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wydsln
-
2 # wydsln
我們生活的周邊,總離不開鳥的身影。它們或三五成群在枝頭玩鬧,或出雙入對在林間嬉戲。它們一方面給我們帶來歡喜和愉悅,另一方面也讓我們欣羨和憧憬,希冀在空中自由飛翔,因此才有了萊特兄弟的飛機和滑翔運動的誕生。然而,伴隨著城市化的快速推進,鄉村景觀逐漸被城市景觀代替,平房屋舍變成了摩天大樓。現今,在由鋼筋水泥重重包裹的城市中,飛鳥的行跡似乎愈發難尋。像“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這樣清新動人的詩句,或許將只能在記憶中搜索。
《飛禽記》(The Stories of Birds),美國著名博物學家約翰•巴勒斯(John Burroughs)著,一部書寫鳥類日常生活的佳作。巴勒斯出生於美國紐約州德拉瓦爾郡加斯克爾山下一個農莊,在接受學校教育的同時,巴勒斯常去山中進行“冒險”,對自然界中的花草樹木尤為好奇,總是流連忘返。成年之後,在工作之餘,巴勒斯開始了自然文學的創作,屢獲評論界褒獎。他受文學家拉爾夫•愛默生影響較深,其作與梭羅《瓦爾登湖》並稱“美國自然文學的雙壁”。
《聖經》中說,上帝在創造亞當之後,隨即賦予亞當萬物主宰的地位。而自《聖經》以來,西方文學中的“人類中心主義”傳統有增無減。在這一傳統下,動植物顯然不具有審美價值,只有被屠戮被利用的工具價值。不過,在“大傳統”之外,也有著些許微弱的“小傳統”:基於科學理性而對動植物進行觀察的博物學家和植物學家,在精準客觀之外,留有人文餘韻。從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到法國生物學家拉馬克,再到博物學家布封,直至約翰•巴勒斯。
在《飛禽記》中,約翰•巴勒斯並非屬於高高在上的動物觀察員,而是與鳥類平等的局外人,一個因為好奇所以觀察、因為觀察所以喜愛的普通人。他觀察時,屏息不語,生怕帶來驚擾;他喜愛時,拍手叫好,急欲與之親近。鳥兒的一舉一動和離合悲歡,他都全程參與。從常見的山雀、烏鴉、蒼鷹、煙囪Swift到少見的金翅雀、褐頭牛鸝、鷦鷯、白尾鷂,他能一一辨別,如數家珍。《論語》中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巴勒斯正是以知為樂。
在細緻周到的觀察中,巴勒斯得以傾聽東藍鴝在清晨的動人歌唱,也得以窺見雄性旅鶇之間“互相挑逗嬉戲”的美麗場景,偶爾更是能夠與煙囪Swift親密接觸,可也因此有了不少麻煩。飛鳥對他來說,並非可有可無的冷漠實體,而是有著自身內在價值和靈魂的存在。覓食求偶。玩耍嬉戲。無一不令人嘖嘖稱奇。它們與人類雖有外形上的差異,但都彰顯了生命的活力。生命只有一次,飛鳥如此,人類亦復如是。在生命面前,我們,有什麼理由自詡為萬物靈長?有什麼理由炫耀至高無上?
在筆者看來,與其將《飛禽記》看作一部博物學作品,不如視之為一部扣問生命的啟示錄。生物學家或許只關注鳥類生命活動的客觀規律,諸如覓食行為、求偶模式、嬉戲方式等等,但對普通讀者如你我而言,鳥類其實就像我們自己,一個受到本能驅動同時也有感覺的生靈。當觀察鳥類的生老病死和辛酸遭際時,我們無形中已轉換角度在思考自己,思考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如果你對鳥兒發笑,也請對生活發笑;如果你為鳥兒悲傷,請你不要失去生活希望,相反,你更應珍惜你作為人的生活,儘管,現實之中,似乎“沒有比做人更無趣的事了”。
回覆列表
我們生活的周邊,總離不開鳥的身影。它們或三五成群在枝頭玩鬧,或出雙入對在林間嬉戲。它們一方面給我們帶來歡喜和愉悅,另一方面也讓我們欣羨和憧憬,希冀在空中自由飛翔,因此才有了萊特兄弟的飛機和滑翔運動的誕生。然而,伴隨著城市化的快速推進,鄉村景觀逐漸被城市景觀代替,平房屋舍變成了摩天大樓。現今,在由鋼筋水泥重重包裹的城市中,飛鳥的行跡似乎愈發難尋。像“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這樣清新動人的詩句,或許將只能在記憶中搜索。
《飛禽記》(The Stories of Birds),美國著名博物學家約翰•巴勒斯(John Burroughs)著,一部書寫鳥類日常生活的佳作。巴勒斯出生於美國紐約州德拉瓦爾郡加斯克爾山下一個農莊,在接受學校教育的同時,巴勒斯常去山中進行“冒險”,對自然界中的花草樹木尤為好奇,總是流連忘返。成年之後,在工作之餘,巴勒斯開始了自然文學的創作,屢獲評論界褒獎。他受文學家拉爾夫•愛默生影響較深,其作與梭羅《瓦爾登湖》並稱“美國自然文學的雙壁”。
《聖經》中說,上帝在創造亞當之後,隨即賦予亞當萬物主宰的地位。而自《聖經》以來,西方文學中的“人類中心主義”傳統有增無減。在這一傳統下,動植物顯然不具有審美價值,只有被屠戮被利用的工具價值。不過,在“大傳統”之外,也有著些許微弱的“小傳統”:基於科學理性而對動植物進行觀察的博物學家和植物學家,在精準客觀之外,留有人文餘韻。從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到法國生物學家拉馬克,再到博物學家布封,直至約翰•巴勒斯。
在《飛禽記》中,約翰•巴勒斯並非屬於高高在上的動物觀察員,而是與鳥類平等的局外人,一個因為好奇所以觀察、因為觀察所以喜愛的普通人。他觀察時,屏息不語,生怕帶來驚擾;他喜愛時,拍手叫好,急欲與之親近。鳥兒的一舉一動和離合悲歡,他都全程參與。從常見的山雀、烏鴉、蒼鷹、煙囪Swift到少見的金翅雀、褐頭牛鸝、鷦鷯、白尾鷂,他能一一辨別,如數家珍。《論語》中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巴勒斯正是以知為樂。
在細緻周到的觀察中,巴勒斯得以傾聽東藍鴝在清晨的動人歌唱,也得以窺見雄性旅鶇之間“互相挑逗嬉戲”的美麗場景,偶爾更是能夠與煙囪Swift親密接觸,可也因此有了不少麻煩。飛鳥對他來說,並非可有可無的冷漠實體,而是有著自身內在價值和靈魂的存在。覓食求偶。玩耍嬉戲。無一不令人嘖嘖稱奇。它們與人類雖有外形上的差異,但都彰顯了生命的活力。生命只有一次,飛鳥如此,人類亦復如是。在生命面前,我們,有什麼理由自詡為萬物靈長?有什麼理由炫耀至高無上?
在筆者看來,與其將《飛禽記》看作一部博物學作品,不如視之為一部扣問生命的啟示錄。生物學家或許只關注鳥類生命活動的客觀規律,諸如覓食行為、求偶模式、嬉戲方式等等,但對普通讀者如你我而言,鳥類其實就像我們自己,一個受到本能驅動同時也有感覺的生靈。當觀察鳥類的生老病死和辛酸遭際時,我們無形中已轉換角度在思考自己,思考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如果你對鳥兒發笑,也請對生活發笑;如果你為鳥兒悲傷,請你不要失去生活希望,相反,你更應珍惜你作為人的生活,儘管,現實之中,似乎“沒有比做人更無趣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