吐出來”,自古以來是很少有戰勝者能做得到這一點。
劉邦是個泥腿子,沒什麼文化,對滿嘴詩書禮儀的儒士一直非常反感。據說他曾經奪下儒士的帽子(儒冠)向裡面撒尿,很是粗魯無禮。陸賈是個儒士,經常勸劉邦多讀點書。劉邦很不耐煩地說:“老子騎在馬上打天下,哪用得著詩書?”陸賈說:“馬上得天下,難道能在馬上治理天下嗎。當年商湯周武王以武力奪取天下,又遵循常理來治理國家,文武並用,這才是治國的長久之計。假如秦國平定天下之後,施行仁義,效法聖賢,你哪有機會擁有天下?”這話很刺耳,卻讓劉邦“面有慚色”,於是虛心向陸賈請教治國之道。為教導劉邦,陸賈專門寫了12篇政治論文,分析亡秦過失,闡述治國理念。每上奏一篇,劉邦讀後都會高聲喝彩,稱他的文章是“新語”,也就是新思想。劉邦採用陸賈的治國理念,迅速穩定了社會秩序,促進了西
漢初期的經濟發展。
反觀項羽,在推翻暴秦的戰爭中,他破軍殺將,居功至偉。但是他自恃過高,視天下英才如無物,以為憑一己之武力足可以蕩平天下。於是韓信、陳平、范增、英布,一個個傾國之士紛紛棄他而去。楚漢對壘之際,進退維谷的項羽甚至提出要與劉邦單打獨鬥的愚蠢要求,成為千古笑柄。我讀項羽的傳記,感覺他是個孤獨的英雄,沒有知己,沒有諍友,只有一個“奈若何”的虞姬。
二、劉邦知道小人物的需求,懂得給予。
治天下說到底是管理小人物,讓百姓安居樂業。劉邦做過秦的順民,深知“父老苦秦苛法久矣”。破咸陽後,第一件事就是“悉除去秦法”,並與父老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明確“諸吏人皆案堵如故”。這些措施完全針對當時秦地的戰時狀況:廢除苛刻的秦朝法律,制止亂兵擾民,明確由地方官吏各司其職,迅速恢復社會秩序。這些戰時措施很快安定了人心,為劉邦贏得了秦人的信任,也為日後收復三秦打下了群眾基礎。
劉邦在征戰過程中,建立了龐大的帝國軍隊。天下已定,裁減軍隊尤其是遣散各諸侯國的軍隊成為當務之急。但是這件事情處理不好,遣散計程車兵就會迅速成為亂兵,成為天下不穩定的因素。為此,劉邦在遣散士兵的時,為他們開出了優厚的條件:“兵皆罷歸家。諸侯子在關中者復之十二歲,其歸者復之六歲,食之一歲”。各諸侯國計程車兵在關中安家的免除徭役十二年,迴歸故鄉的的免除徭役六年,並由國家出資供養一年。衣食無著、被迫造反計程車兵得到了政府分配的土地,成了有恆產者,誰還有閒心去扯旗造反。劉邦的做法即避免了社會動盪,也為社會提供了大量的精壯勞動力。
項羽則不然。作為楚國的貴族子弟,他心裡燃燒著楚國和項氏家族的沖天怒火。他不安撫百姓,不遣散降兵,而是殺降、焚宮、屠城,宣洩著復仇的快感。於是天怒人怨,天下叛之。
三,劉邦從不託大,認可別人比自己強。
韓信說劉邦“將兵不過十萬”,其實是給他留著面子的。劉邦是個平民,如果沒有能人相助,可以說是“文不能安邦,武不能定國”。論治理國家,比蕭何、陸賈、陳平差得太遠。論沙場征戰,與項羽、韓信、英布完全不在一個檔次。就這一點,劉邦在論及“三傑”時說過的話,應該是很真心的。但是劉邦貴在不剛愎自用,認識到自己許多方面技不如人。所他在任人唯親的同時,也能夠任人唯賢,大膽使用比自己強的人(哪怕有些人他很不喜歡)。
鴻門宴前夜,張良曾經問劉邦:“您自己估計能打得過項羽嗎?”劉邦“默然良久”說:“固不及也,今為奈何?”然後虛心接受張良的意見,逃過鴻門一劫。漢六年,劉邦打算除掉韓信,問計於諸將。有人義憤填膺說:“趕快發兵,活埋那小子。”劉邦聽了又是“默然”良久。他知道漢軍的戰力和戰將的能力都遠不及韓信,只好問計於陳平:“為之奈何?”最終用陳平計謀,偽遊雲夢,擒獲韓信,避免了一場生
死大戰。
我們再來看看項羽。這位貴族出身的青年天生神力,志向遠大,能征慣戰,堪稱當世豪傑。垓下大敗,項羽逃至東城時身邊只剩28騎,後面還有數千騎兵追趕。明明是山窮水盡了,這位西楚霸王還要炫耀他的英雄情結:“我要帶你們突圍、斬殺敵將、砍倒軍旗。讓你們知道是天要亡道是天要亡我,不是我不會打仗”。還是那句話:老子天下第一。這頗有點阿Q精神。
四,劉邦為人比較大度,不小心眼。
周昌是沛縣人,劉邦的老鄉。有一天,周昌找劉邦奏事,發現劉邦正摟著戚姬作樂,於是扭頭就走。高帝追上去(這無賴估計動粗了),騎著周昌的脖子問:“我是什麼樣的皇帝?”周昌昂著頭說:“你就是夏桀、商紂一樣的皇帝。”要是趕上漢武帝劉徹,周昌早就腦袋搬家了。但是對這大不敬之語,劉邦反倒樂了,還讓周昌擔任御史大夫。後來,劉邦打算廢掉太子劉盈,另立戚姬之子劉如意為太子,周昌堅決反對。劉邦問其原因,周昌本不善言談,又是個結巴,盛怒之下口吃更加厲害:“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雖欲廢太子,臣期期不奉詔。”我雖然說不出大道理,但廢掉太子就是不行!劉邦只好無奈地苦笑。有個成語“期期艾艾”,“期期”說的就是周昌。
五,劉邦性格堅忍,輸得起,放得下。
在劉邦和項羽的戰爭中,劉邦是屢戰屢敗,而且敗的很慘,很窩囊。彭城之戰,漢軍五六十萬人馬被項羽三萬人擊潰,劉邦僅帶著幾十人逃出包圍,父母妻子都成了項羽的俘虜;滎陽之戰,城池失守,全軍覆沒,靠詐降的計策才僥倖逃脫;固陵之戰,因韓信、彭越擁兵觀望,劉邦被楚軍打得大敗,躲進營壘不敢出戰。可貴的是,劉邦這個來自社會底層的平民曾經做過無賴,曾經落草為寇,因而他經得起任何挫折和磨難,每次都能從失敗的陰影中走出來。
-
5 # 魚遊的海
從陳勝、吳廣大澤鄉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一聲怒喊開始,一批布衣豪傑登上歷史舞臺,從亭長出身的劉邦,到強盜出身的彭越;從市井出身的英布,到鑽過褲襠的韓信……那是一個英雄輩出的年代。劉邦戰勝項羽是布衣戰勝了世家,我想應該有以下原因。一是“先入關中者為王”的歷史表現,劉邦的“約法三章”贏得關中百姓的認可,為劉邦出蜀征服天下建立了穩固的根據地,反觀項羽火燒阿房宮、屠戮秦國王室宗親、官員、百姓,關中百姓對他恨入骨髓;二是項羽無穩定後方,彭城(今徐州)四戰之地,東面田橫、田廣叔侄,西面劉邦,北面韓信,南面彭越皆為死敵;三是項羽不願分權分利,劉邦為贏得天下封韓信、英布、彭越等人異性王,這些人打下的地方皆為封地,項羽對盟友沒有賦予實質利益;三是用人,項羽用人看出身,劉邦用人用其特長,蕭何管理後勤、張良運籌帷幄、韓信攻城野戰、彭越運動遊擊……;四是劉邦善於搞統一戰線,盟友很多,朋友很多,他出身布衣,沒有架子,便於同各方勢力交流,項羽揹負楚臣之名,做事有束縛,放不開手腳,即想得利,又愛惜羽毛。
-
6 # 破天曉
元前202年5月,漢高祖劉邦在洛陽南宮舉行盛大的宴會,慶祝全國統一。席間,劉邦問文武百官:“寡人為何能統一中國,而項羽為何失掉天下?”群臣回答後,劉邦說:“你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出謀劃策,運籌帷幄,我不如張良;治理國家,安撫百姓,管理糧餉,我不如蕭何;攻城奪地,我不如韓信。這三人,都是豪傑,我能用他們,就是我得天下的原因。而項羽手下,只有一個能人范增,他還不用,這就是他戰敗的根本原因。”
誠然,項羽是一個性格非常複雜的人,錢鍾書在《管錐篇》裡分析說:‘言語嘔嘔’與‘喑惡叱吒’,‘恭敬慈愛’與‘剽悍滑賊’,‘愛人禮士’與‘妒賢嫉能’,‘婦人之仁’與‘屠坑殘滅’,‘分食推飲’與‘玩印不予’,皆若相反相違,而既具在羽一人之身,有似兩手分書,一喉異曲,則又莫不同條共貫,科以心理學,犁然有當。
關於項羽失敗的原因,太史公在《項羽本紀·贊》中作了精闢的分析:“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
太史公認為項羽失敗的原因有三點:其一是背關懷楚,即是說放棄了關中這一戰略要地;其二是放逐並殺害義帝,若是他不殺義帝,借義帝之名,自兼軍事統帥,歸天下之心,鹿死誰手也未可知?然他先殺義帝,即為不忠,已失民心,再收諸侯之地,即為不信,再失人心,三者不識人才,先走陳平,後走韓信,亞父范增也被逼走,諸將離心。再則他尚力不尚德,在國家動盪之際,憑藉武力“馬上得天下”,但得天下後,卻不可能“馬下治天下”,焉能不敗?
太史公為突出人物的某種個性和避免敘事的重複,首創了“互見法”。就寫人說,即將人物的主要性格和經歷的重要事件寫在本人的傳記中,次要性格寫在相關的別人的傳記中。從全書說,人物的性格仍然完整。如在《項羽本紀》中,突出寫項羽的主要性格,作為英雄本色表現出作戰勇猛、為人豪爽直率等。而項羽一生重大事件是鉅鹿之戰、鴻門宴、垓下之圍。至於他性格的其他弱點,則見於《高祖本紀》、《淮陰侯列傳》等作品中。
太史公以一個歷史學家冷靜客觀的態度總結道:
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一語道破楚霸王的生平,他作為一個軍事統帥,戰無不勝自是其才,可作為一個政治統帥顯然弱智,卻固執己見,臨死尤不知悔改,可悲可嘆。
毛主席曾經說過: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項王非政治家,漢王則為一位高明的政治家”
“劉邦能夠打敗項羽,是因為劉邦和貴族出身的項羽不同,比較熟悉社會生活,瞭解人民心理”
由此可見,項羽之亡,亡於自身。他那所謂的“仁義”與“狠辣”結合在一起,失了自心,更失了軍民之心
江東地傑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自殺,乃懦夫不敢直面挫折的最大敗筆。毀了他一世英名。
楚霸王的帷幕黯然垂下,大漢一朝粉墨登場了。
經歷了秦王暴政,滿目倉夷的中國 確實太需要一代明君的"無為之治"了.
“不為而成,不求而得。雖深,不加慮;雖大,不加能;雖精,不加察。身具過人之精力,眼含超卓之見識,胸懷遠大之志向,心存必成之信念。能知人所不能知,言人所不敢言,行人所不能行。胸有丘壑,慧眼獨具。不以武力而能服眾人,不因威勢而應者如雲。能令其親以之為傲,能令其友以之為耀。能存順境之中而其心不失,能於逆境之中而其志不移,能遇兩難之境果斷而決,能處絕境之時奮飛而起。”
-
7 # 星下靜思
劉邦能夠打敗項羽,主要原因是劉邦能夠有堅強的意志依支撐,屢敗屢戰,善於吸納人才,用好人才,最終獲得天下。劉邦的成功史書上評價已很多,個人認為劉邦勝項羽,勝在能夠“容人、容事、容言”上。
容人,是一種器量。“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人才總是有點毛病的,或貪財或好色或耿直或喜功,等等,往往這些嗜好會影響人才們的真本事,而劉邦都能“容”的下來。韓信初投奔劉邦後不被重用,負氣出走,上演了“蕭何月下追韓信”的美談。劉邦對一個逃兵,卻是能聽勸重用,不得不說這個器量挺大。容事,是一種肚量。大是大非面前,能夠及時妥協以服務於主流目標,這是需要放下架子禮賢下士。韓信蕩平齊國時,劉邦正被項羽攻打甚急,關鍵時刻韓信講條件想要讓劉邦封王。劉邦是很氣憤的,不先顧他的死活而是先顧自己稱王,但劉邦還是立刻原諒韓信,真的封他為王。一個名號送給韓信,劉邦卻是從項羽的重圍中被解救出來,肚量大一點救了自已命。容言,是一種氣量。能及時聽勸,哪怕是不好聽的反對話,考驗一個領導者的氣量。劉邦攻入咸陽後,宮殿美女好酒,讓劉邦不思進取想當“富家翁”,在張良的勸導下才有了“約法三章”。項羽擺下鴻門宴,張良不但建議劉邦去赴宴,還教他如何言辭卑切,從容地騙過項羽。小不忍則亂大謀,劉邦讓人講話也聽話,是成就大業的一個好素質。項羽則不同了,因出身名門,又武功蓋世,總以為以一人之力便可平天下,連一個范增的話都聽不進,是一個武斷專橫又好面子的武夫,不足以承大位之重,在能容人容事容言的劉邦面前,失敗是遲早的事!
-
8 # 北疆之城
關於劉邦能夠戰勝項羽的原因眾說紛紜,但不外乎有以下幾個觀點。
1、劉邦賞罰分明,為人大度,而項羽卻對屬下吝嗇。
2、劉邦善於用人,而項羽卻剛腹自用,聽不進他人意見。
3、劉邦善待百姓,而項羽卻殘暴不仁,經常屠殺平民因此失掉了人心。
以上三個觀點不能說不對,但是太流於表面,並沒有深入歷史的骨髓當中去看問題。
我的觀點是這樣。
自從商鞅變法允許土地私有之後,擁有小規模土地的自耕農階層正式登上歷史的舞臺。
後來秦始皇統一六國,更是將自耕農制度推向全國。由此,真正意義上的全國性的農民階層誕生了。
後來秦朝被農民起義的浪潮推翻,天下進入了劉邦與項羽角逐的時代。
要知道農民階層是屬於自由民,而無論是哪種自由民,只要它的規模到達一定程度,它的利益就必須要得到應當的保護,它也一定會有參加政治的願望和意圖。
楚漢之爭時的自耕農階層也不例外,他們的利益需要保護,他們也有參加政治的願望。
劉邦本身就出身農民,長期在基層的生活經驗,讓他非常瞭解農民在想什麼。所以劉邦在後來爭奪天下時,就非常重視農民的想法和利益。
那劉邦具體是怎麼做的呢?
1、軍隊所過之處很少有擄掠屠殺的行為,儘量的安撫民眾。這在心理上就讓很多百姓認可自己,讓自己的統治更具有合法性。
2、劉邦每佔領一個地方,首先就是重新制定法律,減輕刑法的嚴苛程度,然後就是減免賦稅,減輕百姓的經濟負擔。
這是在物質利益,和法律利益上保護百姓,劉邦保護了百姓的利益,百姓自然會支援劉邦所進行的戰爭。
3、劉邦非常重視出生於普通百姓的將領,比如早就跟在他身邊的樊噲、夏侯嬰等人,還有後來投靠他的灌嬰。這些就是滿足自耕農階層參與政治的願望。
在進行了以上所有的措施後,劉邦保護了自耕農階層的利益,滿足了他們參與政治的願望。於是獲得了自耕農階層巨大的經濟和兵員支援,還獲取了一大批自耕農階層的精英作為謀士和將領。
再後來楚漢相爭時,無論劉邦被項羽打得有多麼慘,也總是能重整旗鼓。根本原因就是劉邦背後自耕農階層對他的支援。
所以我覺得從戰術上來講,劉邦能夠戰勝項羽的原因是善於用人、賞罰分明、善待百姓。
但從戰略上來講,是因為劉邦完成了對自耕農,這個社會佔比最大階層的整合。由此他獲得了取之不盡各種資源,例如糧食、兵員和民間精英,這才是他戰勝項羽的根本原因。
回覆列表
劉邦自己說的,他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不如張良,內政後勤不如蕭何,帶兵打仗不如韓信,但是他能夠讓這三個人為他效力,此其一也
韓信的謀士蒯通(本名徹避劉徹諱)在劉邦和項羽對峙的時候建議韓信觀望一下,韓信沒同意,但是向劉邦要求做假齊王(代理齊王),劉邦雖然氣的要死,但是還是同意讓韓信做了齊王,而在項羽被滅掉後對韓信秋後算賬。能夠忍讓,這是劉邦能做皇帝的第二點
第三點是劉邦堅韌不拔,屢敗屢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