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賀婉禮

    起跑線的年齡通常是指0一6歲孩子,也就是在幼兒啟蒙期就要讓孩子早學漢字、學拼音、學舞蹈、學數學、學語文等小學課程,以便到小學後,能夠超越同齡孩子,成為佼佼者……,這種做法極大傷害孩子的心智發育的內在需求,影響孩子的創造力、興趣及骨骼等方面的正常發展,是當下我們家長所面對的最大誤區!

  • 2 # 燭光照耀星空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中國父母對子女期望值過高的傾向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自孩子出生以後,幾乎每個家長都認為自己的孩子最聰明。然而,此時檢測孩子智商的考官只是情有獨鍾的父母。孩子進幼兒園了,有了比較,各方面特別是學習方面不如別人了,這時,家長的焦慮出現了。擔心自己的孩子上學後不如別人,害怕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由此可見,小學一年級不容置疑地是整個社會所謂的“起路線”。

  • 3 # 守護你一生

    起跑線是孩子的嬰幼兒階段,通常指的是6歲之前的階段,“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好像一句毒雞湯,讓很多父母深信不疑,也是各種嬰幼兒培訓機構的座右銘,就是孩子學東西要趁早,現在嬰幼兒階段的父母聚在一起聊的最多的,就是孩子會被多少首唐詩了,會認多少字了,會幾段舞蹈了啊等等,好像這樣的孩子以後就可以高枕無憂了。

    嬰幼兒階段是孩子非常重要的一個階段,是毋庸置疑的,孩子養成一個好習慣,有一些對事物的認知很重要,但是,人生是一場馬拉松,孩子的一生也是如此,不能因為6歲之前不會跳舞認字就決定了孩子的一生,每個孩子都是一株花朵,只是孩子花期不同,盛開的季節就不同,每個人都應該遵守自然規律,父母也是如此,尊重每個孩子的發展規律,不做拔苗助長的父母,靜待屬於每個孩子的花期。

  • 4 # 家長教育社會觀察

    根據我個人所接觸到的,對目前國內和特別是國內那些所謂從國外傳入的早教方面的資訊分析,從社會發展角度以及兒童自身成長髮展規律看。作為家長,你要不要拿自己的孩子與其它孩子作比較?該不該有這個起跑線的意識?

    所以,所謂起跑線教育代表什麼?硬要回答這個問題的話,從起跑線的原意看,我們認為起跑線至少包括兩個要素,第一是教育時間的介入問題,即什麼時候要介於兒童教育問題。第二是你想讓孩子去比什麼的問題?從比較內容來看起跑線,包括孩子的學習能力,道德水平,身體素質,綜合素質能力等四個方面。

    從第一個角度看起跑線教育,觀點有以下三種,供你思考。

    第一種觀點認為是胎教。這是基於國外一些兒童心理學研究發現或表明的觀點,胎兒期,即懷孕7個月左右,這個時期幼兒的神經系統,迴圈系統,呼吸系統已能夠支援幼兒獨立生存,幼兒的耳,眼,味蕾等感覺器官全面快速發育,這個胎兒期的就開始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基於這種生理特點,國外心理學研究認為,胎教對嬰兒的生長髮育是有一定影響的,其中有個現象觀察表明,如果這個時期的母親經常聽一些輕音樂,大部分胎兒就不會產生明顯的激烈胎動,相反,如果外界環境很吵鬧,或者母親聽些激烈音樂就表現得很躁動。所以,胎教引起重視就是這麼來的。(以上某些觀點,引用英國一本由H.魯道夫.謝佛著作的兒童心理學一書)

    第二種也是國外兒童心理學和生理學研究發現,嬰兒在1—2歲期間,是其大腦,語言能力,感官系統,特別是其視覺,聽覺和觸覺特別敏感,運動系統等系統發育較快時期,有個研究發現表明,在兩歲左右的兒童早期,其父母要是經常跟其寶寶說話和沒經常說話的對比發現,在嬰兒語言發育方面,經常與寶寶說話會比不經常說話的更快些。

    第三種觀點認為,是兒童必須要到了上幼兒園年紀接受早期認知教育,因為這個年齡段兒童各類器官和各生理系統的發育相對穩定,相對完善,對外界環境資訊開始有了簡單的理解力和自制力,此階段開始去介入教育培養更穩妥,更合適。我們的老祖宗也認為“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估計有一定的經驗資訊也值得思考和研究。

    總之,關於兒童“起跑線”培養和教育問題要辨證地,系統地,個性化去看待,不可人云亦云,要結合自身知識水平,教育能力,經濟能力,生存環境,孩子個體發展規律去對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喝酒白酒到嘴裡要嚥下去的時候想吐是怎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