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沂蒙沙2019
-
2 # 0大木瓜0
我現在就把我一生寫的詩歌碼好、收好,放一個明顯的地方。等我身後被人發現,一吹就名垂千古,一香萬年了。
其實,這樣的案例很多很多。《紅樓夢》也是作者曹雪芹身後很多年才被發現,他也是身後成名?而許多名著如《金瓶梅》的作者蘭陵笑笑生、《聊齋志異》的作者蒲松齡等。還有那句好聽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作者海子,也是身後才出名的。
我預測,以我的詩歌水平,不出200年就會被人發現。估計,那時社會超級發達,人們可能都不知道“詩歌”是啥玩應。經研究發現,可能是“密電碼”,用於情人私密交談。有可能是“甲骨文”,記錄當時“精神病”語言。
-
3 # 一蕩大師
梵高生前也沒什麼名氣,很多大師生前都沒什麼名氣,但是時間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能在時間長河中沉澱下來的才是好東西。
-
4 # AlexanderG
確實如此,杜甫生前沒有多受重視,甚至到了晚唐、五代的時候也沒多受重視,他的詩在當時也幾乎未入任何的詩集。但宋朝開始,杜甫卻受到了推崇,因為宋朝的人在杜甫的詩中學到了很多,蘇軾看到杜甫的忠君,王安石看到他詩中對窮人的悲憫,現代研究者說他的詩是人民的語言
-
5 # 友情出租站
呃……這僅是表相呀,杜甫在生前沒有名氣是因為不管在安史之亂之前還是安史之亂之後搞文學的人都因為時代背景不會去看杜甫的詩,你想想看安史之亂之前是盛唐大家誰會想去看杜甫那些略帶負能量的詩呢?而安史之亂後杜甫苦大愁深的詩終於顯靈了,但大家都民不聊生誰會有空去研究杜甫的詩呢?所以直到宋初社會安定下來之後,大家才有空整天搞文學研究。至於你說的不知道是誰吹了一下就慢慢成詩聖了怎麼聽起來這麼像粉絲炒作[笑哭]但事實上所有粉絲炒作能炒作成功的也是要靠實力的呀。
-
6 # 一梅君
只要說到唐朝詩人,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李白和杜甫,也就是說,在後世人的眼裡,李白和杜甫幾乎站到了同一文學高度,可為什麼有人單說杜甫在生前沒有名氣,死後靠人吹捧而成詩聖呢?這未免有點荒謬和不經推敲。若說生前杜甫不如李白名氣之大,倒也是不爭的事實,但不能因此說他生前沒有名氣。
當一個人用一生的時間,鑄就了不朽的精神豐碑,又豈能和吹捧得來的名氣混為一談?就算是有後人的追奉,也只能說是實至名歸,相得益彰。
-
7 # missmyth
杜甫其實生前也很有名。我們以現在的眼光來看那時的事情,想當然以為有名就是有錢。古時候詩歌不能當飯吃。杜甫小一些,當時正值晚唐時期,戰亂連綿,站錯隊就會丟命,詩歌入仕的作用就小了些。詩歌只是一種升官的途徑。詩歌有名,不能出仕也難以養家餬口。不過就當時的名氣來說,李白肯定比杜甫大。李白年長杜甫11歲,性格也豪邁。當時杜甫是李白忠實的粉絲,但並未因此而妄自菲薄,他的詩也被後人認為與李白齊平。
-
8 # 昆陽子
至遲在韓愈的時候,就是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了。
在這之前,元白是推舉老杜,對李白有批評。所以,在元白時候,起碼在元白嚴重,是唯一光焰萬丈長的大家。
再往前,避難成都,嚴武對他禮遇有加。不是因為他官大,是他詩寫得好,嚴武很佩服。在他在世時,他的詩不是沒名氣,應該還不小。
再往前,給皇帝投名狀《大禮賦》,待制集賢院,考慮當時政治背景,其實是受打壓的。應該是有實力、有名氣的。否則沒這資格,也享受不了這待遇。
再往前,年輕時候,陪李太白出去溜逛,沒有一定實力,太白也不會帶這麼個小弟弟出去玩。
再往前,他的爺爺杜審言,是一代詩宗,應該說自打娘肚裡出來,就是自帶光環的。所以才有後來給兒子說“詩是吾家事”的說法。
-
9 # 慢夜讀
文學藝術本來就如此,同代人有時看不清楚,但是跨過時間長河歷史不會說假話。陶淵明在晉代也不顯名,鍾嶸詩品唯獨把這個最偉大的詩人漏了。宋人給予杜甫崇高的地位。現當代文學中同樣有一批失意者,沈從文也淹沒無聞了好多年。但往往同時代流行的趨勢,在歷史的時間長河中越來越渺小,最後那些孤獨的身影站出來,越來越高大,撫育我們的精神世界。
-
10 # 唯應伯爵
杜甫生前肯定不如李白有名,不至於人盡皆知,但也應該小有名氣。
杜甫本來就出身官宦之家,少年就有才,只不過科舉路不暢。早年交友甚多,後與李白等也有交好。
-
11 # 狼牙橙子
杜甫在世之時,的確是不為人知,潦倒困窘之至,杜甫在五十九歲時逝世後,妻子楊氏變賣了衣服才買好棺木,勉強的埋葬了杜甫。後來杜甫的兩個兒子雖然成長,但依然家道貧窮,一直到杜甫的孫子杜嗣業長大後求了很多人,才把杜甫靈柩運回洛陽,這時杜甫妻子楊氏早已死去,杜甫也已經去世了四十多年了。
杜甫的詩篇得以聞名於世也是由於他的孫子嗣業去找了元稹,而得以廣為流傳。但如果說被吹成聖卻也不是吹就能吹出來的。杜甫被稱為詩聖,說起他的人生也和歷史上其他的聖賢一樣,在世的時候經歷了種種苦難,種種困窘。在艱難困苦之後,他的思想和詩文終於擺脫時空的限制,開始影響千百世,而後人也不斷的從他的詩句中獲得力量。
天寶三年的時候,杜甫遇到了當時名滿天下的謫仙人李白,兩人一見如故,後世多有人說李杜之間的交情並不等同,比如杜甫寫了十四首與李白相關的詩句,而李白寫給杜甫的只有三首。但我覺得並非如此,杜甫的確心中比較崇拜李白,但他們之間的交情也並不那麼簡單。 李白與杜甫相遇的時候正是給楊貴妃做完詩後明皇給了李白銀子然後打發走的時期,那時李白一心想去修仙,於是便叫著杜甫一起,後面發現道士也去世了,所以後面就分開了。
但李杜二人卻非常投機,不僅白天手拉手,夜晚還睡在同一個被子裡。。。
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
隨著唐朝由盛轉衰,連年征戰,杜甫家中也是疾苦連年,對眾多百姓的疾苦更是深有體驗,終於後面因為做了三篇《大禮賦》被明皇看中,但也就給了一個河西尉這樣的小官,後面又該換了另一個參軍,也是小官。後面安史之亂時,又被安祿山收下抓去押送至洛陽。後面終於逃脫,投奔了當時肅宗皇帝,被封為左拾遺,但因為房琯案又屢次被貶。在安史之亂這段時間裡,終於寫出了三吏三別這樣不朽的史詩。杜甫終其一生貧病交集,到最後更是病死於舟中。如此窮困潦倒,自然在其有生之年很難以詩文聞達天下。
-
12 # 夕照西江
說到杜甫詩歌的成就和名氣,首先我們先來和同時代的另一位偉大詩人李白比較。因為李白比杜甫大十一歲,李白豪情奔放,性格討人喜歡,大江南北粉絲眾多出名也早。相反杜甫性格就沉鬱得多,不會自我推銷,粉絲少,而且當時杜甫也是李白的“超級小粉絲”,寫了好多首歌頌李白的詩歌,比如《飲中八仙歌》: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以此而論,杜甫當時的名氣的確不如李白大。
其次要看時代。李白生逢大唐盛世,天天歌舞昇平夜夜笙歌飲宴,有閒錢閒心閒時間也有需求,自然詩歌寫得多,成名的詩人也多。而杜甫處在安史之亂的亂世,普通百姓沒有這樣的閒錢閒情逸致去休閒打發時間,自然當時的詩人擁躉少。同時代的詩人也處亂世,沒有這樣的功夫去整理和普及杜甫的詩歌,坊間傳唱得少名氣也大打折扣。
一俟戰亂初定,後幾十年出生的唐代大文豪韓愈就已經認識到杜甫的價值,並把杜甫和李白相提並論: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白居易和元稹甚至認為杜甫詩歌成就要高於李白,說明唐朝中後期杜甫已經名聲鵲起。直到宋代,儒學復興,王安石、歐陽修、蘇軾、黃庭堅都很推崇杜甫而貶抑李白,尤其黃庭堅的“江西詩派”以杜甫為鼻祖的“一祖三宗”,更將杜甫詩歌的影響力推向一個新高峰,直至元明清和近代,杜甫詩在詩壇的影響力依然無與倫比。
-
13 # 謀士說
王安石曾有一首詩叫《杜甫畫像》裡面有一句叫做:“推公之心古亦少,願起公死從之遊。”大意是,我推測一下您的這顆心靈是古代也非常少有的,我非常希望您能起死回生,讓我跟您交友一起遠遊。宋代理學家朱熹在《朱子語類》中批評了很多人,但是有五位偉大的人物他很尊敬,這五位是哪五位呢?第一是漢代的諸葛亮;然後是唐代的杜甫、顏真卿、韓愈;最後就是北宋的范仲淹。
杜甫早年的知名度的確不高,原因原因其實有很多,比如他的家庭背景不是很好,不過在當時也不算差,至少有錢到處遊山玩水。還有,政治上沒有多少建樹,所以詩詞在當時流傳不廣也有這個因素。不過在當時的文人圈子當中,杜甫還是小有名氣,比起李白、王維、岑參,他還是差一些。在唐朝,杜甫和王維好像沒什麼交集。
還有,杜甫的詩主要是評價時政,而成名作基本在安史之亂前後才出現的,所以成名較晚。在中唐以後,韓愈、白居易、元稹對杜甫的評價都很高。總之,在唐玄宗開元年間杜甫是沒有李白和王維出名是真,但是杜甫在後世的地位卻與李白齊名不是沒有原因。宋朝談論時政的文人很多,愛國詩人也有很多,所以宋代對杜甫的評價很高,憂國憂民的詩人在宋、明、清都是杜甫的粉絲。
-
14 # 仚乃山上人
杜甫寫過《飲中八仙歌》,證明他與八人都是相識的,這八人可謂是當時最頂尖的名流。高適在杜甫窮困時就每天白養他,他白吃白喝還罵高適,但高適從不生氣。還有當年著名的“和賈至舍人”詩,杜甫王維一時瑜亮,王維那句“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廣為流傳。杜甫生前是比較有名的,只是他與諸人只是相識,但算不上至交。
杜甫在唐朝的知名度大概算是第二梯隊,這個級別在長安是絕對有知名度的,只是無法名傳天下。但是比起那些只在家鄉出名的第三梯隊詩人,這個知名度已經在天上了。杜甫在唐朝並不是不出名,只是他當時並未被世人認為是第一梯隊,他的詩太過沉鬱,不夠華麗張揚明媚。而且他太工格律。盛唐是講究自信開放的,而杜甫太拘束。即使“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這些也不如那些應制詩明朗恢巨集。
所以當時杜甫只是地位不高,你不能說他沒有名氣。比如說,范冰冰、唐國強、劉德華這些知名度屬於一線,韓雪、劉亦菲、王珞丹屬於二三線,鄒兆龍屬於四五線。你能說鄒兆龍生前不出名嗎?現在混網路的有幾個不知道那句“常威!你還說你不會武功?”。杜甫就是這個情況,他生前不紅,但絕對談不上沒有名氣。
杜甫是死後在五代到宋才慢慢紅的,畢竟那時群雄格局,很多政權都朝不保夕,各地百姓惴惴不安。他們能夠切實體會到杜甫的痛。這時,他們會覺得李白華而不實、跟他們不是一個世界的,杜甫才是自己人。對他們來說,李白那種自由風流太遠太不現實,簡直就是YY小說,而杜甫才是他們世界唯一的安慰,他們當然要不斷提他、誇他。
杜甫的作品,在生前死後並沒有發生改變,但是世界變了,人變了,於是他就被抬上神壇了。他本身的實力是足夠躋身神壇與詩仙、詩佛、詩鬼、詩魔等人並肩的,只是當時的評委與後來評委並不是同一批人,也不是同一套標準。而在他獲得應有的地位後,後世都覺得非常合理,就沒有人再想把他拉下來。
就好比,當年《哈利波特》被許多出版社拒絕了幾十次,但後來卻火了。這不是因為內容變了,而是它本身具備流行世界的實力,只不過是出版社的標準不同而已。而在有出版社接受它後,世人覺得合理,就順勢承認了。
所以,杜甫並不是死後才出名的,而是死後才封聖的。出名早就出了。只是當時的地位尚未達到頂點而已。李世民登基前也不是皇帝,但他當時是天策上將,總攬大權,權傾朝野,離皇位只差一步。你能說李世民登基前沒有權力、登基後才獲得權力嗎?這顯然是不可能的。如果李世民登基前沒有權力,他根本就無法奪位。同理,如果杜甫生前沒有名氣,那麼很大概率他的作品根本無法流傳下去被別人知道,那麼他永遠都無法出名。
-
15 # 獨孤倚欄
基本是這樣的。
一、杜甫身前有一點名氣,但不顯赫。。杜甫年少時過著較為安定富足的生活,那時的他比較好學,小的時候就能寫詩,並且有志於入仕做官。年少有才,又是富貴人家,自然不可能沒有名氣。後來成年後的杜甫在外遊歷數年,回來參加考試,進士考試的時候未能考上,此後的人生大多是貧窮疾苦、跌沛流離的狀態。因此他寫的詩,自然也是反映社會現實,民間疾苦。這樣的內容,不太為當世文人墨客所追捧,名氣自然就小了很多。
二、後世卻有很多人讚揚杜甫,但卻也不是吹出來。杜甫生前由於自己仕途不順,加上後來的動盪不安,生活過得一塌糊塗。這是這樣的人生經歷給了他創作的靈感,也使他更加貼近百姓疾苦的,加上他從小就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志向,不難看出杜甫心中始終有百姓。因為他的這種精神,打動了很多文人,況且杜甫的詩確實很有特色,很嚴謹,具有很強的文學性。所以說,他確實值得被人後世稱頌,無需吹捧。
三、詩聖是後世給予的稱號,是對杜甫很高的評價。文人都喜歡品讀其他文人的作品,杜甫的詩經過流傳,為越來越多的人所熟知,由於其詩反映當時社會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詩記錄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鉅變,表達了崇高的儒家仁愛精神和強烈的憂患意識。也就是他站在百姓一邊像這樣的為人民著想、品德高尚的人總是能為後人銘記。比如張仲景,始終關心百姓健康,無私奉獻自己的醫術,後來被人們成為“醫聖”。可見“聖”是很高的評價。
雖然,杜甫一生經歷了太多的磨難,但是始終心繫百姓,心繫社會。也許他為官順利的話,應該有很多百姓能過上幸福安定的生活,只是他註定只能用詩歌來表達了。
-
16 # 三更霸陵雪
第一,說杜甫生前沒什麼名氣,是不大準確的。在盛唐之時,群星璀璨,有名氣的大詩人眾多,杜甫也是其一,只是世俗還暫時未能將他列到與“詩仙”齊名的“詩聖”地位。
第二,詩人的價值與名氣,往往先是由業內同行的認可,然後再浸淫到世俗的普遍認可。而世俗的認知也一定會受到當世著名詩人的影響。
第三,每個時代都有其文學風氣和認知侷限,好的詩人和作品一定得經受歷史長河的洗禮,方能真正凸顯其價值。
1,元稹《杜甫墓誌銘》
至於子美,蓋所謂上薄風騷,下該沈宋,古傍蘇李,氣奪曹劉,掩顏謝之孤高,雜徐庾之流麗,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人人之所獨專矣。使仲尼考鍛其旨要,尚不知貴其多乎哉。苟以為能所不能,無可不可,則詩人以來,未有如子美者。
2.白居易《與元九書》
又詩之豪者,世稱李、杜。李之作,才矣!奇矣!人不迨矣!索其風雅比興,十無一焉。杜詩最多,可傳者千餘首。至於貫穿古今,覙縷格律,盡工盡善,又過於李焉。
3,韓愈《調張籍》
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不知群兒愚,那用故謗傷。
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
伊我生其後,舉頸遙相望。
夜夢多見之,晝思反微茫。
徒觀斧鑿痕,不矚治水航。
………
-
17 # 天府文訊
杜甫生前的名氣評議
歷來談論杜甫生前名氣的文章,多是人云亦云的附和。我手頭關於杜甫的資料,比較原始的只有三種書:《杜工部集》、《古典文學研究資料從編杜甫卷》、《唐人選唐詩十種》,以前翻閱過浦起龍《讀杜心解》、王嗣奭《杜臆》、陳貽焮《杜甫評傳》、莫礪鋒《杜甫評傳》、傅庚生《杜詩散譯》等書,像施蟄存《唐詩百話》之類也讀過不少。
大多認為杜甫生前名氣不大,一般所依據的就是唐朝幾個選本不選杜詩。與杜甫同時代的兩個選本——元結的《篋中集》,殷璠《河嶽英靈集》——都不選杜詩。稍後的高仲武《中興間氣集》不選,芮挺章《國秀集》不選,令狐楚《御覽詩》不選,甚至經過中唐元慎、韓愈等文壇宗主的褒揚,到了晚唐,姚合《極玄集》還是不選杜詩。唐末入五代的詩人韋莊編選《又玄集》,才選了杜詩七首。五代時候,後蜀韋縠《才調集》還是不選杜詩,雖然他在序言中明明提到杜甫。
唐朝人詩歌選秀,杜詩被PK,在後人看來也常常也杜甫鳴不平,這麼偉大的詩人,在那個時代竟是如此寒磣。珠玉埋藏在沙礫中,即便價值連城,人們還是會視而不見,等到有一天被人發掘,那時的價值重新估算,又是另一回事了。只是我在讀杜詩的時候,感覺情況並不是這麼回事,我總覺得即便杜甫生前聲名不僅不算小,而且是相當大,可能只是稍稍次於李白、王維而已,在中唐一片“揚杜”聲中,幾個選本仍不選杜詩,可能情況也並非我們想象的那樣只能歸結為杜甫的名聲不彰。我只是根據《杜工部集》和《古典文學研究資料從編杜甫卷》提出我的看法:
第一, 杜甫生前多結交上層名流。
結交上層名流並不能說明結交者本身就是名流,但是在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的社會中,你要結交名流,你總得有你的資本吧。杜甫是杜預之後,杜審言的孫子,在看中血緣門第的唐代,這無疑為杜甫的身份加了分。更何況,杜甫弱冠之前,就已經“李邕求識面,王翰願卜鄰”(《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注意這個“求”字和“願”字,不是我來求你,你是來求我,不是我願意,是你願意。李邕、王翰都是當時的牛人。王翰年輕時,在進士登第後赴吏部詮選時,將海內文士分為九等,於吏部東街張榜公告:第一等中僅有三人,除了“一代文宗”的張說外,就是大名士李邕和王翰他自己了。另一詩中,杜甫寫到“往昔十四五,出遊翰墨場,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楊”,十四五歲的杜甫就已經在文壇上露過崢嶸頭角,當時名士崔尚、魏啟心等人稱許杜甫的文章能和楊雄、班固媲美。要知道,唐玄宗能賞識杜甫,就是欣賞他的“三大禮賦” ,而他的詩賦作品確實震動朝野。
在《杜工部集》卷第一中,從詩歌題目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韋濟)、《送高三十五書記》(高適)、《贈李白》(李白)、《陪李北海宴歷下亭》(李邕)、《同李太守登歷下古城員外新亭,亭對鵲湖》(李邕)、《醉時歌(贈廣文館博士鄭虔)》(鄭虔)、《同諸公登慈恩寺塔》(高適、薛據)、《九日寄岑參》(岑參)、《送孔巢父謝病歸遊江東,兼呈李白》(孔巢父、李白)、《渼陂行》(岑參)、《戲簡鄭廣文虔,兼呈蘇司業源明》(鄭虔、蘇源明)。卷第一的詩中,我所列舉在如今亦是大名鼎鼎的人物,從詩中來看,杜甫與當時這些名流,關係是相當熟的。在《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中,杜甫寫到“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每於百僚上,猥誦佳句新”。這幾句是感謝韋濟的,當然沒有吹牛皮的嫌疑。杜甫詩文二十卷,當時的名流,他基本上是論述到了的,與當時詩壇名家,也都是有過交往的。與王維等人《和賈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的唱和,與李白的交遊,與高適、岑參的詩歌往來,這些當時最著名的詩人,都有著並非一般的交情。
杜甫雖然沒在官場有什麼作為,但是經常接觸上層官僚。杜甫流寓巴蜀、楚湘一帶,也能結交到當時州縣長官。杜甫生命最後一年來到耒陽,當地縣令聽說他來了,專們派人送他白酒牛肉。這至少可以證明兩點,一是縣令喜歡他的詩,二是杜詩在當時就比較流傳。
從杜甫詩歌中看到他所接觸到人物,這決不是一個無名小卒能做到的。寫到這裡,我翻閱了一下《李太白集》,發現李白詩中以“贈某某”為題的亦不在少數。
第二, 當時人物對杜甫的品評。
先說李白杜甫的交往。杜甫寫到李白有二十多首詩,李白寫給杜甫的只有四首,其中還有兩首存疑。李白在給杜甫的詩中,有一句“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這句詩是否為調侃挖苦我們按下不表,從這詩裡倒是反映出一個事實,那就地球人都是杜甫喜歡寫詩,甚至把因為營養不良而偏瘦,歸結為寫詩的緣故。杜甫回贈有句“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李杜交遊時,當時李白四十四歲,杜甫三十三歲,李白賜金放還,名滿天下,杜甫估計那時還是憤青,有人說杜甫對李白是一種景仰和膜拜的態度,所謂“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但其實,只要看多了唐朝人的吹捧,就知道“你老兄天下第一,天下第一”這樣的話比比皆是,輪到自己吹牛的時候,也同樣是毫不客氣。同時,杜甫對李白的態度也值得玩味,他反倒並不是如何如何佩服你老兄,是“重與細論文”,說白了,文章咱們還是可以切磋的。當然,李白後來和杜甫分開了,基本上就忘了這位老弟。 岑參給杜甫寫過一首詩,不過沒有提到杜甫詩歌和名氣,但晚年岑參是追著杜甫跑過一陣子。高適一片情深,寫過《人日寄杜二拾遺》《贈杜二拾遺》兩首。中有“人日題詩寄草堂”,“傳道提招客,詩書自討論”,等等。在高適看來,杜甫還算是詩藝方面的知音。
錢起有一首《江行無題一百首(其十八)》中雲:“不識相如渴,徒吟子美詩。江清唯獨看,心外更誰知。”我專門查了下錢起的生卒年(710?——782?),杜甫是(712——770),兩人本是同時代人。第一二句是對仗,“不識相如渴,徒吟子美詩”,以子美對相如,一般來說,既然是對仗,那麼兩者一定要對的起來,一頭重,一頭輕,就顯得蹩腳了,在錢起這裡,子美對相如,這說明當時的人看中杜甫,就想看中司馬相如一樣。而且像錢起這樣的“大曆十才子”之一,在詩歌選秀中,他的詩還被選上《中興間氣集》《極玄集》等書中,卻在一旁“吟子美詩”,亦可以見杜詩在當時流傳的狀況。
《全唐詩》卷261_2 有任華《寄杜拾遺》一詩,全文如下: 杜拾遺,名甫第二才甚奇。任生與君別,別來已多時, 何嘗一日不相思。杜拾遺,知不知? 昨日有人誦得數篇黃絹詞,吾怪異奇特借問, 果然稱是杜二之所為。勢攫虎豹,氣騰蛟螭,滄海無風似鼓盪,華嶽平地欲賓士。曹劉俯仰慚大敵,沈謝逡巡稱小兒。昔在帝城中,盛名君一個。 諸人見所作,無不心膽破。郎官叢裡作狂歌,丞相閣中常醉臥。前年皇帝歸長安,承恩闊步青雲端。積翠扈遊花匼匝,披香寓直月團欒。英才特達承天眷, 公卿無不相欽羨。只緣汲黯好直言,遂使安仁卻為掾。 如今避地錦城隅,幕下英僚每日相隨提玉壺。 半醉起舞捋髭鬚,乍低乍昂傍若無。古人制禮但為防俗士,豈得為君設之乎。 而我不飛不鳴亦何以,只待朝廷有知己。 已曾讀卻無限書,拙詩一句兩句在人耳。 如今看之總無益,又不能崎嶇傍朝市。且當事耕稼, 豈得便徒爾。南陽葛亮為友朋,東山謝安作鄰里。 閒常把琴弄,悶即攜樽起。鶯啼二月三月時, 花發千山萬山裡。此時幽曠無人知,火急將書憑驛使, 為報杜拾遺。
這片文章之所以全文摘引,實在是因為全詩蘊藏著杜甫平生太多的資訊。任華在《全唐詩》中只存三篇文章,另兩篇是《寄李白》和《懷素上人草書歌》,從這三篇文章的題目就可以看出,這個名不見經傳的任華,竟是有一等的好眼力。“昨日有人誦得數篇黃絹詞,吾怪異奇特借問,果然稱是杜二之所為。”任華從別人誦得詩中,聽起來是杜甫的詩,假如是泛泛之人的泛泛之作,也不至於如此,任華點了兩個字“異奇”,這大概就是當時人對杜詩風格的品評。任華更是直接點明“昔在帝城中,盛名君一個。諸人見所作,無不心膽破”,這說明杜甫在長安結交名流,自己也的確屬於名流,而且詩名很廣、詩寫的很霸道(無不心膽破)。這裡只舉起要概,論述杜甫在當時的宣告,其他暫不追究。
《全唐詩》卷261_11尚有嚴武《巴嶺答杜二見憶》中雲:“可但步兵偏愛酒,也知光祿最能詩。”一個值得注意的就是,嚴武《全唐詩》載了六首,三首題目中點到杜甫,一首杜甫有過和詩。以嚴武和杜甫的關係,首首提到杜甫也不足為奇,我在這裡想說的是,唐詩佳作如林,但是要流傳下來,非得有一定的因緣際會不可,想來嚴武當時為杜甫大開方便之門,死後詩能流傳,恐怕也與沾杜甫的光有關係吧。假如說杜甫在當時聲名不彰的話,自身的詩歌都難保,惶論嚴武呢?
另,《全唐詩》 卷261_13 有韋迢《潭州留別杜員外院長》中雲:“大名詩獨步,小郡海西偏。” 韋迢曾做都官郎,終嶺南節度行軍司馬。卷261_15 郭受《寄杜員外(員外垂示詩,因作此寄上)》中雲:“新詩海內流傳久,舊德朝中屬望勞。……春興不知凡幾首,衡陽紙價頓能高。”
史學考證有“孤證不立”的說法,綜合起來看,杜甫在當時聲名,的確不算小的。
第三, 杜甫的夫子自道。
杜甫流傳下來1480餘首詩,提到自己的詩名,非常多。764年,《旅夜書懷》一詩云“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用現代白話的版本來說,就是“名聲難道是我靠文章得來嗎?做官倒是因為老病而退休”,這是不得志的牢騷話,杜甫雖然不一定企求靠文章來揚名,但“名乃文章著”,在當時基本上已經是事實上。
杜甫兒子宗武過生日,杜甫高興地寫到“自從都邑語,已伴老夫名”。所以在當時,杜詩,不僅能在文人雅士之間流傳,還能走進尋常百姓之家,大概杜甫高興的正在此處。 杜甫的詩歌或許在當時流傳甚廣,以至於杜甫都要告戒一些朋友不要亂傳。一次杜甫送魏倉曹入京,順道給岑參與範季明二人寄詩問候。同時,囑咐魏氏說“見酒須相憶,將詩莫浪傳。若逢岑與範,為報各衰年”,晚年飄泊湖湘,亦曾寫詩囑託韋匡贊等人說:“念我常能數字至,將詩不必萬人傳。”詩能萬人傳,可能正是一個無名小卒夢寐以求的事情,而杜甫反倒“將詩不必萬人傳”,大概是深覺為盛名所累。 杜甫和高適交誼很深,高適年長杜甫至少八歲,在杜甫幾乎算是高適詩學上的楷模。杜甫曾在給高適的一詩中寫到“詩名惟我共”,大意是說,你老兄現在的詩名與我不相上下了。假如杜甫當時的詩名比高適低,那也應該是“詩名與汝共”,不過這樣的表述也不大合情理。這大概可以看出,杜甫在詩歌聲名上,的確是高於高適的。《新唐書》中說:(高適)年五十,為詩始工。(大意)在唐朝,杜甫的名氣比高適大,但選高適之詩的版本不少,這不足以就說明杜甫是因為名氣不夠而沒被入選。
前面提到任華在《全唐詩》中就存有三首詩,其中兩首,一首李白,一首杜甫,似乎可以看出些李杜齊名的端倪。真正寫到“李杜齊名”的,還不是後人,而是杜甫。杜甫在《長沙送李十一(銜)》 :“與子避地西康州,洞庭相逢十二秋。遠愧尚方曾賜履,竟非吾土倦登樓。久存膠漆應難並,一辱泥塗遂晚收。李杜齊名真忝竊,朔雲寒菊倍離憂。”杜甫寫詩好用典故,所謂無一字無來歷,第七句的“李杜齊名”,有些注家解釋成漢代的李膺杜密,但是後面“真忝竊”三個字就解釋不通,杜甫實則隱用以指當時的李白杜甫。我翻譯成現代白話就是:與李白老兄齊名真讓我感到慚愧難安啊。假如這個解釋基本符合原意的話,那麼在當時杜甫的聲名還真是不小呢。
北京師範大學副教授康震在中央電視臺之《百家講壇》中說:“杜甫生前的名氣,遠遠不如像李白、王維這樣的大詩人,充其量只能算是一個二流的詩人。”只是人云亦云的鸚鵡學舌,算不得什麼創見。
所以,我的看法是,首先,杜甫決不是無名小卒,相反,名聲應該很大。其次,究竟有多大呢,大概比高適、參岑等人要高些,稍稍次於李白和王維。最後,杜甫寫詩寫的好,在他生前,可以算是一致公認的。
-
18 # 木山文
杜甫,公元七一二年(唐玄宗先天元年)一一七七O年(元和八年)。
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生前確實沒有名氣。他在晚年的一首"南征"詩中寫道:"百年歌自苦,未見有知音"。就可證實這一點。
公元七七O年冬天,在湘江的一條小舟上,貧病交加的杜甫寫下了"戰血流依舊,軍聲動至今"後,永遠地離開了那個世界。
他死後,家人無力安葬,把他的靈樞厝在嶽州。四十三年後,八一三年),他的孫子杜嗣業經過很大的努力,才從嶽州把杜甫的遺體搬運到偃師,移葬在首陽山下。在杜預墓的附近,杜審宮墓的旁邊。
杜嗣業在搬移他祖父的靈柩時路過荊州,遇見詩人元稹,元稹給杜甫寫了一篇墓銘。他說,自有詩人以來,沒有杜甫這麼偉大的。說杜詩"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人人之所獨專。"
唐末孟棨的本事詩提到杜甫"當時號為詩史。","新唐書"說杜甫"世號詩史。",到了宋代,凡提杜甫,必伴以"詩史。"
-
19 # 路燈下的段公子
杜甫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這是後世的評價。但是在他活著以及死後的許多年裡,卻沒有引起人重視,理由如下
韓愈,他撰文以此批駁反對李杜的聲音,捍衛了他們的美學地位。同時,這兩位詩人的詩文中都有杜詩的影子。
現實主義開創者公元十世紀初,五代前蜀詩人韋莊找到了草堂遺址,重新修建茅屋,使之得以儲存。這一個時期,中國颳起了“新樂府運動”的狂潮,杜甫作為這一次現實主義詩歌運動的啟發者備受推崇。杜甫的現實主義創作精神,自白居易後,影響了皮日休、曹鄴、聶夷中、杜荀鶴等人的創作,從而形成一個現實主義詩派,在晚唐的詩壇上獨領風騷
此後王安石、陸游、文天祥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杜甫的影響,文天祥在獄中作了200首集杜甫五言詩,自序裡說:
“凡吾意所欲言者,子美先為代言之。”
而杜甫更廣泛的影響是,杜甫的作品將律詩從文字上的遊戲變成了抒發政治抱負的載體,對後來的詩人政治題材的寫作奠定了基礎。
宋朝理學的發展確保了杜甫作為詩的典範和他的至高無上的地位,蘇軾闡釋了理由:
“古今詩人眾吳,而子美獨為首者,豈非以其流落飢寒,終身不用,而一飯未嘗忘君也歟!”
他思考的能力鑄就了他的影響力,出於他對建立良好社會秩序的嚮往,他深受政治家的推崇,改革家也學習他對窮人的悲憫,文學家學習他在藝術手法上的創新。
在當代,杜甫對國家的忠心和對人民的關切被重新詮釋為民族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含義,而他本人因為使用“人民的語言”而受到現代研究者的讚賞。
二十世紀,美國現代詩人雷克斯羅斯認為杜甫所關心的是人跟人之間的愛,人跟人之間的寬容和同情:
“我的詩歌毫無疑問地主要受到杜甫的影響。我認為他是有史以來在史詩和戲劇以外的領域裡最偉大的詩人,在某些方面他甚至超過了莎士比亞和荷馬,至少他更加自然和親切”。
1481年南韓將杜詩翻譯成韓文,叫《杜詩諺解》。
他對日本文學影響相對較晚,直到十七世紀他在日本擁有和在中國一樣的名聲
名人打卡唐代韓愈:①獨有工部稱全美,當日詩人無擬論。(《題杜工部墳》) ②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調張籍》)
唐代白居易:(杜詩)貫穿今古,縷格律,盡工盡善。(《與元九書》)
唐代元稹:①杜詩浩蕩津涯,處處臻到。(《敘詩寄樂天書》) ②杜甫天才頗絕倫,每尋詩卷似情親。憐渠直道當時語,不著心源傍古人。(《酬李甫見贈》)
北宋司馬光:古人為詩,貴於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故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戒也。近世詩人惟杜子美最得詩人之體。(《續詩話》)
北宋蘇軾:古今詩人眾矣,而杜子美為首,豈非以其流落飢寒,終身不用,而一飯未嘗忘君也歟?(《王定國詩集敘》)
南宋陸游:文章垂世自一事,忠義凜凜令人思。(《遊錦屏山謁少陵祠堂》)
近代魯迅:①我總覺得陶潛站得稍稍遠一點,李白站得稍稍高一點,這也是時代使然。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還活在我們堆裡似的。(劉大傑《魯迅談古典文學》) ②杜甫是中華民族的脊樑!(《初中語文課本中的名人·杜甫》)
-
20 # 奇有此理
詩聖杜甫一生坎坷,生前並沒有什麼大的名聲。杜甫的詩聖之名,來自他死後的歷代讀者。最早給杜集作序的樊晃,推崇杜甫為“當今一人而已”。白居易讚美杜詩“貫穿古今,靚縷格律,盡工盡善”。
元稹是第一個對杜詩作出全面評價的詩人,他指出:“詩人以來,未有如子美者”。韓愈把杜甫與李白並列,說“李杜文章在,光芒萬丈長”(《調張籍》),甚至把杜甫看得高於李白,他在《題杜子美墓》詩中說:“有唐人物盛復全,名書史冊俱才賢。中間詩筆誰清新,屈指都無四五人。獨有工部稱全美,當日詩人無擬論。”
經過元稹、韓愈這兩位頗有號召力詩人的大力揚譽,論詩者才漸漸以李杜並稱。到宋朝,尖銳的社會階級矛盾,嚴重的國家與民族危機,使更多的詩人開始正視社會現實,具有“詩史”特質的杜詩,不僅引起他們思想上的強烈震撼與共鳴,而且成了他們精神力量的源泉。文天祥在燕京獄中集杜詩五言詩句為二百首,就是一個典型的例證。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整個宋代是在杜詩的光芒籠罩之下,人們用最好的詞句來讚美杜詩,對杜甫的崇拜明顯地超過李白。劉風誥《杜工部詩話》說:“王介甫(安石)選四家,以杜為首。秦少游(觀)則推為孔子大成,鄭尚明(印)則推為周公製作,黃魯直(庭堅)則推為詩中之史,羅景倫則推為詩中之經,楊誠齋(萬里)則推為詩中之聖,王元美(世貞)則推為詩中之神,”真是“崇奉至矣”。在這眾多的美稱中,以楊萬里的“詩中之聖”最為深入人心。
正式使用“詩聖”來稱呼杜甫的,是明代《杜臆》的作者王嗣爽。王嗣爽字右仲,鄞縣(今浙江鄞縣)人,明代曾為知州。明亡後自比夷、齊、誓不事清。他精研杜詩三十餘年,年八十而《杜臆》成書。是書的命名,王自謂曰:“草成而命名曰‘臆’,臆者,意也,‘以意逆志’,孟子讀詩法也”。
清代的仇兆鰲對此書推崇備至,在《杜詩詳註》凡例中說:“宋元以來,注家不下數百,各有所長。其最有發明者,莫如王嗣寅之《杜臆》。”王說夢見自己和杜甫在草堂對酒談詩,在詩中寫道:“青蓮號詩仙,我翁號詩聖”。(《夢杜少陵作》)又在《浣花溪二首》中寫道:“詩聖神交蓋有年,到來追想一悽然。”可見詩聖的稱號,在當時已被公認了。
杜甫曾以“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夢李白二首》)的詩句來表達對李白崇高的敬意和寄託深厚的同情,意思是說,生前獻身無路,困頓不堪,縱使身後名垂萬古,人已寂寞無知,夫復何用!比起李白,杜甫的遭遇更容易使人一灑同情之淚。詩聖的美稱,高則高矣,然而姍姍來遲,不正應驗了詩人這感傷的詩句?
1962年,杜甫誕生一千二百五十週年,詩人被列為世界文化名人來紀念,不僅是炎黃子孫,而是全世界人民都崇敬杜甫廣闊的胸襟,偉大的人格,把他的一千餘首詩視為藝術瑰寶,這非凡的禮遇,是中國古代任何一位詩人所未曾享有的,詩人九泉有知,當莞爾一笑吧。
回覆列表
杜公部生前就有一些名氣,但沒有後來的名氣那麼大。
杜公部一生都很清貧,生活一直很拮据。
老年後的日子也是過的很苦。據有關資料:杜甫的死是因吃了過多的牛肉撐死的,您聽說過嗎?