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長春制博會

    個人認為隆美爾應該是更受到希特勒的重視。1、曼施坦因被稱為“陸軍中的最強大腦”“納粹德國的頭號戰略家”是希特勒不得不重用的將領,但在希特勒手裡並沒有被完全發揮作用,最終沒有躋身於第三帝國最高權力層。2、“閃擊戰”的創始人——古德里安,他是在二戰中三人中最早被解職的,同樣在希特勒手裡也沒有發揮最大作用。3、隆美爾,希特勒對隆美爾的指揮能力特別賞識,對隆美爾有知遇之恩,隆美爾二戰期間從少將一直晉升到元帥,可見希特勒對隆美爾的重視,被譽為納粹戰神。如果不是隆美爾捲入了刺殺希特勒的事件,就不會被逼自殺了。

  • 2 # 這個歷史很正

    因為當時德國是希特勒控制了政治,但是軍權仍舊是掌控在軍事貴族們的手裡。這也是希特勒上位以後第一件事就是組建自己的黨衛軍的原因。(德國軍方兩派,一派是國防軍,一派是黨衛軍)

    而當時的曼施坦因和古德里安他們再希特勒上臺的時候就已經是軍方大佬了。

    (古德里安)

    (曼施坦因)

    歐洲掀起的兩次世界大戰,其實都是歐洲各大貴族之間的權力分配不均而導致的,一戰是歐洲一幫親戚打架,二戰是各國利益分配不均引起的。

    其實簡單講就是歐洲大戰,而世界上其他國家因為大多處於歐洲強國的附庸,只是被動的捲入了進來而已,然後同樣承受了戰爭的災難而已。

  • 3 # 瞭解浩瀚無垠

    三人中古德里安是最後被啟用的。從戰果上三個人各有千秋,隆美爾在北非把英中國人打的找不到牙後在大西洋擔任b集團軍司令可惜在二戰後期無法逆轉乾坤,後又被捲入刺殺案被賜自殺。曼施坦因在東線戰場基本都是一路高升,克里米亞,列寧格勒,哈爾剋夫反擊,庫爾斯克,而且從戰略上頂住蘇聯的層層猛攻,也是最後家底實在不夠消耗而走下坡路,最後在後期多次違反撤退命令而被解職,直到二戰結束還被同盟國,請出來當冷戰的參謀長。

  • 4 # 大衛思想

    個人感覺是埃爾溫.隆美爾。

    第一個原因是希特勒是玩“黨國”政治的,隆美爾是納粹黨員,而古德里安和曼施坦因不是。

    第二個原因是希特勒主導提拔、宣傳的二位將領,一個是芬蘭做戰的“冰雪戰士”另一個是“驕陽武士”那就是隆美爾。

    再有一個是隆美爾在非洲戰場屢屢抗命,換做別人,希特勒早就把他收拾了。

    最後一點,隆美爾不是所說的“參謀團”出身,希特勒對總部這些軍官互相有成見,而隆美爾也不為軍事總部所喜,有此原因,二人相惜實屬必然。

    當然,後來除外,即便有政治原因,隆美爾之死,希特勒也是“賜死”,而不是殺死。

  • 5 # 方城闕

    題主顯然是有備而來,你把位序都排好了。

    隆美爾、曼施坦因、古德里安,他們三人在希特勒心目中,就是這樣的位置排序。

    隆美爾曾經擔任過元首大本營上校衛隊長,又是納粹黨徒,屬於希特勒身邊的紅人,在三位名將中資歷最淺,但晉升最快。

    1942年6月,隆美爾因在北非戰場的傑出表現,被希特勒抒予德國陸軍元帥軍銜,比戰功累累的曼施坦因晉升元帥還要早一個月,可見隆美爾在希特勒心目中的地位。

    雖然最後北非戰場,因東線戰場的日益緊張,被希特勒視為次要戰場,兵力與戰略物資支援不夠,岌岌可危,但希特勒及時的將隆美爾從非洲調回,保全了隆美爾的一世英名。

    1943年8月,隆美爾在療養5個月後,重新就任德軍西線B集團軍群指揮官,駐防義大利。不久移駐法國,構築“大西洋”防線。

    盟軍在諾曼底登陸後,由於此時德軍已失去了制空權,隆美爾這位昔日的“沙漠之狐”“帝國之鷹”,回天乏術,自己也被炸成身負重傷,不得不回到德國療傷。

    “7•20”刺殺希特勒行動失敗後,隆美爾因牽扯其中,在希特勒派專人送來的毒藥面前,隆美爾按照元帥的指示,服毒自盡,體面的死去,獲得了希特勒本人親自送葬的禮遇,一代名將就此凋零。

    而排在第二的曼施坦因,若論軍事造詣和指揮能力,是三人中最為出色的一位,甚至可以說是二戰歐洲戰場,所有參戰的將領中,最為出色的一位。

    其所參予的“閃擊波蘭”,親自制定的針對法國的“曼施坦因計劃”,親自指揮的克里米亞戰役,哈爾科夫反擊戰,皆是世界軍事史上的顛峰之作,既使在庫爾斯克會戰中敗給朱可夫所指揮的蘇聯紅軍,也是因為希特勒的瞎指揮所造成的。

    庫爾斯克會戰失利後,曼施坦因被免去東線南方集團軍群指揮官之職,賦閒在家,在沒獲得啟用。

    但不幸的是,1941年底,古德里安因進展速度過快,導致後勤保障無法跟上,兵敗莫斯科城下,被希特勒當作替罪羊給閒置起來。1年多後,古德里安才被重新啟用,任德國裝甲兵總監。

    當希特勒不顧東線的實際情況,失心瘋的準備發起庫爾斯克會戰時,曼施坦因表示疑義,古德里安則明確表示此戰不可取,但遭到了希特勒的拒絕。

    “7•20”事件後,希特勒無人可用,古德里安被任命為德國陸軍總參謀長,此時德國敗局已定,神仙來了也救不了德國。

    綜上所述,德國二戰時期的3位名將,在希特勒心目中的重視程度為隆美爾、曼施坦因、古德里安。

    方城作為一名普通軍迷,在我眼中,無論是戰略戰術也好,還是大局觀也罷,3位名將在我眼中的排序是曼施坦因、古德里安、隆美爾,不知大家意見如何,歡迎關注並留言討論。

  • 6 # 偉大的範巴斯滕

    隆美爾 曼施坦因和古德里安是二戰德國燦若星河一樣眾多的世界著名將帥中的最具代表性的最偉大軍事家!三位都對二戰和整個世界現代戰爭史產生了革命性影響!作用至今和未來一直會奪目存在!三人可以說不僅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令人信服的名帥和最偉大軍事家的一時之選啊!就是從整個人類戰爭史和古今所有名將來比較!三位都是名列前茅堪稱出乎其類 拔乎其萃啊!

    二戰德軍三大名帥回憶錄我都很榮幸的購買了!隆美爾戰時檔案,是戰後由英國在世界佔有舉足輕重地位的軍事戰略戰史專家利德爾哈特整理,曼施坦因的失去的勝利和古德里安的閃擊英雄都是本人著作,都是二戰研究的舉世名作!都引起了全球熱捧!三個名作的中文版本都是50年代由臺灣著名軍事專家和作者鈕先鍾先生最先翻譯出版的,而且距德文和英文原作出版僅隔幾年的時間後來多次再版和重置!尤其是1995和2005年二戰勝利50和60年時重點又再版了!我擁有的是比較近的版本!旁邊的山的那一邊被俘德國將領談二戰,同是經典由利德爾哈特戰後沒多久採訪二戰德軍將帥寫的!

  • 7 # 度度狼gg

    回顧一下這所謂的“二戰德國三大名將”失去軍權的時間,最先被解職的是古德里安,莫斯科城下的1941年12月,其後是曼施坦因,南方戰場的1944年3月,而最後失去軍權的其實是隆美爾,時間已經在1944年6月盟軍諾曼底登陸之後,我感覺或多或少說明了一些問題。

    (曼施坦因)

    這三人當中恩寵一直不衰的其實只有隆美爾,畢竟是大本營警衛營長出身的“天子近臣”,到了1944年夏天,儘管信任程度不比從前,但是茲要沒有被牽扯進暗殺小鬍子“720事件”,隆美爾仍然還會身居高位。因為希特勒還能夠信任的高階將領已經不多了,“賜死”其實也表達了某種“由愛生恨”。

    就職務和軍銜而言,隆美爾和曼施坦因最後都出任了“集團軍群總司令”並且晉升陸軍元帥,而古德里安在前線的最後職務只是“裝甲叢集司令”,大略接近集團軍司令的級別,軍銜也只升到了大將,還是有差距的。因此,如果比較三個人受重視的程度,古德里安首先就得出局。

    (古德里安)

    古德里安和曼施坦因都是傳統的國防軍將領,在之前與小鬍子也沒什麼交集,完全是憑藉能力和戰功,一步步在軍中升遷的,並沒有什麼“破格提拔”的待遇。法國戰役結束後論功行賞,古德里安是大將,曼施坦因是步兵上將,而隆美爾不過是個陸軍少將,結果兩年後隆美爾率先封帥(1942年6月),甚至比曼施坦因還早了一個月,而古德里安此時已經轉為預備役。

    古德里安1943年被重新起用後,擔任過裝甲兵總監和陸軍代總參謀長,就是沒有機會再上前線領兵作戰,東線有四個裝甲集團軍,他沒能獲准指揮其中任何一個。而後一職務,實際是在“720事件”後小鬍子大肆清洗國防軍高層,一時無人可用罷了,即便這個陸軍代總參謀長,古德里安也沒幹到頭。

    (隆美爾)

    要知道,隆美爾在北非那是最高指揮官,1944年在西線仍然是大權在握,因為“B集團軍群”是西線德軍的野戰主力部隊,西線總司令龍德施泰特基本也控制不了隆美爾,所以他仍然是一個戰略方向的“話事人”,不能直接任命為西線總司令,無非是資歷不足罷了。

    隆美爾雖然指揮的德軍兵力不多,高峰時期也就四個德國師,其它都是義大利軍隊,但是要注意,他有德意北非軍隊的統一指揮權,代表德軍最高統帥部統率德意聯軍,這個政治地位是蠻高的。非洲裝甲集團軍雖然規模有限,但隆美爾卻能夠有權負責一個獨立戰略方向上的戰事,就這個意義來說,其被信任和重視程度就要高於曼施坦因。

    (非洲裝甲集團軍司令隆美爾)

    曼施坦因在1943年接手重建的“南方集團軍群總司令”一職後,始終致力於推動東線戰場的統一指揮,設立“東線總司令”一職,潛臺詞就是由他來率領。但是小鬍子一直不肯吐口,就能力來說曼不群肯定是足夠了,小鬍子拒不交出整個東線兵權,唯一的理由就是對其沒有絕對信任,只怕失去對陸軍的控制。

    確實也有一些德軍將領也在推波助瀾,所以被逼急了之後,為了防止這一局面繼續惡化,儘管曼施坦因沒有打敗仗,小鬍子仍然在第4裝甲集團軍成功突圍後,立馬解除了曼施坦因的職務。在1944年的3月,曼不群既沒有潰敗,也沒有過分抗命,甚至在撤職前還被授予了一枚勳章,東線又是那麼需要能打之人,歸跟到底,就是小鬍子不能完全信任他,同時也因為吵煩了。

    (古德里安和戈林成了參謀)

    曼施坦因在回憶錄中寫道:“由於他的身世和經歷,他對軍事將領有一種無法磨滅的不信任感,他與來自另一種環境的人的作風和思想格格不入,因此,他不準備讓一位有職權的軍事顧問追隨於左右。實際上,應將所有戰場的作戰指揮交給一位有職權的總參謀長,東方戰場可專門任命一位總司令,很遺憾,這一努力沒有成功”。

    這些略酸的話說明,他跟古德里安都屬於那種不被完全信任的“軍事將領”,能否執掌重兵完全要看小鬍子是否需要他們,或者說利用價值幾何。而隆美爾作為小鬍子刻意提拔的心腹將領,以及一名納粹黨員,與前面兩位是有本質不同的。阿拉曼戰役失敗後,隆美爾抗命千里大撤退亦未受到追究,當北非軍事形勢絕望時,他又被調回國內“養病”,最後還升了官,這都是小鬍子的格外照顧。

    隆美爾就任集團軍群總司令之際,可曾想過,三年前古德里安抗命撤退,立即被免;三個月後曼施坦因想要更大的軍權,仍然被免,這之間的反差,難道還不明顯嗎?

    (隆美爾晉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擁有10年以上的手機號,139的手機號,你們還在用嗎?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